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国外有一款社交App特别火,火到让Facebook都感受到了威胁——不惜背上“抄袭”的骂名,上线了一个和这款App类似的功能「Neighborhoods」与之抗衡。
要知道,Facebook“复制”的可都是大热App,比如TikTok,比如Snapchat……
TikTok发推官方嘲讽:嗯……看上去很眼熟。
这一次,让Facebook如此惧惮的App,叫做Nextdoor。
这款「神奇」的社交App,现已经在全球拥有了6000万的用户,覆盖了27.5k+个社区。在美国,几乎每3个家庭里就有1个在使用Nextdoor。今年Nextdoor被《时代周刊》(Time)评为了2021年最具影响力的100家公司,估值43亿美金,即将在美国上市。
成绩这么好,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Facebook对ta有危机感。
仔细研究以后,我发现这款App比我想象得更神奇,居然靠「寄明信片」给用户发验证码,而且它的推广方式,简直不要太像拼多多……
简单来说,Nextdoor就是交友软件,不过主打的是和你的「邻居社交」:以你家住址为核心,向外扩张5英里(8千米)范围,进行一系列社交活动。
不过,它的功能可不只是「社交」那么简单。
在Nextdoor上,你看到的内容,基本都是你的邻居的日常。它既可以是鸡毛蒜皮的日常:
比如,在家发现了一只巨型蜘蛛被吓了一跳,po一下。
阳台上飞来一只老鹰,po一下。
且美国人民总是“爱管闲事儿”,喜欢对公共管理发表言论,时不时搞个投票,号召一群人抗议之类的。于是你会在Nextdoor上发现用户们经常讨论:
这条街的红绿灯坏了,谁负责修这个,我是否应该打911?
消防栓喷洒一直冒水,是为了好玩还是在浪费?警察都不管吗?
USPS的邮政车长期霸占停车位,是不是应该投诉?
不仅如此,美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总统选举大事件,也会在Nextdoor上展开讨论,例如,询问哪里有投票站点,怎么投票等问题。
在Nextdoor上,你能看到最多的内容就是「找人」,堪称“人贩贴”合集。
哪里可以找到通水管、修电路、照顾婴儿?
哪里可以找到牙医、管家、律师?……
不仅可以找人,你还可以「找东西」。
可以找到社区附近的商家、发现附近有什么打折信息、社区活动,还能够在看到租房、卖房等信息。
你也可以在Nextdoor买二手货,还能看到这些商品离你有多远:
我在xxx附近听到有qiang声;
在xxx街上有小偷,提醒大家要注意;
附近地震了、着火了;
还会举报附近哪里有可疑人员,并提供详细的特征描述;……
除了UGC自发性的内容,Nextdoor上还有官方公共机构官入驻,及时发布安全预警、知识科普、重要信息等。
以加州圣马特奥县公共健康卫生部门为例,圣马特奥县升级辖区范围内的健康安全级别到“最紧急”状态(tier1),该条信息就会自动出现在App的置顶位置。
除了紧急状态特别提醒,在日常生活中,你还会接到CDC(美国疾病与控制中心)、消防局、地区紧急管理局给你发来的通知,告诉你:
最新更新:12岁以上市民,可以打疫苗了;
消防局:消防栓洒水很好玩,但不要自己打开消防栓啊!
紧急通知!周五将要迎来风暴……
仔细研究后,我发现Nextdoor的增长,是简直是「飞轮效应」的典型案例:
前期增长特别缓慢,当达到一个临界点以后,借助好的策略(和突如其来的疫情也有关),达成了指数级别增长。
它是怎么做到的呢?
和一般的互联网公司不同,Nextdoor在做冷启动的时候,没有做大张旗鼓的拉新;相反,它的推广方法非常“传统”。
(1)种子用户:寄明信片邀请注册
同时,为了降低用户的注册门槛,大家基本都会简化注册流程;但是,Nextdoor不但没有降低注册门槛,反而还提高了。
没想到吧,都2021年了,还有人用“寄明信片”的方式发验证码……(当然也结合了手机验证)
Nextdoor会给你的信箱寄一张带有验证码的明信片,只有输入验证码,你才能在App上发帖、加入群聊,使用全部的功能。
可能大家很难理解,为什么在互联网时代,还要用寄「明信片」这么麻烦的方式来验证?
