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他出生在福建龙岩的一个事业单位家庭,父亲在去东莞开办电子产品加工厂之前是市科委的工作人员,母亲是护士。与事业单位大院里其他父母对子女严加管束不同,热爱尝试新鲜事物的父母很早就给了张一鸣宽松环境,让他在很小的时候就能自主决定自己的人生走向。
张一鸣的童年,父母彼此聊的话题多是双方的朋友在国外搞了某项技术,做出了某个产品。现在很难去判断,在1980年代,这个小家庭里萌发的创新风潮是否影响了张一鸣未来的人生道路,但有一点可以确定,父母的宽松与这个家庭对商业的早早触碰让他在很小就接触到商业世界与创新之间的某种联系。
在所有人眼里,极客的童年应该是早早立下成为科学家的志向,但张一鸣再次颠覆了大家对极客的想象。他说:"上大学的时候就想做出有价值的东西,比如能做出个芯片,芯片是一件很具体的事物,或者能够制药,有所突破。所谓科学家的梦想是在小学阶段的想法,早就消逝了。"
中学阶段,化学成绩一直很好的他对化学实验课提不起劲,上实验课时,支酒精锅、倒试管的这些繁琐程序让他感觉到既琐碎又危险。
现在无人能够说清,当年厌恶操弄酒精灯、化学药品坩埚的张一鸣是从何时起开始对自己的人生进行第一次规划,但他开始模糊地感知到,自己喜欢的是有体验感和参与感,并能够迅速见效的事物。他说:"你的行为,你的输出,都要快点看到变化。而计算机是最快的。"大学时,他报考了微电子专业,随后又转专业到软件工程。
这种不甘于做常规、重复事情的性格也在他日后的创业中一再显现。大学毕业后的他曾经短暂进入微软,后因感觉大公司没有清晰强烈的目标,每天都在做一些离用户很远的基础开发,所以,他迅速选择离开。
大学毕业后,张一鸣曾经详细地分析过网络信息传播的各个部分和角度,他发现,信息的组织与分发有最大空间。
在酷讯工作时,有件事让张一鸣感受非常强烈。在酷讯给垂直搜索编程时,张一鸣要订一张回家的火车票,那时候去火车站买票很难,也不知道什么时候网上会有一张二手票出现。他就在中午吃饭时花了一个小时写了一个小程序。酷讯已有的搜索跟我们常用的搜索一样,是需要用户主动输入信息去搜,实时去看当时有没有二手票的最新信息。而张一鸣的工作是把他自己的需求用程序固化、存储下来,让网站机器定时自动去帮他搜,一有搜索结果就用短信通知他。在写完这个程序之后他就出门了,结果刚出门半小时不到就收到了短信提示,然后他就直接去取票了。他不用买黄牛票,也不用在电脑前一直呆着,这个小程序给他提供的价值非常大,当时张一鸣就有了想法,当有符合他需要的信息出现时,应该告诉他,以后他就一直在思考,如何更有效地发现信息。
2014年30岁的张一鸣,就是字节跳动(bytedance)的创始人,从牛仔裤上的油渍上你很容易看出他是一个典型的技术宅男。从高中时代起他就酷爱计算机,2001年进入南开大学先后就读于微电子和软件工程专业。他在大四时编写的电路板自动化加工软件PCBS曾获得过"挑战杯"二等奖。
就是这位极具冒险精神的"技术宅",迄今为止,他已经直接参与了五家公司的创业,其中有两家是自己创立的,还有一家是合伙人。
开发面向企业的IAM协同办公系统
张一鸣嗅到了互联网行业大发展的气息。2005年大学一毕业,他就组成3人团队,开发一款面向企业的IAM协同办公系统。但产品的市场定位失误导致了创业失利,当时协同办公在中国根本还没有发展起来。
这次创业经历让张一鸣意识到,在互联网创业需要找到一个正确的方向。
参与创建旅游搜索网站酷讯
在一次短暂而失败的创业后,2006年2月张一鸣进入旅游搜索网站酷讯。作为酷讯的第一个工程师,他全面负责酷讯的搜索研发,一年后成为技术高级经理,手下管理着40多人,最终担任技术委员会主席。成为管理者之后,技术出身的张一鸣很想学习大公司的管理方法,于是在2008年离开酷讯去了微软。[7]
在酷讯工作时,有件事让张一鸣感受强烈。他想订一张回家的火车票,但那时候去火车站买票很难,网上也不知道何时会出现二手票。酷讯当时已有的搜索是需要用户主动输入信息去搜,实时查询二手票信息。[7]
于是,张一鸣在午饭时段花了一个小时写出一个小程序,把他自己的需求用程序固化、存储下来,让网站机器定时自动帮他搜索,一旦有了搜索结果就短信通知他。在写完这个程序不到半小时,张一鸣就收到了短信提示,然后买到了票。不用买黄牛票,也不用在电脑前一直待着,这个小程序对他的价值非常大。[7]
