⑦现如今,房价虽然不怎么涨了,但房租却是一直在涨,特别是毕业季即将来临,学生租房的需求又要变大,好地段的房租又要开始涨价了。现在的租房好地段一般都集中在新街口周边或者地铁地区,但是在古代,房产中介却比较青睐秦淮河房。为什么呢?这要从秦淮河房的起源说起。
□现代快报记者王凡戎丹妍文/摄
秦淮河房特色
河房都有通往河里的活动地板吗
要了解河房的故事,首先要知道什么样的房子才能称得上河房。是不是只要建筑在河边的房子就叫河房呢?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周学鹰回答:“是的,理论上只要是沿着河岸修建的房子都可以被称作河房。”
那是不是所有的河房都有这样的设计呢?周学鹰说并不是这样,他说南京的河房主要还是以南京民居建筑风格为主,而河房因为临水而建,所以在设计时又加入了一些因地制宜的因素。比如有的河房因为河岸不太牢固,于是要先对河岸加固,也就是驳岸;有的房子要在水面上加个露台,就会把露台的桩打到河里;而有的河房想在靠河的一面修个院子,那么这样的河房就和在平地上盖的房子没什么两样。所以,“不是所有的河房都一定与河水相通,这是对河房的误解。”
周学鹰说,每个地方都有河房,但每个地方的建筑因为有自己的文化特点,就会形成自己的一种风格。像秦淮河房,就因为它们有了南京本土的建筑风格,于是又自成一派。
秦淮河房都是清水砖墙
暗示主人的富足
秦淮河房的风格是随着历史的发展慢慢形成的,最早可以追溯到孙吴时期。当时,孙权在南京定都,并在秦淮河一带修建都城,秦淮河两岸也就出现了河房。随着商业的发展,两岸逐渐繁华,旖旎风光吸引了很多文人骚客、达官贵人的目光。孙吴之后,一些有钱人也开始到此修建河房居住,比如东晋的王导、谢安等豪门大族就在乌衣巷附近临河修建宅院。
到了明代,朱元璋定都南京,秦淮河一带更是商贾云集。因为贡院修建在秦淮河畔,每年都有数万考生涌进南京,于是在贡院周边催生了一大批书肆、客栈、茶楼甚至青楼,王公贵族、达官显宦纷纷在此盖楼建宅,秦淮河益发繁华起来。
因为有钱,富豪们可以利用水景搭建水榭亭台,很多河房在水上立木桩,上筑亭阁,形成河亭,风格独特。
周学鹰说,秦淮河房的建筑风格和南京古民居房的建筑风格一致,即“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格扇窗”。南京古民居墙体主要都是清水砖墙,这和徽州建筑的粉墙黛瓦有着明显的不同,清水砖墙用料考究,加工精湛,运用材料的天然色彩、质感,产生落落大方的优美效果,又暗示主人的富足。而在细节上也非常考究,比如糖坊廊61号河房的门窗上,扇扇门窗,从上到下,构图形式统一,但花纹无一雷同。这是古代南京人的智慧结晶,可惜今天这样的房子所剩不多。
秦淮河房如何应对洪水
古人早就想到办法
临水而建的河房,有一个问题让人疑虑,就是万一涨水,会不会淹没河房。关于这点,周学鹰说并不用为古人担心,古人早就想到应对的办法。
十里秦淮主要是指内秦淮,从水西门附近的西水关一直流淌到龙蟠路附近的东水关,内秦淮和外秦淮相接,直通长江,在东西两水关都设有水闸。古人就通过调节这两处水闸,来控制内秦淮河的水位。当然,当暴雨来临时,水位可能会迅速上涨,这时还来不及放水,有的河房内确实会出现一些进水的情况,但不会很严重,暴雨过后,水又会退回去了。
河房进水的事情,有人在网上也回忆过,“刚搬来不久的那年夏季,秦淮河发大水,略带点黄色的河水一个劲地往上蹿,有时一夜能涨2尺多……为了‘防汛保家园’,我们每一个人都行动起来了,用盛米面的布口袋装满黄土堆在院门口做成一个挡水的坝。我和哥哥用画上刻度的绳子,拴上一块石头沉入河中,绳子的一头固定在窗框上,每天向全院的大人们汇报水位上涨情况。记得一天早晨醒来,下床穿鞋,可鞋子不知跑哪儿去了……面对及膝的淹水,大人们一脸愁容,忙着找来许多砖头把床、桌、橱柜什么的全都架得高高的。而我们孩子们可高兴了,一个个把裤管卷得高高的,排着队来回踩水玩,玩累了,就找来旧报纸,折叠几十只大大小小的纸船放在水中漂啊漂的……”
