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化公安正在审讯利用“暗网”牟利的犯罪嫌疑人
如果深挖追查下去,往往会牵扯到普通用户无法通过百度等公共搜索引擎访问的“暗网”,最后只能不了了之。有鉴于此,今年3月,我市公安机关成立了针对“暗网”犯罪的工作专班。随着宁波首起涉“暗网”案件的告破,其中的脉络逐渐清晰起来——原来我们的个人信息就是这样被人泄露的!
犯罪嫌疑人向民警讲述自己是如何从“暗网”上倒卖个人信息的
新的突破我市接连破获涉“暗网”案件
今年6月2日,奉化公安分局召开净网专项行动新闻发布会,通报了警方破获的全市首起利用“暗网”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案件。
4月中旬,奉化公安网警大队在网上巡查时意外发现了一个“暗网”交易平台,里面有不少售卖公民个人信息的帖子,其中一个4月初发布的帖子,其售卖的公民个人信息中就包含奉化居民。警方联系了那位居民,确认其个人信息被盗卖后立即介入调查。
“在‘发现、侦查、锁定、抓捕’这个过程中,我们成功总结提炼出一套‘暗网’侦查技战法。发布会前一天,嘉兴公安还派人来‘取经’了。”奉化公安分局网警大队大队长顾东杰说,新战法一出,警方又有了新的“收获”。
5月2日,奉化警方发现某外汇平台的代理商“董先生”涉嫌利用“暗网”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并用于推广营销活动。5月7日,民警赶赴杭州抓获犯罪嫌疑人董某,同时在其电脑上发现了从“暗网”上购买的1万余套个人信息。据其交代,其购买这些公民个人信息,是为了注册平台账号,从而提升自己的佣金比例……
在贩卖公民个人信息这条黑灰产业链上,“暗网”可以说是最后的汇聚地,或者说是蛇的七寸所在。要了解其中的脉络,就要先了解什么是“暗网”,以及由此延伸出来的两个概念:表层网络和深层网络。
民警提醒:“对于‘暗网’的好奇心要适可而止。‘暗网’上多罪恶,其本身就是违法的。普通人接触它,要做好被骗惨的准备——两个月前被奉化公安抓获的张某,在购买比特币上‘暗网’交易的过程中,一路被骗,遭遇了各种‘黑吃黑’。”
通过慈溪公安与江北公安破获的两起大案,我们更能清晰地发现公民个人信息泄露的来龙去脉。
有法可依打击盗用公民信息力度加大
了解公民个人信息泄露的来龙去脉有什么好处?
最直接的好处是:在打击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上,以前到“暗网”环节就束手无策的窘境将有所改变,顺藤摸瓜进行全链条打击有望实现,“漏网之鱼”的日子将不会好过,而这也势必会震慑一部分顶风作案者。
这也是法治建设的一大进步。
而到2017年6月1日,两高院《关于办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出台并实施后,公民个人信息泄露的法律责任界定清晰了:非法获取、出售或者提供行踪轨迹信息、通信内容、征信信息、财产信息50条以上的;非法获取、出售或者提供住宿信息、通信记录、健康生理信息、交易信息等其他可能影响人身、财产安全的公民个人信息500条以上的;非法获取、出售或者提供上述规定以外的公民个人信息5000条以上的,都会被认定为“情节严重”。还有,“违法所得5000元以上的”也属于“情节严重”。
“如今虽说有法可依,但不少人的法律意识还没跟上,以为只要不收钱就没有关系。殊不知,通信内容、征信信息、财产信息等属于个人敏感信息,泄露出去不仅会严重侵害当事人的隐私权,也容易诱发电信网络诈骗、套路贷等犯罪。”民警说,从告破的案件来看,有人是知法犯法,但也有人是因为人情难却、稀里糊涂入了套。比如,某些物业公司的“内鬼”将业主信息泄露,是因为有从事装修业的朋友向他索要。但他想不到的是,给出去容易,但要做到不扩散就难了。
额外提醒保护个人信息的几条忠告
最近,新华社刊发的一则消息——《大学生“被入职”频现:“内鬼”卖信息企业借此偷逃税》,里面就提到了个人信息泄露的问题。记者调查发现,学生在打印文件时,经常会用U盘拷贝到文印店的电脑上,“他们基本不会注意文件有没有被删除,身份证、护照扫描件等信息很多,很容易获取”。
民警说,了解了个人信息泄露的途径,同样有助于保护个人隐私安全。为此,他给出了几点建议。
在遇到要求提交个人信息的时候,要尽可能询问采集的原因和用途、是否有合法依据,以及数据搜集方对数据安全的保护措施,不该提交的数据千万别提交。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能用化名时就用化名,这样遇到电信网络诈骗时也许能变相起到提醒自己的作用。
其次,网络时代,手机必不可少,同样也是泄密的“大户”。不要随便在“三无”网站上注册信息,不要随便扫描二维码,也不要轻易点开陌生人给的链接。此外,使用各种App时也要多留个心眼,一方面它有可能在后台收集你的数据,另一方面它也可能会诱导你尽可能详细地填写个人信息。“不再使用某款App时,不仅要卸载还要注销,以此消除App中的个人信息。”民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