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院关于继承法的司法解释(民法典有关遗产继承理解)

一继承和继承权(世代传承的,不止有家风)

法言俗语

何为继承?在汉语解释中,继承泛指把前人的作风、文化、知识等接受过来,也指一个对象直接使用另一对象的属性和方法。在《民法典》中,继承是指在自然人死亡(包括被宣告死亡)后,其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依照法律规定或遵其遗愿(其所留有效遗嘱)无偿转移给一定范围的人,该范围的人由法律规定或自然人在遗嘱中指定。可以说,继承是依以上形式形成的一种法律制度,是关于自然人死亡后财富传承的基本制度。死亡的自然人称为被继承人,依照继承制度承受被继承人遗产的人是继承人,其所形成的继承遗产的权利称为继承权。继承制度是同特定的社会制度紧密联系的,1985年《继承法》第1条指明了立法目的:为保护自然人的私有财产的继承权。

《民法典》第1120条规定,国家保护自然人的继承权。从“自然人”到“自然人”,贯彻了《民法典》中以“自然人”取代“自然人”的一个用词的重大变化。“自然人”一词与国籍有关,《民法典》颁布前,《继承法》第36条的外国人继承、《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若干问题的意见》规定的涉外继承等法律文件条款,将除本国自然人外的外国人继承罗列其中。我国民法调整的范围,本国的自然人以及在本国的他国自然人、无国籍人都应当涵盖在内。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对外吸引力逐渐增强,涉及外籍自然人、无国籍人的继承纠纷也逐渐增多,这些纠纷一旦实际发生在中国,就应当适用《民法典》。“自然人”一词显然扩大了自然人的范围,也体现了立法技术的提高。

同时,随继承而来的,就是继承权的获得。继承权有两种不同意义,继承开始前,继承人享有客观意义上的继承权;继承开始后,继承人享有主观意义上的继承权。

所谓客观意义上的继承权,仅仅是一种继承遗产的可能性。继承人享有的这种继承遗产的可能性究竟是期待权或者仅仅是一种受法律保护的期待地位,学者间还有不同的看法。事实上,客观意义上的继承权很难被称为权利,即使认为客观意义上的继承权为期待权,其与民法中一般意义上的期待权也并不相同。

确切地说,客观意义上的继承权还仅仅是一种受法律保护的地位,这是因为,首先,客观意义上继承权虽称为权利,但其效力极为薄弱,这表现在:

(1)推定继承人的地位并不确定,随时都会有变化发生。推定继承人在继承开始前死亡或有丧失继承权事由时,不能成为继承人。

(2)推定继承人的应继份也不确定,应继份是财产,会随时变动。应继份可能因为同顺序的继承人的出生、死亡、收养及收养关系的解除、被继承人的遗嘱而有所增减。

(3)推定继承人的权利具有非支配性。在继承开始前,继承人不能处分被继承人的财产,其继承权也不能成为处分的标的。

(4)推定继承人的继承权无被侵害的可能性。继承开始前,财产不论因何种原因而减少,继承人都不能主张继承权被侵害,要求返还财产或者损害赔偿。

其次,客观意义上的继承权作为一种地位,也受法律保护,这表现在:符合条件的继承人享有保有必留份的权利。

所谓主观意义上的继承权,是指继承开始后,客观意义上的继承权转为主观意义上的继承权。继承人此时现实取得继承遗产的权利,而非仅仅是继承遗产的可能性,从这个意义上说,主观意义上的继承权已经由期待地位转为继承既得权。主观意义上的继承权是一种不同于物权、债权、知识产权等特殊的财产权利,这表现在:

(1)主观意义上的继承权是财产权。继承制度是解决被继承人的财产于其死后如何转归继承人的问题,继承人享有继承权的最终目的是如何获得遗产。从这个意义上说,继承权属于财产权。

(3)主观意义上的继承权具有社员性。继承人除了享有取得遗产的权利外,通常还需要参与继承事务的决策,如参与遗产的管理、遗嘱的执行等。这些事项不具有直接的财产内容,但不参与这些事项,遗产就无法顺利地由继承人取得。正如股权,股东除享有获得股份带来的红利以外,股东还享有参与股东大会、进行大会表决的权利等。

