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国家卫生健康委2号楼新闻发布厅
主持人:胡强强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
嘉宾:邢若齐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副司长
郑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主任医师
谢斌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党委书记
黄薛冰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临床心理中心主任
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胡强强: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下午好。欢迎参加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布会。
近年来,国家卫生健康委不断健全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持续推进心理健康促进行动,强化医疗卫生系统心理健康服务能力,提高诊疗规范化水平,加大科普宣教工作力度,提升公众心理健康素养。
今天的发布会我们将聚焦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工作的有关情况。
出席本次发布会的嘉宾有: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副司长邢若齐女士;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主任医师郑毅先生;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党委书记谢斌先生;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临床心理中心主任黄薛冰女士。
请他们共同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下面进入今天的提问环节,提问前请先通报所在的新闻机构。请举手提问。
凤凰卫视记者: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副司长邢若齐:
当前,随着国家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工业化、城市化、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人们生活节奏也越来越快,确实容易导致公众心理压力增加,心理问题也会增多。
国家卫生健康委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促进公众心理健康。一是健全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早在2016年,我委就联合22个部门印发了《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对发展心理健康服务、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等作出了系统部署。从2018年起,我委等10部门联合开展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在试点地区探索建立多部门齐抓共管、各行业共同发力、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社会心理服务模式和工作机制。二是提升心理健康服务能力。加强精神专科医院、综合医院精神心理科建设,持续推进精神科医师转岗培训,强化医疗卫生系统心理健康服务能力。三是开展专项行动重点推进。2019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健康中国行动》,“心理健康促进行动”作为15个专项行动之一,专门对心理健康工作作出部署,并指导地方持续推进。四是加大科普宣教工作力度。我委组建国家级健康科普专家库,吸纳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领域专家,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宣传科普,提高公众心理健康素养。每年世界精神卫生日,分别以面向公众、儿童青少年等不同主题开展宣传活动,进一步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谢谢提问。
新华社记者:
请问如果我们普通人感觉到自己有心理问题,有哪些方式可以来帮助缓解?专家会建议我们去哪里求助呢?谢谢。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党委书记谢斌:
谢谢。
香港经济导报记者: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主任医师郑毅:
外部因素主要是来自于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家庭因素,家庭教养方式如家长放纵、忽视、溺爱等都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发展,也都是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的。学校的学习压力也是一方面,如果我们过分强调以分数定胜负,这样会导致孩子出现极端的心理反应,就会出现问题。同时,也要注意培养孩子在学校中的人际交往能力,因为孩子在学校不单纯学习知识,同时也是社会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出现问题,可能导致整个心理发展过程出现偏差。另外,社会环境,比如网络也可能对孩子产生影响,孩子是身心发展还不成熟的个体,对外部网络信息和网络游戏的调节和抵御能力比较弱,有时候容易沉迷网络,有时候网络上出现的一些不良信息也可能对孩子产生影响。这些都是影响孩子心理健康发展的因素。
我们作为家长,要理性看待孩子的差异,不能以一个指标来判断孩子的好坏,这些差异是孩子心理发展和成长过程中形成的,要尊重每个孩子自身发展的节奏和特点。家长要鼓励孩子多参与社会活动,多参与学校活动。另外,家庭因素对孩子影响也很大,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非常重要。所以,我们要创造一个理解和尊重孩子情绪的家庭氛围,家长要了解孩子的发展,理解孩子的情绪变化,科学引导,创造一个有利于心理健康的环境,促进孩子心理健康发展。
