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贸易对外贸易服务贸易外商投资走出去服务公平贸易多双边合作综合
非洲是中国增长最快的出口目的地和贸易伙伴。近年来,在中非合作论坛等举措的带动下,中非贸易更是迅猛发展。2000年,中非贸易额仅100亿美元,2014年则达到了2200亿美元,增长了22倍。虽然2015年中非贸易额只有1790.3亿美元,同比下降了18.3%,但对非出口逆势上扬,仍然增长了3.6%。2001-2015年,中非贸易总额、中国对非洲出口额以及中国自非洲进口额的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23.0%、23.7%和23.2%,中国已连续7年成为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国。预计随着非洲经济的持续增长、中非合作论坛框架的日益成熟及中非“十大合作计划”的不断深入,中非贸易的规模还将继续扩大。另一方面,中非贸易额在中国的对外贸易额中多年来仅占4.5%左右,距李克强总理提出的2020年达到4000亿美元的目标相差甚远,亟待进一步深化和扩大。
中非贸易的深化和扩大必须知晓非洲贸易政策的最新动向、分析以其最新趋势进而采取有针对性的对策措施为前提。考虑到2015-2016年是许多非洲国家制定发展规划的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下面本文对2015年至2016年6月以来非洲国家贸易政策的新趋势进行梳理,进而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非洲贸易政策新趋势
主要表现在更加注重环境保护、重视商品质量、增加制成品进口成本、降低区域组织内部的贸易壁垒等方面。
1.更加注重环境保护,特别是经济发展相对较好的国家
例如,在经济发展相对较好的北非国家摩洛哥,为了减少塑料袋垃圾对环境的破坏,2015年11月,摩洛哥政府通过了一项法案,禁止塑料袋的生产、出售和进口(但不包括用于农业、工业和家庭垃圾收集这三个领域)。而在东非最发达的经济体肯尼亚,其能源管理委员会从2015年7月起拟对碳排放超过一定标准的进口车征收碳排放税,而环保型进口车则将获得一定金额的返还(目前肯国家交通与安全局已经成立检测中心以检测机动车碳排放水平)。2015年11月,加纳环境保护署将已搁置三年的加纳电子垃圾法案提交议会,该法案规定电子产品的制造商与进口商须在环境保护署处登记备案,并缴纳税费以用于电子垃圾的回收与处理。
2.日益重视进口商品的质量,采取了诸多保证措施
非洲国家日益重视进口商品的质量,并采取了诸多措施来确保其质量。2015年4月,津巴布韦工商部发布货物认证评估方案(CBCA),规定自5月16日起,所有出口至津的货物在离岸前要进行产品认证,未取得该证书的海关将拒绝其入境。5月,阿尔及利亚对外银行就进口企业开具信用证用于外汇支付出台新措施,规定进口商需出具由出口商提供的有关货物质量的证明文件且需由国际知名机构颁发以保证货物的质量。摩洛哥国家食品安全局扩大对食品安全的检查领域,自2015年6月起,检查将不仅针对市场上售卖的食品和食品制成品,还将扩展到包括进出口食品在内的食品产业链的各个环节。2015年9月,肯尼亚标准局宣布实行新的进口标准化标签以打击不正规进口商,确保进口商品的质量。2016年3月,南非贸易与工业部长表示将严肃处理进口非法有害货物的行为,那些向南非市场倾销非法、不安全产品的人必将面临法律的制裁。
3.增加制成品进口成本,其中建材、非必需品领域尤为明显
