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烜参与的这期播客有超过3.4万人收听,反响很好。(图/《熊家客厅》播客截图)
闻烜当时的网易工牌和入职10年来的纪念徽章。(图/受访者供图)
被甩出行驶的船“我们部门被团灭了。”2023年12月中旬,闻烜把下属们陆续叫进会议室,向他们传达了这个自己几天前刚刚得到确认的噩耗。这是闻烜在网易经历的最后一次裁员,当时团队里一共14个人,相比巅峰时期已经缩减了一半,成员中既有与他一样在网易工作八年以上的“老人”,也有工龄四五年的熟手,甚至还有几个半年前刚刚招进来的新人。茫然、惊讶、难过……每个人听到消息时的反应好像都差不多。闻烜喜欢用泰坦尼克号做比喻,在自我评价以及对工作伙伴的选择中,他认为“实在”和“体面”都是重要的人格特质。“即使在泰坦尼克号上,我们也选择了甲板上拉小提琴的那种命运。”“不狼性,不功利,有道德底线和内容洁癖,尊重多元的价值观,保持对世界的好奇、怀疑和探索。”这是三三工作室成员乃至相当一部分内容从业者的基本画像。但当行业寒冬来临,互联网巨轮纷纷调整航向,这部分乘客也是最容易被抛弃的。
离职前的工位,摆满了大家的合影。(图/受访者供图)
(图/电影《年会不能停!》)
三三工作室团队离职前拍了很多张照片,第二列最右边合影中左一为闻烜。(图/受访者供图)
闻烜是那种能够共情下属的管理者,但他顶着“中年+中层”的双重buff重新找工作,难度比团队任何人都要大。失业半年时,闻烜向我透露,跟他一起离开的同事们基本都找到了工作,除了他自己。“工作一到五年内还是比较好找工作的,因为大量的公司依旧需要招人去做执行的工作,但如今已经很少有招leader的需求。”在当下的互联网语境中,35岁以上是个尴尬的年龄,对于求职已经非常困难,但就此展望退休似乎又太早。闻烜在网易工作11年,离职时拿到了相当于一年薪资的补偿金。但对于这段意外到来的假期,他没有享受太久。闻烜对自己的认知是厌恶风险、没有强烈想要成功的欲望,加之对创业环境的悲观预期,他意识到创业这条路并不适合自己,很快就开启了求职。毕竟,在找到下一份工作之前,你永远不知道失业究竟是一阵子还是一辈子。
闻烜在面试时介绍此前在网易一些工作的思维导图。面试这家大厂的时候,面试官建议在白板上边画边说。(图/受访者供图)
闻烜在2个求职软件上的投简历情况。(图/受访者供图)
(图/电视剧《我,到点下班》)
在众多面试中,闻烜明显感觉到,相比被面试官单方面追问“如何冷启动做账号”“之前工作中的涨粉表现”等等细节,如果双方能够进行一些务虚的交流(比如“为什么选择某个公司”,以及对一些品牌、行业的趋势判断等等)的面试,体验会更好。“之前我在前司负责招人的时候也有同样的感受。其实在互联网行业,除了非常技术向的工作,大多数的岗位都是A来也能做,B来也能做,那么最后很多时候选人的标准就是看跟团队本身的气场是否契合。”在一家大厂的二面中,当闻烜回答完问题,面试官邀请他向自己问一个问题,并保证会给出遵从内心感受的、诚恳的回答,“他说,‘每个来面试的人来,我都会这样回答他们一个问题,我希望面试是一个双向的了解,大家是平等的,而不只是我把你从一个很远的地方叫过来,打听了你之前工作的很多细节’。”这番话让闻烜感受到了真诚,毕竟大多数面试中,哪怕是没那么想去的岗位,招聘方依然处在一个相对更强势的地位,“所以这时候面试官哪怕能流露出一点点尊重,可能就打败了90%的同行”。
(图/电视剧《装腔启示录》)
与此同时,随着4G普及,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极大进步,更丰富的媒介形式得以呈现,2015年起,以今日头条为代表的各类资讯平台兴起,“算法+UGC(usergeneratedcontent,用户生成内容)”的生产方式取代了原本的PGC(professionalgeneratedcontent,专业生产内容),“标题党”和爆款不断涌现,争夺用户们转瞬即逝的注意力,成为内容行业从业者的重要工作职责。
也正是在这个时期,闻烜牵头做了许多在网易内部被称为“奶油项目”的策划,进行着“把新闻边界拓宽1厘米”的新闻游戏化尝试。如果把内容比作蛋糕,传统的原创图文报道组成了底部的蛋糕胚,H5、VR、SVG交互等等形式新颖、酷炫的技术则是上面的裱花奶油。没有蛋糕胚做支撑,蛋糕固然不复存在;但如果没有奶油来装饰,蛋糕也卖不出好价格。2015年8月,闻烜和他的同事们围绕二战结束70周年策划了一系列专题。其中,基于集中营战俘逃亡故事的H5《二战大逃亡》以及在此基础上升级而成的文字冒险游戏《逃跑人的日常》成为当时传播效果最好的策划。到了2016年4月,为了纪念切尔诺贝利事件30周年,策划组成员又远赴乌克兰进行采访、拍摄并推出了一系列报道,最终基于VR技术做的报道《不要惊慌,没有辐射》和交互报道《核辐射的回声》成为刷屏的现象级产品。
《逃跑人的日常》中,玩家扮演一位从德国战俘营逃跑的英军士兵。总共86个结局中,玩家的各种尝试大多以死亡告终。(图/橙光游戏平台)
《戏精宿舍》第一期的第一幕。这个“全员恶人”的设定仅维持到前四期,所有主角的人格特点在后来的长线故事中被重置。(图/《戏精宿舍》漫画)
给小读者寄去的《戏精宿舍》周边。(图/受访者供图)
(图/电影《年会不能停!》)
跟朋友讨论《哆啦A梦》漫画中出现的“星战”梗。(图/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