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读懂Web3.0:区块链NFT元宇宙DAO郑瀚

相信大家都听说过Web这个词,如果没听说过Web,那么一定听说过万维网(WorldWideWeb)和互联网(Internet)。

从概念上来说,互联网就是由计算机互联而形成的大型网络系统。万维网则是在互联网基础上发展出的一个应用层的服务,浏览器是其最常见的表现形式。万维网通过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实现了全球信息资源的互通互联,使用户可以随时通过网络访问各种信息资源。

早在1945年,Web的概念尚未出现的时候,就已经有人提出过类似的对信息进行组织的设想,即把书籍、磁带、信件和研究结果等信息都存储在一个“记忆拓展设备”上,该设备的辅助设施能帮助用户完成查找。这简直就是一个世界大脑——所有信息都可以存储进去,所有人也都可以对其进行访问。这一设想的提出者为美国科学研究和发展办公室(OfficeofScientificResearchandDevelopment,OSRD)的范内瓦·布什(VannevarBush)。在他之后,又不断有人提出类似的设想,期间也有人尝试做出实践,但并未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直到1990年,欧洲粒子物理研究所(CERN)的蒂姆·伯纳斯·李(TimBerners-Lee)开发出了适用于互联网的超文本服务器,实现了计算机之间超文本标记语言(HTML)的存储与读取,并在此基础上架设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网站(域名为info.cern.ch)。

你可能不相信,现在正被人们用来快乐“冲浪”的万维网的发明者发明它的初衷仅仅是方便研究小组之间更加便捷地进行信息互通。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一些企业嗅到了万维网中蕴藏的商机。1994年,网景通信公司成立,发布了在当时获得极大成功的浏览器NetscapeNavigator。随后,微软也开发出了InternetExplorer浏览器。当时,这两种浏览器产品在市场中逐渐形成了垄断局面,基于万维网的各种应用开始涌现。

可以看到,万维网在诞生初期被用于在学术小圈子内互相交流,随后被用于商户间单向传播,最后被用于用户之间互相交流。Web从本质上来说的确是一种对信息的存储和获取进行组织的分布式信息系统。有了信息的互通,就必然存在信息的传播者、传播渠道、接收者、信息的表现形式、互动方式等。

我们可以从上述概念入手来理解Web1.0、Web2.0、Web3.0的差别。

在信息的表现形式上,受到当时网络的限制,实时信息是通过文字的形式向用户展示的。如果你在当时看一场球赛直播,那么通过网站看到的会是类似于这样的一段段文字:“6时6分6秒,6队的6号球员接到6队3号球员的传球后命中了三分球,当前比分为3:0”。

除此之外,中心化是其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尽管最初许多企业声称要打造去中心化的Web2.0,但从其发展结果来看,大量通信信息和商业活动均集中于少量科技巨头旗下的封闭平台上,互联网沉淀的价值大部分也是由少数公司掌控的。

发展到现在,Web2.0已经呈现出了传播端过剩、渠道过载、用户注意力短缺、无法满足用户的价值需求等问题。Web3.0这一概念就是承载着人们对于Web2.0中种种问题的不满而诞生的,与其说Web3.0是即将到来的下一代互联网,倒不如说它是人们理想形态的互联网,因此,也可以把Web3.0理解为去除了当下Web2.0所有缺点的新世界。如果你了解了Web2.0的缺点,自然也就知道Web3.0的愿景是怎样的了。

对于Web2.0的弊端,相信每一位互联网用户都已深有体会。

知道了Web2.0的缺点后,Web3.0的特征就清晰了。

在理想的Web3.0世界中,身份认证将会由一个统一的平台进行,那么上述情况将不复存在了。你既不需要记住各个平台的账户名和密码并确保每个密码都被安全保存,也不需要担心账户名和密码被泄露的问题。

正处于Web2.0时代的你一定经历过大数据推荐、大数据杀熟或者数据监听等。比如,

在Web3.0世界中,基于区块链技术实现的去中心化服务为“无信任”提供了可能。例如,对一笔发生在区块链上的交易,任何人均可参与对交易信息真实性的确认而不再依赖一个受到“信任”的中心化机构。这也是GavinWood所说的“多一些真实,少一些信任”,用户可以通过自己亲自确认事实来达成信任共识,而非对中心化机构盲目信任。

人们对Web3.0寄予了许多期待,其中打破Web2.0的垄断格局当属这些期待中最为宏伟的终极目标,尤其是打破平台型企业的垄断。在列举Web2.0的弊端时,我们已提到其由垄断、各自“抢地盘”而引发的不良竞争关系,其实与其说这是Web2.0的弊端,不如说这本质上是中心化的弊端,而此类情况在以“去中心化”为精神内核的Web3.0世界中是完全不会发生的。

在Web3.0的应用里,我们常常可以听到“生态”这个词语。一条区块链发展得好坏,与其链上生态繁荣与否一般有着很密切的关系。通常判断繁荣程度的标准就是应用的丰富性和易用性。不同于Web2.0世界中少数巨头各自抢占地盘,在Web3.0世界中,公链通常会鼓励生态项目多元化发展,营造公平和公开的竞争环境,跨链工具的出现和成熟让各条公链愈发处于和谐共处、合作共进的状态。

在Web1.0时代,资本(指的是投资公司)对项目盈利能力的判断往往都集中在用户规模和用户点击量上,后续的上市、增值服务等均以这些数据作为判断标准。像搜狐、百度这些起步较早的门户网站在当时对资本来说就是好的标的。

在Web2.0时代,资本继续依循用户逻辑对各大应用、平台、企业进行投资,经过几轮迭代发展,一批互联网巨头诞生了,而早期投资它们的资本也赚得盆满钵满。无论是否赶上这个互联网红利期,资本们都已经充分认识到了把握风口的重要性。

尽管Web3.0的发展在当下尚处于“概念”阶段,但早期对此领域进行投资的资本现在已获得了巨额的回报,其中既有一些专为Web3.0成立的新兴资本,也有一些已将触角伸到Web3.0的Web2.0传统资本。

从整体的投资格局来看,一方面,传统资本更偏向于投资那些在逻辑上仍带有Web2.0色彩的应用,比如以借贷、期权等传统玩法为主的金融类应用。新兴资本则更偏向于投资社交类、图像类等更为新颖、实验性的应用。这些应用在圈内分别被称作“oldmoney”和“newmoney”,前者的意思是在Web3.0的世界里,仍采用Web2.0的商业逻辑和玩法的应用,后者则指的是在Web3.0的世界中遵循Web3.0理想而出现的应用。另一方面,虽然底层技术类项目和应用协议类项目的热度在融资市场上平分秋色,但是从投资数量上来说后者要多得多,其原因显而易见,即两者的基数本来就相差悬殊。

对于一个充满新技术的新时代,在难以获得传统信用贷款服务的情况下,Web3.0的发展要依赖大量风险投资基金的支持,而这种支持往往不限于资金。

一个项目要想迅速提高知名度和可信度,找一个权威资本来投资是成本最低的选择,尤其对较难获取人们信任的Web3.0的新项目来说。这就像你去找工作,公司会看你的学历、工作经历一样。如果你毕业的高校为名校或曾在知名的企业工作,那么这些就会变成你的背书,为你的能力增加可信度。

对于Web3.0项目来说也如此,一个想要好好做事的项目,需要的不仅是一个只会给钱的投资方,还要是一个认可其发展目标、拥有丰富的可对接资源并愿意在其发展过程中给予支持的保姆型投资方,从而在其未来的发展中全面配合。

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对于缺乏经验的人来说,有前人的指导可以少走许多弯路。对一个新兴领域的新项目来说,已经投资过多个类似项目并已有成功经验的投资方是更好的选择。这种投资方可以帮助项目规避一些不必要的风险,从战略层面给项目方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从上述几点中可以看出,Web3.0是一个新兴概念,其新项目从各方面来说,想要实现初期的快速发展,资本的介入是必需的。

不过,资本的涌入又会带来以下两个方面的影响。

从有Web3.0这个赛道以来,2021年是资本出手最为阔绰的一年。

广义的投资方按照入局阶段主要分为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的风险投资方。两者的分界点是公募轮投资,

从“资本为什么入场Web3.0”的讨论中,我们看到Web3.0和资本之间目前是互需互利的关系。对于Web3.0领域的资金规模来说,目前的Web3.0领域并不缺乏资本,甚至呈现出了资本间互相“抢地盘”的状况。根据TheBlockResearch发布的《2022年数字资产展望》报告,加密和区块链领域在2021年通过1703笔投资总共得到251亿美元,这比从2015年至2020年六年的总和还多。其中,比较活跃的资本除了专注于加密领域的新兴投资方,也不乏一些在Web2.0时代就已经声名显赫的资本“巨舰”。新老资本的交替接力,逐步使投资领域走向多元化和专业化。区块链游戏、元宇宙,以及Social+DeFi等创新型区块链概念企业因此得到了更多的扶植发展。TheBlockResearch在报告中总结的各个投资机构所投资的独角兽项目如图2-1所示。

红杉资本于1972年在美国硅谷成立。红杉资本作为第一家机构投资人投资了Apple、Google、Cisco、Oracle、Yahoo!、LinkedIn等众多创新型公司。2021年12月,胡润研究院发布《2021全球独角兽投资机构百强榜》,红杉资本排名第1位;在《2021中国独角兽投资机构Top30》中红杉资本中国基金(简称红杉中国)亦排名第一。

据红杉资本官网介绍,其始终致力于帮助创业者成就基业长青的公司,为成员企业带来全球资源和历史经验。红杉资本在美国、中国、印度三个国家设有本地化的基金。相信大家对红杉中国的事迹已有所耳闻。成立于2005年9月的红杉中国是由沈南鹏与红杉资本共同创办的,其愿景是作为创业者背后的创业者,主要投资领域有科技/传媒、医疗健康、消费品/服务、工业科技。自2005年9月创立以来,红杉中国投资了500余家企业,深入互联网行业。其投资的许多企业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如京东商城、阿里巴巴、蚂蚁金服、京东金融、今日头条、新浪、饿了么、斗鱼、滴滴出行、拼多多、快手、爱奇艺等。

虽然红杉资本对Web3.0的布局并不算早,但其影响力不容小觑,甚至可能很多人开始认真思考“什么是Web3.0”及“什么是DAO”这两个问题就是从红杉资本的推特账户改简介开始的。

2021年12月8日,红杉资本将其官方推特账户的简介从“帮助有冒险精神的人创建伟大的公司”改为“从想法到落地,我们帮助富有冒险精神的人来打造伟大的DAO”。

a16z这个名字源自其两位创始人的名字Andreessen和Horowitz,从A到z中间有16个字母。从互联网到区块链,a16z几乎在每次时代变革中都占据领导地位。其在Web2.0时代投资的Facebook、Groupon、Skype、推特等项目现今都已成长为行业巨头。

2019年3月,a16z申请成为RIA(RegisteredInvestmentAdvisor,注册投资顾问),以寻求更大的投资灵活性,尤其对加密资产领域。在Web3.0领域,a16z现已投资Coinbase、dYdX、Solana、OpenSea、Uniswap、MakerDAO、Compound、DapperLabs、Arweave、Optimism等多个区块链明星项目。在Coinbase上市后,a16z以14.8%的股份成为其第二大股东,成了最大的外部赢家。

从目前的布局来看,

值得一提的是,a16z在政治上也很积极,多次以各种方式试图提升Web3.0理念在美国政界的认可度。2021年,美国国会曾考虑收紧对加密货币行业的税收监管。消息一公布便遭到美国加密行业一致反对。针对这一举措,a16z的创始人Andreessen于2021年8月给美国国会写了一封公开信,在信中写道,“不能因为一个有缺陷的法案而牺牲明天的经济机会”。

CoinbaseVentures成立于2018年,不是一家传统意义上的公司,因为没有固定的基金规模,也没有全职员工。根据Coinbase总裁兼首席运营官EmilieChoi的说法,这种组织结构是特意设计的——作为一个“对Coinbase期待实现的去中心化金融的实验”。

与其他将Web3.0作为新投资领域的传统风险投资机构不同,CoinbaseVentures似乎就是针对Web3.0成立的风险投资机构,毕竟它同时也是一家加密货币交易所的投资部门。CoinbaseVentures在成立的三年中支持了超过150个项目,其中不乏在币圈几乎人尽皆知的BlockFi、NFT交易平台OpenSea、数字藏品制作商DapperLabs及区块链初创公司StarkWare和TaxBit。还有一点与其他投资者不同的是,CoinbaseVentures的风险投资来自资产负债表之外,而非专门的基金。另外,从组织形式上看,CoinbaseVentures更愿意加入由其他风险投资公司牵头的轮次,而不是占据董事会席位。

从Coinbase公开披露的报告来看,仅2021年第三季度,CoinbaseVentures就已创纪录地完成了49笔投资。

从赛道布局来看,CoinbaseVentures将投资市场划分为协议+Web3.0基础设施、去中心化金融(DeFi)、中心化金融(CeFi)、平台+开发工具、NFT/元宇宙(Metaverse)和其他,如下图2-3所示。

其中,协议+Web3.0基础设施的占比最大,接近三成(29%),然后分别是去中心化金融(24%)、中心化金融(18%)、平台+开发工具(15%)、NFT/元宇宙(9%)。可以看到,2021年CoinbaseVentures把重心放在Web3.0上。

Paradigm的最著名的投资项目包括美国最大的加密交易所Coinbase、拉丁美洲交易所FTX、去中心化交易所龙头Uniswap、MakerDAO、Layer2扩容方案Optimistic等。尤其为人津津乐道的是其对Uniswap的种子轮领投,甚至不能说是“投资”,而是“押注”,因为Paradigm是当时Uniswap少有的支持者。2019年,Uniswap在进行种子轮融资时,在Paradigm领投下获得的投资金额只有100万美元;等到2020年8月进行A轮融资时,Uniswap已经有1100万美元的资金支持,由a16z领投、Paradigm跟投。

2003年,DanMorehead创建了对冲基金管理公司Pantera。10年后,该公司将业务重心转向了数字货币并于2013年在美国推出了第一只加密货币基金PanteraBitcoin,此时BTC(比特币)的价格仅为65美元。同年,Pantera成立了自己的区块链和数字资产风险基金PanteraCapital,自此成为美国第一家专注于区块链的资产管理公司。PanteraCapital的官网如下图所示。自2013年成立以来,该公司已经支持了90家区块链公司和95笔早期通证(Token)交易。2021年11月24日,据科技新闻网站TheInformation报道,PanteraCapital为其第四只基金筹集了6亿美元资金,将投资于风险股权、已推出的加密Token和正在开发Token的项目、协议或公司。

从投资结构上来看,PanteraCapital近年的重点投资赛道在交易所,包括中心化的(如Coinbase、FTX、Bisto、Bitstamp等)和去中心化的(如Uniswap、DoDo、Balancer等);其次是区块链网络层的基础设施,如Celer、Acala、Origin、0x等;再次是隐私、数据、安全类基础设施,如API3、Alchemy、Doc.ai等。

AnimocaBrands于2014年由萧逸在中国香港创立,次年1月在澳大利亚证券交易所(澳交所)上市,当时的设定是专注于动漫IP手游开发和数字娱乐。AnimocaBrands在老本行的表现平平,甚至一度要拓展电子书业务为继。2020年3月,AnimocaBrands从澳交所退市。

根据其披露的已投项目情况,AnimocaBrands正逐步完成对行业内的生态布局,区块链游戏、交易市场、DeFi和基础设施是其重点投资赛道。

ThreeArrowsCapital(三箭资本)由SuZhu和KyleDavies于2012年创立,总部位于新加坡,是一家提供风险调整回报的对冲基金管理公司。

2012年,KyleDavies和SuZhu在得出当时的市场过于低效的结论后,在他们的公寓创办了三箭资本。时至今日,三箭资本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加密货币持有者之一,拥有并管理着价值数十亿美元的投资组合。从它的投资组合来看,三箭资本侧重于以下领域:基础协议层(BaseLayer)、去中心化金融(DeFi)、衍生品/股票(Equity)、基金(Funds)、游戏和NFT平台(GamingAndNFT's)。

三箭资本早期投资阶段的目标非常清晰,从基础协议层以太坊(Ethereum,ETH)起家,到之后的Avalanche、Polkadot,以及著名的DeFi项目Aave、Synthetix、Balancer等。这些项目最终都成为各类赛道的龙头,成功地将三箭资本变成了在整个加密行业中最具有话语权的机构之一。

从2021年7月起,一直在DeFi领域活跃的三箭资本将目光转向了NFT市场。其创始人SuZhu曾在社交媒体中声称,他认为由于数字本身的稀缺性、迷因(Meme)经济和元宇宙等原因,NFT市场还有无限大的想象空间,所以三箭资本购入了CryptoPunk和其他的NFT。同年8月底,三箭资本宣布成立NFT基金星夜资本(StarryNightCapital)并声称将专注于搜集世界上最好的NFT收藏品。