在阿尔及利亚,为了使房建项目中使用的建材国有化率由目前的70%提升至85%,2016年拟出台如下新政策:禁止房建项目施工单位进口可以由本地生产的建材,大幅上调钢材等产品的进口关税(其中来自非欧盟国家钢材的进口关税从15%提高到30%,包括螺纹钢、盘条、钢管和钢坯等),汽车、水泥、钢筋三种产品实施进口许可证管理制度等。在2015/2016财年预算中,肯尼亚宣布将采取措施增加非必需品如渔网、气罐、塑料包装管和食品加工等的进口成本来支持本地公司。2015年12月,卢旺达贸易与工业部称近年将提高二手皮革制品(如鞋包和皮带)的进口税以减少进口,促进本地皮革产品产业的发展。2016年1月,卢政府表示将降低皮革制品原材料进口税,同时将二手皮革制品的进口税从以往的35%提高到70%,而7月份后更是提高到100%。
4.加快区域一体化进程,促进区域组织内部贸易便利化
一直以来,由于区内贸易障碍重重,非洲的货物贸易地理结构以对外贸易为主,预计到2017年,这个现象会有较大改观。2015年6月,26个非洲国家签署了三方自由贸易区协定(TFTA),将非洲地区现有的三大自贸区——南部非洲开发共同体(SADC)、东非共同体(EAC)及东部和南部非洲共同市场(COMESA)整合为一,将逐步消除三大区域间商品贸易的障碍,促进区域内贸易,预计2017年之后开始真正运转。另外,东共体成员国原定于2015年3月31日前批准世贸组织(WTO)贸易便利化协议(TFA)议定书,简化海关及沿交通走廊、港口所需文档等手续,一旦该协议得以实施,东共体与其他国家贸易成本可降低约14.5%,后虽未能如期签署,但可以合理地预测,作为非洲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合作组织,该贸易便利化协议的签署为时应不会太远。另一方面,需要注意的是,一体化趋势带来的许多贸易便利常常仅仅是针对区域组织内部而言,对于以外的国家并非如此,甚至相反。例如,根据卢旺达2015-2016财年的政府财政预算草案,卢政府计划对东共体以外的进口产品开征税率为1.5%的进口税。
6.大宗商品出口国外汇管制中短期将增加,打击逃税的力度还将加大
7.电子商务将占据重要地位
应对策略
近年来,中国在扩大对非贸易方面采取了诸多措施,如实施“对非贸易专项计划”,帮助非洲国家改善海关、商检设施条件,开展输非工业品装运前检验,设立非洲产品展销中心,给予与中国建交的30个非洲最不发达国家97%税目的输华商品零关税待遇,尝试参与非洲经济一体化进程并分别与东非共同体、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签署《经贸合作框架协定》,提出与非洲合作建设非洲高速铁路网络、高速公路网络和区域航空网络“三大网络”以促进非洲区域贸易的互联互通。2015年12月,习近平主席在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上又进一步宣布实施中非“十大合作计划”,而“中非贸易和投资便利化合作计划”是其中的一个重点。为打造中非贸易合作新的增长点,实现中非贸易合作的新跨越,我们有以下对策建议。
2.帮助中非供需双方搭建平台,建立购买和销售的运营机制
3.开展“非洲青年电子技术培养计划”
4.鼓励中国企业走进非洲,以投资带动中国商品、设备的出口
从前文可知,非洲国家为了摆脱单一的原材料出口国的不利局面,发展本国工业的愿望十分强烈,越来越倾向于采取增加制成品进口成本的政策:大幅上调钢材、二手皮革制品、服装、食品、鞋子等产品的进口关税,加强对汽车、水泥、钢筋等产品的进口管理甚至直接禁止进口一些可以由本地生产的产品,而对生产制成品的原材料、零件、设备则给予关税优惠等。如果走进非洲,在当地投资设厂(目前较合适的产业有建材、纺织、制鞋、食品加工等),则不但可以避免进口制成品的种种麻烦,享受优惠得多的进口税、非洲区域组织给予成员国的关税减免待遇以及欧美国家给予非洲的税收优惠,以投资带动中国商品、设备的出口,还可以转移中国富余产能、利用当地廉价的劳动力和资源、降低生产成本、减轻非洲方面因贸易逆差带来的不满,有利于中非合作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