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还是很委屈:政策的本意是为了照顾刚需,结果你们都说我在搞「35岁歧视」……
错在哪里
一上来,央媒就给扣了个帽子:「不要用『35岁歧视』去伤害城市劳动者的安居乐业的心。」
帽子扣在合肥头上。4月初,合肥发文调控说到,过了35周岁就不能享受新房摇号的优先政策。
这句话被有意无意地缩写成:过了35周岁不能在合肥买房。故意这么解读(或暗示)的人,是为了博取流量,听上去多刺激啊——在流量面前,「新闻事实」几乎一文不值。
先是一些网友吵翻天。合肥做了强势的第一次回应:35周岁可以买房,只是不能享受优先政策;所以,不存在年龄歧视。
合肥错在哪里?错在用35周岁(一个充满焦虑感的词)来定义「刚需」。「刚需」原本是一个很混沌的词,几乎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刚需」。面对这样一个混沌词,最好的办法就是不好去打搅它,合肥却自信满满地对它做出清晰定义,于是就招来了麻烦。
「刚需」是个混沌词:但凡政府想着要去照顾所谓的「刚需」,就一定会误伤一部分真正的「刚需」。
舆论拿捏
但如果从舆论拿捏上看,合肥就错得离谱了。社会上本身就有「35周岁焦虑症」,包括很多互联网大厂在内的很多企业都婉拒35周岁以上的人——受企业的气就也算了,政府部门现在竟然也公开把35周岁跟买房优先政策挂钩,这不是更气人吗?这就叫「舆论」。
楼市调控,已经变成了一门舆论拿捏的艺术。所以,央媒的批评当然是对的,合肥当然是错的。
另一个副作用
除了舆论影响不好,合肥的「35岁歧视」还会带来另一个副作用:会进一步刺激购房热情。
你想啊,35周岁以下就可以享受购房摇号优先政策,35周岁及以上就不能,那不是催人趁早买房吗?在楼市行情火爆时,政府的政策尤其要避免形成「催人买房」的氛围。
所以啊,合肥还是趁早把这条「35岁歧视」给改掉吧。
克制这种冲动
这件事需要非常谨慎:政府想要去照顾某一个群体买房,哪怕是看起来相对弱势的「刚需」群体。
因为,你没法公平地界定谁是「刚需」。从来没买过房的无房户就是刚需?假设一个人在北京或深圳各有十套房,但他在合肥没房,缴了两年社保有购房资格,他也是合肥的无房户,可以享受优先政策,你这样照顾他,这是公平吗?当然不是。
我们只是举一个例子来说明,「刚需」是没法用清晰的标准来定义的。因为,在房地产市场,「刚需」或许根本就不存在。但凡动了买房念头的人,就不是所谓的「穷人」;真正的穷人,从来就不会在合肥这么发达的城市里动买房的念头——这些人,才是政府真正需要去照顾的人,用足够量的公租房来照顾他们。
该照顾的,是租房,而不是买房。
所以,还是那句话:政府没有义务保证每一个人都买得起房子,但政府有责任让每一个人都有房子住。
政策制定者应该努力克制这种冲动:画一些标准,来定义(或创造)出所谓的「刚需」,照顾他们,以彰显公平正义。
当然,我们的这种观点,在舆论场上,也是不正确的。
不存在的骑士
卡尔维诺有一部中篇小说,叫《不存在的骑士》:他没有肉身,却穿着一身盔甲,精通骑术、剑术、战法、历史、数学甚至家居布置,他纯粹是由一团类似于气体的理性、意志和规则凝结而成。
楼市中的「刚需」,差不多就是这种「不存在的骑士」。如果过分一点,我们可以说那是「不存在的刚需」——由一团类似于气体的理性、意志和规则凝结而成。
「刚需」是舆论场上的一面大旗。几乎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刚需」,几乎每个人的名字都叫「刚需」。
恰如卡尔维诺所言:「名字只是在他身上滑过,从来不能粘住。对于他来说,无论怎样称呼他都是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