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款小区人脸识别APP实测:有App明文上传人脸照片及房产证

从中国“人脸识别第一案”一审宣判到售楼处暗中使用人脸识别,从北京推出人脸识别垃圾桶到东莞公厕停用人脸识别供纸机,过去一年中,人脸识别应用正在经历越来越严格的公众审视。

12月22日,由南都个人信息保护研究中心主办的“2020啄木鸟数据治理论坛”在北京举行。南都人工智能伦理课题组在会上发布了《移动端人脸识别应用合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其中的技术测评由中国金融认证中心(CFCA)提供支持。

报告显示,四成被测应用(包括App、小程序和公众号)的隐私政策透明度处于较低及以下水平,学校管理、商业零售类应用的透明度平均分最低,甚至有商场欺骗诱导用户“刷脸”;部分小区门禁App明文传输人脸照片、房产证、租房合同等敏感信息,存在较高的安全风险。

四成应用隐私政策透明度较低人脸信息共享不合规现象突出

结合多个应用商店的下载量排名和网络公开平台的用户投诉情况,南都人工智能伦理课题组(以下简称“课题组”)选取了50款具有人脸识别功能的移动应用进行测评,涉及园区门禁、开户销户、支付转账、商业零售、学校管理、政府办事、换脸娱乐等七个类别。

50款被测人脸识别应用。

隐私政策透明度,是本次测评的项目之一。透明度越高,意味着隐私政策中有关个人信息处理规则的描述越清晰。依据得分,透明度可划分为五级:高(91分及以上)、较高(76分至90分)、中等(61分至75分)、较低(41分至60分)、低(40分及以下)。

测评显示,隐私政策透明度处于中等及以上的应用有30款,占比60%;透明度处于较低及以下水平的应用有20款,占比40%,其中4款应用没有隐私政策,得分为0。

从七类应用的平均分来看,支付转账与开户销户类应用的隐私政策透明度较高,分别得到88分和86.7分;换脸娱乐(54.5分)、园区门禁(41.9分)、政府办事(40.5分)类应用的隐私政策透明度较低;学校管理(40分)和商业零售类(36.83分)应用的隐私政策透明度则处于低水平。

相较于一般的移动互联网应用,人脸识别应用的特殊之处在于,在很多情况下需要通过间接方式获取人脸照片等个人信息。

与之相对应的,是现实中突出的个人信息共享不合规现象。

这种情况,以小区门禁应用最为典型。课题组实际走访多个小区后发现,人脸照片等个人信息通常不是由居民自行上传,而是由物业统一收集。还有部分小区将业主与租房者区分,租房者的个人信息由业主收集。

一款App自动开通了居民的账号,而且居民只能修改部分个人信息。

这样的信息收集与共享行为,显然违背了现行法律法规中关于告知和知情同意的要求。

学校管理与商业零售类应用扩张迅速但隐私政策透明度最低

2019年,“人脸识别进校园”案例密集出现,引来颇多社会争议。一些学校引进了可以分析学生情绪的人脸识别应用,又在受到舆论质疑后纷纷停用。

一年过去,课题组调研发现,校园内的情绪识别应用虽已“销声匿迹”,其他类型的人脸识别应用却仍然呈现扩张态势,涉及校园门禁、考勤管理、迎新注册、餐饮消费等场景。

课题组选取了六款学校管理类应用进行测评,发现其隐私政策的平均透明度得分仅为40分。

比学校管理类应用表现更差的是商业零售类应用,平均透明度仅有36.83分,在七大类应用中排名最低。

商业零售类应用隐私政策透明度情况。

商业零售类应用主要是为了帮助商家识别用户的身份,统计用户数量、获取用户画像。但这样的精准识别与接待往往追求用户“无感知”,商家普遍不会向用户告知个人信息的处理情况。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商家与工作人员甚至会巧立名目,以欺骗误导的方式用户刷脸。

以北京秀水街为例,该商场自2017年开始推广基于人脸识别的导游返利系统。导游只要提前在秀水街App内填写行程信息并上传游客人脸照片,就能获得游客消费的返利。据课题组调查,为了避免引起游客反感,导游往往会将拍照用途解释为“保障游客安全”“防止游客走失”。

