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结束近百年后,有人在自家阁楼发现了这位士兵在一战期间写下的一本诗集。其中有一篇名为《复仇》的小诗,写的就是对军粮中的主食饼干的怨恨。
当这场战争结束,我回到自己的祖国
我将会做一个复仇的恶人
我也许会因为谋杀而被处以绞刑
但我敢保证我一定会冒这个风险
因为我要去找到那个制作行军饼干的、可恶的人
AlickEllis不是唯一诅咒过军粮饼干的人。这种坚硬的小饼干,在一战期间损毁了不少英国士兵的牙齿,使得急性牙疼成了军队中的常见病症。
有人玩笑说,每一包饼干都附赠了一张券,满100张券就可以兑换一副全新的牙齿……牙医或成战争最大赢家。
军粮饼干,比鬼子的头盔还硬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解决军队的食物供应,英国的食品生产商Huntley&Palmers跟政府签订了协议,开始为军队制作主食饼干。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烘焙行军饼干。
这种约10厘米见方的饼干,由小麦粉、盐和水组成,为了延长保质期,不添加糖分,水也是尽可能的少加。更要命的是,它还足够厚。
厚实、粗糙又坚硬的饼干,被士兵们赋予了很多昵称:锉牙器、铁皮、狗饼干……
由于大部分的士兵牙齿健康状况不佳,坚硬的主食饼干导致很多人出现了急性的牙疼。
为了拯救牙齿,士兵们发明了饼干的正确吃法:将饼干磨成粉,混进牛奶或者咸牛肉罐头一起煮,制成的糊糊虽说不一定好喝,但起码不会更糟糕。
关于这款饼干,还有一个更可怕传说。据说这种饼干有脚,放置在桌面上,会自己挪动。
这样的情况在当时的行军粮中并不少见。美国内战时,行军饼干就被大兵们亲切地称作“蠕虫城堡”。
2015年,英国一家博物馆举办了一个名为“饼干中的一战”的展览,展示了那些一百年前被士兵们改造过的行军饼干。
这些饼干有的被掏出镂空,放上照片,做成了相框。
还有的被当作明信片甚至是画布。
〓一战期间,一位士兵在饼干上写给妻子的信。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并不适口、满是槽点的硬饼干,也是士兵们残酷战争生活中的一点乐趣所在了。
法棍vs大列巴,用魔法才能打败魔法
当食物足够坚硬,它们就不再只是军粮,而是武器本身。
比如法棍。
一条放置超过24小时的法棍,其硬度已经堪比锤子,可以用来打架、可以用作摆件,但总之不是用来吃的。
《悲惨世界》里曾这样描述法国农民的悲惨生活:“他们烤一次面包要吃六个月,烘烤用的是干牛粪。冬天,他们用斧头砸碎面包,在水里浸二十四小时才能吃。”
真正的勇士,就是要敢于和最硬的食物碰一碰:
这个世界上在硬度上能跟法棍并驾齐驱的,也只有俄罗斯的大列巴了。
微博博主@喵驰驰就被一块大列巴的硬度震惊到24小时内连发25条段子吐槽。
有网友真诚提问:如果拿大列巴的俄罗斯人和拿法棍的法国人打架,谁会赢?