秦淮河房旧影
明代时上浮桥边有个百猫坊
因为秦淮河的天时地利人和,秦淮河房也从普通百姓住房一跃成为高档商业居住区,这里诞生了很多高档住宅。
记者在晚明义士吴应箕的《留都见闻录》中查到了很多巨富高官修建的河房。
从记录来看,西水关到内秦淮河,两岸荒芜,到下浮桥才开始有汪姓者河亭,内竖石甚奇。
上浮桥边,有明初豫国公俞通海百猫坊,沿河砌石精致而整齐,坊上只剩旧时园基,残瓦碎石中还有紫薇花,盛开时很美。据《古里秦淮地名源》记载,上浮桥位于升州路大彩霞街南端,双塘路口,建于明初。
说起百猫坊,还有一段故事。
历史记载,明朝水师名将俞通海和两个弟弟俞通江、俞通渊,从小在巢湖边长大。三兄弟对朱元璋忠心耿耿,加之武艺高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为朱元璋立下了汗马功劳。因为俞和鱼同音,朝里便有妒忌之人向朱元璋提起“俞通江海”,暗指俞家兄弟有朝一日可能造反。朱元璋有所惧怕,找来宰相刘伯温商量对策。依刘之见,朱元璋下令在俞家住宅前建造起一个石坊,上面刻了一百只猫,正对俞家大门,破除俞家王气。这就是明清以来老百姓相传的百猫坊的来历。
就连俞家周围的几条街巷都与他们家有关。民间传说,朱元璋曾命人在俞家宅后架一座堵门桥,东边建一座钓鱼台,西边巷子取名赶鱼巷。俞家所住的那条街更名为柳叶街,隐喻柳枝可以穿鱼(俞)而过。后又为秦淮河入江方向的一条街起名为船板巷,意在用船板堵截,拦鱼(俞)入江。
桃叶渡曾有明武宗的“御河房”
过了夫子庙,“青溪有黄公祠,盖祀予贵池黄中侍郎也。”
吴应箕对黄公祠河房的描摹非常细致。黄观是安徽贵池人,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状元及第。建文初年,任右侍中。黄观与名儒方孝孺并为建文帝亲信,住在秦淮河畔的石坝街上。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之名率军南下,赶走侄儿建文帝,将黄观列为第六名要犯。黄观的妻子翁氏和女儿为了不受朱棣的凌辱,毅然跳秦淮河自尽。在外任职的黄观得知后,举兵反对朱棣,战败后纵身跃入长江。明末时福王为收拢人心,南明皇帝特谥黄观曰“文贞”,并在石坝街的黄观旧宅旁立祠为祀。这就是黄公祠。
东晋以来,桃叶渡一带就是达官贵人的住宅区。记者从《秦淮文物史迹录》中查询到,明代都城北迁之后,桃叶渡成为达官贵人的游乐闹市。桃叶渡畔玉壶坊,原名“御河房”,曾是明武宗朱厚照南巡时在此观看灯船的水榭。小船往来如梭,喧歌达旦,彻夜不歇。
“过淮清桥,南岸有河房,广轩巍阁,可谓宏丽。”但吴应箕怀疑这房子来路不正,“主则一总督书办耳,以胥役而为帝居,无论放肆弥分,若不侵官作弊,何以有此物力?”意思是房主只是一个区区总督书办,如果不是贪污腐败,怎么会有钱修筑这样一座宏丽的河房。
按照吴应箕的记载,近东水关,还有丁郎中河房。丁郎中是贵池人,相国之子,“于堂外设屏,竖石数片而栽竹其前”;过了东水关,有黄户部河房;大中桥上有南和伯河房……此外,复成桥及珍珠桥一带,河房零星,“然短苇长杨之间,偶有小亭,亦不失为胜境。”
淮清桥四周都是房产中介所,河房租金最高
秦淮河房除了受到达官贵人的青睐,也受到科考学子的热捧,特别是到科考阶段,大批学子涌入贡院一带,在此积极准备考试,秦淮河房房租水涨船高,成为南京众民房中的天价房。
过了学宫,“则两岸河房鳞次相竞。”每当乡试之年,四方应试者云集于金陵,为河房妓家带来了无限商机。举子文士在客居备考期间,以此来排遣枯读八股经书之寂寞。科考以后,考生内心不免空虚,妓院正是排忧解闷以待张榜的最佳处所。
吴应箕记载“其房遇科举年则益为涂饰,以取举子厚赁,最著者有瓜洲余家河房”。
明代文学家张岱也专门撰写了《秦淮河房》一文,盛赞:“秦淮河房,便寓、便交际、便淫冶,房值甚贵而寓之者无虚日。画船萧鼓,去去来来,周折其间。河房之外,家有露台,朱栏绮疏,竹帘纱幔,夏月浴罢,露台杂坐,两岸水楼中,茉莉风起动儿女香甚……”
