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下房产莫名被办理他人居住证?蹊跷案件牵出黑灰“产业链”……

自己名下的房产里莫名被办理了两名陌生儿童的居住证,然而该房产自买下起,自己就从未将身份证与房产证原件交予他人,也从未配合或委托过他人办理居住证……这样一桩蹊跷的案件背后,隐藏着了一条“业务”娴熟、分工明确、链条齐整,行业“内鬼”作祟,有偿“帮助”他人骗领上海市居住证的产业链。

为了堵住漏洞,根治违规申领上海市居住证的问题,规范房屋租赁市场秩序,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检察院通过制发检察建议,携手徐汇区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开展了一系列的社会治理工作。记者近日采访获悉,治理推动租赁网签管理在全市面上进一步完善,目前,只有房东通过人脸识别,完成房源核验后,才可进行租赁合同网签。在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上,联合执法以及行刑衔接机制的建立,也为整个住房租赁市场的平稳健康发展提供了“司法动能”。

为办入学,家长找“中介”违规申领居住证

“警官,我的房子莫名被办理了两个陌生人的居住证,我想报案……”2021年4月的一天,徐汇警方接到了一则来自于市民李先生的报案。自己名下的房产怎么会有他人可以申请居住证,担心这可能会对自己造成不利影响,李先生赶紧前来报案。

随着民警的侦查,真相逐渐浮出水面……

原来,2020年,家有两名适龄上学儿童的张女士,正为孩子选择上哪所小学发愁。经过多方考虑后,她“瞄”准了徐汇区内的一所小学。然而,由于该学校入学需徐汇区的户籍或居住证,自己和家人均非徐汇区户籍,也并无地址为徐汇区的上海市居住证,张女士便在他人介绍下,联系上了一个声称“可以帮忙办理居住证”的“中介”许某。

2021年4月,街道人口办工作人员在核查居住登记情况时发现,两个小孩并未居住在该房子内,遂立即与房东李先生联系。这才发现,原来,李先生对张女士的两个小孩办理居住证的事情毫不知情。于是,李先生立即报警。

后来,通过该“中介”顺藤摸瓜层层挖掘,徐汇警方与检察机关发现,在他的背后,竟还隐藏着一个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犯罪团伙。

“房本群”“网签群”层层联动,牟利60余万

原来,许某与刘某、黄某本同为房产中介,在从事居间介绍的过程中,几人嗅到了“商机”。2021年2月,三人借用他人名义成立了上海某商务咨询有限公司,其主要业务就包括帮人办理居住证等。

何某原是某房地产经纪公司的员工,自2020年底便开始从公司系统内下载客户资料信息,随后以每份200元到400元价格卖给许某等人。据许某和刘某交代,何某和他们建了个“房本群”,这个群主要用来匹配客户需求和现有房源信息。“一般我们找到需要办理居住证的客户后,就安排公司的金某根据客户的不同需求进行初步梳理,将相同区域、地段需求的客户归在一起,然后分类发在‘房本群’里,这个时候何某就会根据不同客户的需求,找到相应不动产的房产信息和房东信息发在群里。”

之后,金某再将客户需求与具体房源进行第二次匹配,“一般在2室的房子里安排2到4个人,3室的房子里安排3-5个人‘居住’较为合适,待这些信息匹配工作归纳好后,金某就会发到我们组建的两个‘网签群’里。”

而在“网签群”里,还有一些房地产经纪公司的人,他们会依据金某发送的信息,制作房屋租赁合同并进行网签,“后面我们就会派人拿着合同和备案申请书带客户去申领上海市住房租赁合同备案通知书,有了这个通知书,客户就可以申请办居住证了。”

经查证,至案发,该商务咨询公司共非法获利至少60余万元。后经徐汇检察院依法提起公诉,徐汇区人民法院依法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判处何某有期徒刑3年3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2万元;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买卖国家机关公文罪,判处许某、刘某、黄某、金某等人有期徒刑1年10个月至3年6个月不等,并处罚金人民币1万元至3万元不等。同时,因何某、许某、刘某、黄某、金某等人的行为严重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徐汇区检察院依照《个人信息保护法》向徐汇法院提起了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

一份检察建议推动一次社会治理

“当时,在租赁网签备案的过程中,实际上并不需要房东本人到场,只要我拿到的网签备案申请书上有房东的签字就可以,而其实这个签字也并非房东签的,这也是本案因此发案的一个问题所在。”

目前,区房管局、区城管执法局、区市场监管局已设立了联合执法及惩戒制度,将不定期对辖区内房地产经纪公司门店业务予以检查,有效规范市场经营行为。

“其实不仅在徐汇,当时在全市层面,市房管局也发现了多家中介机构违规办理住房租赁网签备案的案件,并及时暂停了这几家违规中介机构的住房租赁网签权限。”承办检察官告诉记者。

承办检察官坦言,一张居住证,对于在上海居住工作的人来说,事关车牌拍卖、子女上学、落户、申请公租房等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使用非法手段骗领上海市居住证的行为,不仅严重侵犯了公民的个人信息,也严重扰乱了房屋租赁市场秩序,扰乱了社会管理秩序,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