因为美国的情况,和国内还不太一样。很多重要的东西,比如「信用卡」、「账单」、「支票」都会通过邮寄的方式来传达,所以很多美国人现在仍然有打开信箱的习惯。
用寄明信片这种方式,既能验证用户是否真的住在该住址,也能保证大部分用户都能看到。
同时,用这种“古老”的方式拉新,都愿意注册的用户,成为“种子用户”的几率是很大的,这也为接下来Nextdoor的进一步爆发做好了准备。
然而,这种方式也有坏处——它是真的慢……可能收一个验证码,就要用10天。比如,本来我打算自己注册一个账号,切身体验一下的。
为了通过验证,我费了老大劲,找我在美国的同学要手机号、地址,试图注册一个账户;但是,等了一周多,还是没收到明信片……最后只能先用别人的账号来体验功能。
也因为寄明信片这种方式的效率实在太低了,所以,Nextdoor成立的第一年,只拿下了175个美国社区(美国有16.5w个社区)。
有了第一批种子用户之后,为了进一步扩大用户规模,Nextdoor开始利用「返现金」的方式,做“病毒式增长”。
(2)爆发:“拼多多”式拉新返利
按照Nextdoor最新的拉新规则,每邀请10个邻居,就可以获得25美金的亚马逊礼品卡:
除了邻居,你还可以推荐给自己比较熟悉的朋友or家人,让他们加入到当地的社区。如果你的朋友和家人在21天之内也能拉到10个邻居然后验证,你俩都能获得25美金亚马逊卡。
这种方式不仅有效,单个获客成本性价比也算高。拿Nextdoor和中国的同类型社交App叮咚小区作对比:
Nextdoor每新增10个新用户,就只花了25美金,平均成本2.5美元。
据@搜狐科技报道,靠着这种烧钱推广模式,叮咚小区虽然也获得了70万用户,但其单个获客成本非常高,是Nextdoor的2~3倍;在App还没盈利的情况下,这无疑是给自己埋了一个巨大的「现金流」坑。
把用户吸引到App后,Nextdoor并没有急着变现,而是先通过社区内容/服务等,做好用户的促活和留存。
为了打造社区氛围,Nextdoor主要在「政府」、「本地服务」、和「社区内容」上下功夫。
(1)留存:邀请「政府机构」入驻
「安全」一直是Nextdoor对外的主要卖点,为了营造社区的安全氛围,Nextdoor最核心的动作是邀请「官方政府机构」入驻。
这些政府机构,可以是周围的警察局、消防局,也可以是紧急管理中心(可以理解为急诊)、疾控中心、红十字会等,他们会在定时在社区发布防盗、犯罪、疫情防疫等官方信息。
为什么一个社区社交App,要以「安全」作为卖点呢?可能生活在中国的我们体会不到。
在多种族社区共存的美国,不同人种之间的经济条件、生活习惯、信仰等差距比较大,人员素质也参差不齐,更容易爆发冲突,这些信息的确是「刚需」。
更要命的是,在美国,持qiang是合法的……很多犯罪分子都持有qiang械等武器,非常危险。
因此,拥有“安全感”对于生活在「社区」环境的美国人来说,就特别重要。
而这些政府机构的加入,无疑让当地人民感觉多了一份安全保障。有任何问题,你都可以发帖询问,甚至发现了可疑人员,也可以从这个平台上联系警察……
同时,为了防止用户随意举报、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Nextdoor还设置了「防种族歧视」的功能,在遇到一些敏感词例如“WhiteLivesMatter”(白人生命重要)等,还会自动屏蔽,维护社区氛围。
(2)促活:高频使用的本地生活服务
在Nextdoor上,用户最常使用的功能就是「找服务」。仔细看一看这些「生活服务」,你会发现有些“似曾相识”。
比如,很多用户在上面会进行二手商品交易,很像我们用的「闲鱼」。
再比如,可以在上面进行房屋买卖,类似于我们上安居客、链家上找房子一样。
或者,能看到附近哪有有优惠信息、折扣商铺,也能看到邻居们对咖啡店、餐厅的评价,很像美团/大众点评。
还有更多服务,例如找电工、修理工,非常像58同城……
除此之外,Nextdoor看准了在疫情期间用户经常询问“哪里可以打疫苗”这类问题,和ACME(一个美国公司)合作,及时上架了一个新功能叫VaccineMap(疫苗地图)。
用户可以通过查看地图快速get附近的接种地点,还可以在上面预约,因此解决了大部分用户「哪里打」、「什么时候可以打」的问题。
为了满足用户们的高频需求,在疫情期间,Nextdoor还上线了一个交互地图——HelpMap,用户可以直接在地图上发布你能提供的服务,比如“帮大家去商店取货”,看到的人可以直接发消息联系他。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会有种感觉,这不就是一个将所有功能及集齐在一个App上吗?那我为什么不用其他信息分类更细致的软件,要上Nextdoor那是因为,Nextdoor把所有的商家服务都聚焦在了一个社区,使用起来更方便。
同时,由于这些服务/评价,是身边的邻居推荐给你的,有了熟悉的人做背书,可信度就会大幅度提高。
这个功能一推出,感觉生活服务这块更像大众点评了……
对于这类需求,用户每月固可以也是向Nextdoor支付一笔费用,你就可以在上面做起自己的「小生意」了。
从官方给的数据来看,Nextdoor的ARPU(用户平均收入)目前只有$10,但相比下来,社交软件例如Twitter的ARPU大约在59美元。
因而,即使公司目前仍处于亏损状态,继续烧着投资人的钱,但市场前景还是被外界看好。
其实,现在国内也有好几个App和Nextdoor的模式比较类似,试图在中国做「社区社交」,但并没有成功。
最重要的原因,当然还是因为中国的国情和美国差异巨大。
比如,Nextdoor最引以为傲的安全功能,在国内这样相对安全的大环境中,其实并不适用。
无论是什么产品,找到适合自己目标人群的核心需求,才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