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公司看管奶粉产品已经3年了,做梦都没想到我会背上几十万的贷款债务。”安徽聚轩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的员工陈先生(化名)告诉记者,今年3月,他们公司的法人代表刘某以帮一家名为“一地故乡”的房产中介刷单为由,收集了公司21名员工的身份证、银行卡和手机卡信息。通过查银行卡记录才发现,他们的信息被“一地故乡”公司在“分付君”、“蚂蚁白领”等5家贷款平台上贷款。最多的一个员工被贷了20多万。
上周五,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客户端记者来到了合肥市新站区皇藏峪路,在一处大型厂区的门口,“安徽聚轩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安徽聚轩公司)的牌子闪闪发光,不过这里已经易主。“我们也是最近才来的,聚轩公司已经不存在了,把这个场地租给了我们。”新公司一名员工说。记者从合肥市工商局获悉,安徽聚轩公司2013年7月注册,法人代表为刘某,主要经营母婴用品等,目前该公司还显示为存续状态。
“安徽聚轩一开始的时候,就以奶粉产品批发为主,它刚开业不久,我就来了,在仓库里负责调货,算是公司老员工了,当时生意很好,后来公司由他(刘某)经营。”安徽聚轩公司员工陈先生说,今年月份,公司开始陆续辞退很多员工,最近,刘某索性解散了安徽聚轩公司。“我们公司被解散,什么补偿都没有,更关键的是,我们现在背了一身的网络贷款,21个员工,背了款!”陈先生说。
吴先生说,当时听说需要自己银行卡等信息,他还犹豫了一下,但陈先生告诉他,老员工们都被老板劝说提供了银行卡等个人信息。
11月28日上午,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客户端记者来到了合肥市政务区新地中心,“一地故乡”房产中介就在这里办公。记者来到该中介门口,发现该中介大门紧锁,门上还贴了蜀山区劳动局的告示,称该中介拖欠了19名员工工资。
几经辗转,记者联系上该房产中介客户朱先生(化名)。一提起该房产中介,朱先生怒火直冒:“这个中介把我们坑苦了,居然莫名其妙给我们捆绑了贷款。”
朱先生介绍,今年3月17日,他通过“一地故乡”房产中介签订了一份租房合同,租了瑶海区一套87平方米的房子。办理租赁手续时,房产中介要求朱先生签订租赁协议。“当时签协议的时候,房产中介就要求我绑定一个名叫‘分付君’的APP,告诉我以后付房租就通过这个APP自动扣款,很方便。”朱先生说,等他签协议后,发现“分付君”其实是一个贷款软件,和他付房租没有任何关系。
“房产中介用我的信息,在这个贷款软件里贷款38500多元。”吴先生说,这个贷款平台,逾期一天就要交20元的费用。“后来我联系了一些这个公司的客户,发现像我这样遭遇的,有40多个!”
11月28日,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客户端记者多次联系“一地故乡”房产中介的法人代表和副总,但他们无一例外地手机关机。随后,记者又联系了安徽聚轩公司的法人代表刘某。刘某介绍,“一地故乡”的法人代表史某是他的熟人。史某告诉他,开办这个公司,并非想长期开办下去,而是想刷单到一定程度就卖出去。“当时他找到我,让我帮忙找员工刷单。”刘某说,自己找员工刷单,会得到一笔收益。可是,这笔收益到底是多少?刘某并没有透露。
记者获悉,“一地故乡”的数十名客户以及安徽聚轩公司员工已经报警,警方正在调查取证之中。
事实上,房产中介公司让租户捆绑网贷软件付房租,已经不是第一次发生。今年9月,合肥的管先生通过“小家联行房地产经纪北京有限公司合肥分公司”在包河区租了一套房子。管先生说,“这家中介公司让我们绑定一个软件,叫做会分期,交房租的话直接交到银行卡上,然后扣房租直接扣。”租户们绑定该软件后,发现这是一家贷款平台,这个贷款平台是以贷一年的租金方式,让租客按期还款,不还款就有违约金,而且违约租客会被纳入征信“黑名单”。
这家房产中介公司高姓负责人透露,他们公司与会分期有合作关系,当租客从会分期贷款成功后,这笔贷款到中介手中,中介公司收到钱后,会将房租交给房东,中介从中赚差价。
(原标题:《21名员工集体“被贷款”总金额达200多万元;此前身份信息曾被老板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