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做个沙发客或者背包客一度是很多年轻人向往的生活方式,代表着浪迹天涯,结交五湖四海的朋友。尤其是沙发客,更因为私人空间的无私出让,产生了志同道合的信任感。
如今,背包客零零散散犹在,但那股浩浩荡荡背包四处为家的热潮却销声匿迹了。
背包在,沙发也在,旅客消失了
新浪旅游论坛这种博客时代的古早产物,已经退出了舞台,马蜂窝、穷游等旅行平台也不复从前盛况。
旅者们不再以自己是背包客为荣,大众似乎也不再迷恋一个背包走遍世界的人,野奢、精致露营替代背包旅行,成了当代消费者选择的出游方式。
从2000年开始风靡的背包热逐渐退潮。如果说如今仍有背包客们坚守自己,那么“沙发客”、“搭车旅行”这两种与背包旅行同时期流行的模式,则更加寂寥。
顾名思义,coachsurfing指“睡别人的沙发”,穷游者们互相借住他人的沙发,以节省住宿费用。Hitchhikingtrip(搭车旅行)节省的则是路费,穷游的年轻人们拿上一张写有目的地的纸牌,站在路边竖起大拇指,等待顺路的陌生司机载自己一程。这种经济又能认识新朋友的方式,一度吸引了许多新潮青年。
借住在别人家里,她一般会帮忙做顿饭,或者象征性的留点钱或者是小礼物。
陈晨现在的丈夫也是她在旅途中认识的。不过,她并没有把自己过去的那段沙发客经历告诉过丈夫,因为睡陌生人沙发的女背包客,在几年前还被一些人看成是轻浮的女孩。
陈晨每次都有同行的女性朋友作伴,也尽量选择有女性的家庭。唯一一次和同行朋友住到了只有男性的家,一夜过后,她们就赶紧上路了。女背包客的“风评被害”,让她在婚后最终远离了背包旅行。
而那些早年间凭借背包出名的第一批KOL,如今还坚持在路上的也寥寥无几:和男友环球旅行的旅行家猫力,不久前刚刚晋升人母;以《背包十年》扬名的背包客小鹏,将“背包十年”做成了IP,在各地建造同名青旅;为了见女友搭车去柏林的谷岳,如今依然在路上,不过也从背包升级成了探索更多更深入的旅行玩法。
路上的沙发客,曾是城里的中产?
在没有电子地图、智能手机、网络攻略,也没有太多钱的时代,人们如何旅行?
背包旅行(backpack)这种旅行方式最初是欧洲一种彰显产阶级身份的固定仪式:20世纪60年代,西方社会爆发了一场大规模的反主流文化运动,四海为家的嬉皮士被视为现代背包客的雏形,运动结束后,这种主张旅程自由而有弹性、崇尚节俭与入乡随俗的旅行理念被保留了下来。
上世纪90年代后期,这种旅行方式传到中国。和大众印象不同,中国的第一批背包客可不是一无所有的嬉皮士,据一份2006年关于背包客的调研,当时的背包客群体普遍教育水平很高,大多数都是居住于一线城市、有一定经济能力的都市中产阶级。
而随着背包旅行的火热,背包客的年龄层才逐渐年轻。以新浪旅游为首的论坛如火如荼,国内的背包客迅速崛起,拉萨、丽江等地是他们的圣地,东南亚是他们的后花园。
二手书店里的孤独星球
当时,关于背包旅行的节目应运而生。2002年来自中国台湾的节目《冒险王》致力于带观众见识更精彩的大千世界;深圳卫视的《大旅行家》以互动访谈为主;2013年,优酷还制作了一档环球旅行纪录片《背包去旅游》。
背包旅行热还造就了一批初代旅行KOL,在践行象征着自由的背包旅行时,旅行博主们的“人设”也紧贴时势:谷岳当年放弃了通用电气的高薪工作,背包客小鹏亦是放弃了朝九晚五的工作,猫力则是以情侣博主的人设打动了无数少女。
关于背包旅行、穷游的旅行书籍也总是在书店的热销柜台上。博主们的自传《背包十年》《猫力乱步》《我只是想停下来,看看这个世界》《满世界寻找爱》《再不远行,就老了》;更实用的《100元狂走中国》以及更经典的《在路上》《当我们旅行》也是文艺青年们书架上的必备书籍。
所以,睡沙发为什么不香了?
如同每一种潮流生活方式,做个背包客一度也惹来了争议。
背包旅行的宗旨不仅是在有限的预算内看到更广阔的世界,也是对传统跟团旅行的“反抗”,因此,许多背包客倾向于挖掘“人少景美”的小众景点。但其中一些“驴友”不顾旅行安全,被困景区只能报警求救的新闻屡见不鲜。
著名的复旦十八驴友事件就是其一:2010年复旦大学的18名在校学生与毕业校友去黄山探险,却在缺乏准备工作的前提下躲开工作人员抄小路进入,最后警方出动救援,一位年轻干警牺牲。
除此之外,背包旅行界乱象丛生,乞讨穷游党就被视为一种光明正大“摆烂”的穷游者。他们四肢健全,但却打着“环游中国/环球旅行”等名号靠着施舍维系旅途。
男男女女对背包旅行的狂热,还引发了一些身体交易。沙发旅行流行的时候,有些不怀好意的沙发主会特别要求“只接待年轻貌美的女沙发客”;此后,甚至有一位自称95后萌妹的女网友,公然发帖《用身体旅行:95后萌妹向全国征集各地临时男友陪游》,露骨表示要用身体换旅行。
尽管大多数女驴友都指责这样的行为,但女沙发客、独自穷游的女驴友,仍然被蒙上了一层阴影。
沙发客本身依靠的各种网络平台也在这几年走上了下坡路。
十几年前,一家专门提供沙发客联系的网站Couchsurfing.org曾进行过一番统计,沙发客最多的中国城市前五名依次为北京、上海、香港、广州、深圳,超过70%的国内会员年龄在18至29岁之间。而在这十年中,因为廉价航空、家庭民宿、GPS导航的兴起,既减轻了旅行者的出行成本,又可以在较舒适的状态下领略美景,做沙发客的吸引力就大大降低了,各种网络平台上的活跃度直线下降。
另一方面,前几年消费升级的势头下,变富裕了的旅行者更倾向于获得极致的旅行体验,和苦行僧式的背包行相比,房车、小众定制旅行、星级酒店更能获得青睐。
自己不穷游,但爱看别人穷游
有趣的是,人们虽然不愿意自己背包穷游,但不会拒绝跟着一些背包客的镜头一起“云旅行”。
徐云的视频中,除了壮美的景色,还有他独自骑游需要克服的各种难题:反复无常的天气、复杂的路况、单车故障。而在他沉着冷静的一次次应对中,观众也被传递了力量。
和博客时期的旅行博主相比,如今的穷游博主传递信息的媒介方式变成了短视频,而疫情之下,不能出省的旅行爱好者们,更是把这些展现各地美丽景色的博主当作了精神寄托。
就像旅行指南《孤独星球》创始人所说的,“生命中这样的经验能有几次?所过的每一天都是闪亮的。通过旅行我们才能遇见和理解别人,如今这个世界有如此多的愤怒和误解,所以我们才要背包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