“秀水街”隐私政策。

部分小区门禁停用后仍留存人脸信息多款应用没有注销功能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个人信息主体有权要求网络运营者删除其个人信息。但报告显示,在50款应用中,27款没有提及产品或服务停止运营的情况,占比54%。

以睿视App为例,其隐私政策提到,停止运营后将通知用户,同时删除或匿名化处理用户个人信息。然而,课题组成员走访发现,一些小区的人脸识别设备已经停用,居民的个人信息却仍然留存在睿视App内。部分居民甚至不知道自己拥有睿视App账号,很难掌握后续的个人信息处理情况。

在CFCA的技术支持下,课题组还针对50款应用中的20款做了进一步的数据安全检测,其中园区门禁类应用10款,商业零售类应用6款,学校管理类应用4款。

20款被测应用。

进一步测评显示,20款应用中的14款存在难以注销或删除人脸信息的情况,约占70%。

有应用明文传输人脸照片及房产证存在较高的信息泄露风险

数据传输安全是保障个人信息安全的关键环节。据CFCA安全专家介绍,网络攻击者可能截获传输的数据包,进行数据窃听、数据篡改、身份伪造等。因此,移动应用有必要采取加密等数据保护措施,降低人脸信息被攻击者恶意获取或破解的风险。

本次技术检测显示,20款被测应用中,有5款采用HTTP协议作为应用的网络传输协议,其中2款采用该协议明文传输人脸照片(景区门禁1款,商业零售1款)。

一款应用采用HTTP协议明文传输人脸照片。

HTTP协议属于明文传输协议,数据传输过程没有任何信息安全保护措施,通信过程非常容易遭遇劫持、监听、篡改,进而引发个人隐私泄露等严重的安全问题。

另有9款应用传输人脸照片时使用HTTPS安全传输协议,但没有采取进一步的保护措施。信息安全从业人员认为,对人脸此类高度敏感的个人信息而言,不能仅依赖公开的安全传输协议,建议再添加一层单独的数据保护。

今年以来,小区门禁应用呈现加速落地态势,有效推动了基层管理与居民通行效率的提升。为了验证居民身份,一些小区门禁应用会要求用户上传房产证、租房合同等信息。

本次检测发现,3款小区门禁应用上了传用户的房产证或租房合同,其中一款为明文上传,另两款仅使用HTTPS协议。在网络传输过程中,这些信息均存在泄漏风险。

门禁应用上传房产证或租房合同。

一款应用服务器返回的链接可被互联网公开访问。

这意味着,攻击者一旦截获传输数据包,就将获得用户的一系列个人敏感信息。例如,一款在安卓平台下载量超过200万的小区门禁应用明文上传身份证正反面照片、房产证照片,服务器返回的图片链接能被直接浏览或下载。

报告建议网络运营者通过加密等多种数据保护措施,降低人脸信息被攻击者恶意获取或破解的风险。同时,网络运营者需建立严格的内部管理措施,防止人脸信息被滥用,或是被非法提供给第三方。如无必要,网络运营者应尽量避免存储人脸原始图片。

采写:南都记者冯群星

提交成功!请耐心等待,我们的工程师会在24小时内联系您!

