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房地产各方利益机构都在“做多”。
比如房产中介朋友圈总是“喜报个没完,宣扬房市大涨”;
举例来说,地方政府也积极发布热销数据,比如深圳热销后顺势推出126亿非常地块。
十月反弹,的确是“大快人心”!但是十一月环比走弱,也令人忧心忡忡。这次救市又会昙花一现吗?
比如11月第一周(11月3日~9日),中指院最新25个城市的销售额环比下降20.32%,11月第二周(11月10日~16日)下降10.21%。这证明924开始的救市效应正在边际下降。当然,11月还有两个星期,最后见真章!
作为一个房地产开发商,老潘当然希望房地产能像中国预期的那样迅速停止下跌,回归稳定,但问题是,学过宏观经济学的人都知道,政策不是万能的!
正如巴菲特朋友芒格对中国政府的评价一样,中国近年来善于管理经济繁荣,但不善于管理“经济萧条”。
考虑到发散思维,如果房地产一个月就能靠救市快速拉升,那就不需要中央“财政、央行、金融、住房和城乡建设、国家发展改革委、税务等”等部委前期大费周章,继续救市?中国越是积极,越是说明当前的房地产甚至中国经济问题越严重。
所以老潘对后市的整体判断还是“谨慎为主,乐观为辅”。
目前大部分房地产人还是不知所措,仿佛现在房地产已经进入了一个十字路口。
一个我们国家前所未有的超大手笔救市,那房地产后势应有戏,毕竟中国是“大政府”大型市场的搭配,而且现在房企自救已经不可能了,你也只能相信国运,否则单靠市场自我修复?
第二,除了一线城市,大部分城市的房价还在下跌,整体来说还是“以价换量”。与此同时,人们身边的整体经济、收入和就业体验都充满了凉意,大家似乎都在看跌。所以综合来看,未来的房地产是“稳定”还是“向下”,目前正处于十字路口。
归根结底,房地产的走向,短期内取决于政策的强弱,而中长期仍取决于行业的基本面支撑和变化。总而言之,就是:
基本面,决定房市中期大走向。政策救市,决定短期脉冲走向。
对于这一点,老潘特地从四个行业的基本面来看房地产目前的格局和趋势。
什么决定了一个行业的销售和价格?归根结底是由供需结构决定的。
目前房地产供需格局的核心是供过于求,库存严重过剩,这也是人们常说的“高库存”。这个问题在中国各个行业都是普遍存在的,但是房地产的表现更加轰轰烈烈。
可说,库存过多,是房价企稳、销售回稳的第一绊脚石!
在过去的两年里,中国的房地产企业都在去库存,24年来,中国也强调去库存,但目前的库存格局是什么?老潘总结了三点,结论并不容易。
第一,我们国家喊去库存喊了N久,但是预计24年实际去库存只有6%!
去库存速度,太慢了!
数据显示,24年2月至10月底,全国商品房狭义库存从7.60亿平方米减少7.31亿平方米,这意味着我国8个月内去库存只有0.29亿平方米,甚至连7.6亿零头都没有去掉。0.29亿,相当于7.6亿狭窄库存的“3.8%”。
计算24年全年去库存大概0.4~0.5亿平方米就好了!然后,整个2024年,我国商品房去库存只有6%。
第二,7.6亿只是一个狭窄的库存,已经批准销售,还没有出售。如果加上土储没有开工,没有取得销售许可证,还有巨大的二手房库存,那么广义的库存就更可怕了。
根据中指院的数据,截至2024年7月亮,全国房屋“已开工未售库存”达到了25.2亿平米!
第三,一般来说,房地产行业的库存在8到12个月是合理的,但目前按照24年8亿~9亿平方米的计算,房地产库存的去化周期在3年左右!
巧合的是,高盛也预测,基于目前的库存,如果中国没有额外的刺激措施,那么房地产低迷可能会持续三年。
自然,2025年房地产收储去库存肯定会加速!由于这是房地产回稳的最大绊脚石!
经济低迷,收入就业下滑,是25年房地产回稳的第二绊脚石。
以前是房地产,支撑着中国经济上行;当前是经济下行,拖累了房地产的稳定。
25年房地产能否回归稳定,取决于中国经济的复苏。更微观的说法是,25年来,中国人的就业和收入“复苏和提高”。
但是25年,26年的经济会怎么样?
但是不久前,瑞银考虑到宏观救市的特殊力量,2024年中国GDP增长了4.8%、2025年GDP4.5%。
同理,野村证券也预测了2025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4.0%!
