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岁的陶行逸,要把金顶打造成国内市场黄金投资产品与服务的一站式提供商。
采访/方浩翟文婷文/翟文婷摄影/路马视觉
2009年10月,陶行逸进入长江商学院读FMBA(金融MBA)。当时金价刚刚突破1000美元,他告诉身边的同学,“金价只要突破4位数就不会回到3位数了,你们放心大胆地去买吧。”两年后的毕业典礼上,那些没有听从建议的同学追悔莫及。因为金价的蹿升速度出人意料,最高位时曾达到1900美元。此后,陶行逸索性针对长江商学院的校友发行了一只基金,运作8个多月,平均收益达到39%。
交易员出身的陶行逸已经创业5年,在投资领域浸润十多年。2011年,他所在的金顶达到3亿元的收入,其中5000万元是利润。“我们希望做中国市场黄金投资产品与服务的一站式提供商。”面对寻路而来的投资人,陶行逸如是说。
2010年底,他就把这个模式想清楚了。今年3月下旬,北京和广州将分别有一家线下实体店开业,主营业务两块:投资型的黄金买卖,迥异于首饰消费的周大福金店;衍生品交易,券商概念的营业厅,可以进行开户、交易等业务。今年,陶行逸计划在全国开出50家店。
这些店脱离于百货、商场,现身于写字楼底商或繁华商业区的临街商铺。北京的旗舰店开在工体附近,营业面积在150平方米左右,每年租金大概在150万~200万元之间。同时,在金顶现有金店的基础上,与加盟商合作,彼此销售分账。因为“这个模式比较新,没有品牌优势,与加盟商合作扩张比较快,把更多的利润让给他们,可以迅速扩大规模。”陶认为,未来两三年,是扩张的最好机会。
30岁的陶行逸,5年前独自创办了金顶。他说,“26岁之前,我生活的主题就是怎么去赚钱。”
高中时,陶行逸挨家挨户地收古钱币,种过药材,养过鱼,但是没赚到过钱。大一时,陶去申请了助学贷款,家里给的5000块学费,就成为炒股的启动资金。“我知道只有这一次,以后就得靠自己。”他很谨慎地花1000块买了一手反复折腾,在经过半年的赔本之后,陶开始从股市中赚钱。2004年大学毕业时,他已经是怀揣10万元“巨款”的“有钱人”了。
从那时开始,陶行逸已经有了自己的投资风格,即只做超短线。除了第一支股票他保留了半个月之外,其他都是下午快收盘的时候买进,第二天开盘后便找机会卖出。直到后来公司规模做大,才开始转变交易风格,尽量做中长线投资。因为一看风头不对,掉头就跑,他被贴上了“逃逸”的绰号。
他曾买过科龙电器的股票,从跌停板进去,到第二天涨停板出来。这笔交易,陶行逸赚了20%多,大概1万多块,这是他记忆最深的一次。“因为当时自己没有电脑,是在网吧里,很多老师、同学围在后面,看着我买的。”
除此以外,他还摆过地摊,跟同学在“非典”期间倒腾口罩和板蓝根,结果是血本无归。因为旷课次数太多,大学毕业时,陶没有拿到学位。
金顶通过黄金投资的账户托管业务,在业内积累起一定的口碑。但是后来账户管理模式出现了瓶颈。从周一到周五,30个账户至少要配备两名交易员24小时轮值倒班。随着账户数量的激增,对管理半径形成挑战。另外,尽管创业这几年公司业绩颇为喜人,但因为是个人账户,无法拿到第三方评级机构进行审计认证。
为了跳出账户托管模式的限制,陶开始陆续发行面向专业机构的对冲基金,以及着手准备实物金投资加衍生品交易的实体店经营方式。
但是,陶行逸坦言,实物金投资不是金顶的优势所在。“我们也竞争不过像中金这样上游有金矿资源,下游有大规模渠道和品牌的企业。”此外,实物金业务面临着无法摆脱的缺陷——利润率太低,甚至不足1%。
到目前为止,有两块业务为金顶贡献着利润,一是传统的对冲基金所产生的账户管理费;另一个是跟实物金结合的衍生品交易。受市场大幅波动因素的影响,前者去年贡献了40%的收益,后者的收益超出陶行逸的预期,达到50%。陶希望三五年之后,实体店像连锁超市一样,出现在一线和二线城市。
陶行逸承认,自己赶上了一个好时候。“我跟我的团队一直在感慨,我们这几年确实赶上了好时候。最初对这种好时候理解得没那么清晰,但这几年实实在在经历过了,就觉得我们当时的选择再明智不过了。”
本来,陶行逸计划2011年完成A轮融资,“一些投资人对金顶的商业模式、公司发展比较认可,惟一担心的就是政策方面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