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了自行申诉和寻求代理两种途径的王洋,最终放弃了提前修复征信。北京商报记者进一步调查发现,征信修复行业报价混乱,用户很难区分。代理人员在线下通过房产中介、小贷公司等渠道进行获客,在操作征信修复时也存在诸多难点。
报价混乱用户生疑
在《征信修复“智商税”(一)|致兴征信层层收代理,被指违规展业,代理商怎么办》报道中,北京商报记者揭露了市场上有机构违规从事征信修复业务、招收加盟代理等乱象,代理商缴费加盟后才发现问题重重。
北京商报记者也与多位存在逾期记录的用户进行了沟通,受到高报价、按条计价的收费方式影响,即便有金融贷款需求的用户也同样踌躇不前。同时,多位受访用户认为,征信修复就是简单的“拿钱办事”,对于其背后的难易程度并不了解。
一名存在多条逾期记录的用户王洋(化名)告诉北京商报记者,自2017年以来,其持有的多家银行信用卡陆续产生了逾期记录,2019年后逐渐还清了欠款但记录未能消除。“最后一家银行的逾期是发生在2020年初,是受到疫情和家庭重大变故影响。”
而在进行征信异议申诉的过程中,王洋也从网上了解到了征信修复这一操作。“原本以为就是给钱走‘特殊渠道’,最后还是要通过银行的这一申诉渠道,就感觉效果要打上问号了。不花钱我也可以自行申诉,交了钱也不能保证解决问题,还要承担资金损失的风险。”
另一方面,除了修复效果待定外,市场中介人员给出的修复报价参差不齐也让王洋产生了质疑。期间王洋陆续联系了三家声称可以进行征信修复的机构,同一条逾期记录给出的报价是2500元至6000元不等。王洋认为,报价差价过大也意味着行业整体是无序的,其可信度也将再打折扣。
北京商报记者从一名银行业从业人员处了解到,用户提出的征信异议申诉后,银行会重新严格核实信息并形成报告,但申诉成功率非常低,“银行对于用户征信审核本就十分严格,真实有特殊情况或报送错误的情况,用户可以自行提出申诉”。
入行一年的“个人征信异议申诉师”高飞也向北京商报记者证实,当前征信修复市场定价混乱,部分有需求的用户在咨询价格后便没有下文。
“近两年来用户对于征信修复的警惕性有所提高,也是多方宣传的结果。但仍有用户认为用钱就能够解决逾期问题,实质上也是一种错误的价值观。用户合规征信意识不足,也说明当前的教育和宣导工作做的不够,还需要进一步强调其重要性。”苏宁金融研究院金融科技研究中心主任孙扬补充道。
线下引客实操太难
在谈及收入水平时,高飞忍不住“大吐苦水”。据高飞介绍,行业内获客大多是通过线上和线下两种组合渠道进行,线上通过贴吧、微博以及各类短视频平台进行业务介绍,让用户主动联系;线下则是通过当地房产中介、汽车4S店小贷公司等业务员,介绍有金融贷款需求但存在逾期的用户,业务员可以获得20%的分润。
“在加盟前公司着重宣传了行业‘钱’景,以此吸引代理商加盟,处理一位用户的一条逾期记录至少2000元,一个月招揽10位用户即可至少收入2万元。但实际展业过程却是困难重重,很难从中获得收益。”高飞指出,“为了吸引用户,我的报价更是一降再降,最低500元也能接单。但最后又会被卡在银行那边,入行一年来累计投入近10万元,但一单都没有做成。”
高飞也向北京商报记者坦言,通过银行异议申诉渠道,就需要有充足的理由向银行发起申请,此前不少同行均是以生病住院等不可抗力因素为由异议申诉,但现在银行对该部分内容审核更为严格。不少机构也转向通过抓银行漏洞“威胁”银行撤销记录,包括在办理信用卡前未向用户进行风险说明、报送逾期信息前未告知用户等,但由于难以掌握证据,这个方法也很难实行。
孙扬指出,当前市场上此类征信修复机构,多通过信息包装和各类话术向银行进行申诉,期间还夹杂着大量只收钱、不干活的骗子公司,严重危害真实的信用市场。征信报告的意义在于如实反映用户的征信状态,金融机构由此进行风控审批。
孙扬表示,如果信用可以“随意修复”,就失去了反映真实信用情况的本意,不论是银行还是监管方,都不会允许此类事情发生。
加强整治严打出局
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征信修复的生意之下,受到“钱”景吸引的代理商,迫切想解决逾期问题的用户,双双沦为了从事此类业务机构的收割对象。大量机构以所谓“帮助用户合理申诉,助力构建社会信用体系”为名,大行圈钱之实。
但对于第三方代理开展征信修复等问题,央行、银保监会等均已多次发布风险提示。央行方面强调,社会上一些打着“征信修复”旗号,号称花钱就“可以修改不良信用记录”的公司,是不法分子利用了信息不对称以及借款人的侥幸心理,骗取“代理费”“培训费”等,社会公众要提防受骗。
央行方面指出,秉承规范与培育并重的原则,合理引导有条件、有资质、有资源的征信机构进入市场,同时加强对未经审批或备案从事征信业务,以及打着“征信修复”的幌子非法骗取钱财等违法违规行为的打击整治。
央行在2021年1月披露的《征信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中也曾提到,以“信用信息服务、信用服务、信用评分、信用评级、信用修复”等名义对外提供征信功能服务的,适用于该管理办法。
孙扬分析认为,“信用修复”纳入监管范围、规范经营是必然趋势,市面上违规展业的机构也必然会在严格整顿下出局。
北京商报记者岳品瑜廖蒙
合作伙伴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商报总机:010-64101978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邮编:100013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