除了资本青睐的后起之秀,也有传统Web2.0时代的企业试图向Web3.0转型,其中不可不提的便是Facebook。

Facebook多年来一直紧跟潮流。作为国际知名的头部社交软件公司,其野心远不止把Facebook这个产品做到极致。目前,唱片公司因生计所迫都开始拓展酒店、外包业务了,Facebook这种早已囤积了大量资本的公司自然也不会只满足于运营一款成功的社交软件。近年来,Facebook在拓展业务线上花了不少心思,尤其在向Web3.0的过渡上,其曾计划在5年内转型为元宇宙公司,并在2021年10月28日正式把公司名称改成了元宇宙单词的前半部分“Meta”。相应地,其股票代码也改成了“MVRS”,公司的业务布局也开始转向以元宇宙为先。

早期的Facebook,并没有从一开始就“allin”元宇宙。在其改名之前,大多数人认为Facebook在区块链领域的建树只是其发行的数字货币Libra。从出生开始,Libra就肩负着“无国界货币”的使命,立志要成为为数十亿人服务的金融基础设施。这一理念直接导致了其白皮书在刚发布没多久、尚处于纸上谈兵时,便遭到全球央行几乎一边倒的抵制,央行们担心其会扰乱金融秩序,动摇本国法定货币的金融地位。在四面楚歌之下,原本呼声极高的Libra,在2021年正式上线时,只留下了简化版的Diem。

这并不影响扎克伯格对Web3.0的执着。从Meta目前在元宇宙的布局来看,它几乎已经覆盖了元宇宙的各个生产环节。

例如,在硬件层面,Meta早在2014年就已经收购了占据大半个VR(虚拟现实)市场的头戴式显示设备(简称头显)开发商Oculus。这些年来,从OculusDK1到最新的OculusQuest2,Oculus以技术优势和较好的性价比持续占据国际VR市场的大半个江山。CounterpointResearch公布的2021年第1季度全球VR设备品牌的市场份额排行榜显示,OculusVR目前以绝对优势排名第一(75%),其次是大朋VR(6%)与索尼VR(5%)。除了Oculus,Meta在2021年10月29日的FacebookConnect2021大会上还宣布将在2022年推出新产品——高端VR头显ProjectCambria,并指出ProjectCambria将是一款采用优化沉浸感、彩色透视及Pancake光学元件等先进技术的高端设备,这款产品是Meta在高端产品线上的布局。

可以看出,Meta已经有意识地为其VR市场做垂直部署。

在内容上,Meta的布局依旧强势:

虽然在向Web3.0转型方面Meta做了很多努力,但是市场反响平平。若其想在Web3.0时代延续其在Web2.0时代的神话,则需做更多努力。

区块链系统无法同时满足去中心化(Decentralization)、安全性(Security)和可扩展性(Scalability)这三个特性,最多只能满足其中两个特性,这也被称为“不可能三角”。

这是因为,

这里提到的共识机制只是冰山一角,各种各样层出不穷的共识机制只是为了能实现一点,即在Web3.0去中心化的前提下,通过多方认证的方法来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及真实性。

公链,也称为区块链公链系统,是区块链最基础、底层的网络,其他协议都是在公链网络上进行部署的。在通常情况下,开发协议的第一步就是选择一个或者多个公链网络。

公链有以下几个特点。

既然说到公链,就不得不提及一种企业区块链——联盟链。

公链和联盟链适用于不同的使用对象及应用场景。公链对全网公开,所以一些私密度很高的数据并不适合存放在公链上。同时,公链体系在初期需要很强的技术去搭建,在后期运行时也需要众多节点记账并维护,对于一些非公众参与场景中使用者之间的记账来说,成本过高,性价比偏低,而联盟链适用于解决这种类型的问题。

联盟链的几大特点如下。

那么,前面提到的灵魂拷问——“联盟链官方如果跑路了,这条链会怎么样”和“联盟链的官方会不会销毁这条链”——再次出现。

这次的答案和前面的答案完全相反,联盟链的运行依赖于链上企业控制的可信节点,一旦企业不存在或者销毁了所有可信节点,联盟链就会被废弃。从这一点上来看,联盟链系统与现行的中心化服务器一致。

其实区块链除了公链和联盟链,还有私有链。只是私有链只面向单独的个体和企业,并不常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所以在此不赘述。

以太坊是目前在世界范围内使用得最广泛的公链。简单来说,以太坊就像比特币的升级版本,比特币在区块链1.0时代诞生,而以太坊成了区块链2.0时代的开创者。

在比特币诞生4年左右,在对比特币进行了长期且深入的研究后,VitalikButerin发布了以太坊白皮书并开始招募开发者和募集资金。在该项目开启众筹后,仅42天便融资3.1万枚比特币。在融资后的一年,以太坊主网正式上线,同时开创了区块链2.0时代。

以太坊的创始人VitalikButerin认为,如果把比特币比作便携式计算器,那么以太坊就是智能手机。简单来说,以太坊是一个建立在区块链技术上的去中心化应用平台,智能合约和DApp(DecentralizedApplication,去中心化应用程序)的存在,给了以太坊为使用者和开发者提供更广泛框架的可能性。

以太坊平台对底层区块链技术进行封装,这就使得开发者可以基于以太坊平台进行开发,在平台中建立或使用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应用,降低了开发者的开发难度。目前,以太坊的开源代码已托管至GitHub社区。这意味着每个人都可以对以太坊进行升级改造。

在以太坊白皮书中,VitalikButerin提到,“以太坊的目标是,提供一条内置有成熟的图灵完备的编程语言的区块链,用这种语言可以创建合约来编码,从而实现任意状态转换功能。”

与传统App不同,DApp是运行在区块链网络中的。网络中的去中心化节点可以完整地控制DApp。你可以简单地把DApp理解为部署在公链上的App。在以太坊中,一般认为DApp是包含完整智能合约与UI交互界面的更外层结构。

智能合约(SmartContract)的本质可以描述为脚本。通过利用以太坊区块链的能力,这些脚本可以处理很多种逻辑,如拍卖等。智能合约的关键点是,可以自动执行并不可篡改,这一特点保证了合约中的功能可以按照已有的逻辑执行。智能合约会将代码保存在区块链中,对于公链来说,代码将是完全公开的。

现在我们知道,以太坊是类似于比特币的技术,但它们的用处存在极大的区别。比特币仅使用一种特定的区块链技术,实际上是一套分布式的数据库,固定在比特币交易中的数据通常用于记笔记,而以太坊上的交易还可能包含可执行的代码。

同时,以太坊和比特币的目的不同,比特币更希望成为一种替代货币系统,可以作为交换媒介或价值存储介质存在。以太坊更希望可以通过平台的运营获利而不是将自身建立为替代货币系统。

总之,比特币更像一种合法性尚未实现的货币,而以太坊则是一个具有生态性的、可大规模应用的智能合约平台。

现在我们大概了解了以太坊的基本概念,它是一个建立在区块链技术上的去中心化应用平台,具有图灵完备的编程语言,并为开发者提供了代码运行环境。

2015年年末,以太坊开发者FabianVogelsteller提出了ERC-20标准,即基于以太坊区块链智能合约发行可互换通证的方案,该标准支持使用者在以太坊上简单编写智能合约,创建表示价值的Token。

以太坊区块链,从技术上来看是一种数字资产系统,因此从比特币到以太坊、从区块链1.0到2.0,是从数字现金到数字资产的转变。

“异构公链”特指与以太坊互不兼容的公链系统。

团队介绍

2017年,AnatolyYakovenko、GregFitzgerald和StephenAkridge等人在瑞士日内瓦创立Solana。

2017年11月,AnatolyYakovenko发表了PoH白皮书。2018年3月,AnatolyYakovenko、GregFitzgerald和StephenAkridge创立SolanaLabsGitHub。2020年3月,Solana主网上线。

技术特点

与许多传统区块链一样,Solana的基础共识机制为PoS,但不同的是,Solana引入了一种叫PoH的共识机制,这也是Solana最核心的技术优势。

Solana则通过使用PoH共识机制解决了这个问题。

什么是PoH共识机制呢?

关键数据

2022年1月29日,Solana的TVL(TotalValueLocked,总锁定价值)达到了82.7亿美元,如图3-2所示。

Flow是服务于去中心化游戏应用的公链,在解决网络拥堵问题和高使用门槛问题上有突出成就。

Flow的特点是快速、分散及对开发者友好,Flow公链相对于老牌公链来讲,更方便开发者使用。

Flow的开发团队是DapperLabs,团队CTO是大名鼎鼎的DieterShirley。他也是以太坊ERC-721协议的创始者。

2018年3月,DapperLabs成立。2020年9月,Flow主网正式上线。2020年10月,Flow在CoinList上进行公募。

节点通过质押Token,被分为收集(Collection)、共识(Consensus)、执行(Execution)及验证(Verification)四种角色。四种角色都为同一笔交易服务,但不同的是它们需要在交易的不同阶段参与进去对交易进行验证(这也叫节点间的垂直分工)。

结合实际去思考,这样的分工就像工厂中的流水线作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工作效率,也保证了Flow的可拓展性,同时避免了分片可能会带来的问题。

下面分别列出了这几种节点的职责。

通过各个节点的分工,可以看出在Flow上,共识节点和验证节点在支撑Flow安全性上起到了极大的作用。这两种节点优化了Flow的安全性和去中心化,而工作的分配降低了Flow达成共识和验证的难度。值得一提的是,这个设计甚至允许在家庭互联网上运行的消费级硬件参与,极大地降低了Flow的进入门槛。Flow相对于其他传统区块链来讲,吞吐量提高了56倍。

同时,Flow的另一个优质设计是,在链上的任何节点都可以惩罚不诚实的引入无效数据的收集节点或执行节点,同时触发数据恢复。

进入Flow门槛低的另一个原因是,在Flow上,项目方可以为非区块链Token持有者提供gas的代付,也就是说一个无Token的用户若想体验Flow上的应用,可以选择提供gas代付的应用,仅使用法定货币支付购买服务或商品的本金,而交易产生的gas可以由项目方支付。

关键数据2022年1月29日,Flow的质押量达到了7亿多个Token,共有391个节点,

NBATopShot是由DapperLabs团队研发的,这个项目2021年在国际上热度极高。

2021年2月,一个勒布朗·詹姆斯的扣篮瞬间NFT卡以20.8万美元(约134万元人民币)的高价拍出,极大带动了NBATopShot的市场热潮。在NBATopShot上线后仅9个月,该游戏的使用者超过240万人,销售额近10亿美元。

Conflux网络的核心团队源于清华学堂计算机科学实验班(“姚班”)及麻省理工学院、卡耐基梅隆大学、清华大学、多伦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知名学府,其中多名成员曾获得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IOI)金牌及ACM-ICPC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金牌等。团队成员的研究领域涵盖分布式系统、计算机科学、网络安全、密码学、博弈论、经济学、金融学等。

2020年,Conflux与上海市政府合作成立了上海树图区块链研究院,与湖南省政府合作成立了区块链基础设施与应用重点实验室。上海树图区块链研究院立足Conflux区块链底层系统公链的研发,由多伦多大学教授龙凡创始发起并担任院长,由华人唯一图灵奖得主、著名计算机科学家姚期智院士担任首席科学家。

2019年4月,Conflux测试网上线。2020年1月,上海树图区块链研究院正式揭牌。2020年10月,Conflux主网上线。

技术特点Conflux的主要优势在于其全新的共识协议设计、认证存储和交易中继协议。在Conflux上,区块被组织为树形图,每个区块都引用一些其他区块,其中一个是其父块。通过仅查看与父块连接的区块,可以观测到一个树形结构,而如果查看所有区块,就能观测到一个有向无环图,如下图所示。这也是Conflux被称为树图的原因。

Conflux的共识算法被称为GreedyHeaviestAdaptiveSubTree(GHAST),通过应用最重子树规则,使区块链网络中的所有节点能够一致地对区块的枢轴链达成共识,进而基于枢轴链对所有区块的总顺序达成共识。GHAST共识算法还允许Conflux节点检测一些攻击(例如,尝试生成两个平衡子树的平衡攻击),即确认交易的能力,并通过自适应调整区块的权重来阻止这些攻击。

树图结构和GHAST共识算法使Conflux节点能够快速生成新区块,而不必担心账本中存在分叉可能会损害网络的安全性,从而使系统能够同时实现高吞吐量和低交易确认延迟。

此外,Conflux采用了一种全新的交易中继协议来提高交易传播的网络带宽的有效利用率,因为在Conflux中,网络带宽可能成为真正的瓶颈。为了减少冗余的交易传播,Conflux节点首先向其他节点发送一个其他节点以前可能没有接收过的交易ID的公告,然后让其他节点请求它们真正需要的交易数据。Conflux为交易ID引入了一种有效的编码,以便在区块大小和安全性之间实现良好的权衡。

2022年,Conflux还将引入一条独立的PoS链,用于监控PoW链(树图结构),对根据PoW确认规则已确认的主链区块达成共识。一旦PoS链认为一个主链区块已被确认,所有PoW链的矿工就应该跟随其后产生新的区块。此举将有效地保护Conflux免受来自PoW机制的51%算力攻击。

Conflux还决定引入一个完全与EVM(EthereumVirtualMachine,以太坊虚拟机)兼容的新空间。这个新的空间被称为ConfluxeSpace,而当前的空间被称为ConfluxCore。ConfluxeSpace遵循与EVM相同的规则,并支持ETHRPC(RPC指的是RemoteProcedureCall,远程过程调用,是一种计算机通信协议),如eth_getBalance。因此来自以太坊生态的工具可以直接用于Conflux。与跨链操作不同,跨空间操作是具有原子性及Layer1安全性的。

Conflux是一种新型、安全、可靠的公链,具有极高的性能和可扩展性。它可以实现与比特币、以太坊相同水平的去中心化和安全性,但在交易吞吐量和最终性延迟方面提供了两个数量级以上的改进。在不降低去中心化程度的情况下,Conflux实现了3000~6000TPS(TransactionPreSecond,每秒交易数)的高吞吐量,在行业内遥遥领先。

2022年1月29日,Conflux的TVL达到了1239026美元,如下图所示。

NEAR使用状态分片,支持区块链中节点数量的线性扩展,并使用验证器为网络提供计算资源和存储资源。

NEAR的创始人是AlexanderSkidanov和IlliaPolosukhin。AlexanderSkidanov是两次ICPC(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的奖牌获得者,并曾在微软、MemSQL任职;IlliaPolosukhin也是曾进入ICPC决赛的选手,曾先后在谷歌和TensorFlow工作。此外,NEAR的核心技术团队成员还有EvgenyKuzyakov(2008年ICPC金牌获得者)、MikhailKever(两次ICPC冠军)等。

2019年,发布协议的设计方案。2020年10月,NEAR主网正式上线。2021年2月,发布EVM计划。

NEAR使用Doomslug共识机制。这个机制的特点是一组区块生产者在创建区块时只需要进行一轮通信。这就使得每个区块的创建都是不可逆的。在这种情况下,创建工作对生产者的依赖相对较低,即便有一半生产者离线,这个流程也可以完成。

NEAR有一种被称为NightshadeFinalityGadget的最终确定性工具,用于增强网络安全。这一工具的作用是使区块能够在恶意攻击者不超过1/3的情况下被确定。

NEAR使用可验证的随机函数(VerifiableRandomFunction,VRF),并对每个验证节点分配到的分片信息进行隐藏。同时,验证节点在签名时并不需要具体到段,只需要对块签名即可。这样就确保在外界看来,验证人和分片之间无法构成精准的对应关系,保证了分片的安全性。

2022年1月29日,NEAR的TVL达到了9817万美元,如图3-6所示。

Avalanche被翻译为“雪崩”,基于独创的共识机制,极大地提高了公链的去中心化程度和吞吐量,也带来了更快速的交易确认、更低的手续费及更低的延迟。

与其他区块链不同的是,Avalanche更多的是面向金融领域,目标是成为金融领域的区块链领军人。同时,高性能的共识机制和网络平台架构使它有足够的能力为金融领域的应用提供良好的使用者体验。

Avalanche团队的创始人包括康奈尔大学的EminGunSirer、KevinSekniqi和TedYin。Avalanche的底层技术源于他们在康奈尔大学的实验室研究。2018年,他们建立了AVALabs,将这项技术落地成了Avalanche。

EminGunSirer是一个杰出的加密货币研究者,主要研究分布式系统和算法,曾经是bloXrouteLab的联合创始人。

TedYin是一位注册会计师,同时也是FacebookLibra项目共识协议HotStuff的设计者。

2018年1月,AVALabs成立。2020年5月,Avalanche完成私募轮融资。2020年9月,Avalanche主网正式上线。

Avalanche是将经典共识协议和中本聪共识协议相结合的新型共识机制。

区块链的共识算法基本上有两个体系:

