脆弱的商业模式催发长租公寓再现“爆雷潮”
本周热点
1.“三条红线”收紧房企融资下半年土地市场或降温,房价会跌吗?
2.房地产中介机构注意!不得借核心区控规炒作房价
8月27日,《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获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复同意。为了贯彻市区两级会议精神,防止房地产中介机构炒作合区、重组等概念而引发房价波动,维护房地产市场平稳有序,日前,北京市西城区房管局召开房地产中介行业规范从业行为会议,要求各机构规范发布房源信息,不得借控规内容炒作核心区环境资源、教育资源、医疗资源、户口等,以免引发房价波动。链家、我爱我家、麦田、中原等10家房地产中介机构均参加了会议。西城区房管局将于近期联合市住建委执法大队对各机构门店开展明查暗访和正规巡检,同时对各大平台网站所发布的房源信息进行检查,如有发现违规借控规内容进行炒作的,予以严厉查处。
3.杭州再出“补丁版”新政,进一步落实“房住不炒”
9月4日,杭州市房地产平稳健康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对土地市场、住房贷款、税收政策、限购政策、无房家庭认定等方面内容作了进一步明确规定。《通知》完善了住房限购政策,明确以父母投靠成年子女方式落户本市的,须满3年方可作为独立购房家庭在本市限购范围内购买新建商品住房和二手住房;调整了无房家庭认定标准,30周岁以上未婚单身且在本市限购范围内无自有住房记录的购房人、离异单身满3年且在本市限购范围内无自有住房记录满3年的购房人,可认定为无房家庭。诸葛找房分析师陈霄认为,整体而言,本次杭州新政主要是针对此前房地产政策的完善补充,整体力度不大,对炒房客有一定的打击作用。
4.东莞商品房限购限售细则:7月25日前买的新房限售2年
9月3日,东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东莞市不动产登记中心等六部门下发《关于进一步贯彻落实商品住房限购、限转让政策的通知》,明确7月25日前(不含7月25日)在东莞市购买二手商品住房的非本市户籍居民,能提供上述日期前签订的房地产买卖居间合同或房屋买卖合同以及向卖方交付定金或部分购房款的转款凭证的(现金支付不予认可),可按原政策规定继续办理网签及过户手续。2017年4月11日零时以前完成网签的商品住房,无限转让年限要求;2017年4月11日零时至2020年7月24日24时期间完成网签的商品住房,须取得不动产权证满2年后方可交易转让(含赠与);2020年7月25日零时以后完成网签的商品住房,须取得不动产权证满3年后方可交易转让(含赠与)。
5.银川楼市:三个月房价涨幅全国第一
按照国家统计局数据,今年7月份,70个大中城市中,银川新房价格环比涨幅排名全国第一,环比涨幅2%,这也是银川连续三个月新房价格环比涨幅排名第一。同比来看,银川新房价格涨幅也已连续两个月排名第一。对此,银川市市长杨玉经指出,要坚持目标导向,按照价格合理、供求平衡、保障多元、风险可控、预期平稳等要求,明确房地产市场中长期发展目标和年度工作目标,靶向施策、精准发力,实现“三稳”目标。
6.楼市新政后深圳二手房成交转跌
深圳楼市在715楼市新政调控后二手房成交转跌。机构数据显示,8月深圳二手住宅成交套数为11322套,环比下滑15.6%;成交面积为97.5万平,环比下滑15.0%。业内人士称,715新政对非普通住宅标准进行了调整,转让增值税也从2年免征更改为5年才免征,直接影响了二手市场部分楼盘的交易税费,增加了购房成本。在部分房源购房成本上升及新房供应增加的双重作用下,二手住宅市场成交量大幅下滑。
百科
第一次去售楼处买房要看什么?
1.观察楼盘销售人员和销控表:无论售楼部现场多火爆,销控表才是一个项目最真实的销售情况;2.看开发商的五证:开发商只有取得了五证(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开工证、国有土地使用证、商品房预售许可证)之后才有建设和销售房子的资格;3.看小区交通和周边配套:注意小区的道路、公共绿地、停车场位置是否合理,周边交通、商业、医疗、学校、休闲等配套设施;4.看户型图:看样板房时,注意户型特征、房子采光、面积、布局、装修特点、公摊面积、得房率以及购房有无折扣或者优惠等。
诸葛找房数据研究中心
2020年8月百城二手住宅市场稳中有升,租赁市场活跃度仍不高
1、百城二手住宅市场均价环比上涨0.17%,东北城市涨幅居首
2020年8月,100个重点城市二手住宅市场均价为15326元/平方米,环比上涨0.17%,涨幅收窄0.09个百分点;同比上涨1.82%,涨幅扩大0.06个百分点。随着疫情的影响逐步褪去,市场活跃度逐步提升,3月份开始价格环比涨幅持续扩大,自6月份以来连续三个月环比涨幅呈现收窄迹象,二手住宅市场进入平稳回升阶段。环比看,8月份仅环渤海经济圈市场均价环比下滑,其他区域均环比上涨。其中,东北城市环比涨幅0.55%居首;珠三角经济圈以0.54%的环比涨幅紧随其后;西北城市以0.34%的涨幅位居第三。同比来看,环渤海经济圈、海峡经济圈以及中部城市同比下降,跌幅分别为3.03%、1.63%和0.21%;其他区域同比均上涨,珠三角经济圈同比涨幅居首,为5.93%,其次是西北城市,涨幅为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