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是胡说八道。”从去年年中就开始看房的陈先生觉得,近期楼市热传的“疫情三年,涨回来只用了一周”这句话与他的自身感受完全不同,“这是中介和自媒体为了推动成交制造的焦虑,不惜弄虚作假。”
为了说明这点,他向上海辟谣平台介绍了多名近期有选购二手房意向的朋友,希望亲身经历告诉大家:“在哄抬房价这件事上,房产中介难辞其咎。政府部门始终强调‘房住不炒’,但部分中介和自媒体的做法完全是背道而驰。”
混淆带看量、成交量、成交价格
“说‘疫情三年,涨回来只用了一周’的那些报道我都看了,里面基本是中介机构的一面之词,还混淆了带看量、成交量和成交价格。其实是带看量多了,成交量多了,并不是房价涨了。但中介和自媒体炒作成‘房价涨了’,很不负责任。”陈先生说,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3年1月份70个大中城市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变动情况看,上海1月的二手房只是止跌,几乎没涨。
看了大半年房,陈先生觉得,近期带看量变化,既与疫情有关,也与今年春节较早有关。去年年底新冠感染实施“乙类乙管”后,不少意向购房者和房东都“阳”了,房产中介也“阳”了,带看量自然下降。今年春节较早,意向购房者和房东都自1月起准备过年,此后不少房产中介陆续返乡过年,带看量持续走低。眼下,方方面面正常运转,带看量上升属于意料之中。带看量多了,成交量上涨,也很正常。但这些不足以表示房价上涨了。
其余几名意向购房者也说,在带看过程中,部分中介会用带看量、成交量来制造焦虑,而且手法各异。
“最近,我看房时想起了这套‘抢着看’的超低价房,就问中介卖掉了吗。结果他承认,还没有卖掉,因为房源本身有瑕疵。”王女士认为,“看的人多”并不代表“买的人多”,更不代表“价格会涨”,但中介故意混淆这三者的差异,制造出“再不下手就晚了”的焦虑。
从购房者的陈述看,有些中介在带看时经常“敲边”,虚构市场供求状况,同时鼓吹“买涨不买跌”,用“楼市要涨了,涨上去就不划算了”等话术推动成交。
突出个案,忽略全局
多名看房者还表示,在推动成交方面,部分中介会虚构交易情况,或者用“有人加价买”“很多人抢着买”交易个案等误导购房者。
在看了某套房源一周后的一天早上,中介突然来电,“焦急”地告诉孙先生:“你看中的那套房子,另一个客户也看上了,他们下午就要签。如果你要买,赶紧过来,抢在他们之前签,上家也在。”对那套房源总体感觉不错,孙先生赶紧打车到门店与上家磋商。结果,价格从上午谈到下午,一直没达成共识,但也没看到“竞争者”前来签约。此时,孙先生识破了中介的伎俩:“根本没有‘竞争者’,就是希望我来签约。”
编造政策,哄抬价格
政策一直提倡“房住不炒”,但部分中介似乎希望通过制造“房价不断在涨”的趋势来制造焦虑,推动买房者“尽快出手”。
多名意向购房者都说,遇到过中介利用信息不对称诱导他们签约的情况。这些不对称的信息包括政策、房源附加值、其他购房者的情况等。
不仅如此,部分中介甚至用谣言来拉动销售。比如,上海虹桥商务区横跨长宁、闵行、嘉定、青浦4个区,曾有中介为拉动销售,虚构“上海要成立‘虹桥新区’,政策利好将带动房产大幅升值”等谣言,甚至将有关虹桥商务区的新闻报道嵌入营销资料,用“移花接木”的方式误导购房者。已有一批房产自媒体因此被网信部门依法查处。
为房源编造不存在的“附加值”也是套路之一。孙先生发现,中介嘴里的“学区房”越来越多,“每个小区都有对口学校,到了中介嘴里,这些学校有的是‘一梯队’,有的是‘二梯队’,或者‘小学二梯队’但对口‘一梯队初中’……大玩概念,统统变成‘学区房’,结果就是价格要涨。”
又如,外环外的楼盘配套设施相对欠缺,中介却会信誓旦旦地说,这里已经规划了医院、学校、超市及公交,入住后配套很快会跟上。如果购房者顶真一点,要求中介提供证据,中介却只能拿出自媒体似是而非的“报道”。
“中介和自媒体似乎想通过制造话题、热度来拉动销售。希望管一管,不要再让他们传播虚假消息了。”多名意向购房者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