此后,张一鸣就一直在思考,如何更有效地发现信息。[7]
独立创办房产信息网站九九房
当饭否被关闭之后,海纳亚洲找上门来,希望出资由张一鸣创立一家房产信息网站。2009年10月,张一鸣开始了第一次独立创业,创办了垂直房产搜索引擎"九九房"。在九九房,张一鸣开始涉足移动开发,6个月间推出掌上租房、掌上买房等5款移动应用,在当时的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实现150万用户,是房产类应用的第一名。
"我这时候对移动市场有了认识,感觉个性化信息推荐在手机上的需求更大。"张一鸣在2011年底辞去了九九房的CEO职位,在2012年年初开始筹备"今日头条"。
创办字节跳动,推出"今日头条"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达到5.64亿人,而用手机上网的比例快速增长至74.5%,达到了4.2亿人的手机网民规模。
2012年7月,今日头条获得SIG海纳亚洲等数百万美元A轮投资;[12]2013年9月获得DST等数千万美元B轮投资;[12]2014年6月3日,今日头条完成C轮融资,由红杉资本领投。[13]张一鸣创办的"今日头条"从上线到拥有1000万用户只用了90天。[14]
人才观:面对人才挑战,控制人力成本不是正确的解决方案
张一鸣表示,今日头条的人才机制主要包括三个要点:第一是回报;第二是成长;第三,他在这个公司精神生活很愉快,他干起事来觉得有趣。除了有趣和成长之外,核心就是有效的激励策略,也就是回报:
公司的核心就是要通过构建好的配置,配置好的生产要素,让公司有最高的ROI,并且给每个人提供好的ROI,所以公司的核心竞争是ROI的水平而不是成本水平。只要ROI好,薪酬越多,说明回报越好。当然如果人力成本很高,反过来要求公司必须能把这些人配置好,发挥好,但这正是一种进取的姿态。
2、回报要保持足够高的天花板,任何时候能吸引创造超级价值的顶级人才加入奋斗。
3、公平理性地按照岗位级别评定和绩效评估确定薪酬。
头条做过统计,发现薪酬和表现相比,经常会出现各种形式的溢价,熟人溢价、新人溢价、资历溢价等等。所以头条内部,按岗位级别定月薪,岗位级别代表他在这个专业领域的稳定产出,我们不让业务主管定薪酬,业务主管只定岗位。HR会根据岗位级别综合当前这个阶段的供求关系、竞争激烈程度给出offer。[15]
张一鸣:内容生产与发布的分离是媒体大趋势
第一,内容市场需求空前旺盛。技术的革新,刺激了内容的生产和消费。相比文字内容,富媒体内容,特别是视频正受到用户更多欢迎。
第三,信息过滤的权力让度。从前,人们让媒体帮忙过滤信息,去决定自己该知道什么事情在发生,这个权力在媒体手中。现在,一种是把信息过滤的权力让度给社交关系,让每个人推荐自己喜欢的内容给朋友,另一种是把权力让度给算法,让算法来识别你的喜好,推荐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16]
张一鸣:今日头条不是一家媒体公司,是一家技术公司
从人员构成占比就可以看出来。我们是工程师居多,他们是媒体人员居多。目前今日头条有500多人,产品技术有200多人,法务、行政、法律等职能岗位有100人左右,销售岗位有100多人,其他的运营岗位,比如内容合作加起来有100人。技术人员是最大头。[17]
定位是信息分发的渠道
从用户出发
我们跟之前资讯客户端对比,第一从用户出发理念,第二通过技术广泛解决,满足信息需求问题。从用户出发,就是我们把用户关心的推荐给他,并且尽可能通过技术达到这个目的,就像马车跟汽车,不同理念之后,也许一开始跑的不如马车快,但是可以不断突破上限,让信息技术不断突破,我们一开始抱定大数据推荐引擎信念。
张一鸣喜欢用坐标和矩阵来表现事物。在这位不善言谈的极客眼中,数学才是对事物之间最基础关系的描绘。
张一鸣并不是一位典型的创业者,包括他对成功的看法也跟这个时代众多野心勃勃的创业者大相径庭。他不喜欢聊他的公司未来是否上市,也不喜欢聊他的公司会通过何种方式盈利,你似乎很难从他身上找到其他创业者对金钱的那种渴求。他数次创业,孜孜不倦的工作只是出于对挑战的向往和对搜索的兴趣,能够做对用户和社会有益的事情才能令他兴奋。对,你可以这样形容他,一个自由纯粹的冒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