淮清桥因地处内秦淮与青溪汇合处而得名,原名淮青桥,后人通称为淮清桥。唐朝时,淮青桥边住着一位著名诗人王昌龄。他经常与一众诗友在此聚会,一边饮酒,一边作诗。他那时住的大概就是河房。
到了明朝,因为朱元璋建造城墙,把青溪堵塞了。冯梦龙的《三言》里记载过生活在青溪边的人的生活。一位商人,带着12岁的女儿外出经商,为了方便,他把女儿扮成男孩,谁知商人在途中死亡了,女儿就与另外一个南京小伙子结伴经商。六年后两人发了财回到南京,小伙子居然不知道自己的伙伴是个姑娘,询问她的住址。女孩回答:“我家在秦淮河青溪桥居住。”两人最终成了夫妻。
在康熙时期,淮清桥成为房产中介聚集的地方。《秦淮文物史迹录》中记载,桥的四周全是房产中介所。那时的中介叫做房牙子,负责帮人换房、买房、借房、租房。《儒林外史》里提及了这里的河房,“当下走过淮青桥,迟衡山路熟,找着房牙子,一路看了几处河房,多不中意,一直看到东水关。这年是乡试年,河房最贵,这房子每月要八两银子的租钱……当下房牙子同房主跟到仓巷卢家写定租约,付了十六两银子。”
①媚香楼后临秦淮河的旧景(翻拍)
②今天的媚香楼
③糖坊廊河房雕花门
④孔府饭店临河一景
⑤室内的水门通道
⑥通向秦淮河的水门
⑦如今的信府河55号
秦淮河房寻踪
媚香楼多了原来没有的设计
秦淮河房,随着历史的变迁,渐渐改变了模样。当年的那些高档河房如今还剩下多少?近日,记者沿着十里秦淮走了一圈,对现有的秦淮河房进行了探访。
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曾在2005年左右对秦淮河房做过一次调查,当时南京遗存的古河房应该有5处,分别是钞库街38号河房、钞库街52号棋峰试馆、钓鱼台192号、196号河房、糖坊廊61号河房及信府河55号河房。根据这份资料,记者开始一一寻访。
据资料显示,钞库街38号现已改为李香君故居纪念馆,但记者询问后发现,李香君故居纪念馆(也叫媚香楼)已经到了大石坝街150号,不过门口倒是竖着一块“钞库街河房”的文保碑。
记者走进去后发现,里面虽然不大,布置倒也别致,不过从外表看,应该都是后来打造的,墙面雪白、栏杆朱红,非常艳丽。在靠近秦淮河的一间屋子里,有个地下通道,旁边有一块写有“水门”的牌匾,上面介绍,“水门,即内码头,是明清时期秦淮河房中常见的建筑格局,‘穿甬道如坞,移步便乘画舫’描写的就是河房水门的特色。也是漕运码头。”从水门下去,就来到了一个小码头,打开河边的围栏就可以上船了。
而在二楼,还有一个关于“梅花窗”和“下水口”的介绍。“梅花窗”是一个类似梅花形状的窗口,没有遮挡,可以直接看到窗外的风景,旁边介绍说“梅花窗是古代建筑中常见的借景手法,是由明末著名戏曲美食家、园林艺术家李渔先生构思创作的设计方案。意在利用建筑本身采光通风的需要而设置的窗口。将其设计为梅花或海棠形状,再比对窗外景色,选用最佳的角度,设置窗口,让人在距离窗口一定范围内看去,窗外之景犹如一幅高清晰的画面镶嵌在墙上……”
而“下水口”是古代高档建筑中设置的用于倾倒“剩水”的通道,一方面可以使主人不用下楼就能将剩水倒掉,另一方面也是文明家居的需要,这样,主人就不用将水从窗口倒下去,影响观瞻和环境。
不过,对比老照片上的媚香楼图片,记者发现原先媚香楼临水的一面似乎没有从水门通向外面的码头。所以水门有可能是后来修建的,以让人们知道河房的一些建筑特色。
供学子休憩的棋峰试馆现成为饭店
而钞库街52号的棋峰试馆,资料显示,此房为明末清初安徽人朱棋峰所建,以应家族子弟来南京参加江南贡院乡试休憩之需,故名棋峰试馆。该建筑分两个院落,西院三进,前平房后楼房,东院两进,两院最后一进均临河。20世纪80年代,棋峰试馆被建成名为“东方艺术院”的娱乐休闲场所,近年来被改造为孔府饭店,内部建筑结构和外部平面布局均有较大的改变。
