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的千变万化是通过不同视觉感知而获取的视觉印象。
色彩的同时对比是由于眼睛同时受到不同色彩的刺激时,色彩感觉会发生互相排斥的现象,结果使相邻之色都带有相邻之色的补色光。
●亮色与暗色相邻,亮色更亮,暗色更暗;灰与艳色并置,灰色更灰,艳色更艳。冷暖色也是同样结果。
●不同色相邻,都倾向于把对方推向自己的色相。
●补色相邻,由于对比作用,各色都增加了补色光,色彩艳度也同时增加。
●同时对比效果随着纯度的增加而增加,相邻之处边缘部分最为明显。
色彩的同时对比,在交界处更为明显,这种现象又称为边缘对比。强化的方法:
●提高对比色彩的纯度,强化纯度对比作用。
●使对比之色建立补色关系,强化色相对比作用。
●扩大色彩面积,强化面积对比关系。
色彩本身并无冷暖之分,因为冷暖是人们触摸东西之后才产生的感觉,但人们在长期的生活中会培养出许多感觉::红、橙、黄像日出、血液、火焰,给人以温暖感;绿、蓝、蓝绿像湖水、海洋、冰川、月光,给人以凉爽感。
色彩纯度越高、明度越低的色彩越暖和,相反纯度越低、明度越高的色彩越具凉爽感。另外色相环上的色相也可以分为冷暖两部分,暖色如紫红、红、橙、黄、黄绿;冷色如绿、蓝绿、蓝、紫。暖色会产生一种亲近感,而冷色会产生距离感。绿色和紫色是色相环上过渡点,蓝色是极冷色,橙色是极暖色。
纯度高的暖色(红、橙、黄),给人以兴奋感,这些色彩有着促进我们全身机能、脉搏增加和促进内分泌的作用。明度、纯度低的冷色(蓝、蓝绿),给人以沉静感。
介于这两类色彩之间的称为中性色,像绿、紫等色,就兼具兴奋和沉静两方面的性质。兴奋色中以红、橙为最令人兴奋的颜色;沉静色中以蓝色为最沉静。
暖色一般比实际面积看上去要大,黄色面积看上去是最大的,黄大于绿、红大于蓝。总之暖色、亮色(红、黄、白)具有扩散性,看起来要比实际的大些,称为膨胀色;冷色、暗色(蓝、绿、黑)具有收敛性,看起来比实际小些,称为收缩色。
色系在前面而冷色系则离得较远,前后顺序是橙、黄、白、红、绿、紫、蓝、黑。把看上去比实际距离要近的色彩叫前进色,而看上去好像离得很远的色彩叫后退色,在设计中利用这一特性可以轻松营造出画面的空间感和层次感。
关于这一点,人们多少具有一些常识:电冰箱一般是白色的,不仅感到清洁、美、观,也感到轻巧些;保险柜、保险箱都被漆成了墨绿、深灰色,它们的重量可能和冰箱差不多,看起来却要重得多;码头上的集装箱因为采用了明亮的黄绿等色,给人以轻松的感觉。
明度、纯度高的暖色(白、黄等),给人以轻的感觉;明度、纯度低的冷色(黑、紫等),给人重的感觉。
通常情况下,明度较高、纯较低、轻而有膨胀感的暖色。显得柔软。生活中棉麻制品也大都属于这类色调;明度低、纯度高、重而有收缩感的冷色显得坚硬,生活中机械设备大都偏向于这类色调。在无彩系中,黑白会给人以冷和硬的感觉,灰色给人以柔和感。
大多是由两个以上的鲜艳颜色搭配而产生的结果,明度、纯度高的暖色(白、黄等),给人以华丽的感觉;明度、纯度低的冷色(黑、紫等),给人以朴素的感觉。另外华丽与朴素还与质地有关,玻璃、不锈钢、金、银等光滑、发光的物体,让人有华丽感;粗质的棉、麻、钢、陶器等有朴素感。
关于色彩与味觉的通觉,我们多半是从生活当中得到的经验,虽然看到的是颜色,但也好像能感觉到味道。
例如:糕点、糖果的粉红色和乳白色、黄色的感觉是甜的;葡萄的暗紫红色、橄榄的茶青色等属于浓味的深色;青绿的橄榄、青草的颜色是涩的感觉;黄绿色的橘子产生酸的感觉。可以说大多数人表示某种味道时,用的色是基本相同的,就是该味道物的色相,或是该味道几种物的色相之综合。
形与色相结合,就某种具体感觉而言,特定的形与某种特定的色相组合,能产生某种特定的感觉,例如:蓝色与菱形相结合可以产生凉爽的感觉;橙色与椭圆形相结合能产生温暖的感觉;红色与正方形相结合会产生强烈的感觉;紫色与半圆形相结合会产生很弱的感觉。
正方形的物体感、量感、重量感不透明与红色的特质相吻合;正三角形锐利的角度显得激进而又响亮,正好与黄色的性质相符合;蓝色的特征是轻快、流畅富于流动性,这些特征与圆形的性质相一致;梯形较弱于正方形正好就像橙色;圆弧三角形角度迟钝、缺少刺激性,这些特征可表示为绿色;椭圆形具有柔和的不确定性,是典型的女性性格,所以象征紫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