对此,检察官提醒市民,申请居住证应当依照真实情况,提交真实、有效的申请材料,切勿试图走“歪门邪道”,也希望房地产经纪公司等能够接触到客户信息、房产信息或有权限进行网签的从业人员,能够遵守法律规定,恪守职业道德,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合法合规地履行工作职责,否则得到的只会是法律的惩罚。

THE END
1.中介的微信朋友圈汇总大赏如果你的朋友圈碰巧也有一名中介,而你又碰巧还没有把他屏蔽,那你的朋友圈里最活跃的一群人,恐怕就是他们了。久而久之你就会发现,房产中介可能只是他们的副业,他们真正的身份其实是:百万年薪的文案。如今,朋友 及时楼市资讯,就上楼盘网 如果你的朋友圈碰巧也有一名中介,而你又碰巧还没有把他屏蔽,那你的朋友圈里https://m.loupan.com/haining/news/202011/4513537/
2.南阳房地产微信推广,朋友圈广告投放,微信营销软文代写南阳企常青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的南阳房地产微信推广,朋友圈广告投放,微信营销软文代写,https://m.11467.com/product/d10504667.htm
3.直约业主直买直卖房天下开创二手房交易新模式房产资讯[摘要]不论是从繁忙的房产交易大厅还是朋友圈种种“吐槽”热帖,都不难感受到二手房交易市场的火爆,二手房交易正悄然主导着一、二线城市楼市走向。 不论是从繁忙的房产交易大厅还是朋友圈种种“吐槽”热帖,都不难感受到二手房交易市场的火爆,二手房交易正悄然主导着一、二线城市楼市走向。相反,二手房交易服务的满意https://news.fang.com/2016-03-08/19995051.htm
4.成都房产经纪人从业资格考试题库及答案电子档题库(加强版).doc关于房地产经纪机构和从业人员处理与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下列哪一项是正确的(C) A:销售人员甲通过微信朋友圈发布信息“新一轮限购政策即将出台,还未上车的抓紧了” B:房地产主管部门在进行检查、询问的时候,某房地产经纪机构负责人统一用“对不起,老板不在,我不晓得”进行回复 C:某房地产经纪机构通过公益慈善APP向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0/1029/5100110233003014.shtm
5.不仅"跳单"还投诉中介,另有隐情?国内新闻最近两天,很多中介朋友都在朋友圈曝光一个跳单案例。 深圳某网红(某音有600万粉丝)在购买宝安区一套总价1500万的房子时,跳开全程服务的贝壳某中介,私下与业主完成交易。 中介将这件事在某音上曝光后,对方以泄露隐私家庭地址为由报警,还找了贝壳总部投诉,让中介道歉。 http://www.ksfang.com/news/gnxw/58826.htm
6.一次都不用跑!深圳房屋交易业务可全程“云代办”记者10月25日从深圳市住房公积金中心获悉,该中心在房屋交易业务实现“全程网办”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推出房屋交易“云代办”服务。 这就意味着,市民委托他人办理房屋交易业务,代办人可线上提交授权委托申请,并全程线上完成买卖合同录入、委卖合同签订及网签合同备案等所有房屋交易业务,无需再前往线下网点。 https://wap.eastmoney.com/a/202410263218460826.html
7.校园文化百色右江论坛百色新闻百色招聘百色房产招聘与房产发布:18007768882、18007766881;广告与爆料:18007768899; 微信同号版主:出口单车新帖排序:最新发帖|最后回复 关于右江论坛小程序更名为“百色视窗广告”的公告 风铃 2024-10-13 3/10万+华村 10-17 二手房【免费发布】,同时免费代办二手房过户、贷款,百色右江论坛提供专业服务 http://xy.gxbs.net/
8.从获客到服务,一站式客户中心全方位解决及管理房地产数字化客户也可以通过朋友圈,广点通,微博和头条等公域平台投放内容,结合各类线下场景化的拓客,物料和异业合作,触达和获取潜在客户,并吸引客户到访。 【公域投放引流至私域流量,助力开发商构建私域客户流量池】 我们也可以通过直播营销的方式,为案场聚集人气,储备客户资源,通过广泛触达、有效筛选来为案场做直接的导流。 https://maimai.cn/article/detail?fid=1472636841&efid=IKsM130mBY1IvO5E1PnUwQ
9.多个平台现落户海南生意,有中介称“8.5万可拿中级职称并记者在该中介人员的朋友圈里看到(上图),其展示“能够协助办理的认证包括化工工程、结构工程、自动化控制、建筑美术设计、道路与桥梁等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证书”。至于办理的价格,该公司报价为,拿到中级职称和户口的费用总共为8.5万元。该中介还宣称,办理前需要提前交3万元定金,全部办理完成后补齐尾款。缴纳定金后https://www.jfdaily.com/staticsg/res/html/web/newsDetail.html?id=601482&sid=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