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银行信用卡业务不断发展,不少“花式营销”应运而生。用信用卡分期买收藏品,既可以增值又能在需要时售卖,这样的邀请你会心动吗?
售卖收藏品要自行联系渠道?
网点人员却称并不知情
林先生介绍,邮储银行客服每次推销的产品并非一种,而是有1980元、5980元、7980元、8980元多种价位的不同产品。但支付方式均要使用邮储银行信用卡来分期付款。他强调,自己也曾对此方式提出过质疑,但工作人员告知其“没有任何风险”。
更关键的是,客服人员每次都会强调,即便不想要保留藏品,也可以“随时进行出手变现”。在林先生的保留的录音资料中,客服曾称,“任意邮储银行网点都可以售卖,还可以联系网点工作人员上门回购,产品是保值增值的,回购价格肯定不会低于发行价。”
林先生表示,由于自己当时手里确实有些“闲钱”,而且有一定的投资需求,所以在银行工作人员的再三介绍下,分四次采用信用卡分期12期的方式购买了藏品,涉及总额达33900元。他认为,在全部还款后,一定能产生可观的投资回报。
但近期,林先生资金紧张,想将几类产品一同出售,但得到的回复却出乎意料。林先生表示,“当我准备出售收藏品并联系售后时,却被多次被知要自己去联系古玩交易市场,或者到网上售卖,而并非购买时所说的任意网点都可以”,这不禁让林先生慌了神。
随后几天内,林先生咨询了当地几家邮储银行网点,但工作人员均表示他们对这类产品并不知情,也没有在线下销售过。
当地钱币交易中心的工作人员也告知林先生,这类产品其实是工艺品,并不具备较高的收藏价值和增值空间。
“无法想象一家国有大行会售卖这种收藏品”,林先生质疑邮储银行涉及“虚假宣传、诱骗消费者”,并表示“如果银行方面没有处理,会将问题反馈到银保监会和工商部门,以求进一步解决”。
收藏品实为银制品,
屡次“升值”背后很难出手
据了解,2017年8月,卓先生接到自称“邮储银行信用卡客服中心”的来电,被推销的产品正是主题型纪念藏品。卓先生表示,最开始没想很多,自认为没有太大风险,这也让他放松了“警惕”。
去年11月19日,客服人员再次以两套藏品均升值超2000元为由,和卓先生取得联系,后者在其邀请下又以3980元、分期12期的方式购入了一款名为“传世佳作——清明上河图”的藏品。
根据卓先生提供的信息,新浪金融曝光台在国家金银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南京)官网查询到了后两类产品情况。《百福献瑞》银版画产品为银制品,重量16克,贵金属检测银含量999‰;《百福献瑞》纪念章也为银制品,一套12枚,每枚重量为6克,贵金属检测银含量999‰。而《传世佳作——清明上河图》产品同为银制品,一套9枚,每枚重量为20克,产品备注为“纯银仿印邮票套装”。
客服人员承诺帮助售卖但始终未有回应,这不禁让卓先生产生了怀疑。
去年11月底起,他多次催促挂网出售藏品,但客服最终“指定”了一家当地的贵金属交易中心,称“拿去就可以直接换钱”。但卓先生在地图软件上并未搜索到该交易中心信息。
随后卓先生再次致电时,客服人员又以“已上报会有专员联系”为由,拒绝提供其他有价值的情况。
再三催促下勉强能寄回,
银行收藏品还能不能买?
林先生表示,他收到的地址是一家“和银行合作的机构”,已经按要求尽快寄出,快递费也先行垫付。在邮寄不久后,他发现邮储银行信用卡额度已经恢复,而偿还的分期欠款部分也已补足,作为溢缴款保留在卡片内,可以进行正常刷卡或取现。
卓先生也称,自己近日已将藏品按所提供网点寄回,目的地是一家“位于上海的科技公司”,快递费用200元左右,是自行垫付的。另据卓先生强调,目前已售卖掉的实际上是后两套藏品,已偿还的分期部分都已补足卡片内,但工作人员坚称第一套藏品“不属于处理范围”,并提供了新的联系方式。但截至目前,卓先生尚未取得有效联系。
金融曝光台尝试联系了邮储银行人工客服,客服表示如果有购买收藏品需求,可以联系该行客服热线(4008895580)登记反馈,会有专人核实。但其强调要有该行信用卡才可以购买,且认购需采用分期付款的方式。
据金融曝光台发现,黑猫投诉平台上搜索“邮储银行收藏品”这一关键词,共有70条结果命中,其中绝大多数都涉及收藏品售卖难、产品价值虚高、涉嫌虚假宣传等纠纷。
据悉,目前不少银行都涉猎收藏品推销业务。有业内人士表示,其所在的银行就有包括纪念币、纪念钞在内的藏品,且均是与信用卡合作发行的。以一款名为“纪念典藏”的纪念钞为例,官方售价为2980元,用该行信用卡分期支付可免除利息。但对于消费者买入产品后如何售卖,银行会否会进行回购,其表示,目前尚不确定。而对于长期持有并想增值的这部分客户,该人士建议要谨慎选择购买。
在此,金融曝光台提示广大消费者,银行推销的收藏品一般是正规发行的,但这种产品升值潜力相对有限,只能用于收藏并不适合投资。经过几年后,很多产品价值与原发行价无异,甚至还会下跌,因此不建议采用这种方式进行投资。
此外,目前市场上充斥着很多假冒伪劣的纪念币、纪念章、纪念钞等藏品,不仅没有保值增值空间,甚至买入即损失。在购买收藏品过程中一定要擦亮眼睛,避免被不良商家和机构的套路欺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