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房东梁娜也没有想到,年后自己在小红书发布的租房信息会如此迅速地成交。
她了解到,选择这类托管服务后,房主大约需要承担两个月的招租空置期+一次性扣除一年维修费+一年服务费等,四舍五入,大概会损失3个月房租。更糟心的是,空置期后如果无人出租,可以强制解约并不承担任何责任。
梁娜不想接受这个霸王条款。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她将自己的房屋信息和照片简单整理,以「不想付中介费的小伙伴看过来啦!」为标题,发布在了小红书上。
成交后,孟佳甚至激动地跑到小红书还愿:「用小红书出租房子真是太牛了!小红书已经这么厉害了吗?!」
天下打工人苦中介久矣。不管是房东还是租客,中介几乎平等地「伤害」过每一个北漂人。比起那些习惯忍气吞声的中年人,当95后甚至00后们开始成为租房大军,他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整顿」市场。
当然,这跟小红书自身没有半毛钱关系。
97年出生的莫凡早已抛弃了租房中介。最近一周,她在小红书上成功约看到了四五套房。
在被问及在小红书怕不怕遇到骗子时,莫凡说,骗子在前期沟通时其实很容易露出马脚,及时终止聊天就行,而中介才是比「骗子」还可怕的一群人。
中介向梁娜透露,以他一直所服务的北京双井某小区为例,行情好时,区间买卖成交量在十几套左右,但这两年,成交量已经降到两三套。团队承压,原本做买卖业务的他不得不转做租赁。
面对租房渠道的大变样,许多中介也猝不及防。过去一年,他的不少同事都在抖音和小红书开设账号,迫于业绩压力,大家都在积极运营发帖,但结果却不尽如人意。
所以当听到梁娜通过小红书快速成交时,他显得有点「羡慕嫉妒恨」。中介表示,尽管自己更专业,有更多房源,但也始终难以摆脱租客对「中介」的警惕和厌恶。
以梁娜的租户为例,在签订合同后对方几乎激动地快哭了出来,「我在自如已经看了好几天了,找到一个满意的真的不容易。」通过直租,她至少省了7500元。
不过,缺少中介的把控,也让灰产和骗子也乘虚而入。梁娜和孟佳都收到过类似私信,骗局往往伪装成异地白领,希望通过远程视频看房,以交付定金的名义骗取房东的个人账户信息。梁娜还曾与其中一名骗子对峙,但对方在被戳穿后却表现得十分淡定,习以为常。
不少用户反映,这些骗局几乎都是团伙作案,这些人每天盯住小红书的直租信息,准备行骗。
当然,租住双方的旺盛需求和骗局的泛滥,足以说明,租房领域已经成为小红书又一个无心插柳柳成荫的需求富矿。
早年在豆瓣上深受北漂追捧的「北京租房」小组,曾是豆瓣最活跃的小组之一,组员超百万人。
如今豆瓣上几个租房小组首页的所有帖子几乎都是0回复,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僵尸」小组。
需求并没有消失,只是年轻人已经转换了阵地。小红书、闲鱼、抖音上的租房市场仍呈现出「一房难求」的火爆局面。
孟佳说,当得知自己的房子已经出租后,潜在租户有惊叹的、有后悔的,甚至她前期曾委托过的中介,都表现出了不可置信。当然,就连她自己都不敢相信成交速度能如此之快。
从笔记的后台数据可以看出,其中有近四分之一的点击来自于用户的主动搜索。早在2023年2月,小红书对外公布的数据就显示,小红书日均笔记发布量超300万篇,60%的用户在小红书进行高频搜索,日均搜索量近3亿次。
此前,就有专业人士对《降噪NoNoise》表示,小红书长久以来具备的「种草能力」将为线下交易提供助力。简言之,内容平台向下做交易往往可行,但交易平台想要向上做内容却不容易。
「租房是建立在信任基础上的线下交易」,该KOL认为,其他平台都是为中介服务的,但小红书是为房东和租户服务的。尽管这并不是小红书的有意为之。
当然本地生活类交易的成功概率也要取决于小红书在某一区域的渗透率。比如梁娜出租自己的婚房,其实是因为工作原因需要到望京租房,但她并没有在小红书上挖到目标小区的房东。匹配失败的结果是,她只能以租客的身份交中介费,然后从中介处租到了房子。
早在去年,《降噪NoNoise》就曾探讨过,如果沿着流量变现的角度审视小红书的商业化,它的变现似乎有无限可能。这一点,已经被同为内容平台的抖音验证过。
最近兴起的「跟着小红书学装修」就是一股热潮。人们甚至能在小红书找到装修设计方案、家具品牌供应商、施工团队,包括那些装修中需要避开的坑。这直接冲击了诸如「好好住」等一众垂直社区。
也难怪有网友总结,「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小红书」。
小红书会杀死垂类社区吗?这取决于变现渠道增多后,平台在自己的能力圈之内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权衡和取舍是小红书管理层一直在考虑的。如果梳理小红书在本地生活领域的发展脉络会发现,相比电商,其对本地生活一直是决心有余,但力度不足的缓慢推进。
今年春节前,小红书又迎来了一次重要迭代,即在App首页新增「附近」这个一级入口,这一举动也被解读为小红书在本地生活领域强势进攻的信号。
不管在媒体笔下,还是用户眼中,几乎所有人都能明确感知到小红书商业化和社区增长间的拉扯。去年12月,有媒体报道,小红书社区内容负责人河童离职。其离职原因是,小红书曾定下2023年1.4亿日活的目标,但经过一年努力这一目标并未实现。
眼下,商业化、社区调性、用户口碑就是那个「不可能三角」。在如此旺盛的需求和无尽的想象空间背后,如何稳稳承接将是小红书接下来要面对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