在24、25、在26年中国经济持续下滑的背景下,老白姓的收入和就业难以改善。更重要的是,这种经济下行的“预期”会让人们更加谨慎地买房。
常识是“在发展过程中,更容易破局”。
现在,房地产回稳,单靠老库存,一般都是过时的商品,是2、在三年前的产品设计中,在用户抗性很强的背景下,很明显Old产品很难销售。比如目前很多央国企的新土地都是四代住宅,住房率超过100%,空中花园30~50米,或者容积率低于1.5的超舒适商品。这些新产品更容易突破销售。
所以房地产回稳,更需要增量带动存量,只要不拿地100%靠去库存老房子,差房子就很难让整个房地产销售回稳。
另一方面,房地产的新投资和征地可以转动房地产上下游50个产业链,支持经济稳定。相比之下,二手房市场虽然升温回暖不错,但很难支撑中国经济GDP的大飞跃。
核心是新房产业链的“转移”,即通过新的征地和房地产企业的新建设,推动建筑、钢筋、水泥、家具、家电、金融等50个上下游产业链的“转移”。每个人都有新的业务和收入,从而促进中国经济的稳定。
但是在过去的三年里,房地产投资、征地、新开工又表现如何呢?回答是过度收缩,整个产业链腰斩!
从四个方面来解读老潘。
第一,未来只有新房“产业链”回稳,才是房地产的全局回稳。
事实上,21年房地产的下滑是“销售、征地、开工、融资”的全面下滑,这与2007年和2013年几轮房地产的下滑不同。当时行业的下滑只是销售端的疲软,但投资、征地、施工等。并没有伤害生命力,整个行业在救市后的销售支持很快就出现了大的反转。
这也意味着24年的房地产复苏注定比前几轮更难,注定需要销售、投资、新开工、融资全面稳定才能稳定可持续,否则很容易昙花一现!
第二,这三年房地产开发投资的表现如何?回答是悲惨的。
近三年来,房地产开发投资一直处于负增长状态,几乎是双位数负增长的10%。举例来说,24年1-10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8.63万亿元,同比下降10.3%。
房地产开发投资占全国固定投资的30%左右。在过去的三年里,房地产几乎连续两位数的负增长也拖累了中国经济三大马车的“投资”增速,直接拖累了中国经济的下行趋势。
第三,根据房地产开发投资的两个关键指标,即房地产新开工面积持续下降,房地产征地金额(即国有土地出让金收入)持续暴跌!
土地收购和新开工暴跌,相当于一家面包店公司只卖存货面包,不进入“面粉”!
资料,最能代表当前开发商的真实心态。
另一方面,近三年房企新开工面积暴跌超乎想象。
也就是说,21-23年分别为14.6亿平方米、8.8亿平方米、6.9亿平方米,而2024年1-10月新开工面积仅为4.4亿平方米,同比再次下降20.5%,全年预计5亿平方米。相当于24年新开工面积相当于21年14.6亿平方米的“零头”。
另外一方面,房地产企业在全国范围内的土地暴跌超乎想象。
也就是说,从21年到23年,中国的土地销售收入不断下降,21年8.7万亿,22年6.7万亿,23年5.8万亿,截至2024年1-10月,全国土地销售收入达到3.5亿平方米。预计24年全年将达到4.3万亿左右。而且这背后还有很多城市投资的“无效征地”,真正纯粹的社会化征地规模就更少了。
即便如此,从8.7万亿到4.3万亿,房企拿地已经腰斩!
房地产回稳的第四个绊脚石是房地产融资一直在收紧。
房地产行业的主角是开发商。房地产企业作为行业第一主体,可以有安全感,可以生存,可以安心现金流,谈房地产稳定。
就房地产现金流而言,一方面销售稳定还不得而知,另一方面,房地产融资现金流能否稳定,这也是关系到房地产企业能否安全的“另一个希望”和“信心根源”。
不幸的是,虽然房地产救助市场轰轰烈烈,但国家并没有“放开”房地产企业的债券融资。近四年来,房地产企业融资现金流在行业销售下滑时同步收紧,相当于房地产企业的“双失血”。
也就是说,销售现金流失血,融资现金流失血,并且同时出血!
只要销售失血,只要融资现金流不失血,作为房地产主体的开发商也有信心获得新的土地,做好房子,促进房地产稳定!
克而瑞数据显示,近四年房地产企业融资现金流持续收紧。
例如,从80家典型房地产企业的融资总额来看,21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下降幅度为24%,这意味着21年来国家开始显著收紧融资渠道;随后22年融资再次下降34%,而23年融资继续同比下降28%!
也就是说,官方许可的房地产融资总额,平均每年以30%的速度持续下降3年。
房地产企业2024年融资怎么样?
以2024年房地产债券融资总额为例,2024年1-10月,房地产债券融资总额为4420.0亿元,同比下降25.6%。2024年房地产企业债券融资同比将继续下降超过20%!
事实上,目前房地产融资已经处于阶段性历史极低水平。即使目前销售疲软,一旦房地产融资松动,势必有望帮助房地产企业修复信心,从而加快房地产稳定的回归!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总的来说,房地产是稳定的。虽然中央和地方政府不断拯救市场,但行业仍然遭受“高库存严重过剩、收益经济增长预期疲软、增量投资土地建设暴跌、房地产融资现金流收紧”四个基本面的制约。(就像四个绊脚石一样),房地产将在2025年完全停止下跌,回到稳定状态,仍然需要持续、有效、高强度的救助组合拳。
正如瑞银最新预测的那样:2025年,2026年将是中国房地产的寻底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