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苹果举办WWDC21大会,正式宣布推出全新的“数字遗产计划”。苹果用户将可以设置“遗产联系人”,该遗产联系人在用户去世后,可以访问账户中存储的数据。包括照片、信息、备忘录、联系人、日历日常、已购买的APP和设备备份等,但是不可访问iCloud钥匙串或任何受许可证保护的媒体。
该消息释出后,网民调侃:以后最浪漫的情话,是你可以继承我的iCloud。
此前,苹果的主张是数据与逝者一同沉默,在苹果iCloud美国服务条款中曾写明,在收到用户死亡证明副本之后,用户账号将被终止,账号内的所有内容将一并删除。用户如果想要获取已故亲友的iCloud数据,往往只能通过诉讼路径。
2019年,美国一名男士在丈夫意外死亡后两年,仍无法解锁丈夫的APPleID,也无法访问其iCloud中存储的家庭照片。最终他选择上诉并胜诉,审理本案的纽约法官对他的诉求予以支持。据新华网报道,今年2月,意大利也首次做出了此类裁决。米兰地区一家法院裁定,苹果公司应向一名车祸遇难者父母提供死者手机中存储的资料。
如今苹果推出数字遗产计划,值得肯定。
然而,我们每个人每天在网络上肆无忌惮地留下诸多痕迹,要说一个人哪天不幸归西,网络上永留存恒久远的数字幽魂,可不止iCloud上的那点存货。
个人数字遗产(digitallegacy)是个大词。
随着人类生活的数字化,数字遗产既有经济属性,也包含人格属性。你的支付宝余额、能卖钱的账号、没花完的游戏币,都有直接的经济价值,不难理解。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数字遗产章程》中,将数字遗产定义为:“互联网上的数字文化遗产,即以互联网为承载形态的文字作品、资料、图片和影音,形成了一种文化传承的遗产。”
对于自身数字遗产的担忧,常见于保留和保护两个方面。而网络平台对身故用户的账号处理,也多集中在这两方面。
最让网友不能接受的是,在争议声中,小太阳微博的运营者(有可能已经易主)清空了微博,连同之前那些给了很多人力量的记录,都被删除。
这件事就此告一段落,不管小太阳的微博是否真的被盗,该事件都引发了一种质疑:逝者的社交账号,谁来守护?
在国内,用户数字遗产的保护措施尚不充分。除了微博之外,B站也在2020年发布公告称,对于不幸离开人世的B站用户,将在取得其直系亲属确认和同意后,将其账号列为“纪念账号”并加以保护。至于是否有用户主动反馈疑似逝者账号的路径,目前B站尚无说明。
2013年,谷歌推出“闲置账号管理员”服务,该服务以账号闲置为出发点,用户过世是其中一种可能性。用户可以设置一个3个月到1年不等的限制期,并设定限制满期后的账号命运:或销号,或将Gmail信息、Google+数据、博客帖子、谷歌免费图片管理中的照片、谷歌语音数据以及YouTube视频等内容转交给指定的人“闲置账号管理员”。
相对来说,instagram的反应要慢一些。2020年4月,instagram对外宣布,由于疫情影响,平台将加快推出逝者账户保护功能。一个月后,用户可以通过提交材料证明的路径,申请平台将逝者账户设置为保护状态,并在其主页显示缅怀标识。同年7月,instagram将不幸意外身故的球星科比的账号,设置为缅怀状态。
但是,当我们把目光聚焦在具体的人身上时,难点依然存在。
单就对外公开的社交账号而言,大多数人持有的账号数量,就够自己和亲友忙碌一阵的。
对于有数字遗产保护的用户来说,对自己的账号逐一进行处理,支持数字遗产保护的进行设置,不支持的做好备份或者尽量清理,工作量已经很大。对于亲友来说,为了守护逝者的账号,在诸多平台都走一遍申请程序,也是一件颇为复杂的事。
再者,不管是不是社交平台,我们在网上的诸多痕迹,并不想或者不需要“转赠”给亲友。
这其中有我们自主、有意上传信息,但是主动切割现实关系的平台或账号。比如各种小号、马甲号,再比如自带该特点的饭否。这些信息往往对个人来讲有感情价值,但是较为私密。对于个人来讲,很有可能希望此类信息随肉身一起消失世间。
还有一些信息,是我们无意走过云端无意踩下的脚印。
比如浏览记录、购买记录,或者被提及姓名的一篇报道、一份高中作文获奖名单。
这些信息往往对个人来讲感情价值也不大,但是我们很难找到他们,就算找到了,往往也难以消除。
西班牙高院不知该如何裁定,将该案转交给欧洲法院。
不过,谷歌方面就此批评称,被遗忘权并非一种允许信息主体按个人意愿肆意篡改历史的权利。也有人担心,授予犯罪分子删除网上关于其犯罪前科的报道链接的权利很可能损害公众的知情权。
