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螺旋上升的悲观气氛促使政府不得不采取大规模行动。即使负面影响非常大,但为了让金融系统避免彻底崩溃,政府2008年采取的强有力的紧急措施是必不可少的。因为一旦金融体系彻底崩溃,所有的经济领域都将遭受灾难性的后果。因为华尔街、主街和美国街道上的所有人现在都在同一条船上。
在信中,巴菲特给出2008年美国房地产次贷金融危机的两个主要原因:
抵押贷款坏账低的原因是其贷款者更理性(考虑未来的还贷能力)而不是信用评级更高、或者房价下跌。以ClaytonHomes的抵押贷款业务为例,尽管其贷款人的信用等级低于全国水平(贷款者信用分中位数为644分,而全国的中位数为723分),但ClaytonHomes的抵押贷款很少有违约,原因是其贷款者量力贷款,不存在零首付的现象,同时会考虑他们的实际收入(而不是期望收入)是否能够偿还贷款。
巴菲特在信中提到拥有自己的房子是件好事,购买房屋的首要动机应该是家的喜悦和居住本身,而不是指望它盈利和融资。更多强调的是房子的商品(居住)属性,而非融资和投资属性,即使房子作为商品购买行为,我们也要量入为出,充分考虑我们未来的月供能力,即使工作、生病等各种原因。
②庞大复杂的衍生品组合的风险和衍生品交易中对手方问题
被巴菲特在2002年伯克希尔的报告中称为定时炸弹。正常的股票债券交易通常在几天内完成,一方获得现金,一方获得证券。交易对方的违约风险很快消失,这意味着信用问题不会积累。而衍生品合同长期都不结算,交易对手彼此之间积累的巨额的债权。以上款项在多年内都不会得到验证、高度杠杆化,且广泛存在于大型金融机构之间的金融网络。引发一系列金融问题。
贝尔斯登衍生品交易对手突然发现,他们为保护自己免受金融风险的重要金融头寸已经不再有效,这将促使贝尔斯登的交易对手急于清算他们之前持有的抵押品,并且试图在本已脆弱的市场中复制那些投资仓位,这将引发市场的进一步混乱。
对当下我们房产投资的指导意义
我们看到表面的现象和我们国家2024年很像。房地产、股市经历大跌。社会消费不振,当前18~24岁青年非在校学生失业率18%。不断螺旋上升的悲观气氛,影响投资者的情绪。投资界已经从极高的风险偏好发展到了极低的风险偏好。这种转变可真不小,钟摆已经从一个极端摇摆到了另一个极端。
以房产为例,我们国家2023年后的情况与2008年的次贷危机不同,我们对首付款有严格的要求,从价值投资(自由现金流回报)角度看我们国家的房产,可能更多的是“房价泡沫”问题。
房产具有居住属性和金融属性(投资属性),就像光,具有波粒二象性,是粒子也是电磁波。
房子的投资属性
就是看租售比,即:投资房子靠现金回报(租金是唯一的现金流回报方式)如何?这是投资的核心,而不是什么价格博弈赚钱(这个和买股票靠股价博弈赚钱一个道理)。巴菲特在往年股东的信中也反复提到房产、公寓、农场的这个投资逻辑,是经营农场获取更多的现金回报,而不是预测农场的价格获利,房产投资也类似,获取更多的租金回报,而不是价格博弈。从投资属性看,本轮房价下跌前,2021年左右一线城市租售比在1.2%左右,相当于80倍市盈率,二线、三线、四线城市略好,租售比基本也在1.5%左右。就是下跌到现在,房子的租售比(中位数)在2.5%左右,二线、三线城市略高,但也不过3%。站在价值投资角度,有没有泡沫显而易见吧。
日本东京都某地区的房产租售比
该房产情况:标准房,步行五分钟到米塔卡站(乘地铁18分钟到新宿站),60平方米,二层或以上,朝南,不停车;
1993年,两位日本学者研究显示,用房价除一年的租金,估值是31.42,折算成租金回报率就是税前3%左右。泡沫顶峰时的租售比:在日本房价泡沫顶峰时期,租售比(租金回报率)约为税前3%左右。这意味着,如果房价为31.42(单位未明确,假设为日元/平方米),年租金约为942.6日元/平方米(31.42*3%),折算成年租金回报率约为3%。日本房产有持有成本(房地产税),扣除税费,资金回报率在1%左右,和我们一线城市2021年相当。
房子的商品属性
就是耐用消费品,当然房地产业内人士可以通过交易获取房子的商品差价(有专业的人可以操盘赚钱),但这不是投资行为,是一种商品买卖的生意,就跟买二手车再卖出二手车赚差价一样,是专业的房产销售。从房子的商品属性看,贵不贵或者说是否存在泡沫呢?