Avalanche做到了将这两种共识协议相结合,从而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在保证健壮性的前提下降低延迟、提高吞吐量,支持大量设备加入且不造成能源过度消耗。

Avalanche的操作方式是网络的重复采样,可以用以下步骤来解释。

这套共识系统给Avalanche系统带来了很好的动态特性,方便了Avalanche进行大规模的应用部署。

此外,Avalanche有三层网络结构。这个设计的出发点是通过分离链和执行环境,用网络模块化实现网络的可扩展性和可组合性。

Avalanche的三层网络结构包括X链(ExchangeChian)、P链(PlatformChain)和C链(ContractChain)。

2022年1月29日,Avalanche的TVL达到了86.2亿美元,如图3-7所示。

著名项目——Colony

Colony是Avalanche上的生态加速器,该平台通过代币交易的方式汇集包括资金、社群人脉等在内的各种早期项目资源,并通过对链上项目投资,为早期项目提供资金。

Colony通过验证节点计划、指数基金、早期投资/私募投资、LP计划为Avalanche链上生态提供支持,可以说,Colony就是具有投资属性的去中心化自治组织(DAO)。

提到Layer2,就不得不说区块链逻辑的三层结构。

OptimisticRollup的两大主流项目是Optimism和Arbitrum。它们正处于你追我赶、双雄逐鹿的阶段,这对于开发者来说是一件好事。两者几乎没有区别,并均成为开发者的首选。从以太坊发送到Layer2的事务由排序器(Sequencer)接收,Sequencer会因正确执行交易而获得奖励,反之会受到惩罚。有趣的是,Optimism其实是第一个发布与EVM兼容的OptimisticRollup协议的公司,但是主网启动的缓慢让Arbitrum获得了优势。

除了基于零知识证明,ZK-Rollup的另一大特点是使用了新密码学原语,因此吸引了更多传统密码学领域的研究者参与,但无形中提高了普通Web3.0研究者的研究门槛。

Polkadot被人们熟知的是它的中文名——波卡。Polkadot由以太坊联合创始人兼CTOGavinWood创立。GavinWood也是Solidity智能合约语言的发明人和以太坊技术白皮书的撰写人之一。可以说,Polkadot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自带光环。

2015年,GavinWood和一些以太坊开发者一起创建了一家新公司——Ethcore,后来其更名为ParityTechnologies。随着区块链行业的发展,GavinWood和ParityTechnologies团队决定自己开发一条新的区块链,而不是等待以太坊2.0升级。

最终,2016年11月14日,GavinWood发表了Polkadot白皮书,在白皮书中他这样描述:“Polkadot是一种异构的多链架构,旨在解决区块链架构中的伸缩性与隔离性的问题。”Polkadot通过“中继链”“平行链”“转接桥”实现了跨链和可拓展的问题,主要目的是将各条独立的区块链连接起来,使不同区块链之间可以进行数据传递和智能合约的调用。

Polkadot的出现解决了诸多问题。一方面,BTC、ETH处理交易过慢,用户体验不佳;另一方面,不同的公链之间无法直接进行资产交换,唯一的途径是交易所,这又造成了新的问题——对交易所过于依赖。

关于Cosmos,最深入人心的一个说法是,“Cosmos是区块链的互联网”。Cosmos解决了区块链之间的孤岛效应。Cosmos本身的含义是“宇宙”,可以说与其用途和理想很契合。

与Polkadot相比,Cosmos稍显保守,跨链信息仅限于数字资产,而不是任意信息。可以简单地理解,Polkadot之于Cosmos,就好像安卓之于iOS。

Cosmos认为,主链专心做主链该做的事情,DApp应该交给一条单独的链来完成,甚至还提供让开发者可以很容易地开发一条链的工具,并引申出“万链互联”的构想和“人人都该有条链”的小目标。

Cosmos专注于数字资产的跨链转移,Polkadot则为了成为更通用、更具普适性的跨链协议而努力,远景更为宏大。

早在2019年以前,DeFi(DecentralizedFinance,去中心化金融)热潮尚未爆发的时候,跨链技术便已经常常被提及,但在当时,人们更期待能有一条链替代以太坊等传统公链,而非紧紧围绕在以太坊周围发展。正因为此,便催生了如今规模庞大的跨链生态市场。

也许在将来,会有一条新兴公链异军突起,改变当前万链竞发的形式,到那时,跨链技术可能也就没有那么重要了。

目前,跨链工具主要有以下3种用途。

NFT是NoneFungibleToken的缩写,通常被翻译成非同质化通证。我们可以简单地把NFT理解为一种数据格式,而通过这种数据格式可以把多种形态的信息存储在区块链上,包括图片、声音、视频、纯文本。

NFT的参数如下图所示。

关于NFT是什么这个问题,你只需要了解以下三点。

由于以上三点,NFT成了不可分割、可确权、可追溯的某种信息及价值的载体。载体可以有多种格式或者标准。仍与图片类比,同样一张图可以有PDF格式、PNG格式的,也可以有JPEG格式的。NFT同理。

作为以太坊社区的一分子,大家都希望以太坊网络的未来技术走向不要集中在几个研发人员的手里,希望可以看到讨论的过程,甚至可以全程参与。这就诞生了EIP。

EIP的全称为EthereumImprovementProposals,即以太坊改进提案,是公开征集与讨论如何改进和优化以太坊区块链的途径。事实上,以太坊的任何一次更新,都是EIP的贡献。

EIP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一旦EIP被委员会批准并最终确定应用,它就成为ERC。ERC的全称为EthereumRequestforComment,即以太坊意见征求稿,用于记录以太坊上应用级的各种开发标准和协议(ApplicationLevelStandardsandConventions)。ERC代表以太坊已正式提案,经由以太坊开发团队审议和测试后通过,并对提案内容进行标准化,用于改进协议规范和合约标准等内容。其后的20/721/1155/998则代表提案号,ERC-20代表第20号提案,其他提案号亦然。

所有的ERC都是EIP,反之则未必。

ERC-721、ERC-1155、ERC-998发展到现在,非同质化Token形成了以下几种主要的协议标准。

OpenZeppelin是一款开源工具,也是智能合约方面最受欢迎的库源,可用来编写、部署和管理DApp,在最大限度上提供可靠性和安全性保障。目前,较多的ERC-721通过OpenZeppelin实现。

OpenZeppelin主要提供两个产品:

OpenZeppelin合约库为以太坊网络提供了一组可靠的模块化和可重用的智能合约,合约使用Solidity语言编写。使用OpenZeppelin合约库的好处主要是它们已经过测试、审核和社区审查。

合约的类型多种多样,包括以下几种。

在OpenZeppelin的实现中,实现EIP-721主要在ERC721.sol文件中,实现枚举部分在ERC721Enumberable.sol文件中。

当尝试对Web3.0品牌进行研究时,我们可以发现一个规律:早期的Web3.0品牌形象皆为以像素元素为主导风格进行创作的形象。首先是比BAYC(BoredApeYachtClub,中文一般叫无聊猴)更早出圈的CryptoPunk,它的形象创作完全基于像素元素,通过像素元素创作了10000个Avatar(指的是头像类的形象,中文译为阿凡达,但是业内一般直接用英文),开启了Avatar元年。无独有偶,与CryptoPunk拥有同样地位的NeonCat也是基于像素元素创作的彩虹猫。为什么早期的项目都这么喜欢用像素元素?在探讨这个问题的答案之前,先来看一下像素元素的历史。

Digit(数字)是一个非常常见的词汇。仅列举所有Digital(数字、数码、电子化的)物件就能列举三天三夜。Digit的出现需要追溯至20世纪。提到Digit的历史,我们就不得不提及二进制。所谓二进制,就是用最简单的方式来表达尽可能多的不同的状态,以传递不同的信息。有的信息可能不太方便直接传输,比如“有内鬼,终止交易”,而有的则是为了传输更便捷,比如在计算机世界里。

早期计算机的计算能力相当有限。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ENIAC,即使重达31吨,耗电量为150千瓦,占地面积约为170平方米,计算能力可能还比不上现在的一些高级计算器。在这样的情况下,尽可能减少传输的信息量,可以有效地提高效率。

对于计算机来说,对复杂图形的渲染会占用更多的计算资源。我们可以简单地将图片理解成x行y列的像素矩阵,图片的像素数z=x×y。当x和y都变得极小(比如个位数)时,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清图片中的锯齿,这便是像素图片。发展到今天,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像素元素便是二维码。可以说,像素元素是最简单的图片,也就自然而然成了早期计算机图片显示的首选。

从ENIAC到现在的量子计算机,再到未来的生物计算机,物理介质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计算机的发展。英特尔创始人之一戈登·摩尔曾经提出,当价格不变时,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元器件的数目,每隔18~24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这一经验性总结,被后世称为“摩尔定律”。

我们也可以从技术的层面来思考为什么早期的项目会选择使用像素元素作为主导风格。在本章开头,我们详细探讨过ERC-721和ERC-1155。这些针对NFT的协议标准的形成离不开我们仰望至今的CryptoPunk。如今我们提及NFT项目,尤其是Avatar类的NFT项目,会想当然地认为它们都基于ERC-721或ERC-1155。然而,CryptoPunk实际上使用的是ERC-20(即目前使用得最广泛的同质化通证协议标准)。当时还没有ERC-721和ERC-1155。CryptoPunk使用了10000个独立的ERC-20合约,以每一个合约只发行一个Token的形式发行了这10000个NFT。对于10000个基于ERC-20的合约来说,最简单的实现图像的方法就是使用简单像素,因为这不仅大幅减少了合约部署者需要支付的存储费用,还减轻了实验发起者的设计支出。

与其说CryptoPunk是一个项目,不如说它是一个基于以太坊同质化通证标准的实验,因为在CryptoPunk发行时,“项目方”并未设置任何铸造费,使得任何人都可以花基础的gas铸造一个只属于他的CryptoPunk。虽然这个实验在10000个NFT被铸造完成之后画上了句号,但是它的深远影响远不止于此。

在ERC-721和ERC-1155逐渐完善和被开发时,其特性完美地满足了加密艺术的需求。在Web2.0时代,一个被无数次强调的底层共识是稀缺性。无论是之后要提及的劳动力稀缺化还是传统艺术市场中通过介质所实现的稀缺性,我们都能发现在Web2.0时代,价值由稀缺性产生。

在早期的NFT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到非常多数字艺术家的作品用ERC-721或ERC-1155协议标准在二级市场中流通。其中就包括大家耳熟能详的Beeple及他的集锦作品“Everydays:TheFirst5000Days”。除了数字艺术家,我们也能看到很多传统艺术家通过焚烧现实介质实现作品数字化。至此,对ERC-721和ERC-1155协议标准的使用由于数字艺术家们的率先接纳还限制在艺术圈之内,这就意味着这段时期内的NFT对于审美下限是有要求的。事实上,当Beeple的著作“Everydays:TheFirst5000Days”被以6900万美元的价格拍卖售出之后,很多人对其作品的价值提出了质疑。其原因非常简单,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对Beeple的作品产生共鸣。审美下限对所有对新技术翘首以盼的人们设立了参与成本。由艺术圈主导的NFT市场并不允许所有人参与并且体验这场新科技的盛宴。在这个时期,大众的需求显而易见,即需要一个能看得懂的NFT项目。其实熟悉艺术史的你大概能猜到接下来发生的故事,即波谱艺术所掀起的“郁金香热潮”。

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资本市场都早已敏锐地观察到了大众急迫体验新科技的需求。于是,在这个时期,我们可以看到非常多的偏向大众审美的数字藏品发行。

在海外,由于NFT数字藏品起源于艺术圈,对于NFT发行方来说,藏品必须自带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NFT市场策略则由基于传统行业现有IP发行NFT转变为基于波普艺术创立全新的Web3.0品牌。在这个时期,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火热至今并且其地位已被载入Web3.0史册的NFT品牌,其中就有被各路明星疯狂带货的无聊猴——BAYC。

从一个微观的视角来看NFT乃至Web3.0的历史,对于大众来说,可能有两个重要的节点,

前者象征着Web3.0时代的敲门砖,而后者则预示了Web3.0入侵Web2.0的“降维打击”。

BAYC通过猴子的形象切入主流市场,唤起所有人对猴子/猩猩这个文化符号的记忆。无论是东方耳熟能详且家喻户晓的孙悟空,还是全世界范围内认同的进化论,人类对猴子与猩猩的认知早已不再是单纯的生物学上的“灵长类动物”,而是附加了更多文化上的意义。相较于与人类基因相差更多的其他物种,与人类基因相似度高达98%甚至99%的猩猩对于人类来说更为亲近。通过使用猴子/猩猩的形象切入,也可以避免受众基于恐怖谷理论对品牌形象的排斥。

更为巧妙的是,从设计的角度来看,BAYC在设计之初就早已为其受众刻画出Web3.0的用户画像,由此也为后续Web3.0的发展奠定了基石。YugaLabs(BAYC母公司)的联合创始人GregSolano(也叫Gargamel)曾表达过他对BAYC设计的看法。在他看来,BAYC的设计更多地服务于情绪的表达,BAYC的设计让他看到了“一种存在主义的无聊感”。通过设计具象化表达Boredom(一种厌倦、无聊的情绪),BAYC更进一步与GenZ受众达成共情。与GenX和GenY相比,对于在更为优质的环境中成长的GenZ来说,他们对Boredom的感知更为强烈,也更为敏感。具象化Boredom的表达形式可以让GenZ得到更深层的共鸣。

至此,由BAYC统领的波普艺术降临Web3.0世界,为其文化打上标签。继BAYC之后,我们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基于波普艺术打造的IP横空出世。它们无一不在为Web3.0的文化塑形。对于很多涉足二级市场的Web3.0边缘参与者来说,他们对Web3.0品牌的存在并无实质感知。在他们眼中,这些五花八门的图片就像17世纪荷兰经济泡沫时期的郁金香。如何从这个价值炒作的大环境中险中求胜,是每一个品牌方都应该思考的。

我们或许可以得出以下观点:在社会文明里,某个群体可能拥有相对优越的环境,促使他们对新科技持有更开放的态度。这就导致在早期参与到NFT市场中的大多数人属于这个群体,他们以更贴合自己现实中的形象为目标收藏NFT。以上观点反映在市场上就是,往往符合西方审美的设计会有更好的表现。不过随着NFT圈子的扩大,也有一些相对小众的审美风格进入了大众视野。例如,由日本文化主导的Anime风格。

0N1Force(OnOneForce)和TheSevens是两个可以代表东方文化在欧美市场兴起的品牌。大家发现其实东方文化也可以撼动以西方审美为主流的NFT市场,在此之前甚至鲜有人尝试发行有东方元素的NFTAvatar形象。这两个项目以日韩漫画风为主,嵌入了一些大家熟悉的元素,比如海贼王、死神、七龙珠等流行漫画元素及以浮世绘为主导风格的日本古典艺术风格。现在很难探究究竟是这种风格造就了其社区的繁荣,还是由社区主导推动了东方文化在NFT市场上出现了一轮热潮,但是可以确定的是过往以西方审美为主的NFT市场对此并不反感。这是一次小众文化(相对于传统NFT市场来说)的成功尝试,也是一次对于NFT多元化发展和扩大触达人群的有效推动。自此,越来越多的小众文化开始尝试通过NFT的形式发起、巩固、扩大自己的社区,Azuki是截至2022年第一季度最成功的案例。关于这些明星项目,我们将在“NFT分类”一节详细说明。

真正的转折发生在2022年1月初。多个以独立女性为题材的NFT在市场上迎来了热潮。这些项目方团队几乎都以女性为基础搭建,完全贴合其品牌愿景。0N1Force等小众元素的兴起预示了Web3.0世界的审美进化,而女权主义在NFT市场的兴起则预示着Web3.0世界的文化跃进。审美进化体现在被市场接纳的品牌设计风格,而文化跃进则意味着市场开始接纳品牌的多元文化愿景,并且愿意为此买单。品牌被允许通过NFT的形式向全世界传播自己的思想宣言仅仅只是Web3.0文化百家争鸣的敲门砖,而未来的Web3.0到底会以怎样的形态继续发展,我们在场的所有人都无法预测。我们需要做的是,保持冷静,拭目以待。

0N1Force的头像如下图所示。

随着0N1Force横空出世,日漫风(Anime)迅速席卷Web3.0世界。作为第一个,也是当时唯一一个基于日式动漫风格创作的NFT品牌,0N1Force凭借自己独特的画风挑战当时还被西方审美主导的主流NFT市场。其实这一点足以让0N1Force在当时大出风头,可是0N1Force为NFT乃至Web3.0世界所带来的变革远不仅如此。