但排除选手国籍问题,真有人测评了大列巴和法棍的战斗力。
先是看大列巴的战斗力,两下拍碎了一个核桃。
接下来是法棍,干净利落,一击即中。
这样看,法棍的效率更高一些。
紧接着就是大列巴和法棍的正面对决。用大列巴敲法棍,只砸破了点表皮。但用法棍捅大列巴时,却一击毙命。
结果是法棍比俄罗斯大列巴更坚不可摧。
然而有网友提出质疑,觉得是俄罗斯大列巴的结构问题,导致背面是弱点。于是这位up又找出了德国的红砖头大列巴。这次他决定让最硬的矛与盾合体,强强联手,打造出了一把雷神之锤。
一根坚硬的法棍,穿着一个坚硬的大列巴,挥起小锤,核桃、榛子一下一个,既有用,又能吃,堪称紧急避险时的必备佳品。
如果四川人看到这样的场景,应该会由衷地评价一声:锤子。
月饼vs馕,时光才能造就的嚼劲
坚硬,不是进口食品的专利。
在外国代表队派出的大列巴和法棍面前,我们的五仁月饼硬度上不遑多让:
食物是死的,人是活的。或许学校的本意是希望同学们在忆苦思甜的同时,思考一下食物的另一种可能性。
比如说最基础的,可以用来砸核桃。
或者开动脑筋,来做个手工也不错。
堪比钢筋水泥的硬度,给予人们充分的发挥空间。
和平年代,人们也体会到了军队粮食的坚硬,锻炼人们坚韧不拔、不畏艰难的意志力。
如果一定要找出什么跟五仁月饼相媲美,那也许只有烤馕了。
有人将馕与“坏男人的铁石心肠”一起,并列为这个世界上最坚硬的东西。
这种由面粉混合水和油脂构成的大饼,在维吾尔人的生活中不可或缺。
“有馕信仰,无馕遭殃”,他们说。
刚刚烤出的馕,酥香四溢,外酥里软,空口都能吃下大半个,是圈粉了不少人的美食。
知乎上有网友形容自己曾经有多么饥不择食,是这么说的:
新疆的馕放久了,知道有多硬吗?削尖了捅死人都没问题。我空口吃了半个,嘴都划开了口。
虽然难以下咽,但馕确实是一种优质的干粮。干燥,不易坏,随手放个半年都没事。唯一的缺点是,放得越久的馕越费牙。
好在,在馕的原产地新疆,人们早已不再把馕作为干粮。现烤的馕5块钱一个,酥香松软。
如果想吃得更好些,还有裹了羊肉的肉馕。
形似贝果的托喀西。
以及各种美观好看的希尔曼馕。
世界上最坚硬的食物:鲣鱼干
如果说以上这些食物称得上硬如钢铁,那鲣鱼干就是金刚石。
这种风干熏制的水产,看起来就像是一截干枯的木头。闻起来是烟熏味+鱼腥味,颇有一番风味。想吃到嘴里,却要颇费一番苦工。
硬啃是不可行的,想要吃鲣鱼干,需要再花上大几百元配一个专门用来削鲣鱼的设备,鲣鱼削箱。
否则,你也许会知道自己的水果削皮刀们有多么的不堪一击。
真·硬菜啊。
比刀还坚硬,那不如用它做把刀?
日本up主@kiwamijapan将一块鲣鱼节削薄、打磨,最终做成了一把匕首。
刀身光亮如玉,刀锋尖锐锋利,割个纸、捅个瓜,不在话下。
网友们大开脑洞:这简直是一把可以吃掉的凶器,铁锈味,嘎嘣脆。
鲣鱼并非生来就这么硬,新鲜的鲣鱼肉鲜美多汁,可以做刺身,微微炙烤的外表逼出油脂的香气,口感香味层次丰富。
坚硬无比的鲣鱼干,是加工的成果。
将新鲜捕捞的鲣鱼,丢进热水里煮上2小时,手工剔除鱼骨,送进炉子里烟熏、自然风干,反复10次以上,耗时3个星期,才能做出一块鲣鱼干。
但一份完美的鲣鱼干绝不能止步于此。为了得到更加鲜美的“高级鲣鱼干”,工作人员还会在已经干燥的鲣鱼表面喷洒上霉菌,促进发酵。
经过半年的发酵,布满霉菌的鲣鱼会更加鲜美。
日本人发明这种食物,当然不是为了和自己的牙齿作对。鲣鱼干的正确打开方式是刨花,削下来的薄片,就是日料中的“木鱼花”,章鱼小丸子和日式高汤里,都可以看到它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