如今的钞库街已经找不到52号,倒是在15号有一家孔府饭店,进去打听后,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里以前确实叫棋峰试馆,但现在已经完全重新改造了,没有什么东院西院的。记者在里面走了一圈,一进门就看到了一览无余、直通河岸的大厅,靠近河边的地方,设置了长廊,上面也放了一些桌椅,供客人吃喝所用。长廊还直通一个码头,可以上船。里面的设置已经完全看不到一丝原来的模样,就是一个现代大饭店,门面也放置了一块超大的饭店招牌。当年的书香院落已经完全成为休闲娱乐场地。
信府河一带全是后盖的新河房
资料上显示,信府河55号河房门面不大,只有两进,三开间,中间有一小天井,前进临信府河街,后进临内秦淮河。河房的主人,从祖父辈起就住在这里。门板雕刻有“二十四孝、梅兰竹菊、鸟篆文字”等。
据了解,此处原河房主人家境富裕,后因染上烟瘾,终至穷困潦倒,将房屋卖给现房主人。
在信府河街道,记者发现这里一条街的河房都是整齐划一的模样,而且非常新,很多还在重建装修。记者找到信府河55号,这栋楼比两边的稍旧,但看上去也是后来修建的,就是一栋现代单元楼,上下三层住着好几户人家,没有天井,更看不到雕刻梅兰竹菊的门板。记者问了周边的一位居民,老先生告诉记者,信府河一代的老河房早就拆了,现在都是后来盖的,他是重建之后进驻的第一批居民,大概是在1992年住进来的。现在要看老房子已经没有了。
钓鱼台河房
目前不开放
钓鱼台192号、196号河房,清末曾国藩攻打太平军时曾经居住在这里。如今,钓鱼台河房已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但并不对外开放,周围也被围挡起来搞建设,不知什么时候能重新对外开放。
从临街的一面看,钓鱼台河房的门面似乎不太好看,没有古色古香的韵味,倒像一个废弃的旧仓库,有好几个铁皮大门,有的地方还打了“补丁”。从门缝往里看,里面还堆放着一些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那种书柜、桌子,落满灰尘。只有当远远看到它临河的几道马头墙,才觉得它稍有古意。
糖坊廊河房
保存相对完好
糖坊廊61号河房应该是记者看到的秦淮河沿岸保存相对完好的一处河房。寻访时远远就看见它高高的马头墙,在绿树的掩映下写尽了秦淮风韵。
这处河房是陶宅,建于清朝晚期,据今约有150多年的历史。陶其明是陶家的第三代,今年已经73岁,“这河房是我祖父盖的。”她介绍说。
陶家河房共有跑马楼两进,中间为天井,后面河厅一进临水,总面积约600平方米。走进天井,就像走进一座木雕艺术馆。如今在楼檐下绕楼一周的栏板上,还能看到三国演义的雕刻遗存,“桃园三结义”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最让陶家人引以为豪的是,这处河房是南京市唯一的“菱形”建筑。不仅房屋的构造是菱形,就连地上的青石板、木头的结合处等房屋部件也是菱形。因为独特的文物建筑价值,这处河房先后成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和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据陶其明介绍,她的祖父是徽商,走南闯北后在南京秦淮河畔的糖坊廊定居下来,临水而建了这处河房,紧靠着宅子又开了一家德泰和布庄,旁边还有染坊。“那时候周围的百姓没有不知道德泰和的,这里离中华门近,做的就是城里城外贸易往来的生意。”为此,陶家还修建了专用的码头。当时,河房临河的东西两头各有一个码头,如今码头已经拆除,但是下河的石阶留存了下来。
岁月流逝,河房也渐渐“衰老”,墙体开始出现裂缝,梁木也倾斜了。现在陶家第三代、第四代还有十几口人生活在那里,过着枕河而居的生活。他们一面享受着老祖宗留给他们的遗产,一面也希望文保部门能帮助他们修缮。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