直至今日,对于大多数Web3.0用户来说,早期加入自己看好的NFT社区并且为社区提供力所能及的贡献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这件事可能平常到仿佛早已写入Web3.0世界的公约。对于很多后期探索Web3.0世界的玩家们来说,这段足以载入Web3.0史册的革新可能从未有人对他们提及。我们把时光倒退至0N1Force出现之前的Web3.0世界。

这样一来,看似公平的机制实则对所有热爱NFT的玩家都提高了入手门槛。取而代之的是,玩家不可避免地将自己倾尽心血创作出来的作品交付给“科学家”与投资者。这样“畸形”的持有者画像导致的结果就是社区无法达成任何共识。真正热爱项目的用户进入社区只有两种方式:

在这个阶段,对于所有尝试基于NFT创立品牌的项目方来说,找出局部最优解迫在眉睫。就在这时,0N1Force立项并以其独特的PoW机制开启了Web3.0真正意义上的社区驱动时代。

事实上,一些品牌已经察觉到了这个价值缺口。现在,我们经常能看见“社区大使”类项目(AmbassadorProgram),让用户通过点对点的模式获得一定的回报。然而,这种模式存在着“社区大使”“贩卖”亲朋好友对自己信任的诟病。

当众多项目方还在尝试用Web2.0的思维在Web3.0世界开疆扩土时,0N1Force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模式:对社区成员进行ProofofValue(PoV),即价值证明。其实很多人将其定义为ProofofWork(工作量证明),但是笔者认为如果简单地将0N1Force的模式定义为工作量证明太过肤浅。

(1)白名单机制。

与以往的公开铸造机制不同,0N1Force率先采用白名单机制,具有白名单资格的社区成员可以在公售之前铸造NFT。这就意味着这些社区成员可以在避免gaswar的前提下以接近铸造费用的成本铸造0N1Force的NFT。具有白名单资格同时保证了参与预售成员的获利,即参与预售的成员与参与公售的成员相比免去了gaswar所带来的高额gas。据第三方媒体报道,以太坊gas在0N1Force开放公售时一度飙升至2400gwei(以太坊上的gas单位)。如此一来,在二级市场中0N1ForceNFT参与公售的成本已然远超于参与白名单预售的成本。对于项目方来说,如此巨额的福利一定是要给社区核心成员的。如何才能尽量公平地筛选优质的社区成员呢?这就涉及前面提到的PoV了。

PoV是对社区成员的价值(对项目而言)进行筛选的共识机制。对于那个时期的0N1Force来说,项目方所珍视的社区成员的价值大多基于社区成员对社区活跃度的贡献。大多数白名单资格都是社区成员通过在社区内不断聊天与制造话题获取的。在0N1Force社区中,我们可以看到社区成员从交流诗词歌赋到畅谈人生理想。社区讨论的话题跨度之大,积极性之高,让所有新老成员都认可其社区的高包容度。这一点在0N1Force之前是没有任何社区可以与之媲美的。

从集体的角度来看,0N1Force社区极度健康,但对于社区成员自身来说,0N1Force的PoV实际上就是一场大型“压榨”活动。大多数社区成员基本上都需要熬夜在社区中用最积极的态度给社区制造热度。少数社区成员则通过实际产出获得了白名单资格。其中有为0N1Force活动做主持人的,有基于0N1Force做二度创作的,也有基于0N1Force的设定创作小说的。

无论是实际产出还是制造热度,绝大多数核心成员都获得了奖励。由于价值审核仍基于中心化体系,项目方的审核难免会有遗漏。在0N1Force社区中出现过通过不同的账户获取多个白名单资格的社区成员,也出现过社区成员抱怨自己连续熬几个通宵也没拿到白名单资格的事件。即便如此,不可否认的是,0N1Force在Web3.0的早期搭建中提供了一个完全跳出Web2.0时期的营销思路,即社区成员基于白名单资格为项目无偿贡献其价值,而项目价值的体现则基于社区质量。这样的思路同时也完成了Web3.0底层逻辑的搭建,即共识决定价值。

“共识决定价值”的逻辑被Web3.0用户接纳正是因为Web3.0的底层技术——区块链的底层逻辑。在之前的章节中我们曾提到过区块链的底层逻辑,其中就提到过51%原则,即超过51%的算力认可的区块将被主链认可成为下一个区块。51%原则背后的逻辑就是超过半数的人认可即被全部人认可。这也就是我们一直提到的“共识”。

0N1Force将由算力组成的共识转化为由社区成员的贡献所凝聚的社区价值共识。共识的强弱完全基于社区成员的价值贡献大小。至此,项目与社区形成强绑定状态,与Web2.0不同的是,每个社区成员都可以参与品牌搭建,为项目提供力所能及的贡献。

(2)世界观搭建。

除了白名单机制,0N1Force在项目立项之时还有很多与众不同的配置,其中就包括世界观的搭建。早在立项之前,0N1Force就已经搭建好了一个宏大的世界观。在当时的网站上赫然出现的是一个巨大的公售倒计时。这个倒计时并不是为公售准备的,而是为每个人在现实生活中身份的“死亡”设立的。除此之外,每一个获得认可的社区成员都会被除去姓名(nameless),以此预示他们在0N1Force宇宙中重生。社区协调员也会在社区中发布自己基于0N1Force创作的小说,后续也有社区成员参与小说的撰写。这些都为0N1Force创作的独立漫画奠定了基调。

在0N1Force社区里,对一个社区成员最大的祝福是祝他的姓名被除去。这样的设定变成了后续NFT项目参考的范本。这让越来越多的艺术家们意识到,要想在Web3.0世界搭建品牌不仅需要优质的设计,还需要搭建自己的世界观,搭建自己的社区共识。这一模式在0N1Force成功之后变得越来越程序化。我们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优质NFT项目基于0N1Force的模式在Web3.0世界打出自己的名号,其中就包括Doodles和Azuki。

Doodles的头像如下图所示。

Doodles是一个由社区驱动的NFT项目,NFT的总量为10000个。

Doodles的第一位创始人和项目的主创艺术家是ScottMartin(工作化名是BurntToast)。他是一位加拿大的插画师、设计师、动画师和壁画师,曾为谷歌、WhatsApp、Snapchat等公司提供过艺术类的服务。Doodles的第二位创始人兼CMO(首席营销官)是EvanKeast(也叫Tulip),是KabamGames(一家互动娱乐公司,制作过多个多人在线社交游戏)、DapperLabs、CryptoKitties和NBATopShot的前首席营销官。Doodles的最后一位创始人兼CPO(首席产品官)是JordanCastro(也叫Poopie),是CryptoKitties和DapperLabs的前产品经理。技术开发团队为WestCoastNFT。

Doodles在2021年9月初开放了社区,并在9月底至10月初进行了第一轮白名单资格的征集,当时每个DoodlesNFT的价格是430美元左右,第一轮售出了一半左右的NFT,而且获取的方式比较简单。在第一轮白名单资格征集完之后,他们团队在10月7日决定关闭社区。这个操作让早期参与者的凝聚力空前强大,毕竟在这之前进入Doodles社区是没有门槛的,并且Doodles给白名单资格非常大方,每个人都可以得到至多铸造(业内一般称为Mint)5个NFT的权利,笔者认为这种机制对加强社区的凝聚力有非常大的推动作用。

在公售后的第二天,也就是2021年10月18日,凭借社区超高的凝聚力及火爆的热度,该NFT的地板价格(FloorPrice,指最低的价格)达到了4095美元,让早期参与者及在公售时抢到该NFT的幸运儿获得了第一批Doodles文化的红利。

在此之后,Doodles团队继续按照路线图(roadmap)推进Doodles社区发展。在11月16日,Doodles团队公布将举办迈阿密巴塞尔艺术展,并且邀请DoodlesNFT的持有者参展。这一操作再一次引爆了Doodles社区,大家都看到,原来自己的NFT真的有机会在艺术展上被展示,当天该NFT的地板价格涨到17500美元,大约是发售价格的40倍。

随后,在Doodles银行和各种新项目白名单资格的激发下,Doodles社区的FOMO(FearofMissingOut,指的是一种害怕错过的心理)情绪在2021年12月底到2022年1月初彻底爆发,该NFT的地板价格一路上涨,到2022年3月为止已经达到了52500美元左右,大约是发售价格的122倍。

我们可以复盘一下Doodles的成功,大致上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

Azuki的头像如下图所示。

Azuki是一个日系动漫风的头像NFT系列,共10000个,拥有头像的用户可以访问“TheGarden”元宇宙。

Azuki的主要创始团队为一个洛杉矶的加密社区——ChiruLabs,他们拥有丰富的Web3.0操作经验和游戏开发技术,励志将Azuki打造成一个蓝筹标的。Azuki的主创艺术家包括守望先锋(Overwatch)的艺术总监ArnoldTsang和曾在《街头霸王》漫画团队工作的Joo,这两位都是老二次元用户,非常热爱动漫。Azuki的技术方面主要由Facebook的前软件工程师LOCATIONTBA(网名)负责,其部署的合约ERC-721A非常有新意,大大减少了用户铸造NFT所需的gas。Azuki的社群运营方面由曾在谷歌任职的PIZOOKIE(网名)负责,他对NFT社区运营、社区氛围打造极为看重,Azuki的成功离不开由他一手打造的聚集高度动漫共识的社区。

Azuki的售卖一共有三个关键节点,分别为荷兰式拍卖(2022年1月12日)、白名单阶段(2022年1月13日)及公售(2022年1月15日)。

我们不妨回顾一下在Azuki之前的各个日漫风(Anime)NFT。在NFT市场上同时具有东方元素和二次元这两个标签的NFT项目一直处于空缺状态,直到0N1Force项目出现。虽然0N1Force开启了审美多元化的时代,但是Anime风格一直缺少一个龙头品牌。0N1Force与TheSevens在设计层面上一直都没有成为龙头品牌。

Azuki在完全分析了这两者没有做好的原因后,拥有了非常明确的目的:成为一个横跨二次元、潮牌的大蓝筹(指的是长线顶级NFT系列,参考“蓝筹股”概念)。他们团队完全具有这个能力,有Overwatch艺术总监、Facebook前软件工程师、谷歌产品经理等大型科技公司背景,实力毋庸置疑。大部分NFT以盲盒形式发售之后,因为稀有度等问题很多NFT会以低于盲盒出售的价格被卖出,而AzukiNFT却相反,在开完盲盒之后它的价格不降反升,该NFT依靠精良的画风及元素获得了大家的认可,哪怕是大众货,大家都觉得很好看,在完全符合东方审美的情况下又兼具西方美学,试问这样的精品二次元NFT谁能不爱?

除了有画风精良这个优点,Azuki的路线图思路也非常清晰,以NFT为支点,不管是艺术展、游戏、DAO、治理Token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且十分透明,大家都对这个项目的团队实力没有丝毫怀疑,在强烈的FOMO情绪下,在2022年2月1日,AzukiNFT的当日均价已达到18.7216ETH(约52464美元,数据来自OpenSea网站),是其铸造价格的近20倍。或许对于这个团队和这个项目来说,这仅仅是开始,让我们拭目以待。

DAO,通常被读作dào。在大多数人的认知中,DAO通常被认为是某公司或实体组织的一种去中心化形式,即去中心化自治组织(DecentralizedAutonomousOrganization)。虽然通过公司或实体组织这些既有概念去理解DAO更具有现实意义,但是DAO的含义并不仅仅局限于某个具体的公司或实体组织。从广义上来讲,DAO是一种通用的去中心化组织形式,也是Web3.0世界里很常见的一种组织形式。

从组织形式来看,DAO这样的去中心化组织形式在现实生活中存在已久。发表于2019年的一篇学术论文DecentralizedAutonomousOrganizations:Concept,ModelandApplications中提到,自然生态系统中的自组织现象、CMO、DAI都可以看作其早期表现形式。以CMO为例,其在组织形式、运行方式上与如今的DAO十分相似,从这个层面来理解DAO似乎更加容易,但是这些组织与真正意义上的DAO仍存在差别。下面从DAO的特征出发来更深层次地理解DAO的定义。

目前关于DAO的定义非常多,从中可以梳理出DAO的基本特征,即字面意义上的去中心化、自主性与自动化、可治理,以及基于这些基本特征展露出的公开透明、高度信任、高度共识、Token激励等运行特征。

基于上述特征,DAO的参与者可以得到与其贡献相匹配的报酬和权利,从而使得组织运转更协调、更有序。依据这些特征,我们也可以对DAO下以下定义。

DAO是以互联网基础协议、区块链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为底层技术支撑,以Token激励和协同治理为治理手段,拥有明确的共同目标,具备高度信任和高度共识、开放平等、去中心化、公开透明、自动化特征的一种全新的组织形式,是数字协作的最佳实践和Web3.0最基本的组织形式。

从现实意义出发,DAO更像一个成员自发组建的、公开透明的社区,社区参与者拥有共同的目标,每位成员均有权参与组织的任何决策,成员共同决定组织的发展方向,社区贡献者可以获得对等的激励。

要了解DAO作为一种新兴组织形式有什么意义,就需要先讨论传统组织形式是如何运作的。“生产环境的变革催生新的组织形式”,DAO的出现是当下生产环境发展的必然结果。

我们都知道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原来的生产关系无法适应它的发展时,生产关系发生变革就是必然的,旧的生产关系会被新的生产关系代替。过去各种生产关系的发展几乎都遵循了这样的发展规律。

从当下来看,一方面,传统的企业制已弊端皆显,另一方面,快速发展的生产力给生产关系的变革带来了新的可能性。DAO这种组织形式就是在当下生产环境的推动下,人们对新型生产关系需求的必然结果。也许DAO的最大价值和意义,就是以实验的形式探索如何建立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的生产关系。因此,我们需要DAO,更需要研究DAO。关于DAO的具体意义,可以从组织、员工、用户三个角度进行考量。

RabbitHole(一个专注于区块链应用的营销工具)的运营负责人BenSchecter提出了一种“X-to-earn”的收入模式。他认为,传统的赚钱方式是“工作赚钱”,但未来是“X-to-earn”——玩游戏赚钱、学习赚钱、创造赚钱、工作赚钱。我们可以对其进行进一步解读,即在传统的生产关系中,“X-to-earn”中的X被限定为类型化的工作,earn被限定为钱,to被限定为各大企业平台,而DAO存在的意义便是让X、to、earn都具有开放的可能性,即你可以在合法的范围内通过做任何事、通过任何组织获得任何你想获得的。

你曾经历过无效竞争的“内卷”吗?你曾喝过“别把爱好当工作”“工作与生活必须分开”的鸡汤吗?你觉得你的价值被平台压榨吗?你正面临年龄焦虑、性别焦虑、身材焦虑吗?你因为高昂的试错/适应成本而不敢跳槽吗?DAO对你来说会是完美的存在,它几乎可以解决上述所有问题。

你想从事什么职业?这个问题几乎是所有人都需要面对的问题。首先,“职业”这个词不同于工作,它指的是我们一辈子要躬身其中的行当,也就是说,“职业”指向的是稳定。

在市面上、学校里有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帮助我们尽早确定要从事的职业,教育体系中的课程也是针对不同职业需要的能力来开设的。

一个人是有很多发展可能性的,但在这种秩序的要求下,选择的范围被限定了,在大多数情况下只能选择1所学校、1个专业、1个职业。

那么,人们为什么要追求工作的确定性、稳定性呢?或者说,社会为什么倡导人们要有一个稳定的职业呢?其实很好理解,

DAO可以从源头上解决以上问题。DAO的去中心化和公开透明的特征让DAO可以在更广的范围内吸引贡献者,形成全球规模的协作关系,使得全球范围内的价值提供、积累成为可能。在DAO中,几乎做任何事情都可以产生价值,这保证了你在工作中可以拥有更大的选择范围,可以选择与自己愿景一致的组织,让生活本身变成工作,同时这也极大地降低了你在工作之间流动的成本,更重要的是,你的价值不会被打折。

正如BenSchecter所说:“最好的DAO是那些会给参与者奖励的DAO,它们是所有权经济的基础。这种新兴的正和博弈状态是X-to-earn趋势的基础,将塑造未来的工作。”

他认为,作为开放经济体的DAO将推动X-to-earn趋势,即参与者可以把做合法范围内的任何事情作为工作获得报酬,不管是日常生活中的玩游戏,还是传统工作等,并且参与者可以选择多种工作混合的方式参与贡献。DAO的参与者主要包括Token持有者、赏金猎人和核心贡献者,他们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获得收益。例如,

X-to-earn使工作变得更多样、更灵活和更有趣,让换工作的成本降低、工作机会多元化,从而让获得工作的门槛相应变低。这可以理解为,在DAO中,做任何事情都可能获得报酬。