(4)主观意义上的继承权是具有过渡性质的财产权利。由于民事主体资格的丧失,被继承人死亡后不再是其财产的主体,其财产权利要转移给其他民事主体享有,在财产过渡过程中建立起来的法律关系就是继承法律关系,因此,继承权也是一种过渡性质的权利。

(5)主观意义上的继承权是绝对权,具有排他性。继承权的权利主体是特定的,义务主体是不特定的。权利人无须义务人的履行就可实现其权利,权利人以外的一切人都负有不得妨碍继承人行使继承权的义务。继承权一旦被他人侵害,继承人可以行使继承回复请求权。因此,主观意义上的继承权是绝对权。

以案释法

本案中,何甲、何乙、何丙为何某的继承人。何乙先于其父老何死亡,其子何丁则为代位继承人,具有合法的主体资格,对何某的遗产具有继承权。但何乙之妻肖某不符合代位继承的主体资格,依法对何某遗产不具有继承权。

法官说法

01继承权可以转让吗?不可以。继承权是一项具有人身性质的财产权利可以放弃但不得随意转让,继承人可以协议转让因继承遗产而取得的财产所有权。

02无行为能力人和限制行为能力人的继承权、受遗赠权应当怎样行使?无行为能力人和限制行为能力人的继承权、受遗赠权由其法定代理人代为行使。所谓继承权、受遗赠权的行使,是指继承人、受遗赠人通过实施一定行为以实现其继承权、受遗赠权。《民法典》第23条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监护人是其法定代理人。《民法典》第34条第1款规定,监护人的职责是代理被监护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保护被监护人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以及其他合法权益等。

03胎儿有继承权吗?有。《民法典》第16条规定,涉及遗产继承、接受赠与等胎儿利益保护的,胎儿视为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但是,胎儿娩出时为死体的,其民事权利能力自始不存在。因此,在遗产分割时,无论是在法定继承情形下,还是在遗嘱继承情形下,继承人均应当为胎儿保留继承份额,法律对胎儿的预留权进行保护。(1)多胞胎的继承份额。多胞胎每人一份继承份额,如果仅保留了一份继承份额,则应从继承人继承的遗产中扣出其他胎儿的继承份额。(2)胎儿出生时为活体的,为胎儿保留的继承份额由其法定代理人代为保管。(3)胎儿出生后死亡的,为胎儿保留的继承份额则为胎儿的遗产,由其法定继承人依照法定继承有关法律规定予以继承。(4)胎儿出生时是死体的,为胎儿保留的继承份额仍然属于被继承人的遗产,应当由被继承人的继承人予以分割。

《民法典》条文

第一千一百一十九条本编调整因继承产生的民事关系。

第一千一百二十条国家保护自然人的继承权。

二法定继承与遗嘱继承(遵律法之规定,抑或尊先人之遗愿)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听说财产的继承有法定继承和遗嘱继承两种形式,虽然听起来都是继承,似乎没有什么区别,但是在法律层面上,一字之差已是天差地别,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内容,了解我国的遗产继承。

1.继承的种类。关于继承的种类,《民法典》第1123条有明确的规定:继承开始后,按照法定继承办理;有遗嘱的,按照遗嘱继承或者遗赠办理;有遗赠扶养协议的,按照协议办理。因此,继承分为法定继承、遗嘱继承和遗赠、遗赠扶养协议三种。

2.法定继承。何为法定继承?法定继承,是指在被继承人没有对其遗产进行处理或立有遗嘱的情况下,由法律直接规定继承人的范围、继承顺序、遗产分配原则的一种继承方式。相对于遗嘱继承而言,法定继承是遗嘱继承以外的,按照法律直接规定,将遗产转移给继承人的遗产继承方式。在法定继承中,继承人的范围、继承人的顺序、应继承的份额以及分配原则,都是由法律直接规定。因而法定继承并不直接体现被继承人的意志,仅是按照依法推定的被继承人的意思将其遗产由其近亲属继承。

3.遗嘱继承。何为遗嘱继承?遗嘱继承又称为“指定继承”,是指按照被继承人所立的合法有效的遗嘱承受其遗产的继承方式。《民法典》第1133条规定:自然人可以按照本法规定立遗嘱处分个人财产,并可以指定遗嘱执行人。自然人可以立遗嘱将个人财产指定由法定继承人中的一人或者数人继承。遗嘱继承是由设立遗嘱和遗嘱人死亡两个法律事实所构成,它分别具有设立效力和执行效力。