注:1.对标各国重点城市;2.房价收入比、月均工资、房价来自NUMBEO2023年10月数据。其中房价收入比=房屋总价中位数除以家庭可支配收入中位数,家庭收入中位数=1.5*年平均工资(大致意味着家庭女性的劳动参与率为50%);房屋面积中位数为90平方米,即房屋总价中位数=90*市中心与市郊房价均值。;3.GDP现价来自世界银行2022年各国GDP;人均GDP来自CEIC2022年各国数据,其中印度人均GDP为2023-03数据
全球主要城市房价和房价收入比-按中心区房价降序排列
东京圈住宅价格收入比数据
1990年,日本房价最疯狂的时候,东京圈(相当于北京)的人均年收入为694.1万日元,(相当于今天人民币39万元);使用面积75平方米(折合建筑面积约为100平方米,精装修)的中高层住宅(相当于中国的商品房),距离圈十公里以内(大概相当于北京5环以内)的均价为39万*18.7=729万元,折合7.29万元/平方米。距离圈20~30公里均价(相当于北京5环~6环均价)为39万*8.95=3.65万元/平方米。要知道这可是在日本经济最鼎盛的时代,人均收入达到39万人民币,最疯狂时期创造的房价最高值,此后东京房价地价一路下跌,最多时跌幅70%,直到现在,26年以后,东京房价也仅恢复到当初高点的50%左右而已。回头看我们的一线城市,人均收入仅为当初东京的1/3~1/5,可房价基本上已经与东京房价泡沫鼎盛时期接轨,那么未来一线城市房价继续飙升的空间和动力在哪里?东京房价泡沫破灭后跌了70%,我们的一线城市呢?是否有泡沫?
资产(房子)相对估值
对比1991年日本的租售比3%和当时日本社会无风险收益率8%(上图日本10年国债利率),租售比远低于日本无风险收益率。我们国家2021年租售比在1.2%左右,远低于无风险收益率(国债3%左右,5年定期存款率也在3%左右内)。
用芒格的逆向思维:比如你说中国有多好,真的不好说,但换个思路,中国比谁差就容易想了。毕竟世界经济是个相互比较的参数。
在辜朝明《大衰退年代》一书,李录先生作的序中写道:今天中国人均GDP在一万美元左右,但人均GDP达到两万美元的人口已经超过一亿,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城市。其实中国从人均GDP一万美元向两万美元的跃进,并不需要最先进的科技,只需要将东南沿海城市的生活水平、生活方式大规模向内陆传播。这就是消费增长的动力,最主要的动力就是“邻居效应”。别人的东西、别家的东西我也想要有,再加上电视、网络等媒体传播,把东南沿海一亿人口的生活方式传播到其他的十几亿人,就达到了人均GDP两万美元。
如同巴菲特看美国一样,相信我们国家未来有相同比例的年份也相当不错。
2008年伯克希尔的投资与运营
无论是管理伯克希尔的合伙人查理·芒格还是我,都不能提前预知未来年景的好坏。巴菲特指出伯克希尔的应对危机之法:
4、扩大和培养优秀的管理团队,这些人多年来为伯克希尔创造出非凡价值。
伯克希尔的危机应对之道对我们的指导意义:
保持合理和财务状况(无论家庭和个人),保有稳定现金流或者现金以备急需;提升我们自己的竞争优势(无论投资还是专业技能);开源;充实我们的认知。
伯克希尔生意中的大多数都受到经济下行的显著影响,盈利低于潜在水平。在信中巴菲特把伯克希尔的价值分成两个部分:投资规模从每股90343美元下跌到77793美元,这种下降主要由整体市场的暴跌引发,第二部分价值每股税前收益从4093美元下降到3921美元。
从运营看,巴菲特把伯克希尔分成4个运营部分:
在巴菲特对其营运部门论述中,提到几点:
②GEICO增长的原因是它能为车险购买人省钱。没人喜欢购买车险,但是基本上人人都喜欢开车。因此,明智的做法是,司机喜欢寻找保险费用最低但服务一流的保险公司。告诉我们,从消费者角度看,车险业务是保险费用最低但服务一流是竞争力的核心,这是车险这种保险业务的商业特征。