下表为传统组织和DAO的对比(该列举为概括性的)。

此外,在Web2.0的世界中进行创业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比如开发一个应用,你需要做到上百万级别的用户活跃度才能支撑起包括开发人员在内的大量用工成本,而DAO通过智能合约极大地简化了工作流程,通过简单的交互就可以完成交易,这在极大提高效率的同时降低了组织创新创业、生产交易的流程成本,这就意味着在Web3.0时代,做一个成功项目的核心是创意点,而不需要得到上百万个用户数据来进行融资。

随着社会进步、人类心智的进化,以及区块链基础设施、软硬件工具的发展,在不久的将来,社会可以实现更有序的秩序。我们可以把原来的社会运转比作一个单线程算法,可以完成“10+10+10=30”的简单加法运算,而现在可以实现“10×10=100”的乘法运算,在未来,甚至可以实现“10的三次方”的指数级运算。

DAO这个概念被初次提出在20世纪90年代。不同于DAO的现代意义,当时的“DAO”被用于描述物联网环境中的多代理系统和反全球化社会运动中的非暴力去中心化行动。

DanielSuarez的科幻小说Daemon如下图所示。

2013年,DanielLaimer(也被称为“BM”)提出了DAC(DecentralizedAutonomousCorporation,去中心化自治企业),同时基于DAC创建了比特股(BitShares,BTS)。DanielLaimer认为,BTC的运作机制属于DAC,即所有人均可自发参与到BTC的账本维护中并可以通过维护账本获得Token奖励。从前面提到的DAO的定义来看,BTC并不支持智能合约,因而不能满足丰富的治理场景需求,因此从这个层面上讲,BTC更属于去中心化组织(DecentralizedOrganization)。DAC的概念因其局限性也没能继续发展。

2013年年底,VitalikButerin(人们常称其为“V神”)在发布的以太坊白皮书里,将去中心化自治组织(DAO)比作组织类型的“圣杯”,即一个“在互联网上自主存在的实体,但非常依赖雇用他人来执行自动化机器本身无法实现的任务”,同时强调DAO的两大特征:“去中心化”和“自治”。

VitalikButerin在以太坊白皮书中提及DAOs,如下图所示。

该事件提高了人们对DAO安全性的认知,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其他的问题。比如,是否应该对DAO设置负责人、如何正确处理治理中的细节问题、如何纠正代码漏洞及由漏洞带来的损失应该如何补偿等。这给后续DAO的创建提供了经验教训,Aragon、DAOstack、DAOhaus和Colony等便是吸取经验后成功运行的项目,这些项目至今仍在Web3.0世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020年,去中心化金融(DecentralizedFinance,DeFi)的热潮使得DAO再次进入了人们的视野。DeFi涉及利益的分配,为了实现公平性,所以在决议时需要通过DAO来完成。DeFi的蓬勃发展让大家不得不思考如何更好地分配资产。DAO作为新型的组织形式,为DeFi的业务模式、运营等提供了创新的运营标准和管理方式,以此保障项目稳定运行和共同增长。可以说,DAO是DeFi长期发展和流通的必要“工具”,DeFi的兴起必将带动对DAO价值的挖掘。

ConstitutionDAO是由一些加密货币爱好者于2021年11月11日发起成立的一个社区组织,组织目标是通过DAO的形式募集资金,在苏富比的拍卖会上拍下最后一部由个人拥有的第一版《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的印刷本(这是当前仅存的13份《美利坚合众国宪法》副本之一),从而阻止其被有钱人独占,实现“让宪法回归人民”。如果竞拍成功,那么由成员投票决定是否公开展览这份宝贵的宪法副本;如果竞拍失败,那么由成员决定资金去向。

ConstitutionDAO的发起者起初在推特上发布了关于成立该DAO的目标:7天之内筹得4000万美元拍下宪法副本。

ConstitutionDAO的推特账户的简介如下图所示。

帖子发出后,在网络上迅速得到了大规模的自发传播。组织者随后在推特上发起了众筹,同时成立了Discord社区,发展出了营销、公关、网站开发等多个小组,并发布了原生TokenPeople。一天之内,他们便筹集了超过3000万美元,上万人加入了社区。11月18日,ConstitutionDAO已经筹得4000多万美元,如下图所示。

截至2021年11月19日拍卖日当天,ConstitutionDAO共吸引了17437名参与者,在JuiceBox(基于Web3.0的众筹平台)上募集了将近11000个ETH(当时价值约为4500多万美元),这已经是该宪法副本预估成交价格的2倍以上。

然而,ConstitutionDAO后来并没有成功拍得该宪法副本,该宪法副本被Citadel的CEOKenGriffin拍走。在拍卖失败后,经过激烈的讨论,该组织的核心参与者在24日宣布关闭ConstitutionDAO,并无限期允许参与者退款。参与者只需要在众筹平台使用自己参与募捐的Web3.0账户点击退款按钮即可销毁治理TokenPeople并使捐款返还。

个中虽有种种曲折,但可以确定的是,此次ConstitutionDAO产生的“拓圈”影响再次提高了DAO在公众中的知名度,其聚集的参与者数量及资金规模将DAO的影响力提高到一个新高度。

从发展趋势上看,DAO的类型已由初期的以技术为导向发展为以社交为导向。未来,DAO将更多元化、更成熟。例如,PleasrDAO、FlamingoDAO等以NFT社交为导向的DAO,BanklessDAO和FriendsWithBenefits(简称FWB)等以创造社会文化为目标的DAO等。

DAO的发展仍面临许多未被解决、需要探讨的问题,包括法律法规、责任的归属等。我们期待DAO能够成为理想中的组织形式,但也不得不面对其当下存在的问题。

提到DAO,不得不说的就是筹钱买土地的CityDAO,这里说的可不是元宇宙中的土地,而是现实世界中真实的土地。前面提到了以买宪法副本为目的成立的ConstitutionDAO。如果说ConstitutionDAO的成立充满了让宪法回归人民的象征意义,那么要在现实世界中建立一座真正属于人民的城市的CityDAO就是一个充满现实意义的项目。

CityDAO的官网介绍如下图所示。

CityDAO成立的目的是筹钱买地,然后在真实存在的土地上建设一座城市,其愿景是将现实中的土地资产与链上的数字账本建立关联。

美国怀俄明州在2021年4月21日通过了一项地方法律,承认了DAO可以作为一个合法的有限责任公司存在,该条法案在同年7月1日生效。CityDAO的最初构想就是在该法案生效后的第二天形成的。

2021年7月2日,AirGarage(一个互联网车库管理项目)的联合创始人之一ScottFitsimones在推特上发布了自己的想法(如下图所示),即通过建立一个DAO实现在怀俄明州买地,并把这块地通证化(可以理解为变成链上资产)。

消息发出后,吸引了许多人讨论和加入,到7月15日,Discord社区中的成员已经超过1000人。7月23日,ScottFitsimones正式将CityDAO注册为有限责任公司(LLC),并开始以售卖NFT的形式筹集“买地资金”。

8月8日,FirstCitizen(第一公民)NFT以6.52个ETH的价格售出。8月11日,FoundingCitizen(创始公民)NFT发售。到8月25日,CityDAO通过售卖NFT已筹得超过25万美元的买地资金,第二天便开始联络房地产中介选地,并在9月初成立了CityDAO论坛以便进行后续的治理讨论。9月21日,通过社区投票决定要购买第一批土地,9月27日,公民通过投票接受了一块40英亩地块的报价。10月23日,CityDAO发布了公民(Citizen)NFT,10月29日正式完成了土地购买。

有了土地之后就可以开始城市的建设,而城市的建设需要公民的加入。那么,公民从哪里来呢?前面提到,CityDAO在筹集资金的过程中发布了三种NFT,分别是

如下图所示。

这些NFT不仅是一种链上资产,还被CityDAO赋予了身份和权益的附加价值,持有其中任意一种即可成为CityDAO的公民。

其中,

这三种NFT的总供应量为10051个。CityDAO将其购买到的土地划分成1000份,其中75份是公有领域的,其余925份可用于个人分配。

CityDAO的地块划分如下图所示。

这样一来,在持有公民NFT的人中,就有一些人无法获得地块。因此,CityDAO决定通过随机抽奖的方式,从10000个持有CitizenNFT的公民中选出925个发放地块NFT。为了确保抽奖透明公开,CityDAO在2021年12月15日与链上预言机工具Chainlink达成合作,通过Chainlink验证抽奖的随机性,任何用户都可以对抽奖过程和结果进行查询与验证,整个抽奖过程在链上进行。

Chainlink的工作原理是,当预言机节点收到预设的私钥请求时,可以将未知的区块数据进行组合,并生成随机数和加密证明。

CityDAO智能合约只接受在具有有效的加密证明、VRF过程防篡改的情况下生成的随机数。这保证了中奖者的随机抽选过程是可以直接在链上验证和自动化的。

值得注意的是,获得地块NFT的公民并不是直接拥有了一个地块,而是拥有了对地块的购买权,在购买之后并不能获得真实的土地,而是以捐赠的形式保留CityDAO对地块的所有权,如下图所示。

前面提到,CityDAO的公民依据其持有的NFT享有不同的权利,公民对社区内部的建设、运营享有决策权,并可以决定是否在将来购入一批新的土地。这确保了CityDAO完全去中心化、自下而上的决策方式。

从各个方面来看,CityDAO都是一个极具实验性的项目。尽管目前有许多城市建设类项目,但是这些要么仅存在于链下,要么仅存在于链上。CityDAO则将二者打通,实现了从资产到权利全方位的“通证化”。

他认为CityDAO可能让Crypto城市进入新时代,让城市的治理有更多可能性,变得更可信、更透明和更民主。

需要重点理解的是,元宇宙、DAO的目的不是让人完全脱离现实物理世界而生活在数字世界中,元宇宙真正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和现实世界数字孪生的虚拟世界,同时,通过在虚拟数字世界和现实物理世界中建立一个公平、公正、民主、透明的桥梁,以此达到让现实世界更加美好的目标。

以治理为目的的DAO的发起者通常为开发者或区块链项目的拥护者,因为其在治理上的优势,这类DAO往往是DeFi项目的必备“管理工具”,所以在2018年DeFi热潮兴起时,涌现出了大量的以治理为目的的DAO。这类DAO把决策权下发给了用户,通过区块链协议,项目可以基于用户的使用程度和所做贡献发放治理Token,赋予用户相应的提案权和对提案执行的投票权。用户持有的Token数量和其拥有的投票权重成正比。

2014年成立的MakerDAO是这类DAO的早期代表。MakerDAO创建在以太坊上,DAI是其推出的稳定币,用户可以通过质押加密货币的方式获得DAI。目前,DAI仍在以太坊上平稳运行。MakerDAO的基金会在2021年7月宣告解散,至此实现了完全的去中心化。

如今,以解决治理问题为目的的DAO发展出了各种各样的组织,在多数区块链项目的发展中成了必不可少的组织。

基于这样的逻辑,目前市面上已经存在各种各样以支持创作者为目的诞生的DAO,支持者可以通过DAO直接对创作者进行支持,比如LeavingRecords和PersonalCorner都是早期的代表。

你可以把这类DAO理解为风险投资公司,但与传统风险投资公司不同的是,DAO的组织形式使其在投资决策上拥有更透明、更公平的投票流程,在准入方式上更加灵活、透明。这吸引了更多优质投资人的加入,优质的社区成员是这类DAO的核心。

该领域的典型代表有TheLAO,以及由MetaCartel社区创建的MetaCartelDAO,它们对加密领域内的许多早期去中心化应用进行了投资。

这类DAO以拓展NFT的价值领域为目标,社区聚集了各种资产收藏爱好者,其中NFT为最常见的收藏资产。这类DAO随着NFT的热潮得到了蓬勃发展。

这类DAO通常由艺术家或收藏家运营,通过构建社区挖掘NFT的价值。例如,FlamingoDAO以建立最大的链上原生艺术品收藏社区为目标,以DAO的形式进入NFT领域,其成立了由30余位业内人士组成的专业顾问团队,其中包括OpenSea、SuperRare、AxieInfinity等项目的联合创始人等。类似的组织还有为了支持和收藏链上原生艺术品的SquiggleDAO、旨在营造一个跨项目的“艺术收集帝国”的PleasrDAO。

除了收藏,这类DAO有时也可以在某些NFT项目中担任策划者的角色,好的这类DAO也可以成为NFT项目有力的营销渠道,快速增强项目的可信度和知名度。例如,NounsDAO是聚集了所有NounNFT持有者的社区,这些持有者也会在NFT未来的销售中获得一定分成。类似的还有收藏MeebitsNFT的MeebitsDAO。

虽然从获得利润的角度来看,这类DAO与以投资为目的的DAO似乎存在某种一致性,但是这类DAO往往更偏向“收藏”而非“出售”,尤其随着NFT应用场景的扩充,NFT不仅可以作为一种收藏品,也可以作为收藏者在Web3.0世界中的身份标识,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收藏者的社交需求及其对群体归属的需求。因此,从这个层面上来看,这类DAO也具有较强的社交属性。

社交类DAO是以社交为导向的组织,其目标通常是构建一个成熟、强大的社区。于2020年9月正式启动的FWB就是社交类DAO的典型代表。在官网介绍中,FWB致力于通过创新下一代艺术家、创造者和建设者的激励机制,助力互联网变革。其通过链下社交平台吸引志同道合的人,一年之内便集结了全球1500万个文化爱好者,同时还在欧洲和北美举办了会员活动,创建了自己的票务系统,并将推出自己的期刊平台,供会员交流艺术、政治、生活等。

要想加入FWB需要事先提交一份书面申请,该申请需要经过社区成员审查和投票通过,同时,要想加入FWB也需要持有一定数量的FWBToken,该Token的持有者拥有管理社区财务的权利,同时也能通过贡献创意获得收益。持有不同数量的Token可以解锁不同的功能。例如,持有1个FWBToken可以阅读社区博客,持有75个以上FWBToken可以访问FWB在全球各地的分支DAO、与不同社区的成员交流。除此之外,类似的组织还有SeedClub、CabinDAO和BrightMoments等。

这些组织充当了人才聚合者的角色,把可以用于某些项目的人力资源拉到一起。

简单来说,这类DAO可以被看作人力资源的聚合器和分发方,这类DAO聚集了来自不同行业的人才,并可以与这些人才签订“劳动合同”,然后可以在链上对人才进行分配,被分配的人才通过个人价值的贡献可以依据“劳动合同”获得相应的奖励。这类DAO实现了人才在不同DAO之间的流通,对Web3.0的工作体系起到了重要的人才传输作用。RaidGuild是此类DAO的代表之一,其介绍的自身定位为“Web3.0生态系统的首要设计和开发机构”。目前,RaidGuild已经与1UpWorld、Tellor和StakeOnMe等多个客户达成了人才合作。

通过对类型进行梳理可以发现,在资产量级较小的DAO中优先考虑的要素是社交,链下治理会成为其主要的治理模式。这类DAO以成员的群体归属感而非创造利润为目标。资产量级较大的DAO相对存在着较高的资本风险,因此,这类DAO偏向采用链上的治理模式。

这类DAO出现在DAO发展的早期。一般来说,这类DAO是从预先存在的项目中衍生出来的,作为项目社区的一种激励方式存在。对于项目方来说,这类DAO可以更好地推动社区成员积极地参与项目的维护。一方面,这类DAO可以通过资助对项目有益的社区提案来调动社区成员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资助其他项目的发展来扩展自己的生态版图,以便更好地促进项目成长。

例如,AaveGrantsDAO对Aavegotchi游戏的资助,使玩家可以通过游戏的形式为项目发展做出贡献。类似的还有Uniswap衍生出的UniswapGrantsProgram、Compound、AudiusDAO,这些DAO均通过资助来增强社区黏性,推动项目更好的发展。

一些项目致力于为建立DAO或者治理DAO提供某种工具,有的本身就是以DAO的模式在运营,有的则不是。

MolochDAO是一个以太坊基金计划,成立于2019年2月,旨在为以太坊的基础设施项目提供资金,并且解决以太坊开源生态中的一些公共问题。MolochDAO的运作方式类似于TheDAO,想进入组织成为会员的申请者可以将ETH捐赠给系统,现有会员投票决定是否接受他们成为会员。会员可以向平台提交资助提案,并对其他资助提案进行投票。如果投票通过,那么该新会员可以按照其捐赠的ETH占总金库ETH的比例获得新发行的投票权。如果会员想要退出,那么可以凭投票权从金库中拿回对应份额的ETH。

准确地说,Aragon并不是一个DAO,而是帮助组织快速建立DAO的模块化工具平台。个人或者组织不需要具备智能合约编程能力也可以使用Aragon建立DAO。你也可以把Aragon理解为一种将“人治”与合约治理相结合的方案。同时,Aragon的原生TokenANT也具有治理功能。持有者可以通过与平台交互,凭借ANT参与平台决策。

