“我是要买给孙子的,如果好的话,希望给他们一人买一套。”倪老太在工商局行动过后对记者表示。倪老太年逾七十,白发苍苍,对她来说购买“奥运十二生肖”金币要用掉绝大部分积蓄。“我并不是什么有钱人,但是这个金币是有升值潜力的,也算是投资吧。”
记者调查发现,为了打消消费者的疑虑,商家在各种设计上可谓狠下工夫。在向记者出具的各种文件中,发现了北京奥组委商业审批文件,国际收藏家协会出具的收藏证书,国家有色金属及电子材料分析测试中心出具的报告,北京市某公证处出具的公证书。
上述文件构成了一个严丝合缝的“谎言”,不断提升了这款产品的权威性。而北京奥组委市场开发部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奥运特许商品目前达到了6000种左右,其中在市面上销售的约三四千种,在如此众多的产品推向市场后,消费者在造假者精心设计的圈套面前往往很无助。
造假链条
前述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贵金属和玉制纪念品的销售规模,一般每个品类控制在1亿元左右,便于在短期内迅疾出货,避免“夜长梦多”。此外,销售期短促,符合“限量”发行的需要,给消费者造成商品紧俏的感觉。
据雍幽书社其他工作人员介绍,该柜台租赁已经1月有余,营业人员则处于经常不在的状态。事实上为了方便管理和销售,公司往往都将销售网点放在书店、博物馆、博物院当中。
“有些消费者觉得销售网点设在博物馆就不会有假,我们已经多次发现了这样的情况,也要提醒他们注意。”北京奥组委市场开发部一位工作人员表示。
记者昨日致电该公司,一位工作人员表示:“沈某为其员工,公司的销售渠道就是派遣各个员工前往各省市进行现场销售。”这一说法与记者在南京现场得到的回答相左。
可怕的擦边球
事实上,根据调查发现上述公司并非“一道贩子”,而是“三道贩子”。在它上面还有两家公司,其一为北京另一家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正是该公司向北京市某公证处提出公证请求,公证了“人文奥运十二生肖”每款产品上的编号为“唯一编号”。此后,该公司将该款商品的销售权交给了包括前述公司在内的若干家分销商,而这些分销商再在全国各地找到若干“沈某”来销售这一产品。
该集团有限公司系于香港成立的专注文化、收藏、拍卖及奥运文化推广的大型集团公司。旗下子公司北京某收藏品发展有限公司,是专门从事现代高端文化收藏品研发与营销的企业。
去年9月,在厦门执行的一次工商检查中,该集团深圳公司还因销售“奥组委特批奥运收藏专用瓷瓶”一事被当地工商部门调查。
在多层次的分销之后,按照网通一位工作人员的话说,“我们也不知道产品在谁的手中。”
网通的无奈
本届奥运会到底开发了多少贵金属产品呢?如果按照正规特许商品来计算,根据记者在奥运官方网站上的统计为109款,而在奥运网店上供销售的贵金属及玉制品为223种。但这仍然只是一小部分。
“中国金币总公司开发的奥运贵金属产品有38个项目,达到了150多个种类。”中国金币总公司规划部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每个种类的划分主要是按照金属重量来区分。
这些产品都使用了所谓的组合标——即将网通的标识和奥运标识结合起来,一起展示。
就北京奥组委的规定来说,已经明文规定只许一级分销,不允许再设立二级分销。作为一项严控经销渠道的措施,显然没有在网通身上收到效果。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