为了将遗嘱继承和其他继承区分开来,法律也规定了一些条件:(1)被继承人生前立有遗嘱,并且遗嘱合法有效;(2)立遗嘱人死亡;(3)被继承人生前没有签订遗赠扶养协议;(4)遗嘱中指定的继承人未丧失继承权,也未放弃继承权,同时也未先于被继承人死亡。

4、法定继承和遗嘱继承的关系与区别。法定继承是法律推定的遗产继承方式,不能体现被继承人自身的意志。法定继承虽然是最常见的继承方式,但其是遗嘱继承的补充,只在没有遗嘱继承时才会适用法定继承。法定继承以身份关系为基础,继承人和被继承人之间的亲属关系由法律明确指定,因此也具有强行性,是任何人不得改变的。但遗嘱继承人直接体现了被继承人的遗愿,被继承人生前立有合法有效的遗嘱和立遗嘱人死亡是遗嘱继承的事实构成,遗嘱继承人和法定继承人范围相同,但遗嘱继承不受法定继承和应继份额的限制,遗嘱继承的效力优于法定继承的效力。

在遗嘱继承中,遗嘱要具有法律效力,才能按照遗嘱继承来分配遗产,如果遗嘱无效,也就是说遗嘱根本就没有发生法律效力,没有发生法律效力就等于法律上不予认可、不予承认,对于不予认可、不予承认的遗产,应按照法律认可、法律承认的事实办理。例如,无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行为能力人所立的遗嘱无效。同时,遗嘱必须表示遗嘱人的真实意思,受胁迫、欺骗所立的遗嘱无效;伪造的遗嘱无效;遗嘱被篡改的,篡改的内容无效。遗嘱无效可分为部分无效和全部无效。全部无效时,所谓的遗嘱继承人、受遗赠人就丧失了“继承”死者财产的权利,这种情况下涉及的财产,全部按照法定继承来办理。部分无效时,无效部分涉及的财产,则按照法定继承来办理。

我们不难看出,遗嘱继承和法定继承的主要区别有以下几点:

(1)被继承人生前立有合法有效的遗嘱和立遗嘱人死亡是遗嘱继承的事实构成;

(2)遗嘱继承直接体现着被继承人的遗愿;

(3)遗嘱继承人和法定继承人的范围相同,但遗嘱继承不受法定继承顺序和应继份额的限制;

(4)遗嘱继承的效力优于法定继承的效力。

2007年10月23日,小陈诉陈乙遗嘱继承纠纷,要求确定2005年9月21日老陈所立遗嘱有效,依法分割老陈死亡后所遗留财产,返还陈乙强行拉走小陈的财产。陈乙向法庭出示了两份自书的《最后遗嘱》,见证人系陈己的妻子、儿女,没有签署日期。法院经审理查明:小陈幼年母亲早亡,父亲陈甲走失,由爷爷老陈抚养共同生活。老陈生前于2005年9月21日邀请本村支部书记孙某、副支书兼调解主任王某在场立下遗嘱,该处民房由小陈继承,遗嘱中还涉及瞻养内容,孙某、王某在遗嘱上签字见证。一审中,法院认定小陈提供的老陈于2005年9月21日所立遣嘱内容合法有效,但陈乙不服上诉,后又向检察机关抗诉,德州中院指定再审、发回重审,最终该案以小陈2016年11月7日自愿申请撤回起诉结案。

2018年,因张某屯村进行新农村改造,该民房参与拆迁补偿、房屋安置等有关优惠政策。

关于老陈对孙子小陈扶助建造的房屋,小陈与陈乙双方均对其遗产的性质无异议,那本案中小陈与陈乙之间的纠纷属于法定继承纠纷还是遗嘱继承纠纷?首先来看法定继承,虽然陈甲已于1997年走失,至今已23年,但陈甲作为被继承人老陈的第一顺位继承人,在未确定死亡的情况下,其子女依照法律规定无法代位继承。陈甲的继承权受法律保护,不因其走失年数久远而被剥夺继承权,其子也不能因陈甲的走失代位继承,所以从法定继承看,小陈不是法定继承人,不是本案适格的被告,双方没有法定继承的法律关系,本案应当裁定驳回起诉。其次来看遣嘱继承,如果陈甲确定死亡,小陈可代位继承,老陈将民房留给孙子小陈就属于遣嘱继承;如果陈甲尚未死亡,仅是走失,小陈并没有取得代位继承,就不属于第一顺位继承人的范围,老陈将民房留给孙子小陈则属于遗赠。因此,本案属于法定继承、遺嘱继承还是遗赠,关键要看陈甲是否确定死亡。