GnosisSafe是一个以太坊上的多签工具,支持多账户共同管理资产,因而为DAO的财务事项保持公开、透明、多方监管提供了可能性。

DAOhaus成立于2019年以太坊柏林黑客松,起初的目的是改善MolochDAO的用户交互体验,后来逐渐发展成一个集投资、社交、捐赠、服务于一体的综合类DAO工具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你既可以参与别人的DAO,也可以发行自己的DAO。

最后要强调的是,尽管前面对DAO做了分类,但DAO的类型并非一成不变的。一种DAO可以同时具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属性,在发展过程中会依据目标的变化而发生类型改变。因此,在试图了解特定的DAO时不用特意将其分类。

现在有一些人在介绍DAO的时候会介绍得很复杂,但是完全没有必要。世界上大多数事物的本质都没有那么复杂,之所以看起来很复杂,是因为你还没有看到本质。

试想一下,从公司创建者的角度来考虑,创建一个公司并使其有效的运转,应当具备哪些条件?要成立一家公司基本上需要拥有人才、资金、目标、章程、场所等,而对于DAO来说,由于其具有去中心化的特征,需要具备的主要条件有共同的目标、有效的决策机制、优质的社区。

共识是联结一个DAO的“灵魂”,而共识的达成在极大程度上取决于DAO的目标,就像我们在选择工作时会考虑企业的发展目标、企业理念等。可以说,确立一个能引起共鸣的目标,可以对DAO社区的初期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尤其对于社交属性较强的DAO来说,确立一个清晰的目标尤为重要。

ConstitutionDAO之所以能在初期获得迅速、大规模传播,并在短期内成功筹到款项,其清晰的目标起到了重要作用。

同时,决策机制也包括对成员的激励机制。驱动DAO价值增长的因素不仅是每个成员为DAO做出的贡献,还在于更多成员积极参与治理,从而使得组织能够不断调整和完善。

理想的DAO应当具备较高的选民参与率,即社区成员积极参与治理,这就需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从价值贡献者的角度来看,其选择加入一个DAO,首先要看的便是在其中做贡献如何获得奖励。激励机制可以被简单地理解为薪资福利制度。通常来说,治理权、利润份额、奖励等都可以激励成员为DAO积极做贡献。良好的社区参与度、组织决策机制,保证了DAO发展的可持续性。

前置型DAO用过往的Web3.0账户行为确定该账户是否有资格参与DAO,通常会以链上行为为依据量化该地址的贡献,将其折算成相应数量的Token。此Token会被作为DAO的治理Token。这样做的好处是,得益于链上行为的强真实性,DAO可以精细地筛选早期的目标用户。

比如,OpenDAO锚定NFT的活跃参与者,所以筛选标准是在OpenSea上有过交易行为的Web3.0地址。这样做的坏处则是没有在初期募集一笔资金,所以可能在启动资金上比较匮乏,从而在宣传等动作上受到掣肘。

组织者发起DAO之后在相应的募捐平台上开放捐款,捐款者可以获得相应的治理Token(GovernanceToken),但这个Token是否具有经济价值需要看这个DAO未来的发展,发展越好、影响越大,就会有越多的人想获得DAO的治理权,治理Token的价值就越高,反之则价值微弱甚至沦为废纸。这种方式的好处是先募集了一笔资金,但坏处是可能会吸引一批投机者,导致早期DAO的成员标签可能不精准。

只要具备共同的目标、有效的决策机制和优质的社区,基本就可以算作一个完备的DAO。

美国很早就开始对DAO进行监管。2017年7月25日,美国证监会曾发布ReportofInvestigationPursuanttoSection21(a)oftheSecuritiesExchangeActof1934:TheDAO[依据《1934年证券交易法》第21条(a)款发布的DAO调查报告]。其中,基于对DAO组织Slock.it公开发行Token的调查,明确指出DAO发行的Token属于美国《1933年证券法》及《1934年证券交易法》中的“证券”。

2021年4月21日,美国怀俄明州议会正式批准且由州长签署了WyomingDecentralizedAutonomousOrganizationSupplement,该法案于2021年7月1日正式生效。该法案的通过意味着DAO作为一种组织形式,其法律地位已经得到认可,并且DAO在设立、治理、成员权利和义务等方面的法律适用得到了明确。

对此,本杰明·卡多佐法学院的副教授,同时也是FlamingoDAO的联合创始人AaronWright曾对Decrypt提到:“该法案使建立DAO变得更容易、更便宜,并使许多加密货币项目具有合法性。它使DAO能够根据某些条件成立有限责任公司(LLC)——在法律世界中,这是一个革命性的概念,每个组织都被视为由至少一个人管理。”AmericanCryptoFedDAO的首席执行官、怀俄明州夏安市市长玛丽安·奥尔(MarianOrr)说:“怀俄明州是美国领先的数字资产司法管辖区,现在,有了关于DAO的法律,怀俄明州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大的区块链司法管辖区。”

首先,从法律对DAO存在形式的认可上来看,多数国家在法律上对DAO的规定仍处在空白阶段,这使得部分DAO不得不在现实世界中也成立一个公司实体以确保其运行的合法性。

其次,有些人会认为,由于缺少法律约束,DAO的责任认定不清晰、成员的权利和义务等无法得到实实在在的保障。这是Web3.0时代整体面临的问题。事实上,每种新型生产关系的出现,都可能面临着法律等各个方面的空白和滞后,尽管现行的社会机制不能快速适配DAO,但是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一定是高效淘汰低能、自由淘汰约束、创新淘汰守旧。所以,尽管目前的DAO在完全的去中心化和合规性之间仍处于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状态,但是我们可以相信,在未来,DAO会以自己的方式找到存在的平衡点。

DAO的智能合约尚未成熟,且DAO为了满足其公开透明的需求将代码进行开源增加了其自身的安全隐患。一个DAO是否安全,几乎完全取决于其代码的安全性,这就使得DAO在保证其不被黑客攻击方面尚处于不稳定的被动状态。

“DAO的诞生与发展”一节提到的TheDAO就是典型的代表案例,尽管被攻击后通过硬分叉的方式追回了被黑客转移的以太币,但是耗损了社区的信任度、凝聚力且违背了区块链去中心化的初衷。

DAO几乎没有可以借鉴的组织结构,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同时,人们在中心化机构中的工作惯性也使得DAO的组织内部管理难上加难,如果在去中心化和中心化之间把控不好度,在内部就容易出现业务优先级不明晰、决策权集中或效率低下、内部成员贪污等问题,在外部表现为大户操控、贿赂等问题。例如,Synthetix创始人KainWarwick曾提到,其在创立Synthetix的初期采用了扁平的去中心化结构,然而在后期的运行中却发现,这样的组织结构因缺乏一个明确的工作流程,导致其在事务优先级的划分及资源的整体调配上存在较多的内部协调问题,也正因为如此,KainWarwick在后期又重新组织了理事会,并尝试以此来构建更为清晰的组织结构。

所谓的去中心化就是每个人都拥有相等的权利。然而,目前在一些尝试以DAO的形式运行的组织中仍存在着“资本暴力”的问题,即一些投资方可以通过持有大规模的治理Token获得更大的权利,从而掌握组织的决策方向。

例如,发生在Uniswap上对DeFiEducationFund(DeFi教育基金)进行赠款的提案投票事件中,在投支持票的权重最大的前7个地址中,前三名分别为提案发起机构HarvardLawBFI(约1046万票)、Uniswap赠款计划的负责人KennethNg(约1025万票),以及与Uniswap赠款计划、a16z、HarvardLawBFI存在利益关联的JohnPalmer(约800万票),排在这三者之后的是高校区块链组织及区块链教育组织(约1300万票)。这7个地址的总投票数约为4171万票,已经达到了Uniswap治理机制中“最终链上投票后超过4000万票即可成功通过”的标准,因此提案获得通过。然而DeFiEducationFund在获得赠款后并未遵守事先承诺的“这些资金预计将在未来4~5年分配”,而是在2021年7月13日一天内将50万个UNI(Uniswap的治理Token)全盘抛售。

总之,在DAO发展的初期仍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亟待解决。然而,这也是社会实践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回顾DAO的发展便可以看到,DAO在一次次失败的经历中获得了经验,迅速成长。相信在未来,DAO必然会在挑战和探索中继续成长。

从经济系统中寻找世界的改变根源已经植入了很多人的大脑,Web3为什么具有发展前进?最合理的结论是,Web3.0之始,源于经济底层的改变。借用Paradigm合伙人FredEhrsam的话说就是“有史以来区块链把经济系统第一次嵌入了互联网里”。

Web3.0将带来一种新的、更直接的、底层的经济体系。这种经济体系是通过包括智能合约、Token及算法等区块链或者密码学技术实现的。这些技术实现了生产资料共享,从而改变了分配方式,由此带来社交、工作、生活、娱乐等的一系列改变。

如果要用一句话来解释Web3.0的本质,就是“Web3.0的本质是生产资料共享”。

生产资料是生产过程中需要用到的资源。

为什么共享生产资料这件事在以前很难实现?

主要的问题是生产资料的形式问题。实体生产资料(土地、石油、棉花等)的共享存在诸多限制,在传统经济中占有更多实体生产资料的组织往往可以获得更多先机。即使实施了共享生产,对于实体生产资料来说也很难将整个生产流程实现公开溯源,并且将贡献准确地映射到分配的流程。随着人类社会,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生产资料以无实体的方式存在。比如,代码、算法、知识产权等,以及在互联网中最重要的生产资料——用户数据。新的经济增长点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了虚拟经济领域,再加上区块链技术的发展,为共享生产资料创造了可能性。

除了社交关系、虚拟资产这些原生于虚拟世界的数据,也有一些项目在致力于进行实体资产的上链,但是目前还没有很通用的协议。

Web3.0带来的一切改变,都是从强制性的生产资料共享开始的。但是注意,生产资料共享并不意味着资产共享,或者说不意味着你的钱会变成别人的,而是原来那些被中心化平台霸占的、本来就应该属于全体互联网用户的数据被解放了出来。可以说,普通人在Web3.0中失去的只是枷锁,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

因为在Web3.0世界中生产资料共享,所以分配方式也随之发生了改变。过去由于缺乏量化标准和映射工具,生产资料转变为商品实现价值转化之后很难公平、公正地与分配挂钩,于是逼迫寡头占据更多生产资料以求获得有利的分配机会。现在,得益于区块链技术和Token、智能合约的出现,分配这个步骤与生产资料一起被写进了网络中。

你可以把Web3.0想象成一个平面,生产资料、分配过程、交易活动都在这个平面中进行。

在传统互联网时代,虽然我们可以在各种网站上支付一定金额购买服务,或者在专门的购物网站选购商品,但是这种支付的流程其实是调用另外某种外部通道来实现的,而在Web3.0世界中,支付功能是网络原生自带的,通过各种Token来实现,让交易变得极其简单。经济活动其实就是由无数交易组合而成的,交易的简化让所有经济活动的成本都降低了。

每个人都是消费者,也都是劳动者,都可以是终端受众,也可以作为中间商赚差价。你或许已经发现,我们在提到使用Web3.0的个人时,鲜有提及“用户”这个词,更倾向于使用“公民”。这是因为在Web3.0世界里“用户”的概念有所转变。

在Web3.0世界里,用户和开发者或者平台方之间的关系是对等的,即使是合约的开发者,在把合约发布到链上之后也不能对合约的关键信息进行修改,所以之前在传统互联网中出现的平台做大了就开始欺客的现象会改善很多。比如,某创作平台可能在初期吸引创作者时设定的分成比例是平台“抽水”10%,然而后期形成市场垄断之后可能就会修改为50%。在Web3.0世界里,如果分成过程是用智能合约进行的,那么后续分成的比例是固定的,即使是平台方和这个分成合约的开发者也无法更改。

经常有人问,如果开发者在写合约时留了后门怎么办?其实现实情况是,Web3.0世界的基本共识就是合约必须开源,接受所有人检验和监督。如果开发者留了后门,那么可能被轻易发现,并且通常当平台用户和资产达到一定体量后,用户会要求开发者聘请专业的审计公司对合约进行审计,即帮开发者找Bug(程序漏洞)。退一万步来讲,如果开源和审计都没有解决后门问题,后期平台方一定要改规则做巨头,那么该平台的共识会迅速坍塌,用户就会快速流失。因为用户使用Web3.0接入方式,所有信息和资产都存在链上,所以用户可以在几乎没有任何损失的情况下转换别的平台使用,让不尊重去中心化共识的平台自取灭亡。

当某些规则已经不适用于市场的发展,必须要修改时,我们需要做什么?世界是发展的,总会有现有规则不适应新情况的时候。Web3.0世界的决议越来越多地由DAO投票产生。如果约定的规则需要修改,那么需要有人提出方案,并且由DAO决定是否修改。

你可能觉得投票会流于形式,最终还是被既得利益者控制。现实情况是,越尊重社区意志的项目往往发展得越好,而搞“一言堂”的项目在社区共识崩塌之后会逐渐没落,任何破坏底层共识的行为都会导致项目价值崩坏,所以即便既得利益者可以控制项目的走向,他也不会轻易做出伤害社区共识的行为,因为他恰恰是项目的最大获益方。这意味着一旦共识崩塌、项目失败,他的损失就是最大的。

“don'tbeevil”(不作恶)源自谷歌的行为准则,在2000年左右由谷歌的一些员工提出,其中包括Gmail的创始人PaulBuchheit和工程师AmitPatel。这句话的大概意思是公司不能利用自己的平台优势去压榨用户。在2004年谷歌上市前夕,创始人LarryPage和SergeyBrin发布了创始人公开信,其中对“don'tbeevil”的原则做了明确阐述:

虽然谷歌正义凛然的宣告给它带来了众多拥护者,但近年来对谷歌背离其行为准则的声讨也时有发生。虽然褒贬不一,但是至少有一点可以确定,那就是仅凭初心来保障“don'tbeevil”在现实世界既难以贯彻执行,又难以让执行者自证清白。

随着Web3.0的兴起,新的经济体系让所有参与者都可以分配到公平的收益变成了可能。开源和开放把“don'tbeevil”变成了“can'tbeevil”(无法作恶)。Web3.0世界的公民在互联网上的一切行为、社交关系、资产、内容等都归他们个人所有而不归平台所有,并且能跨平台实现全网互通。由智能合约保证的不作恶比维持初心要靠谱得多。

前面提到的游戏公司强制删除或者恢复用户账户之类的事件在Web3.0世界里是不可能发生的,这是由底层代码决定的,而不是依靠游戏运营方的自觉性。

介绍完意识形态,我们还要介绍一些具体的内容。普通人要想弄明白Web3.0时代的经济变化,首先需要理解一些熟悉的词语的新定义,以及一些新出现的词。

不过,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价值的理解受到了一些新观念的冲击。

在Web3.0世界里,一种新的创造价值的方式被提出并且被实践,即建立共识就是创造价值。如果你觉得无法理解Web3.0世界中某种商品的价值(比如,各种NFT的价值),那么可能只是因为你不属于它的共识群体(这种现象在Web3.0圈内通常被称为NGMI,即NotGonnaMakeIt,意思是“你不行”)。

共识,以及建立共识创造价值,乍一听可能过于虚幻,甚至在一些人的印象里似乎经常被用于传销话术。其实这个思想的前身可以追溯到Meme。Meme源自希腊文mimeme(模仿)。英国演化生物学学者理查德·道金斯在著作《自私的基因》中创造了这个词,并且为了与基因(Gene)一词类似,将其缩短为Meme。Meme有时被翻译成模因,但在非学术场景中通常直接用Meme。这个词大概指的是由于互相模仿使得某种风格、思想、行为等在群体中传播,有点类似于网络语言“人传人”现象。Web3.0圈内经常用“Meme起来了”来表达一种共识的广泛传播,最近一次以Meme为主题的热潮发生在2021年,Dogecoin就是最著名的案例。Dogecoin官网的首页如下图所示。

Meme是与主流文化强挂钩的,并且烙刻在这个文化群体每个成员的灵魂深处。Meme的共情能力没有门槛,比任何IP都要广泛;如果某个Meme足够成功,那么可以打破文化的界限,成为全球现象级的Meme。Dogecoin的发展恰恰印证了这一点。

现在有一种说法是,发行在以太坊上的NFT才是正统的,这也是共识决定的价值基础体现。

对这种价值的认可不依赖于任何中心化的背书,而是源于纯粹的去中心化产生的文化思潮,逐渐形成了Web3.0时代现象级的、类似于定理的认知。

总之,这种由共识而生的价值更容易被年轻一代认可,成为他们表达观点、宣泄情绪的一种方式。

Web3.0也催生了很多新商品,NFT就是最好的案例。

有一些NFT种类在传统世界里还是可以找到前身的,比如加密艺术品、游戏道具卡牌、虚拟土地等,但是Avatar(头像)这类NFT在传统世界里真的是闻所未闻。明星花上百万元买头像已经屡见不鲜,同时越来越多的普通人也在加入买头像的大军。虽然可以使用图片作为头像,并不需要真正购买,但是还是有人愿意为之付费。当然,有很多人认为这只是炒作、“割韭菜”、击鼓传花,实际上这些头像只是图片,并不具备实际价值,更不应该被称为商品。

