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在多金的市场,竞争之惨烈,烧钱之猛烈,稍不留神用力过猛,则会倒在红海之中。
死亡名单
死因
1、无法持续打动消费者
零售电商起初可以通过补贴优惠吸引用户,但这种烧钱策略不可持续。热度过后,看重低价的用户自然流失。
2、来自本地零售的强大竞争
当用户可以在本地超市满足基本购物需求时,为什么要到零售电商上选择遥远的购物体验呢
3、标准化不足
零售电商在货物的价格、品质、配送、售后环节无法做到工业级的标准化,这是初创公司的天然局限。
二、互联网+餐饮
然而,高补贴的烧钱大战依旧是互联网+餐饮电商头顶的生死剑。看似容易步入的互联网+餐饮,本质上仍是一场残酷而又无奈的竞争。
1、烧钱大战难以为继
餐饮初创公司要么拿等量的资金加入混战,要么资金链断裂黯然离场。更加之,在初期高补贴下收获的用户,在补贴消失时,也随之消失。
2、巨头卡位竞争残酷
作为电商入口,餐饮向来受到巨头们的青睐。为了培育自己的市场,财大气粗的公司用简单粗暴的砸钱方式占领。
混战之下,岂有完卵初创公司如果想在这场竞争中赢得自己的一席之地,除了提升自己的服务品质之外,还要面对巨头全方位卡位,难度很大。
三、互联网+旅游
很多人认为,越是互联网化程度低的行业,越是有诞生独角兽的可能。
旅游行业在门票产业等领域明显互联网化不足,看似潜力无穷,却也成了很多专注于此公司的阿喀琉斯之踵。
更何况,巨头在这个行业明显更有话语权,他们的围追堵截,足以干掉一大批对手。
1、巨头围追堵截
从酒店预订、门票购买到综合服务提供商,互联网+旅游既有传统巨头卡位,又有电商巨头追赶。线上线下,越来越像是巨头游戏。
2、互联网渗透率提升缓慢
四、互联网+汽车
1元洗车,首单免费……花钱买流量也是汽车后市场的竞争法则。然而,寒冬来临,还会有力气继续烧钱吗
1、门槛高,模式重
汽车后市场各个环节都需要资源布局,相对于其他互联网行业,汽车后市场是个模式很重的领域。
重模式意味需要持续的资金流,高效大体量运营团队,如何在初创期做到平衡是难点,而更多公司却是在平衡点到来之前就倒下了。
2、巨头逐渐开始醒来
汽车后市场之所以有空间,其中一个是因为传统汽车服务行业坐在暴利的金山上不愿挪动。
当互联网+汽车让他们看到时代在变化,他们肯定不愿将利益拱手让人。而这对中间商来说,生存空间必然萎缩。
五、互联网+教育
从2014年开始,资本持续进入教育领域,2015年我国在线教育用户数达到9099.2万人,市场规模达到1191.7亿元。
2017年,中国在线教育用户预计将突破1.2亿,市场规模达1231.5亿元。而繁荣的背后,却是资本的狂热和市场的泡沫。
1、用户动力不足
2、资金流不足
在线教育需高额投入,前期烧钱是肯定的,这同时也会拖垮一部分资金不足的公司。
3、巨头布局
六、互联网+金融
互联网+金融看起来财源滚滚。据P2P借贷行业上半年报告统计,上半年北京P2P借贷行业整体成交额约为700亿元,是去年全年的1.5倍。
然而,互联网金融在无序竞争和政策监管之间,正经历生死阵痛。
1、监管缺位,乱序竞争
缺乏监管,P2P行业曾长时期处于野蛮式生长模式中。这样的无序竞争让进入此领域的门槛极低,而一旦出现问题就是致命。
2、政策收紧,生死阵痛
针对互联网金融,政府监管之手正在收紧,对于那些走擦边球甚至违规的互联网金融公司来说,要么转型,要么撞上红线死掉。
七、互联网+医疗
2014年中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为28.4亿元,2015年增长44.7%,达到42.7亿元;预计2017年将达到120.8亿元。
其中,移动医疗和理疗保健呈集中爆发式发展。一边是政策利好,一边是资本看重,互联网医疗正发展在一个好的时代。然而,井喷背后,也伴有死亡做陪衬。
1、移动医疗及智能硬件兴起
2、竞争优势不明显
通过列表可以看出,死亡项目多以健康管理为主,从事该领域的项目较多,不利于形成竞争优势,一旦没有巨头注资,很容易被行业淘汰。
八、互联网+房产
互联网+房产市场规模万亿,融资数额越来越高。经过2014年调整,房产行业告别「黄金时代」,正面临新一轮洗牌。
1、信任感难以建立
在互联网+房产领域,无法获取真实房源一直是用户体验痛点,而目前市场依然无法完全解决这个痛点。无法赢得用户持续信任,自然不会对平台产生品牌认知。
2、专业房产中介入局
九、互联网+社区
互联网+社区是大风口,亦是深水区。从巨头到创业者,大家都看中其想象空间,试图在这乙领域抢占席位。
然而,做好社区的背后是支付习惯、社交等方面的复杂战争。即便财大气粗如顺丰,在花重金布局嘿客后,也面临战略失误的窘境。
1、重资产模式,利润短期内难见到
社区类线下服务需要大量人力,是典型重资产模式。如果缺乏高额利润,则难以为继。
2、线下竞争壁垒难以攻入
线下壁垒、社区经验壁垒、社区物理边都是难以有效逾越的障碍,限制着互联网+社区企业的发展。
十、互联网+美业
上门美甲、上门理发、上门Spa成了互联网创业热词。传统美业加「上门」二字后,就天然罩上了O2O的光环。
然而,互联网+美业光环虽多,在获取用户、获得融资方面并不被十分看好。
1、低频、非刚需如何获取流量
上门理发向来被人诟病:理发所需的洗、吹、剪等环节并不十分适合上门,满地碎发还不如直接去理发店。
此外,美业本就属于低频、非刚性服务,线下遍地门店已非常发达,上门服务除补贴吸引用户外,想要改变用户习惯难度非常大。
2、非标准化服务难以快速复制
美业属于非标准化服务领域,不同技师可能提供完全不同的服务。对用户,改变其习惯要付出较高机会成本。对于平台,也很难快速提供标准化服务。
十一、互联网+婚庆
刚需,低频,虽说这样谈论婚庆行业的用户需求有些可笑但却是事实。
结婚是显而易见的刚需,但大多数人一辈子就结一次婚。2014年全国婚庆行业服务营业额达到7000亿左右规模,婚庆行业整体利润率水平趋于走低并将持续。
所谓婚庆暴利已是“昨日黄花”,这其中很大原因来自于互联网对其的冲击。然而,对于新入场的互联网+婚庆公司来说,刚开始走的每一步都不容易。
1、低频消费,获取用户难度大
相对于在行业内深耕多年的传统线下公司来说,新入场者资源有限,难以获取用户,而婚庆又是低频消费,很难沉淀出忠实客户。
2、信息严重不对称
传统商家为维持暴利,正试图保护婚庆行业的信息不对称,而对用户来说,选择一个线上平台意味着更高的信任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