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届“紫金奖建筑及环境设计大赛”聚焦城乡建设模式发展转型,聚焦城乡空间品质和活力提升,以“更新的家园更美的生活”为主题,共征集到2402项作品(学生组1881项、职业组521项),共有306所院校、271家设计机构的选手参赛、9477人次参与赛事。
第十届“紫金奖·建筑及环境设计大赛”
【职业组】
铜奖作品
◎获奖人员
创作回顾
ReviewofCreations
南京白下路179号民国历史保护建筑群,位于老城区“民国范”商业街太平南路东侧,紧邻市公安局出入境服务中心这一城市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道路交通便捷,周边教育资源密布、红色资源富集。
一面是历史记忆,一面是现代生活,如何用设计在保护历史文化、留住记忆的同时,又续写新的时代文化?一场浪漫的红色邂逅由此展开。
△现状分析、现状照片(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我们采用“拆、改、留”结合的更新手法:拆除燃气站和老旧建筑后植入新的功能模块;改造加固筒子楼;对民国建筑进行修葺保留,让老房子的“年轻态”融入现代生活。
△“老房子”激活了“年轻态”
△设计策略
让历史建筑焕发新活力
让历史融入和拥抱现代生活
让新老社区实现互融共生是179号的使命之一,体现在:采取差异化更新,对历史建筑和筒子楼进行更新修缮,实现历史建筑的活化利用;增设入口广场、小花园等社区活动场地,引入党群活动、青少年活动、社区服务等;地下空间植入沉浸式剧本杀吸引年轻群体,引入与AR、VR等新技术结合,营造基于实体空间的虚拟体验,增强公共空间的活力和吸引力。
△更新后的社区现代生活
用红色创意点亮城市空间
基于现实与虚拟共建的设计特点,应用LBS(地理位置服务)技术,以179为基点,向周边历史资源拓展更多线上、线下的联动式主题活动,在为参与者带来更有沉浸感趣味体验的同时,也吸引“Z世代”了解历史、热爱历史。虚拟社区模式还可以同步向绿色低碳、爱心公益、教育科普等领域延伸,希望为更新探索更多可能,为生活创造更多价值。
△沉浸式红色文化体验
△线上与线下结合的城市联动式红色主题活动
△手机APP
设计解读
DesignIdeas
场地内三栋历史建筑是如何与“红色邂逅”的活动方案结合起来的
李秋
三栋民国建筑是历史的见证者。因此,在进行修旧如旧的修缮后,在实体建筑里植入主题书店、文创咖啡等业态,借助虚拟现实技术搭建虚拟历史场景,让实景的社区生活和虚拟的剧本杀沉浸式体验在老建筑上实现“邂逅”。同时这种模式也可以复制到城市其他IP,以点带面点亮整个城市的“历史邂逅”。
△红色文创咖啡
△老宅地下防空洞改造的剧本杀体验空间
主体建筑内的红色坡道是如何考虑设计的
许林
主体建筑筒子楼承担着新老缝合作用。因此,筒子楼选取了外骨骼框架、中置坡道空间的加固改造方案。红色坡道解决了部分疏散问题,并借助投影、LED屏等设备和技术,展示历史文化遗产信息。同时,外骨骼框架的网格化半开放立面,既让坡道参观者得以向外眺望城市,也让城市驻足者得以远观坡道上起伏的人群。
△红色坡道
选手风采
MomentsofContestants
评委点评
OpinionsoftheJury
桂学文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中南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首席总建筑师
设计基于南京市白下路179号片区的历史与现状,探索其作为民国老建筑、对外交流窗口和红色文化基地的未来新生可能性。方案重新整理了该片区的空间结构与场地条件,以红色文旅、交往社区、数字技术等当代元素编织环境、激发活力,并将周边的市出入境管理处、中南银行旧址、基督圣保罗教堂等建筑、街巷一并纳入流线设计之中,在历史场域中打造了现代、透明、红色、年轻的新空间、新生活,具有一定的实验性。
更多获奖作品即将上线,敬请期待~
—END—
审核|何培根
编审|樊思嘉濮蓉
供稿|李鹏飞许林李秋王慜宋嘉庄云鹤
排版|薄皓文
延伸阅读
01
时光储蓄池——基于养老新模式的常州清潭污水厂更新改造计划【东南大学】
02
邻里·林里——无锡园博园S6农贸市场改造更新【南京长江都市建筑设计股份有限公司】
03
树“间”接送——以老旧校园接送空间更新与拓展为主导的城市驿站【苏州科技大学】
04
和谐·共生—武夷山国家公园1号风景道月亮湾观景台及驿站更新【苏州零点营造设计有限公司、新大阪外国语学院】
05
豆香弥漫——平江九巷历史街区改造【苏州大学】
06
微园共享计划——志恒里青年社区街巷更新【苏州大学金螳螂建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