虽然有诸多反对的声音,但NFT作为商品的接受程度在迅速提高。真实的市场正在告诉人们,NFT已经成为一种商品了。世界最大的NFT交易平台OpenSea仅在2021年12月一个月内在以太坊上的交易额就达到了43亿美元,如下图所示。

同时,还有很多词语容易与Token混淆,比如“代币”“虚拟币”“CryptoCurrency”。

“代币”和“虚拟币”通常是一种不太严谨但是又经常被圈外使用的非规范性口语表达,主要是因为使用者并不能够区分“Token”“Coin”与“Currency”的差别,所以将一切与区块链有关系的流通凭证都叫“代币”。又因为这种“代币”看不见、摸不到,所以经常被称为“虚拟币”。这种表述其实很不准确。同时,市场热度和财富效应也给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机。他们利用大众对其理解得不清楚,挂羊头卖狗肉,诈骗的骗局屡见不鲜,让大众对于Token存在一些误解。

除了流转,Token通常还必须具备某种功能,这点在接下来的分类部分会进行介绍。

按照不同标准,Token可以有不同的分类。

需要说明的是,一个Token可能会有多种功能,所以硬要分类意义不大。Token作为一种新兴事物,与现行的经济体制难免有不兼容之处,也免不了被有心之人利用做违法犯罪之事,所以大家要在各地法律范围内对其审慎看待、合规参与,即使在合规的范围内也需要提高警惕、防范风险。

FredEhrsam有一句经典语句:“有史以来区块链把经济系统第一次嵌入了互联网里。”

Token作为资产(或者说数据、行为、信息)的载体,在区块链网络上流转并形成新的数据,创造新的价值,把互联网和经济系统膜化成一个维度,从而改变了经济底层之上的一切活动形态。

DecentralizedFinance是去中心化金融,通常被缩写为DeFi。

DeFi是一种不由任何人控制,基于公链提供的点对点的金融服务。通过DeFi,你可以快速地享受绝大多数的银行服务(例如,借贷、购买保险、理财、衍生品交易、资产交易等)且不需要任何材料证明。得益于密码学和区块链技术,DeFi本身就是点对点、全球化、平等地面向这个世界上所有人的超级“银行”。

DeFi与传统金融提供的大多数服务相同,但两者的核心区别是DeFi以技术作为信任背书而非传统金融依赖的中心化的第三方机构。从人类的发展历程来看,最开始人们使用黄金、白银作为等价交换物,但是贵金属携带不便,于是逐渐产生了代保管贵金属的第三方——钱庄,让用户在存入贵金属后可以用银票作为票据在市场上进行交易。钱庄模式的弊端很明显:钱庄可以把张三存入的黄金借给李四,李四再把黄金存回钱庄可以得到银票,这时一份黄金产生了两份黄金的“价值”,并且钱庄可以多次同样操作让一份黄金产生多份黄金的“价值”,最终产生“金融危机”。这个弊端同样存在于今天的金融市场。由于互联网的诞生,实体的银票变为信息化的数据,但本质问题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那就是第三方金融机构的信任问题。

DeFi的出现真正地从底层技术上解决了第三方的信任问题,所以区块链技术在《经济学人》杂志上被称为“信任的机器”。有了DeFi,货币和银行基础架构不再为某个中心化实体所有,而是真正属于所有的市场参与者。

下面列举DeFi的几个常见案例,帮助你理解这个概念。

就像我们在出生时就已经有了工业化使用的火与电,所以很难想象没有火与电的世界如何运作一样,DeFi的新用户们可能也很难想象在基于AMM(AutomatedMarketMaker,自动做市商)的去中心化交易所(DecentralizedExchange,DEX)被提出之前交易都是以什么方式进行的。在一个新世界被开拓之时,涌入新世界的开拓者们往往会依赖自己已有的认知尝试运作,我们也可以从简短的Web3.0开发史中看到旧时代的历史重演。

在通证经济开启之初,开拓者们延续以物换物时代遗留下来的运作规则,提出了订单簿(Orderbook)的运作模式,即平台基于买家与卖家的报价匹配交易。这样的方式当然利弊并存。从形式上来看,这是一个轻启动的运作方式:中间商提供匹配服务,服务商并不需要任何资金储备。

对于服务商,其弊端是显而易见的。主要的问题在于用户数量。这里的用户数量可以分为两部分讨论。

订单簿模式并不能保证任何Token都能交易。在这样的情况下,Uniswap的创始人HaydenAdams以独创的AMM为大家打开了全新的Token市场。

HaydenAdams提出的理念是,建立一个商铺,还是基于以物换物的逻辑之上,不过商铺有以下不同。

Uniswap作为平台还会额外提供跨流动性互换,即根据价格计算最短交易路径,为更多Token提供交易的可能性。与订单簿模式的匹配机制相比,AMM通过激励用户提供流动性的方式尝试解决交易深度的问题。

如此具有创新性的想法,是由HaydenAdams提出的。在一开始做Uniswap的时候,他的团队也是一个没有自带任何资本的团队。整个项目的发起基于以太坊论坛上的一个帖子,当时在以太坊网络上有实用性的DApp还不多。VitalikButerin作为HaydenAdams的“伯乐”,在看到这个有创新性的想法时,通过以太坊基金会的名义给予Uniswap团队鼎力支持,顶级资本Paradigm也在早期押注Uniswap,从此一战成名。对于后来的故事,Web3.0OG们都知道了。Uniswap的官网截图如下图所示。

由此,一个Web3.0的新篇章开启了。经历过DeFi崛起的人绝对不会怀疑为什么认为Uniswap的诞生是Web3.0的重大历史拐点——其带来的巨大财富效应让更多用户和资金涌入Web3.0的世界,从此开启了一个DeFi时代,给以太坊和比特币的价值增加带来了巨大的助力。

DeFi借贷平台旨在以无信任的方式提供加密资产贷款,即没有中介机构,允许用户在平台上征集他们的加密资产用于借贷。贷款人(把资金借出去的一方)可以将资金借给别人以赚取利息,借款人(通过平台借入资金的一方)则可以不经过中介方而通过去中心化协议直接获得贷款。截至目前,绝大部分的DeFi借贷平台基本上采用的都是抵押贷款方式,也就是说用户可以通过超额抵押自己的数字资产从而借出另一种资产。DeFi借贷平台会通过借款人的Token余额、市场流动性、交易所利率等参数计算出其借款能力,当借款金额超过借款能力时,借款人将被自动清算。

在整个DeFi世界中,DeFi借贷平台扮演了一个极其重要的角色,更是整个DeFi体系里的基石。它不仅代表了现实世界里的金融系统,可以了解各类用户的资金需求,还提供了用户间相互融通资金的平台。

与传统借贷相比,DeFi借贷提供了更高的透明度,在不涉及任何第三方的情况下,每一个资金转移过程都保持了高效率。它提供了最直接的借贷过程,借款人只需要拥有一个区块链钱包,并在DeFi借贷平台上进行操作,剩下的交给智能合约执行就可以了。

例如,用户选择抵押1000美元的资产,可以借出800美元的其他资产。从流程上来看,这与传统借贷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只不过在传统借贷中,抵押的都是非流动性资产,如房子、汽车等,再借出高流动性资产,而在DeFi的抵押借贷中,抵押和借贷的皆是高流动性资产。

那么DeFi应用(或者协议)是如何吸引用户的呢?以Compound平台为例,作为借贷龙头,Compound协议不仅提供了高额的抵押利率,还创造了流动性收益模式。用户不管是贷款还是借款,都可以通过添加总协议的资产流动性来获得平台治理Token的奖励。在某些时期,即使纯借款用户,在扣除借款利息后,也能获得净收益,因此吸引了众多用户参与。

DeFi借贷或许在未来会彻底颠覆传统银行业,发放贷款的主体将会从大型金融机构变成散户,贷款的抵押率和信贷市场规模会大幅上升,新的机制会自动规避市场下行风险。它们将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并缩短贷款流程,让所有人都可以在市场中发放贷款以赚取利息。

随着加密金融的发展,去中心化衍生品的出现是合情合理的。衍生品是成熟的金融体系的关键要素之一,它提供了两个核心用途:对冲和投机。

每一个不断发展的金融市场都带有风险,套期保值(对冲)可以管理金融风险,而投机则给市场带来更大的流动性。在这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配套的衍生品平台不断地出现来满足这些需求。例如,Synthetix。

Synthetix是一个去中心化的衍生品平台。Synthetix用户可以抵押平台的原生TokenSNX,并生成合成资产,其中包含法定货币、虚拟货币、大宗商品等各类资产。这些合成资产的交易者或投资者可以在不实际持有资产的情况下进行交易或投资,比如使用加密货币持有美股资产,合成资产在进行掉期时,价值也紧盯标的资产的市场价值。

去中心化衍生品是一个非常有潜力的赛道,几乎任何人都可以以无须许可和开放的方式创建,整个赛道都将因为DeFi的市场规模持续增大而带来更大的创新,最终可能会比其基础市场大一个数量级。

有了以上三个基本构件,DeFi就可以搭积木了,一个最直接的例子就是收益聚合器。不管是上述的去中心化交易所还是借贷协议,用户都能通过借贷、提供流动性或者质押的方式获得收益,因为各类协议会使用它们的治理Token作为奖励来激励用户提供流动性。

由于存在各式各样的平台和协议,用户在手动寻找的过程中,不仅可能会感到无趣,而且收益也很难达到理论上的最大值。我们想象一下,一个普通用户在提供流动性的时候,通常流程如下:

收益聚合器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问题,它不仅通过协议帮助用户实现利润最大化,还在寻找最佳交易时简化并改善了用户体验。用户只需要在收益聚合器上进行简单的存款和取款操作,两者之间的其他操作(包括计算利息、质押、出售奖励等)都由收益聚合器完成。

DeBank首先是一个信息聚合平台,其次是一个DeFi项目的信息聚合平台。当处理海量DeFi信息时,你无须打开每一个项目的主页、应用、社群,在一个聚合平台上可以查看几乎所有项目的最新情况,及时进行理财操作,甚至可以查看项目细分类别的排行榜。

这一理念在其浏览器插件钱包Rabby上体现得淋漓尽致。Rabby的产品界面如下图所示。

另外,随着DeFi的发展,DeFi与监管的平衡必将是近三年的重要话题。DeBank这种信息聚合平台很可能在纳税的监管方面发挥作用,或许会走上“合规”道路。

在Web3.0世界里,想要做事变得非常简单。在传统互联网阶段,我们习惯于把这种行为称为“创业”,然而这个词已经不再适用于Web3.0世界了。

以前想创业,你可能需要先租办公室,然后组建团队(包括开发、运营、商务等人员)。你不仅需要生产产品,还需要完成产品的推广,以及公司合规化的事务,比如税务、法律、消防等方面的工作。每一次产品往前走一小步,其实随之而来的就是成本的增加。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大产品”都是“大厂”做出来的,因为繁重的负担导致“小厂”很难做出来“大产品”;或许一个“小产品”可以成长为“大产品”,但是到了那时创业公司也早已成为上市企业了。以前大家会认为只有用户规模庞大的公司才有价值,很多互联网应用会用自己的用户体量作为衡量其商业价值的标准,都在追求百万、千万乃至亿级的用户体量。如果一个互联网应用的注册用户只有几千人,那么它基本上不会被认为是一个成功的应用。这种经济模式其实是由Web2.0世界的分配方式决定的,企业必须抢占市场、抓住用户、吸引足够多的流量、沉淀足够其存活的数据,从而养活自己的员工。

我们还发现,Web2.0产品会越做越大。当一个产品成为平台时,它就开始增加越来越多的功能。比如,打车平台也会加入金融功能,甚至卖水果、卖保险。

Web3.0世界则完全不一样。我们已经见证了很多团队只有几个人却经营了市值高达数十亿元的公司的案例。随着DAO的发展,到后期团队甚至可以彻底退出,将项目交由社区来维持运行(比如,MakerDAO)。分布式办公在Web3.0圈子里也很常见,很多项目并没有线下办公地点,大家可以在家里工作,在线上交流,跨国办公非常普遍。同时,项目也不再需要百万级的用户体量就可以有巨大的影响力。比如,根据灰度基金的元宇宙报告,到2021年12月,全球活跃的元宇宙玩家地址一共约有50000个,但是这些人一周的交易额就超过1亿美元。

目前,最著名的Uniswap交易所日活只有几千,资产却已经接近30亿美元,如下图所示。

NFT项目的特性是从最开始它的持有人数量就是限定的。如果这个项目发行10000个NFT,那么最多只有10000个人能同时与这个项目产生直接联系。事实上,大多数比较成功的项目的持有人数量和NFT的发行数量的比例只能达到50%左右,也就是说一个发行10000个NFT的项目可能只有几千个持有人(因为有些地址会不止持有一个NFT),但是却可以发展到上亿美元的市值。

同时,NFT项目往往只需要几个核心的创始人就可以发起,后期完全可以转向社区运营,创始人可以去做新的项目,创造更多价值。OpenSea网站上的NFT项目的排行榜如下图所示。

也有一些无良的NFT项目方将“把项目还给社区”变成了一种圈钱跑路的手段,这还是需要鉴别的。

在传统互联网中,用户一方面代表使用产品的C端个体,另一方面也代表某种归属于平台的资产,程序员们在“中心化的大平台上做事情,脑袋上容易有天花板,脖子上容易有断头铡”。Web3.0世界的底层逻辑是开放共享,没有哪个平台能将数据和用户信息垄断或者搭建所谓的互联网高墙花园,更不可能有人跳出来关闭你的服务或者限制你的产品的发展。这一点无论是对应用开发者还是对内容创作者来说都无疑是史无前例的解放。

可想而知,李跳跳这样的应用是不可能被巨头们允许存在的,从2021年11月起这个应用在各大应用商店被下架了(甚至在一些平台上被列为“危险软件”)。

李跳跳被下架不是个案,在Web2.0世界里有很多类似于李跳跳这种站在用户利益方面被巨头封杀的应用,垄断和隔绝是Web2.0世界的必然宿命,因为这是由Web2.0世界的生产资料归属及分配方式决定的。在Web3.0的世界里,应用的数据是公开的,任何应用或者开发者都可以利用这些数据进行应用创新,用户会有更好的体验、更新奇的玩法,应用方将迎来公平竞争、开放包容、利他共荣的市场环境。这很重要!

有些人可能会觉得奇怪,那些很火的NFT不就是一个头像吗?直接截图自己上传不就完了?或者想不明白这有什么用?这种不同的观点恰恰体现了Web2.0和Web3.0之间非常明显的观念鸿沟。

很多人说Web3.0用户大多为年轻人,这个说法不准确。事实上,Web3.0模糊了年龄层。之所以人们有一种Web3.0都是年轻人玩这种错觉,恰恰是因为在Web3.0里年龄并不是一个重要标签。

Web3.0世界的账户概念完全不同,早期的Web3.0账户就是圈内俗称的钱包地址,其实就是一个不对称加密的公私钥对,公钥就是俗称的钱包地址,是公开可见的,而私钥掌握在Web3.0地址的持有人手中。任何知道私钥的人都可以任意处置这个账户的资产,一旦私钥丢失就没有任何途径可以找回(除非量子计算机出现),这一特征也形成了普通人踏入Web3.0世界的第一个门槛。

Web3.0DID具有以下特点。

在Web3.0世界里,账户成了真实世界的个体在区块链上的映射,或者说,一维化的化身,而不再是Web2.0时代免费借用中心化平台资源的凭证,但是以公钥地址形式存在的DID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在金融领域勉强可以用一个随机的字符串满足使用需求,但是如果在社交领域还是用一串字符来代表个人身份未免太过烦琐、表达单一。因此,优化钱包地址表达的DID赛道板块诞生了,而其中的“老大哥”就是ENS。

举例:ENS

ENS(EthereumNameService,以太坊域名服务)诞生于2017年,并于2019年上线正式版。这个项目起源于以太坊基金会,后来才独立出来。因为早期得到过以太坊基金会的100万美元拨款,以及有稳定的租金收入带来现金流,所以该项目一直没有融资或者发行Token。直到2021年11月,ENS终于发行Token,并且将50%都空投(Airdrop)给了早期贡献者和用户(购买过ENS的人),空投数量之巨大当时震惊了整个Web3.0世界。ENS的官方网站如下图所示。

那么ENS到底是做什么的?

