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子过户给子女哪种方式最合适?

现在很多父母都操心怎么把房产过户给自己子女,其实把房产留给子女一共有三种方式:继承、赠与、买卖。孰优孰劣?产生的费用又有什么不同?

一、房产继承

发生的条件必须是产权人去世后,继承人才能办理。这种是无可选择的,发生的费用也是最低的。

但是,这里必须提醒大家两件事:

第一,继承房产与赠与房产一样,以后子女再次出售,需要缴纳差额20%的个人所得税。而现实中,父母留给子女的房子常常是比较旧的房产,比如评估价不高的房改房。而如今的市场价却已经不低,所以两者的差额通常不低,甚至动辄百万,这样一来,20%的个税就相当高了;

第二,进行继承公证时,会面临各种复杂流程,比如“我爸是我爸”“我妈是我妈”等的奇葩证明,这常常让办理手续的子女为难。甚至,现实中还可能发生“转继承”,让独生子女也无法全额取得父母房产的所有产权。不过该问题也不是无法解决的,只要父母提前做好“遗嘱公证”“继承权公证”则可避免。

继承:过户子女最便宜,再次转让要缴20%个税。

优:给子女的时候,收取的费用最少。

劣:1.子女有多套住房,卖出去费用高;2.继承手续复杂,常常会遭遇奇葩证明、以及发生继承纠纷;3.要父母去世才能办;4.未来可能会遭遇遗产税。

适合谁:1.父母已经去世,没得选择,只能继承;2.适合继承关系简单,继承纠纷发生可能性低的家庭;3.最适合以后不打算把房子卖出去,或者是手中没有房子、以后也不买房的人“无产人士”。

理论上讲,通过继承的方式将房产留给子女是个不错的选择。按照目前的操作方式,子女继承房屋,父母不用缴纳税费,也不用缴纳遗产税,只需要公证则可。

二、房产赠与

房产所有权人把房产无偿赠与子女很好操作,但是费用不菲。另外,和房产继承一样,将来如果再度卖出,差额20%的个人所得税是逃不掉的。

如果父母的房子比较老,这种方式是很不划算的。所以,现实中,假如不是没有购房名额无法通过买卖过户的话,90%的人都不会选择这种方式。不过,也不能一概而论,如果是新买的、豪宅、多套房买家,赠与费用也不一定是最高的。

赠与:首次过户缴3%契税再次出售费用同继承一样。

优:1.生前就能办好;2.不受购买名额限制;3.如果是两年以内的新房,赠与费用比买卖低。

劣:1.子女如有多套住房,今后卖出去费用高;2.早早赠与子女,子女如已婚,房产则为夫妻共同财产。

适合谁:1.适合以后不打算把房子卖出去的人;2.适合手中没有房子、以后也不买房的人;3.适合已经没有购房名额的子女。

据地税专家介绍,房产赠与需要缴纳的税费主要是契税,为房屋现价总额的3%;另外和继承一样,也要缴纳公证费。

三、房产买卖

看到把房子卖给子女这个办法,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都是“不靠谱”“忽悠人”。其实,假如你好好算一下账,你就能够发现,大多数的情况下,“买卖”是最透明、也是最省钱省力的方法。前提是子女有购房名额。

买卖:手续透明简单也可能最省钱。

优:1.生前就能办好;2.手续透明简单;3.再次交易可能费用最低。

劣:1.受到名额限制;2.买卖计税标准多种,如果恰好都按最高标准计税,那也会发生比赠与更高的费用;3.和赠与一样,变更所有权后,子女如已婚,该房产则视为夫妻共同财产。

适合谁:1.适合手中有多套房子的子女与父母;2.适合还有购买名额的子女。

只要证明彼此是直系亲属,可以按照原价而非市场价进行交易买卖,比如说,父母是花40万买的房子,证明是父母卖给子女的,可以40万的原价交易。

买卖产生的费用有三种情形:

1.父母如果将房产“卖”给子女,房产证未满2年的,则需要缴纳房屋现价总额5%的增值税,同时还要缴纳房价1%的个人所得税以及契税。这是最贵的一款,当然,如果父母稍有头脑,恐怕不会这么做,因为等2年后,缴纳的税费会大幅下降。

2.父母如果将房产“卖”给子女,房产证已满2年的,免征房屋现价总额5%的增值税,仅仅只需要缴纳房价1%的个人所得税以及契税。

3.如果是父母唯一住房且已5年以上,则免征1%的个人所得税、增值税,只需要缴纳契税则可。

附录:契税税率有3种

一、父母首套房屋且面积为90平方米以下的,契税税率按1%征收;首套房屋且面积为90平方米以上的,契税税率按1.5%征收。

二、父母有两套房屋,“卖”给子女的房屋如果面积为90平方米以下的,契税税率按1%征收;面积超过90平方米的按2%征收契税。

三、父母有三套及以上的,契税均按3%的税率征收契税。

事实上,由于受房屋面积,居住年限,首套、二套、多套等因素的限制,如果在将房子卖给子女的过程中,需要按照最高的标准来缴纳个人所得税、营业税和契税,则买卖过程产生的费用,也会出现比房产继承、赠与高,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但是,大多数情况下,把房子“卖”给子女,费用还是会低一些。