01能否把“禁止配偶再婚”写入遗嘱作为继承的条件?不能。立遗嘱人在生前对其财产作出处分时,将配偶是否再婚作为取得其相应财产继承权的先决条件的,该遗嘱无效。

02父母的遗产,有些有遗嘱,有些没有遗嘱怎么办?有遗嘱的遗产,按照有效的遗嘱继承或者遗赠办理,关于被继承人遗嘱未涉及的遗产部分,应当依照法定继承规则办理。

第一千一百二十三条继承开始后,按照法定继承办理;有遺嘱的,按照遺嘱继承或者遗赠办理;有遗赠扶养协议的,按照协议办理。

第一千一百二十六条继承权男女平等。

第一千一百三十三条自然人可以依照本法规定立遗嘱处分个人财产,并可以指定遗嘱执行人。

自然人可以立遗嘱将个人财产指定由法定继承人中的一人或者数人继承。

自然人可以立遗嘱将个人财产赠与国家、集体或者法定继承人以外的组织、个人。

THE END
1.民法典继承法解读权利义务与财产分配新规则继承人资格的扩展与限制 在民法典中,对于继承人的资格有了更为详细和明确的规定。首先,原来的亲属关系继承人范围得到了拓宽,同时也对非亲属关系的人进行了界定。此外,为了防止遗产被滥用或遗忘,不再允许无名氏等情况下的继承。 继受财产的排除情形 在新的法律体系下,对于某些特殊情况下的财产排除进行了明确规定。例https://www.gntpr.com/xue-shu-huo-dong/79015.html
2.民法典继承法亲属遗产继承的新规则与实践探究随着《民法典》的实施,亲属间的遗产继承也迎来了新的变化。《民法典》对亲属遗产继承的规定更加详细和完善,为处理复杂多变的家庭纠纷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 在《民法典》中,对于直系血亲关系,包括父母、子女、兄弟姐妹以及祖父母、孙子女等,在无 testamentum(遗嘱)情况下,其相应份额按照“一致适用”原则进行分配,即https://www.1lhyh3ij.cn/tu-pian-zi-xun/414678.html
3.继承权财产分配的规定是什么行业资讯继承权财产分配的规定是遗产一般应该由第一顺序继承人平均的分配,当然,当事人生前如果立有合法的遗嘱的话,先根据所立遗嘱当中的财产分配来执行。而第一顺序继承人主要就是指当事人的配偶、子女和父母,同时。民法总则当中新增了保留胎儿的遗产继承权。 一、继承权财产分配的规定是什么? http://anlihk.com/detail/id/102/cid/44
4.遗产继承新解:父母继承子女遗产的顺序与比例有扶养能力和扶养条件但不尽扶养义务的继承人,分配遗产时,应当不分或少分。这一规定旨在通过法律手段约束继承人的行为,促使其履行扶养义务。 三、遗产继承中的特殊情况处理 在处理父母继承子女遗产时,还可能遇到一些特殊情况,需要特别处理。 代位继承: 如果被继承人的子女先于被继承人死亡,由被继承人的子女的直系晚http://www.haoyunlawyer.com/hyxw/5690.html
5.最新房屋遗产继承法,解读与探讨互联网最新房屋遗产继承法是指国家针对房屋遗产继承问题制定的法律法规,该法律旨在规范房屋遗产继承行为,保障继承人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公平与和谐,最新房屋遗产继承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继承权的确定:明确继承人的范围和顺序,确保合法继承人享有继承权。 2、遗产的分配:规定遗产分配的原则和方法,确保遗产公平、合理地http://hdjyshop.com/post/2564.html
6.继承遗产的顺序比例遗产的继承顺序依据遗嘱、遗赠扶养协议以及法定继承进行。在比例上,一般是均等的。但在实际操作时,需要确认遗嘱或协议的有效性。对于法定继承,必须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顺 全部3个答案 > 1.73万 人咨询过 去咨询 第一顺序遗产继承比例 遗产继承的顺序清晰明了:首先确定继承人范围,依据《民法典》规定的顺序进行。接https://www.findlaw.cn/wenda/q_46707836.html