如果你对互联网有一定的了解,那么应该听说过DNS(DomainNameSystem)。这是现在Web2.0网络中使用的域名系统。大家熟知的baidu.com、google.com就是域名。你可以简单地把ENS理解为网络上的域名系统。

在ENS火起来之前,通常Web3.0公民是以钱包地址的后四位来区别不同地址的,这样显然会带来一些问题,比如不好记忆,很少有人能把自己的公钥地址背会,再如可能会“看花眼”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以及缺少一些人文元素,不能满足Web3.0公民表达个性的需求。就像传统互联网世界中的域名一样,ENS让人们对特定地址的识别更加简单。

谈到Web3.0的个体认知,虚拟人一定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广义上的虚拟人可以分为两种,

这里重点介绍一些有真人映射的虚拟化身,虚拟化身在现实生活中由固定的生物人操控,其实是作为生物人个体在虚拟世界里的化身存在的。如果说DID是一维表现形式,NFT头像是二维表现形式,那么虚拟人就是个体在Web3.0世界中的三维表现形式。DID只是通过字符来传达个体主张,NFT头像加入了画面和声音,更体现了审美观,虚拟人则更丰满地表现个体审美、观点、经济能力、社交地位等多元化特点。

比如,TheSandbox和Cryptovoxels中,玩家操作的角色就是其虚拟化身。

与数字人一样,虚拟化身不一定是以近似人的形象出现的,甚至为了避免产生恐怖谷效应,一些项目方反而会优先选择非真人写实画风。同时,也有一些观点认为,如果都虚拟了,那么何必还要局限于现实写实?为什么人只能长两只眼睛?为什么在元宇宙里还需要步行逛街?不能直接飞吗?但无论是否写实,虚拟化身的元素通常都与其操控者的外在特质相吻合,这点其实与Web3.0玩家在挑选NFT头像时的心理类似——大家会选择与自己实现共情的元素,通常是一些与自己类似的外在特质。

无论你相信与否,生物人与仿生人之间的角逐早已在Web3.0世界中展开。读到这句话的你,很可能对上述陈述还抱有嗤之以鼻的态度。诚然,对于仿生人与生物人之间的探讨,我们可以找到很多经典的文学与影视著作。无论是在菲利普·迪克创作的科幻巨作《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中,还是在士郎正宗创作的《攻壳机动队》中,仿生人与生物人之间从根源上无法解决的矛盾总是牵动着每一位读者的心。这些矛盾的根源,从始至终都离不开创作者们对人类意识及思维的思考。

在《攻壳机动队》中,仿生人以更低形态的意识存在于人类范畴之外,它们模糊了性别的边界,而故事却以仿生人进行繁衍作为结尾。由此可以看出,士郎正宗对于人性的边界的思考立足于传承。

在《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中,我们能看到与仿生人思维无异的赏金猎人,也能看到与仿生人为伍的特障人,还能看到对仿生人动情的主角Rick。我们跟着创作者构建的故事,身临其境般地感受着Rick每一次尝试审判仿生人时的纠结心态。菲利普·迪克通过Rick对仿生人的审判,实际上模糊了仿生人与生物人之间的边界。至此,该书的冲突从Rick判断一个人是否为生物人上升到每一个人对自我的思考。

“羊毛党”通常指的是以获得短期用户奖励(迅速变现)为目的而不具备长期价值的非正常用户群体,“刷子”是指通过机器人脚本模拟多人操作,从而获取多份奖励的非正常用户群体。它们本身不是新词,在传统互联网时代就已经存在,在Web3.0世界继续活跃。目前,Web3.0项目通常不需要与现实生活一一绑定的KYC,并且愿意拿出大量福利空投给早期的用户和支持者,这导致的结果就是虽然确实有真实用户受到了鼓舞,但是“羊毛党”和“刷子”也迎来了“春天”。“刷子”在Web3.0世界里获得的财富已经远远超出了圈外普通人的认知。

同时,AI的发展也给元宇宙、社交和Web3.0游戏项目带来了很多烦恼,看似公平的“X-to-earn”在这些领域又好像成为具备技术条件的人群的敛财工具。

总之,“刷子”的存在对Web3.0世界的分配方式无疑是一种破坏,但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一些专门制裁“刷子”的项目出现了。

BrightID是一个KYC工具,本身并不算一个Web3.0项目,从技术上与区块链没关系,但是大量的Web3.0项目在用BrightID的服务剔除“刷子”。与填入现实身份信息的传统方式不同,用户注册BrightID之后需要根据自己的地区预约一场线上会议,打开摄像头和麦克风,等待管理员点名,然后根据提示做一些操作,比如扫码等,由管理员判定他是否注册过BrightID,以及他的旁边是否有人在教他操作(防止借用他人信息)。有时候管理员会问他几个问题,然后观察他的反应,之前在预约时需要区分地区也正是为了让用户能听懂管理员的问话。

ProofofHumanity是一个去中心化的身份验证系统,流程比BrightID更复杂。用户需要在它的网站上按要求举着一张纸录一段视频,然后用以太坊地址提交确认,等链上确认之后还要去官方社区找人帮忙认证这段视频。有一些使用者对上传自己视频的行为存在安全隐患表示担忧。

随着AI和虚拟人的发展,一场关于哲学和伦理的论战也许会很快到来。用AI控制的虚拟人是否应该具备参与分配的权利?分配究竟是应该以生物人个体为单位还是应该只考量其贡献度而不论此贡献是由代码自动执行的还是由生物人手工控制的?是应该倡导以人为单位的社区治理,还是应该倡导以钱包地址(DID)为标准的社区治理?是否应该把Web2.0时代的身份标签和现实的KYC数据纳入Web3.0世界?现在还有很多没有答案的问题。

不过,即使有一些忧虑,笔者也还是相信良币会驱逐劣币,这个世界会向更美好的方向发展。回顾整个人类历史,我们会发现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一直延续不断的主题就是自由代替约束,包容代替偏见,开放代替垄断,共荣代替利己,多样代替单一。在Web3.0的世界里,对于过什么样的生活每个人都会有更多选择。

你可以回忆一下,在2000年以前,我们所属的群体基本上都是在现实生活中能接触的人群,像同事、同学、邻居等。除了在现实生活中认识,并且长期有来往的关系之外,其实很难产生新的、长期的、稳定的社会联系。这些在现实生活中稳定的群体关系又伴随着情感上的强共识(比如,生长在各种大院的孩子们往往具有某种情感归属),在交往中往往会产生诸如“知根知底”“父一辈子一辈”之类的认同感。

Web3.0对社交方式的改变其实是从底层信任开始的,0信任成本带来的改变是翻天覆地的。Web3.0的社交基于Web3.0账户,而账户的历史信息和资产是公开透明且没办法造假的。虽然目前还没有特别成熟的社交产品出现,但是可以大胆地预测一下未来Web3.0社交产品的形态。

每一次群体划分标准的改变都伴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巨变。经济、技术、社会就像一个三体系统,它们互相影响,然而对其变化规律又很难给出亘古不变的定律。

以前我们在社交的时候与不太熟的朋友套近乎可能会说“我也是山东人”“我也是xx四中毕业的”“我之前也在阿里工作过”等这些具体的现实经历,以试图拉近彼此的距离。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套路还是管用的,虽然这些信息的真实性并不能当面验证。在Web3.0世界,个人的行为被DID真实记录在区块链上,个体的经历在链上一清二楚,大家可能查一下账户,一看都是4年的老以太坊地址,再浏览一下账户的历史操作信息,几乎就可以隔着屏幕相视一笑,感叹“我们(早就)是同志了”。

之前人们对群体的划分大多基于现实世界的既定标签。

当然,也可以基于性别划分,比如男性、女性。

这些其实只是具象的、物化的、传统闭塞的外在特征,所谓“人以群分”其实更多的是基于内在的精神因素而“分”,更直白地讲就是相同的爱好和三观(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类似的经历等。这些在无网时代很难有具象的表达,我们只能通过现实观察和交往来分辨一个人的喜好,而在互联网时代,个人喜好被各个平台通过用户自主选择(即用户注册之后选择感兴趣的领域那一步)和不断累积的用户行为分析打上标签,只不过这种标签通常并没有完全展示给公众,即使展示了也比较简单,比如“情感博主”“体育博主”“宠物博主”等。这些标签在Web3.0世界以NFT为载体,比Web2.0时期的标签更公开、更真实、更可信,也更多元化。

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大多数人都会穷尽一生来给自己贴上各种标签,并且在芸芸众生中找到与自己具有相同标签的群体,加入并获得归属感和认同感。就像星座爱好者喜欢把自己归为某个星座的典型一样,Web3.0世界的公民也在不断地给自己贴标签,这些标签在Web3.0时代的具象化表现就是NFT。

每一代元宇宙玩家都有自己的标签。

一个人用什么NFT当头像,其实就是他在给自己贴上那个群体的标签。

NFT作为具象化的社交标签让Web3.0世界里的社交更加方便。越来越多的产品在试图将Web3.0地址链接的信息具象化来表达NFT不太容易涵盖的链上信息,以便让不熟悉Web3.0操作的普通人对链上信息的解读更方便、更简单。

POAP的官网是这样介绍自己的:POAP是一种持续记录可信生活经历的新方式。当POAP的收藏家参加活动时,他们都可以获得一个基于密码学的独特徽章(NFT),这些徽章是用NFT来实现的,从而可以打开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新世界。

官方的介绍往往为了追求内容全面而过于拗口,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POAP能让人在参加活动时获取对应的NFT。

其实这就是Web3.0世界或者元宇宙。Web3.0公民手中的POAP徽章其实就是特定元宇宙的入场门票。

一是活动的组织者。POAP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吸引参与者的渠道,并且这个渠道的表现形式和功能是可定制的。比如,POAP徽章的样式是可以自行设计的,持有特定POAP徽章的人可以进入一个聊天频道,发起投票和抽奖等。虽然以上功能听起来比较简单,但是笔者认为更多的功能会不断地被开发,并且不一定由POAP的项目方发起,可能会由社区开发者自行贡献。

下图为POAP的投票页面,只有持有特定POAP徽章的Web3.0公民可以参与,但大家都可以看到结果。

读到这里,你可能还没有意识到这会给目前的商业体系带来什么样的巨变。不要着急,下面慢慢解释。

RSS3创立于2021年5月,并于同年9月发布测试网,于2021年12月获得CoinbaseVentures、DragonflyCapital等知名机构的投资。它对自己的定义是“一个以建立高效且去中心化的信息分发为目标的下一代信息摘要标准”。

很多人觉得RSS3是一个产品,但是其实RSS3并不是一个应用的名字,而是一套协议标准,基于这个标准有一系列的应用。目前,RSS3已经推出了RNS、Web3Pass(用户档案)、Revery(信息追踪与社交平台)这三个产品。

RNS即RSS3NameService,与前面提到的ENS差不多,是以“.RSS3”结尾的域名。目前,注册RNS域名需要消耗一个PassToken。只要给RSS3项目捐过原始资金就可以免费获得这个Token。

Web3Pass页面如下图所示。

目前,如果你想要使用Web3Pass,那么首先需要有一个以太坊账户(Web3.0地址),即需要先是一位去中心化世界公民,然后通过Web3Pass可以把推特、即刻、Misskey这些中心化平台上的生活记录搬运进Web3.0世界。如果你没有Web3.0账户,那么是不能通过推特账户直接使用Web3Pass的,这也是由Web2.0中心化平台账户的封闭性决定的。

RSS3是一个Feed。

Feed这个词用中文解释会更难理解,如果硬要解释,那么可以将其解释为“聚合订阅信息流”。

Joshua(RSS3的创始人)于2021年12月25日说:“Revery是一个功能简单的订阅信息聚合器,是第一个基于Web3.0思想开发的社交媒体。首先,它从一开始就是为互通所有网络(包括去中心化和非去中心化的网络)而设计的。你可以用它订阅感兴趣的Web3.0地址来获得持续的Feed,不仅包括买卖等金融信息,还包括铸造新奇、有趣的NFT,以及参加好玩的活动,或者只接收特定领域的最新消息。同时,Revery也提供了让使用者发现其他用户的途径,目前要么随机抽取,要么限定一些条件,比如某种NFT的持有者。”

THE END
1.2024年共同投资协议书模板6篇.docx共同投资协议书 本协议在各方充分理解并认可其条款的基础上,由以下各方共同签署: 甲方:[甲方姓名],身份证号码:[甲方身份证号码],住址:[甲方具体地址]。 乙方:[乙方姓名],身份证号码:[乙方身份证号码],住址:[乙方具体地址]。 丙方:[丙方姓名],身份证号码:[丙方身份证号码],住址:[丙方具体地址]。 为了共同投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4/1121/8116055032007001.shtm
2.黄金现货购销协议书.docx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键 词: 黄金 现货 购销 协议书 第一文库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https://www.001doc.com/doc/1129132.html
3.投资协议书范文(汇编33篇)投资协议书范文(精选33篇) 项目投资协议书甲方:天全县人民政府乙方:___有限公司甲乙双方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双方本着平等、自愿、有偿的原则,http://m.yueduku.com/xieyi/xieyishu/295/295426.html
4.白银投资图片素材白银投资图片素材下载白银投资背景素材实用股权投资合作协议范本 实用的股份投资合作协议(书)范本 实用的投资公司入股协议范本 商业策略头脑风暴棋盘游戏金融投资概念经济 白色背景闪闪发光的金条金属投资金融财富 小额贷款投资宣传画册封面设计 实用的两人合伙投资协议范本 实用的投资公司借款合同 实用的投资入股合同协议(书)范本 规范投资公司保密协https://m.ooopic.com/sousuo/2411648/
5.餐饮加盟代理合同书范本(10篇万能范文)餐饮加盟代理合同书范本篇2 甲方: 住址: 法定代表人: 联系电话: 乙方: 住址: 法定代表人: 联系电话: 风险提示: 合作的方式多种多样,如合作设立公司、合作开发软件、合作购销产品等等,不同合作方式涉及到不同的项目内容,相应的协议条款可能大不相同。 http://www.fanwen88.cn/fanwen/87099.html
6.土地出租解除合同范本范文例文样本第一条 用地合同解除是甲方根据发展需要提出来的。(乙方原租赁场地合同签订期限自___年___月___日至___年___月___日止)。 第二条 甲方一次性应补偿乙方基建投资额(人民币___元整)的六成计人民币___元,该款在合同生效后10天内付清。 第三条 甲方应一次性补偿乙方生产设备投资额(计人民币___元)http://m.77242.cn/news/show-127039.html
7.外商投资企业分支机构年检报告书范文类型:委托书,合同协议,适用行业岗位:企业,全文共 975 字 + 加入清单 甲方: (委托单位) 乙方范文类型:合同协议,适用行业岗位:企业,全文共 826 字 + 加入清单 公司调动人员劳动合同范本 甲方:_现向贵局申请企业增加投资,具体内容如下:___限公司进行增加投资,其中投资总额增加___万美元,注册资本http://www.baifanwen.com/s/7beb737e1f1016f1e1a6e9c440c8401a/1149567/
8.贵金属投资第一步:清晰明了的开户流程指南签署协议后,投资者需要将资金充值至平台指定的账户,为后续的贵金属交易做好资金准备。金荣中国支持多种入金方式,如银行转账、电子钱包等,投资者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偏好选择合适的入金方式。在填写入金信息时,请仔细核对各项信息,确保准确无误,避免因信息错误导致的入金失败或延误。 http://mp.cnfol.com/56756/article/1721964613-141430283.html
9.贵金属市场业务2、客户在手机进行签约时,先进行风险承受能力评估,然后阅读并确认《恒丰银行代理个人贵金属交易业务风险揭示书》,然后阅读并签署《恒丰银行代理个人贵金属业务协议书》,之后按照开户要素填写相关内容进行自助签约操作。 3、同一客户(指同一身份证明类型项下,相同证件号码及姓名的客户)只能绑定一张银行卡进行签约。 https://www.hfbank.com.cn/jrsc/zjjy/gjsscyw/index.shtml
10.贵金属类商品销售协议(通用8篇)甲方:xx黄金投资有限公司 乙方: 甲、乙双方本着友好合作、共同发展、互惠互利的原则,在遵循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就甲乙双方合作销售甲方贵金属类商品达成如下协议。 第一条商品及商品目录 1.1本协议所指商品是指甲方自主生产或经合法授权经销的贵金属类产品及其衍生品、饰品、钱币装帧册等。 https://www.360wenmi.com/f/fileqhf27qn4.html
11.吉林银行:关于启用《吉林银行理财产品投资协议书(2023版)》的公告2023年8月29日,吉林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关于启用《吉林银行理财产品投资协议书(2023版)》的公告》,公告详细内容如下:自2023年8月30日(含)起,吉林银行将启用《吉林银行理财产品投资协议书(2023版)》(以下简称《投资协议书》),投资者购买我行理财产品前,均须签署《投资协议书》。对于2023年8月30日前购买或持有https://m.cngold.org/bank/xw88114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