《澳门月刊》记者:
很多人平时可能都遇到过类似的情况,比如会因为工作压力、生活压力或者其他原因感觉自己出现了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请问这是否属于心理方面的疾病?如果是,我们应该怎样应对?谢谢。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临床心理中心主任黄薛冰:
但是我要提醒大家的一点,虽然精神障碍确实能够取得不错的治疗效果,但是症状好了之后不要随意停药或者调整药物用量,一定要遵医嘱使用。
央广网记者:
网络上确实是流传着一些所谓的患病率、检出率等数据,比如我也看到说“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已经达到15%-20%”这样一些谣言。根据权威机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其实我国的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只有大概2%左右,随着信息化的普及,公众获取信息数据的方式更加多元化,也更加方便快捷,但是这些数据的科学性需要我们去甄别,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了解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在此,我们也呼吁,有关的调查要按科学规范的方法来开展,发布结果更加要向公众负责,不能够无限地求流量,进行夸大的宣传,传播焦虑情绪。
《南方日报》记者:
对于已经出现心理问题的儿童青少年,我们应当如何进行干预和治疗呢?儿童青少年精神疾病的治疗方法有哪些?谢谢。
家长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及时发现,首先是前端预防,这是很重要的,我们要为孩子营造一个好的环境,要给孩子一个情绪出口,这样可以控制和减少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对于存在轻微心理问题的儿童青少年,我们主要是家庭和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家长、老师的疏导、关心,很多问题是能够解决的。对于出现某些症状但还达不到疾病诊断标准的儿童青少年,可以采取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等手段减少疾病发生,促进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对于已经达到诊断标准的儿童青少年,我们要根据不同的疾病症状特征来规范治疗,儿童是发展中的个体,他的治疗非常关键。目前主要的干预方式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两大类。药物治疗对某些疾病是非常必要的,药物都是经过严格的临床研究,确保安全性才能上市的。对于儿童和青少年我要特别强调治疗的及时性是非常重要的,儿童发展变化较快,如果及时治疗的话,很多孩子的恢复都非常好、非常快。
除了药物治疗以外,还有非药物治疗,包括个体心理治疗、家庭心理治疗、物理治疗等。另外,健康的饮食和运动都可以在儿童治疗中发挥作用。我们要了解精神疾病的治疗是综合性的,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医疗卫生机构、学校、家庭都需要积极配合,要有足够的耐心和包容度,要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和学校支持环境,帮助孩子早日康复,谢谢。
《中国青年报》记者:
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很快速,工作生活节奏也显著加快,公众对睡眠质量的要求在不断提升,请问睡不好是病吗?需要干预吗?谢谢。
新黄河客户端记者:
这个问题我们在临床上确实也经常遇到,做了各种各样的检查,最后被医生推荐到精神科去做评估、诊疗。其实有一些到精神科或者心理科来寻求帮助的病人,可能也会有一些躯体疾病,会被建议到其他科室做检查和治疗。所以,心理健康跟身体健康之间确实存在密切的联系,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一方面我们的心理状态可以直接影响生理功能,比如消极的情绪,像常见的焦虑抑郁会导致我们免疫水平的下降,增加患病的风险,许多躯体疾病,比如肿瘤、冠心病、消化系统溃疡等,这些都可能跟消极情绪或异常个性特征有关系。所以要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学会调节情绪,避免长期处在消极情绪中。刚才几位专家都提到通过正念、冥想等,包括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来调节负性情绪,这对预防和治疗这类躯体疾病至关重要,要用积极阳光友善的心态来待人、待事,这既是可取的,同时也是健康的。
中新社记者:
如果我们自己或者家里人怀疑患上了精神疾病,应该去哪里就诊?老年人的精神异常有哪些特征?目前我们医疗机构精神疾病的诊疗情况如何?在治疗中还有什么需要注意的?谢谢。
我先说说医疗机构精神诊疗的一些情况,2020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印发了《精神障碍诊疗规范》,对100多种临床常见精神障碍的诊断要点和治疗原则都进行了规范,对于提高诊疗水平,改善精神障碍换着的生活质量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我们怀疑患上了精神障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精神疾病,这时候我们要到精神专科医疗机构、综合医院、儿童医院、中医医院精神心理科就诊。
总的来说,精神疾病的治疗是综合的、长期的过程,要强调全病程治疗,要有足够的耐心、信心和包容度,这才是比较好的治疗模式。同时,家属、患者要如实地向医生反馈治疗情况,加强医患的沟通也很关键,要听从医生的指导,这样才能够获得最好的治疗效果。
总台央广网记者:
现在人们对心理健康的需求越来越大,下一步,国家卫生健康委还将采取哪些措施来促进公众的心理健康?谢谢。
国家卫生健康委高度重视心理健康工作,已在医政司新设置了心理健康与精神卫生处,来加强专业规划协调指导的职能,组织医疗卫生机构发挥专业作用,为公众提供方便可及、多样化的心理健康服务。
我们希望通过以上举措,进一步扩大心理健康服务供给,同时提高公众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有需求时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帮助,促进心理健康。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