这是“被遗忘权”的正式起源。美国加州也通过了“橡皮”法律,要求科技公司应用户要求删除涉及个人隐私的信息。这项新规将于2015年生效。
不难看出,“被遗忘权”虽然已经在世界上有了近十年的历史,但是如今人们想要互联网遗忘自己,并不容易。
以上的案例还都有明显对自己不利的因素,如果是那些就算是人们自己主动留下,并没有构成对自身明显损害的数字信息,想要被互联网遗忘,就更加困难。
更何况,人们留下的数字信息,还有很多散落在犄角旮旯,一时发现不了,不代表它们已经消失,也不代表它们不会被翻出来,连要被遗忘什么都盘不清楚,下一步就无从提及了。
QuestMobile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7月,90后达到3.62亿,全面超越了80后,同时,作为网络原住民,90后对网络的依赖持续加深,每月上网使用时长超过一万分钟,同比增长了26.6%,月人均单日使用时长也接近7.5小时。
2018年,国际数据公司(IDC)发布的《数据时代2025》预测,2025年,全球每年产生的数据将较2018年增长10倍之多,达到163ZB。
1ZB相当于1.1万亿GB,按照25Mb/s的网速测算,一个人要下载完163ZB的数据,需要18亿年。
与之响应的,是牛津大学的一项研究。2018年,facebook用户超过30亿,其中有3000万已被保护的逝者纪念账户。研究者根据用户增减趋势推算,到2100年时,生理死亡的用户将远远超过生理活着的用户,达到49亿人之多。
从整个互联网数字信息存储的角度来看,依靠个人发起的“自毁”来平衡数据量,可谓杯水车薪。
于是,一种更显激进的观点被提出,那就是,我们的互联网需要学会遗忘,需要像人类社会在前互联网时代那样,拥有新陈代谢的能力。
对此,大数据专家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的论述较早。其在《删除:大数据的取舍之道》一书中提出,遗忘是人类的美德,而大数据时代让遗忘终止。他还进一步提出,遗忘终止有四个关键的驱动力:数字化、廉价的存储器、易于提取、全球性访问。
在数字化时代,人们如何优雅地忘记?
这就好比人们将老照片放进鞋盒,安置在储藏间里,而不是挂在墙上加以展示。
这种方式有一个重要的前提,那就是只有当人类形成这种共识,在全网实施“互联网遗忘计划”,它才可能有效。否则,它无法解决数字信息虽然在一处被忘记,却又因其曾被复制,而在另一处被铭记的问题。
互联网学会遗忘,那一天是否会到来,我们不得而知,从现在看还很遥远。当下,网络平台的数字遗产保护措施,以及个人的数字遗产规划,是我们可以付诸行动的起点。
快报
16:27
阿里巴巴成为2025年央视春晚独家电商互动平台
16:25
小米集团副总裁马骥离职,曾负责互联网业务部和新零售部
16:19
北京公积金贷款投放规模超万亿元
16:18
湖北省发展改革委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
16:17
格力地产重大资产重组进展:资产置换方案已通过董事会审议
16:11
港股收评:恒生指数涨1%,恒生科技指数涨0.27%
16:10
商务部:中国政府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坚决反对任何泛化国家安全概念的错误做法
16:07
亚马逊云计算CEO承诺“重大”的AI产品更新:AI是永无终点的竞赛
16:06
红旗连锁:董事长曹世如辞职
16:05
11月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国内销量超7.3万辆
16:04
欧股集体走高
16:03
商务部:禁止两用物项对美国军事用户或军事用途出口
15:57
我国航空货运规模达到历史最好水平
午后直线跳水、一度跌超9%,中科曙光回应:没有发现应披露未披露的利空消息
15:54
澳总理称中国已取消对澳肉制品进口限制,外交部回应
15:46
网传深蓝汽车政策频繁变动影响车主权益,公司回应
15:44
外交部重申:中方一贯坚决反对美方泛化国家安全概念,滥用出口管制措施
15:43
特朗普威胁金砖国家,中方表态
15:38
配偶买卖公司股票构成短线交易,日出东方高管焦青太收江苏证监局警示函
15:36
万业企业回应被美国列入“实体清单”:新控股股东保证供应链自主、稳定性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