7.遗产法定继承人的范围和顺序法定继承和遗嘱继承的区别→MAIGOO知识摘要:法定继承又称为无遗嘱继承,是指由法律直接规定的继承人,在被继承人没有对其遗产进行处理的情况下,对被继承人的遗产进行合法有效继承。相对于遗嘱继承,它是由法律直接规定继承人的范围、继承顺序、遗产分配的原则的一种继承形式。那么,其法律特征是什么?它和遗嘱继承的关系是什么?法定继承人的范围和顺序是什么?https://www.maigoo.com/goomai/203764.html
8.由法律直接规定继承人的范围继承顺序遗产分配原则的财产继承刷刷题APP(shuashuati.com)是专业的大学生刷题搜题拍题答疑工具,刷刷题提供由法律直接规定继承人的范围、继承顺序、遗产分配原则的财产继承制度是( )A.法定继承B.遗嘱继承C.代位继承D.遗赠扶养协议的答案解析,刷刷题为用户提供专业的考试题库练习。一分钟将考试题Word文档https://www.shuashuati.com/ti/5a3934f5a18b40d096b9ef3b952b3841.html?fm=bdcb12b3c6bed69c969dbeb071419f73c2
9.法定继承人的范围和顺序法定继承人遗产分配原则法定继承是指在无遗嘱的情况下,继承人范围、继承顺序、继承人继承的遗产份额及遗产分配原则等均按法律的规定进行的继承方式。那么,法定继承人有哪些,继承顺序如何,法定继承的遗产该怎么分呢? 01 什么是法定继承 法定继承一般是指在被继承人没有规定遗产继承人的基础下由法律直接规定其继承顺序、分配原则。法定继承并https://mip.64365.com/baike/fdjc/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知识学习手册法定继承是在被继承人没有对其遗产的处理立有遗嘱的情况下,继承人的范围、继承顺序等均按照法律规定确定的继承方式。第六编第二章规定了法定继承制度,明确了继承权男女平等原则,规定了法定继承人的顺序和范围,以及遗产分配的基本制度。同时,在现行继承法的基础上,完善代位继承制度,增加规定被继承人的兄弟姐妹先于被https://mwr.guizhou.gov.cn/ztjj/rdzt/tjslyfzzjkjsfzzf/pfxc/202109/t20210923_76596593.html
11.代位继承制度若干法律问题研究代位继承,又称代袭继承,承祖继承或间接继承,是指在法定继承中,被继承人的子女先于被继承人死亡或宣告死亡时,本应由继承人继承的遗产,由先死亡子女的晚辈直系血亲代位继承的法律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第十一条规定:被继承人的子女先于被继承人死亡的,由被继承人的子女的晚辈直系血亲代位继承。代位继承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14/01/id/1209004.shtml
12.《民法典继承编司法解释(一)》逐条解读庄荣华律师在实践中,被继承人可能既立了遗嘱,又与他人订立了遗赠扶养协议。《民法典》第 1123条规定,“继承开始后,按照法定继承办理;有遗嘱的,按照遗嘱继承或者遗赠办理;有遗赠扶养协议的,按照协议办理。”本条明确了在遗产分配方面,先执行遗赠扶养协议,再执行遗嘱,最后进行法定继承。按照这一规定,遗赠扶养协议具有优先于遗嘱的http://www.110.com/ziliao/article-932571.html
13.文摘杨立新我国继承制度的完善与规则适用《民法典》第1121条第2款借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2条,规定了相互有继承关系的数人在同一事件中死亡的先后顺序推定规则。规定这样的推定规则,有几十年司法经验作为立法的基础,也完全符合遗产继承规律的要求。 http://clsjp.chinalaw.org.cn/portal/article/index/id/11141.html
14.揭开“继承先后顺序”的面纱若没有遗嘱或遗嘱无效的情况下,才按照法律规定进行继承。无人继承又无人受遗赠的遗产,归国家所有;死者生前是集体所有制组织成员的,归所在集体所有制组织所有。 二、法定继承 法定继承,是指继承人根据法律确定的继承人范围、继承顺序以及遗产分配的原则,取得被继承人遗产的继承方式。其中,依法继承他人财产的人为继承人https://www.offcn.com/sydw/2017/0208/2645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