③收购了一家日本领先的小型工具制造商Tungaloy。
⑤巴菲特坚持避免杠杆收购;给予经理人极大的自主权;和被收购公司同甘共苦,好坏共度。反对杠杆收购,同时对“收购就像买卖萝卜白菜,合约墨迹未干,收购者已经在考虑‘退出策略’,寻找下家”的行为提出批评。
关于衍生品的风险,巴菲特提到庞大复杂的衍生品组合的风险和衍生品交易中对手方问题,对于期权的定价,巴菲特做了精彩论述,我们要特别注意的是:小心带有公式的怪人!投资者机械套用历史的模型、运用神秘的专用术语β,α,ε等等,而常常忘记检查这些模型背后的假设。
巴菲特极端情况验证Black-Scholes期权定价模型
我相信指数在100年后下跌的可能性少于1%。但让我们就用这个数字,并且假设如果真的发生,最有可能的是下跌50%。在这个假设下,我们的合约计算出来的预计损失是500万美元(10亿×1%×50%)。但如果我们提前预收了250万美元的理论保费,我们只需要以每年0.7%的复合收益率投资,就可以弥补这个预期损失,超出0.7%的部分都是利润。但即使在最坏的那1%的可能性里,假设损失10亿美元,我们的贷款成本也只是6.2%。
巴菲特通过长期的一种极端情况,说明盲目套用Black-Scholes模型引起的荒谬结果,查理·芒格在《穷查理宝典》中提到:Black-Scholes模型是一套“一无所知”的系统。如果你对价值毫不了解,只了解价格,那么利用Black-Scholes模型,你能够很准确地猜出为期90天的期权到底值多少钱。但如果期权比90天更长久,那么使用这个模型就有点神经啦。
点击上图,立购新书!
从中我们可看到巴菲特思考这个问题采用了以下几个思维方式:
②安全边际思维,在上例中,极限预测1%的情况发生,且下跌50%,是有充足的安全边际(1个世纪几乎标普不会下跌),即使损失10亿,也是只相当于6.2%的250万美元贷款(“浮存金”的年化收益高于6.2%就盈利),计算过程:250*1.062^100≈10亿。
③基于价值角度,计算过程:250*1.007^100=500。也就是卖出期权的“浮存金”每年收益率高于0.7%,这笔卖出100年下跌期权就有收益。显然100年中,找到高于0.7%的年化收益率非常容易。
④基于概率思维,巴菲特的假设还考虑极端1%概率发生的情况,99%的概率是卖出下跌期权不亏损。
关于概率思维,我们可以看以下几个案例,或许为巴菲特的概率思维的应用感到惊讶!
1.高尔夫的赌注
巴菲特、芒格、杰克·伯恩(消防员基金董事长)和另一个人打高尔夫球。有人提议,“沃伦,如果你在这个18洞球场上一杆进洞,我们会给你1万美元。如果你没有一杆进洞,你欠我们10美元。
沃伦考虑了一下说,“我不接受这个赌注。”其他人说,“你为什么不接受你最多只会输10美元。你可以赚1万美元。”沃伦回答说,“如果你在小事上没有纪律,你在大事上也不会有纪律。”
(注:业余高尔夫选手一杆进洞的概率为1/12500,期望值是1/12500*10000-12499/12500*10≈-9.2,从长期来看,每进行一次这样的赌局,平均会亏损约9.20美元。)
我多年来一直在思考这个故事,一直以为不赌是巴菲特的纪律问题,通过上面的概率期望计算才知道,这一个概率数学问题。巴菲特必须考虑答案,无疑是计算赔率和价格。如果不相信巴菲特运用了概率思维可以继续看下面例子。
2.巴菲特的生日悖论
一场聚会中有25人在场,请问至少有两人同月同日生的概率是多少?这是一个经典的概率问题,也被称为“生日悖论”,因为它的答案很反直觉。
“这个简单(但让人惊讶)的解释是,这种情况发生的概率有60%。”巴菲特是对的,更准确一点来说,这个概率应该是57%——这个数字依然会让很多人惊讶,这是怎么计算的?
