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一直是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链接上下游100多个行业,包括上游的房产开发、建设、设计,下游的租赁、装修、家居、家电、住房数据、物业服务等等,毫无疑问,房地产行业牵动着多个行业的兴衰。
自国家出台“房住不炒”方针之后,房产行业告别了过去20年狂飙突进的“大扩张时代”,进入细水长流、稳健发展的“存量房时代”。
如果说,“大扩张时代”是万科、恒大、碧桂园等多家房产商唱主角,“存量房时代”却进入了唯一霸主的格局,这个唯一霸主,就是贝壳。
按规模看,贝壳在全国拥有上百万经纪人,在许多城市中市场份额超过50%,处于绝对的市场主导者地位,不夸张地说,“贝壳打个喷嚏,行业就会跟着感冒。”
按交易规模看,2023年贝壳平台总交易额高达3.14万亿元,仅次于阿里巴巴和拼多多。
按市值看,贝壳的港股市值1300多亿,比万科、碧桂园、融创等多家头部知名房企的市值加起来还要多。
在房产行业,贝壳的主导地位和话语权,早已经达到了滴滴在出行领域、淘宝在电商领域的市场地位,甚至比后者更为强大,但相比后者,贝壳受到舆论的监督和政策的约束却要少得多。
在很多用户和同行的眼里,大家已经“苦贝壳久矣”——让用户被迫买“好房好赞”,花费更多的服务费;房产商被迫为贝壳缴纳不菲的佣金;携资本的力量,掏空式di地挖中介同行墙角……
可以说,如今财大气粗的贝壳,所到之处已经让同行叫苦不迭,让行业头痛不已,时不时地掀起惊涛骇浪。
最新的这一次,是苏州。
2、贝壳要砸了苏州同行的饭碗?
据了解,倡议书中没有点出名字的某品牌,就是贝壳。
在网上,苏州名古屋某管理者怒斥贝壳无底线挖人的内部信广为传播,还有账号直接发布了疑似苏州贝壳人员站在名古屋地产店门口,列队唱歌的视频,标题是《苏州贝壳vs名古屋地产,直接上门挑衅》。对此消息,贝壳官方至今未给予回应。
使用的手段,包括业主放在贝壳的钥匙,如果是某品牌的同行去借用,就百般刁难,不予配合,让生意做不下去。
这一系列举措,在苏州房产经纪圈引起了轩然大波,非贝壳系的同行控诉贝壳不正当竞争、搞行业垄断,并最终引发了苏州市房地产经纪业协会发布倡议书。
其实,了解行业的人,对这一幕应该不会感到陌生,去网上随手搜搜,从盐城到重庆,从杭州到太原,类似的事情已经发生多起了。贝壳“野蛮挖人”、“携资本的力量搞不正当竞争”的指控,屡屡出现在网上。
只不过,这一次,贝壳在苏州做得更绝,吃相确实有点过了,难怪激起了苏州非贝系经纪公司的强烈不满。
有律师说,如果站在同行的门店门前列队唱歌叫板,严重干扰同行正常的生产经营,已经涉嫌寻衅滋事,轻则应该治安处罚,重则入刑。
3、三步吞噬同行,垄断行业上下游
从全国来看,贝壳高调、成建制挖人的手法,似有“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味道。
可以总结出贝壳吞噬同行三步法:
第1步,谈,先借助资本的力量开出诱人的条件,让同行主动缴械,带着门店和人员、资金加入贝壳系;
第3步,一旦你加入了贝壳系,你就会牢牢的困在贝壳的算法和机制里,沦为螺丝钉,原有的品牌彻底边缘化,丧失价值;原有的管理人员失去话语权,最终沦为贝壳体系内无差别的一员,旧品牌旧团队彻底被肢解。
经过这三步,贝壳逐渐攻城掠地,实现在市场中绝对的垄断地位,消灭了竞争,收割了同行。
有苏州经纪人说,“贝壳作为全行业一家独大的上市公司,在许多城市已经占据50%以上的份额,是绝对垄断的地位了,借用自己的地位和资本的力量,用不正当手段搞垮同行,就没有人能管了吗?”
但现在看来,贝壳似乎并没有停手,而是一个城市接着一个城市的踩踏、收编,如此下去,贝壳难免有沦为“行业公敌”的危险,而最终损害的还是老百姓的利益。因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自由竞争的市场,才会不断提升效率和服务;垄断的市场,必然带来服务水准的降低和收费的高昂,老百姓失去议价权。
“希望监管部门能出手管管,要不然行业就会被毁掉了”,有苏州经纪人说,不能任由某些企业为所欲为,这一次是苏州,下一个又会是哪里呢?
4、扰乱市场,成为平台的收割机,伤害经济复苏
贝壳刚刚发布了2023年财报,有关数据发布后备受诟病。
而那些被贝壳收入麾下的品牌和店东,真的能赚到钱吗?网上也是怨声一片。这些品牌和店东成为贝壳庞然大物下的一个齿轮,收入微薄,许多品牌被收编后销声匿迹,也有很多品牌满怀希望、敲敲打打加入贝壳体系,很快又与贝壳分道扬镳,甚至成为仇人。
客观地说,整个房产经纪圈因为贝壳而变得更好了吗?答案恐怕并非如此,除了贝壳自身的营收暴涨之外,体系内的经纪人和非贝壳体系的同行怨声载道。说到底,垄断不得人心,既伤害自己,也伤害开发商和二手房的消费者,伤害整个行业的良性发展。
近年来,国家层面不断强调打造统一大市场,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公平化的竞争环境,但贝壳公司的很多争议做法与此背道而驰,损害行业的良性竞争环境,收割同行,损害就业和经济稳定,扰乱正常的房地产服务市场秩序,给消费者增加了更多不必要的成本和压力,伤害了中国经济的复苏和发展的活力。
尤其是对于当地经济的发展,危害尤甚。国家倡导民营经济百花齐放,蓬勃发展,既能够解决就业,还能够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服务。一家企业,如果挟垄断之势,伤害行业生态,无疑与国家的大政方针逆向而行,它将伤害民营经济的发展,损害就业,损害营商环境,损害消费者的利益。
希望这样的行为能够引起监管部门的重视,不能任由这样的乱象持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