而值得注意的,“买卖”的手续与收费都很透明,不像“赠与”与“继承”,很多时候,你根本搞不清公证处会给你的房子开出的评估价是多少。

THE END
1.房屋过户给子女哪种方式最合适?一、房屋过户给子女哪种方式最合适? 房屋过户给子女哪种方式最合适,需要根据不同情况来判断。理论上讲,通过继承的方式将房产留给女儿是税费最少的一种方式,如果没有别的考虑,可以等到父母过世之后再办理房产过户,这一过程只需要缴纳极少的登记费和印花税。 https://www.64365.com/zs/1527912.aspx
2.房产过户子女最好方法房产过户子女最好方法鲜花怒放 好评回答 法律分析: 房产过户给子女的方式有三种:第一种是以出让的方式办理过户,也就是以买卖的方式按照交易的程序去办理过户。第二种是以赠与的方式办理过户,先办理赠与公证,然后办理房屋评估作价和房屋鉴定,最后办理过户。第三种是以继承的方式办理过户,但这种情况需要发生在父母https://law.iask.sina.com.cn/jx/sh/87TDTUjHpcdH.html
3.房产过户给子女最好方法房产过户给子女最好方法 房子过户给子女最好的办法就是赠予过户或继承过户,父母将房产过户给子女是需要给一些费用,可以选择一个合适的方式,如果是按照赠予过户的方式的话,是不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和增值税,但是需要缴纳契税,契税是按照3%来进行计算。如果是继承过户的话,是特别省钱的一种方式,只需要一个公证费用就https://m.jiwu.com/baike/35407.html
4.房产过户给子女哪个方法最好针对房产过户给子女,选择最佳方式需考虑具体情况。赠与方式需签订合同并办理公证及产权转移登记,涉及契税https://www.findlaw.cn/wenda/q_44098083.html
5.房产过户给孩子最好的方法有几种律师普法房产过户给孩子最好的方法有几种 的最好方法一般有三种方式:继承、赠与、买卖这三种方式。但是有不同的操作流程及费用,到底要采用哪种方式,需要考虑实际情况作出选择。 三种方式的具体情况如下: 1、继承:成本较低,但手续繁琐,按照法律规定,房产继承分为两种,一是法定继承,二是遗嘱继承。如果房屋产权人有两个或https://www.110ask.com/tuwen/671468223758120469.html
6.子女房产过户给父母哪种方式最好?麻烦详细说说。(三)以继承的方式将房屋过户给子女继承过户与买卖和赠与相比,税费支出是最低的,因为继承的房产没有营业税、个税和契税,只需要缴纳公证费。继承人凭遗嘱办理继承权公证,凭继承权公证书到房管管理部门办理过户更名就可以了。(一)继承过户最省钱:在买卖、赠与、继承三种过户方法之中,继承是最经济快捷的途径,因为我国还https://www.to8to.com/ask/k5667563.html
7.房产过户给子女哪种方式最划算?2023年了,这些新规你一定要了解五年以上房产买卖过户更省钱:根据国家政策,如果房产购买已超过五年,则免征营业税和个人所得税,只需要缴纳契税,比赠与过户少缴纳一个公证费。 2023年房产过户子女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呢? 许多人会认为,将父母的房产卖给子女是荒唐的,毕竟他们是一家人。 然而,这种方式是最省钱的。前提是父母名下只有一套房产,并且在他们https://xflapp.com/news/7281465544933671460.html
8.父母商铺过户子女新规商铺过户*省钱的办法买商铺避税有什么风险购买商铺是不少朋友都会选择的**,后期可以进行出租。不少父母买了商铺,年迈时想要过户给子女。那么父母商铺过户子女新规是什么样的?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答,再来看看商铺过户*省钱的办法,以及买商铺避税有什么风险,给有需要的朋友提供参考。 一、父母商铺过户子女新规 https://m.qizuang.com/gonglue/jsgh/111787.html
9.父母房产过户给子女采取哪种方式最省钱?房屋过户的方式有赠与过户、继承过户、买卖过户三种方式。房屋过户手续当中就会出现几种税款,包括个人所得税、契税、印花税、增值税、土地增值税等。这些税款直接关系当事人的经济利益,那么从2021年起,父母通过上述三种方式把房产过户给子女有哪些新规定呢?在什么情况用哪种方式最经济划算呢?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 https://szb.sgnet.cc/sgrb/sgrb/pc/con/202111/15/content_84633.html
10.夫妻离婚孩子归谁房子就归谁吗及过户方法综合法律3. 过户方法 一般而言,房产的过户方法包含协议过户和诉讼过户。协议过户是指双方自愿达成协议,依照约好的方法实施房产过户。这类方法相对简单快捷,但是需要双方积极合作。 假如夫妻双方无法达成一致,房产过户可能需要通过诉讼实施解决。其中一方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判决房产归属及过户。法院会就夫妻双方的财产情况和离婚https://www.hezegd.com/lawnews/zh/1335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