假设有25个人,每个人的生日是独立且等概率地从365天中选取的。我们可以计算没有两个人生日相同的概率,然后用1减去该概率得到我们要求的答案。第一个人的生日可以是任意一天,概率为1。第二个人的生日不能与第一个人相同的概率是364/365,因为有365天中的1天与第一个人的生日相同。第三个人的生日不能与前两个人相同的概率是363/365。以此类推,第25个人的生日不能与前24个人相同的概率是341/365。因此,没有两个人生日相同的概率为(364/365)*(363/365)*...*(341/365)。那么,至少有两个人生日相同的概率就是1减去上述概率,即:1-(364/365)*(363/365)*...*(341/365)≈0.5708,约为57.08%。
因此,在25个人中,至少有两个人生日相同的概率约为57.08%。
我觉得这个题目颇有意义,它再次说明了:①概率比想象中的更不直观;②人类天然地不习惯使用概率思维。而有时我们面对的问题是有不同情况发生且有几率发生,典型的莫过于上面生日悖论,我也是用直觉,而不是数学。相信在投资中也有类似的情况,更相信自己的直觉而不是概率。
3.巴菲特的必胜骰子
巴菲特有三个奇怪的骰子,数字大小不一、分布不均,请你在观察一番后选一个,然后巴菲特再选一个。接着你们各自用自己的骰子,进行20轮的掷骰子比大小,看谁获胜的轮次较多。不管你选哪个,巴菲特都有把握最后能赢你。
传记作者说,原因在于,这些是非常特别的骰子,“不管是哪颗骰子,剩下的两颗骰子中,都会有一颗能够赢过选到的骰子,如果你选对了骰子,丢了足够的次数,你就不可能输。”
其余玩过这些怪异骰子的,还包括两届桥牌世界冠军沙伦·奥斯伯格、比尔盖茨、《滚雪球》的作者,以及曾击败赌场的数学天才爱德华·索普。
比尔·盖茨点出了骰子的关键。这四个骰子是类似石头剪刀布的关系,每一个骰子既能赢一个,也会被另一个所克制,所以——后选的一方必胜。
假设三个骰子,A是(3,3,3,3,3,3);B是(6,5,2,2,2,2);C是(4,4,4,4,1,1)。你选一个觉得最好的骰子,然后我选,我们一起玩,看看谁会赢。爱德华索普毕竟是战胜过赌场的人,很快发现巴菲特在给他“下套”。他告诉巴菲特:A对于B有三分之二的胜率,B对C有五分之九的胜率,C对A有三分之二的胜率。这是一个剪刀石头布的游戏,无论我选哪个,你都能战胜我。
巴菲特听完后,哈哈大笑,说“你是唯一识破这个游戏奥秘的人”。
费马—帕斯卡系统与世界的运转方式惊人地一致,是基本的公理,你真的必须得拥有这种技巧。——查理·芒格
另外一个就是,金融衍生品投资也要基于价值投资的角度思考。巴菲特上面的卖出估算会考虑不同概率下(哪怕极端的情况发生)投资获利和损失比较依然为正收益,存在价值。
2008年信中巴菲特经典投资语录
①投资时,悲观的市场是你的朋友,狂热的市场则是你的敌人。
③投资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得赞许。事实上,赞许往往会适得其反。因为它束缚了你的思维,让你的大脑停止接受新的事实,或重新审视早先形成的结论。谨防那些让人夸赞的投资行为,那些伟大的举动通常都会让人觉得枯燥无聊。
④小心带有公式的怪人!投资者机械套用历史的模型、运用神秘的专用术语β,α,ε等等,而常常忘记检查这些模型背后的假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