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网6月11日讯“您好!我是贝壳找房的,您刚刚在网上看了新房是吗”这样的一句开场白不禁让市民古先生一激灵:“素未谋面,对方是怎么知道我干了什么”
记者注意到,贝壳找房此前也被公安机关通报,存在超范围读取用户联系人通讯录信息、短信或彩信,超权限使用麦克风进行录音等突出安全问题。
用户浏览了啥信息中介机构一清二楚
给古先生来电的号码是一个184开头的手机号,但当回拨过去时却被提示这一个虚拟号码,无法直接接通。“中介能找到我,我却找不到人家。按照他的说法,我的信息是公司推送的,那这个公司是哪家公司看到了我的哪些信息又会把这些信息推送给多少人”古先生想知道,贝壳找房作为平台,是否有权将收集到的用户信息与其他机构共享
按照这位工作人员的说法,用户在点击了页面上的“同意”后,平台就会推送信息和虚拟号码给与贝壳找房有合作的中介机构。而这些机构里,链家是贝壳找房的自营品牌,像德佑、二十一世纪等则是加盟品牌。对于找上门的客户,贝壳找房的合作机构会提供咨询讲解、带看以及提供专属优惠等服务,其中房价优惠还是贝壳专属的。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只有在客户点击了同意致电后,中介才能收到平台推送的客户信息,而且信息里显示的也不是客户真实的手机号码,只是一个虚拟号。如果客户在贝壳APP上浏览其他页面或者再次同意致电时,客户的信息就可能被随机再推送给其他中介门店的其他工作人员,而客户也无法通过虚拟号再联系到之前的工作人员。
房产交易绕不开的贝壳找房成一家独大
“现在基本上都用贝壳,特别是租房子和买二手房的。”南京路上一家中介的工作人员这样说。就在几天前,贝壳找房青岛站发布了一张海报,上面罗列了链家、德佑、优铭家等合作的中介品牌。另据了解,贝壳找房青岛站的合作门店数量已经超过450家。按照贝壳找房的CAN协同作业模式,这些中介品牌的上百个门店都有可能接收到用户信息。
“即便是认可贝壳找房这一平台,也不代表认可其所有的合作方,我会认为贝壳把我的个人信息卖给了其他合作中介。”一位用户告诉记者,贝壳找房确实在使用前为用户提供并说明“隐私政策”,但不代表用户同意以后其个人信息就可以随意被平台使用。
2019年11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秘书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公安部办公厅和市场监管总局办公厅发布了《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行为认定方法》,其中一些接入第三方应用或者向第三方提供个人信息的行为被认定为“未经同意向他人提供个人信息”。
记者也就这一情况分别联系了青岛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以及青岛市通信管理局,并向12345政务热线进行了反映,目前正在等待回复。
记者手记:平台一家独大谁受伤
对贝壳找房来说,收集客户信息的行为虽然在条款协议里有着明确的说明,是服务用户的手段和方式;但对于用户来说,个人信息被平台收集后再被随机推送给不同的中介门店,这种行为是否是基于贝壳找房在行业内的地位而产生的滥用信息甚至是垄断
实际上,关于贝壳找房是否垄断市场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一方面,贝壳找房辟谣了因垄断被查的信息;而另一方,贝壳找房在社会责任报告书和招股书等文件中,不断强调自己在行业内的领军甚至“最大”地位。
根据贝壳找房发布的《2020贝壳找房社会责任报告》,截至2020年12月31日,贝壳平台合作的经纪品牌达279家,贝壳平台连接的经纪门店数超过4.69万家,同比增长25.1%。贝壳平台连接的经纪门店遍布超过100个城市,贝壳楼盘字典累计收集了中国2.4亿套房屋的动态数据,覆盖33个省322座城市,累计收集了911万套房屋的VR房屋模型,VR拍摄房源覆盖在售二手房源比例超过73%。
在这份报告里,贝壳找房自称是“行业领军的居住服务提供方”,而以上数据也足见其在业内的地位。当阿里巴巴因垄断被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处以182亿元罚款后,“贝壳找房涉嫌垄断被查”也成为网络热词,虽然贝壳找房方面辟谣,但垄断与否,不同的人群仍有不同的看法。
2020年8月,贝壳找房发布的招股书里有这样一句话:“从GTV(成交总额)来看,贝壳已成为中国最大的房产交易和服务平台。”只不过,这个“最大”是否达到了占支配地位的份额,还是个未知数。
实际上,无论是购房者还是房屋中介,反对的并不是找房平台,而是担心平台一旦形成了一家独大,那么整个行业都要受制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