即时通讯云使用者请在应用详情页面咨询客服云使用者请进入管理员模式咨询

THE END
1.担心安全:给房产中介发了房产证和身份证的照片会有问题吗?发房产证照片给别人具有一定的风险,应当注意房产证隐私信息的保护。房产证照片包括个人房屋产权的确认信息https://www.findlaw.cn/wenda/q_46568899.html
2.微信发送房产证和身份证信息会有风险吗?服务地区-广东广州·电话-137-2526-5158 https://www.lawtime.cn/wenda/q_47923410.html
3.行驶证拍照片给别人有坏处吗此外,行驶证信息共享还可能涉及到个人隐私安全的问题。在数字化时代,个人信息保护尤为重要。过度分享行驶证等敏感信息,可能使个人面临更广泛的隐私泄露风险,甚至遭受身份盗用等严重后果。 因此,在面临需求提供行驶证照片时,车主应审慎考虑,并权衡利弊。除非确信对方是可信任的亲友,并有明确的合理需求,否则最好避免轻易分https://www.autohome.com.cn/ask/12322101.html
4.把房产证照片和户主的身份证照片提供给别人会不会有风险危险如下:基本个人信息暴露,对于个人隐私不利。房产证很可能会被不法分子伪造甚至变卖,而你也有难逃的责任。房产证信息很可能会被窃取,然后推得一系列信息甚至户主身份证号。https://mip.64365.com/tuwen/fchkz/
5.旧手机想换新的,旧手机被回收去有风险吗,里面的信息会被泄露?第1如果把手机中的文件想象为各种楼房,那么这样的“删除”就相当于没收了这所房子的房产证和土地证,这样当你打开手机找图片时候,相当于你在寻找住的地方,这个被没收了土地证的房子就被系统认定为是“不合法”的“黑店”,从而不会让你看见。 当然了,仅仅没收了土地证并不改变这栋房子依然存在的事实。如果有坏人捡到https://tinynews.org/new/63874317/1
6.ak.akvtc.cn/mokoi11随着烙笔在木板上滑动,一股淡淡的焦香味弥漫在空气中,每一笔烙痕都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居民们在烙画的过程中,不仅感受到了艺术的乐趣,更体会到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他们纷纷表示,这样的活动非常有意义,不仅学到了烙画这门传统技艺,还让他们对中华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http://ak.akvtc.cn/mokoi11_23/913020.html
7.www.jnsh88.com/mokaka94946.html截至7月18日,记者在某第三方消费者投诉平台检索“低价游”发现,相关投诉有1875条。 两年过去了,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前四个月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金额累计5382.28亿元,同比增长16.89倍;而从试点之初至2011年4月末,全国累计办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10481亿元;截至7月6日,人民币跨境结算业务已经完成http://www.jnsh88.com/mokaka94946.html
8.网贷平台问题范文12篇(全文)(二)信息泄露风险 P2P网贷平台实行的是实名认证机制,借贷双方需要将其个人信息进行上传由平台进行审核。这些个人信息由平台加以管理的,借贷双方无法消除。若发生平台管理不善,信息便会遭到泄露。网贷平台建立在互联网技术上,本身存在技术风险,因此容易受到网络攻击,难以保障用户的信息安全。在利益的趋势下,网贷平台自身也https://www.99xueshu.com/w/ikeywutyat1f.html
9.房产证拍照给别人有风险吗律师普法有风险的。有可能的后果是:第一,可能会暴露姓名跟身份证号码,以及你的住址;第二,根据以上信息可以在很多渠道查询到本人的更多信息;第三,房产证的照片,很可能会被别人制作成假证招摇撞骗。所以请不要轻易把证件拍照或者复印给他人。 法律依据 《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六十三条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县级https://m.110ask.com/tuwen/1464826795463074987.html
10.www.zjmj.cn/apldim11休息”,还是闾丘露薇说的“生病”以及“个人原因”等理由,正好是社会中最容易产生谣言的理由,喻国明说:“以前有很多事例证明,所谓的‘生病’、‘个人原因’等等,其实都不是真正的‘生病’,也不是真正的‘个人原因’,这正是透明度低的结果,最终导致信用的缺失,人们不再轻易相信表面上的理由,而总是以为背后有什么https://www.zjmj.cn/apldim_11_18/1384.html
11.建筑工程类合同的注意事项及重点条款(通用7篇)承包人已经取得了对工程可能产生影响和作用的有关风险、意外事件和其他情况的全部必要资料;通过签署合同,承包人接受对可预见的或者不可预见的为顺利完成工程的所有困难、风险和费用的全部职责。承包人已经确信合同价格的正确性和充分性,除了根据合同可以调整的以外,合同价格对任何未预见到的困难和费用均不调整。 https://www.360wenmi.com/f/file4i04pp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