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美国不断通过各类技术、资源和贸易手段试图“卡”中国的“脖子”,不仅仅局限于高科技设备、芯片等领域,连自然资源的争夺也逐渐升级。最新热点围绕着一种名为“铼”的稀有金属展开,作为航空发动机和高端催化剂制造中不可或缺的关键元素,美国控制了全球90%的铼资源,公开威胁要借此限制中国。
在当前全球局势变化莫测的背景下,中美资源博弈愈加激烈。中国对某些稀有金属如锗的出口管控加剧了美国的焦虑,而美国也试图通过控制铼资源,作为对中国进行“卡脖子”操作的一张牌。那么,铼究竟是什么?为何美国如此看重它?中美在铼资源上的争夺意味着什么?本文将为您深入解读这一最新热点。
铼是一种极为稀有的金属,含量稀少,每吨地壳中仅含有1克左右的铼。铼的主要应用集中在航空发动机的制造上,特别是用于制造涡轮叶片、燃烧室和排气喷嘴的镍铼合金。这些部件必须在极端高温下工作,因此铼的耐高温特性使得它成为不可替代的材料。事实上,全球生产的铼有80%都用于航空发动机。
铼的另一个主要用途是作为工业催化剂,尤其在炼油过程中,但由于铼价格高昂(每公斤价格约5000美元),其使用仍然相对有限。
自从铼在20世纪初被德国科学家发现以来,它便迅速成为航空航天工业的关键材料。而美国作为全球铼资源的主要控制国,不仅拥有大量储备,还在铼的开采、提纯和应用技术上占据全球领先地位。
长期以来,中美在高科技领域的竞争愈发白热化,中国在多个关键技术领域的快速崛起引起了美国的强烈反应。为了遏制中国的技术进步,美国多次利用自身资源、技术和产业链优势,进行出口管制或技术封锁。近些年,随着中国对本土稀有金属(如锗)的出口实施严格管控,美国深感不安,并开始对铼资源的控制变得更为敏感。
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的数据,全球已探明的铼储量约为2500吨,其中美国控制着约390吨的资源,但通过其与智利等主要铼生产国的合作,美国几乎垄断了全球90%的铼市场。美国媒体甚至直接表示,如果中国继续对稀有金属的出口实施管控,美国将会以铼资源对中国进行反制。
中国在航空发动机领域的研发一直面临“短板”,铼资源的匮乏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航空发动机的发展需要大量铼合金进行实验和制造,然而,中国的铼资源十分稀缺,加上铼的提纯技术难度较高,这些因素都严重限制了中国在这一领域的自主创新。
虽然中国的铼资源相对匮乏,但并非完全没有储量。1983年,中国在四川红层砂岩中首次发现了少量的铼钼矿,但这些矿藏并无太大开发价值。然而,2010年,中国在陕西洛南县黄龙铺钼矿区探明了一处铼矿,储量达到176吨。这一发现极大地提升了中国在铼资源方面的自主信心。
随后,成都航宇与湖南有色金属研究院合作,成功解决了铼的提纯技术难题,使得中国在铼提纯和高温合金的制造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到2015年,成都航宇已经成功铸造出三种单晶叶片材料,这些材料的关键性能指标达到了欧美技术标准。单晶叶片是航空发动机中最核心的部件之一,它的研发成功标志着中国在这一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
全球铼的年产量维持在50吨左右,主要生产国为智利、美国和波兰。尽管美国控制着全球大部分的铼资源,但铼的需求量在持续增长,尤其是在航空航天领域,全球铼消费量以每年3%的速度增长。此外,随着无人机、导弹等高端军事设备的发展,铼在其他领域的应用也在扩大。
然而,由于铼的稀缺性和提取难度,未来铼的供应仍然面临不确定性。美国对铼资源的垄断,加上中国在这一领域的技术进步,使得中美之间的资源博弈日益激烈。美国在铼市场上的垄断地位,使其有能力通过控制铼的出口,对其他国家施加影响,这也使得铼成为了新的“卡脖子”工具。
其次,中国应加快在铼提纯和高温合金制造技术上的突破,减少对国外技术的依赖。成都航宇的成功为中国在航空发动机领域取得了关键进展,但要真正摆脱技术依赖,还需要在更多核心技术上实现自主研发。
美国在铼资源上的控制,显示了其在全球资源博弈中的强大力量。铼作为航空发动机等高端制造中的关键金属,具有重要的军事和经济战略意义。中美之间的资源竞争,实际上是全球科技与产业链竞争的一个缩影。面对美国的资源垄断,中国需要通过自主创新、全球合作等多种方式,积极应对挑战,确保在关键领域的发展安全。这不仅仅是资源问题,更是国家未来科技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