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上午10时,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住房城乡建设部部长倪虹和财政部、自然资源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负责人介绍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有关情况。
会上介绍,住房城乡建设部会同有关部门,指导各地迅速行动,抓存量政策落实,抓增量政策出台,打出一套组合拳,推动市场止跌回稳。
“组合拳”怎么打?概括起来,就是四个取消、四个降低、两个增加。
四个取消
充分赋予城市政府调控自主权,城市政府要因城施策,调整或取消各类限制性措施。主要包括限购、限售、限价、普通住宅和非普通住宅标准。
四个降低
降低了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0.25个百分点;
降低了首付比例,统一首套、二套房贷最低首付比例到15%;
降低存量贷款利率;
降低“卖旧买新”换购住房税费负担。
通过落实这些已出台的政策,降低居民的购房成本,减轻还贷压力,支持居民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
两个增加
一是通过货币化安置等方式,新增实施100万套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
城中村安全隐患多、居住环境差,群众改造意愿迫切。据调查,全国仅35个大城市待改造规模就有170万套,其他城市也有改造需求。全国城市需要改造的危旧房还有50万套。这次,对条件比较成熟的100万套,通过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提前干、抓紧干。主要采取货币化安置,这更有利于群众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合适的房子,又不用在外过渡,能够直接搬入新居。同时,也有利于消化存量商品房。
二是年底前,将“白名单”项目的信贷规模增加到4万亿。
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要将所有房地产合格项目都纳入“白名单”,应进尽进、应贷尽贷,满足项目合理融资需求。
住建部回应楼市“虹吸效应”:因城施策
住建部回应有关“虹吸效应”的问题时介绍,从规律上看,“虹吸效应”是世界各个城市在发展过程当中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人口、产业向城市群较大城市来集中。但是从影响上看,“虹吸效应”有利有弊,我们都会趋利避害。不同的城市和城市的不同发展阶段,“虹吸效应”会对它产生不同的影响。
中国在城镇化进程中,注重引导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战略。因城施策,就是防止房地产领域虹吸负面作用的一种制度安排。
央行:大部分存量房贷利率10月25日完成批量下调
住建部:到年底计划让450万青年人、新市民能够住进保障性住房
住建部部长倪虹表示,为了适应生育二孩的需要,支持地方结合实际,增加保障对象住房面积,各城市政府结合当地实际,优化完善房地产政策同时,一定要加大保障力度,兜牢住房保障底线。到今年年底,计划让450万青年人、新市民能够住进保障性住房。
财政部:专项债收购存量商品房由地方自主决策、自愿实施
住建部:中国房地产经过三年不断调整,市场已经开始筑底
新闻多一点
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这些“组合拳”政策正相继落地
自9月底以来,多个部门提出了“一揽子”配套政策提振房地产市场,不少城市也进一步优化调整了楼市政策,包括调整限购、放开商品住房转让限制、提高住房公积金贷款额度等。
北上广深房地产优化调整政策9月底落地
在9月2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定调“要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之后,住房城乡建设部在9月29日对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作出重要部署,明确“支持城市特别是一线城市用好房地产市场调控自主权,因城施策调整住房限购政策”。随即,四个一线城市迅速对房地产调控政策进行了优化,并赶在国庆节前落地。
不只是一线城市,半个月来,包括武汉、南昌、合肥、杭州、成都等超过50个城市,也纷纷出台楼市优化政策,内容涉及降低存量房贷利率、下调首付、取消商品住房限购、限价、加大购房补贴等措施,释放楼市利好,提振市场信心。此外,还有超过130个城市组织开展了金秋促销季、住博会、直播看房等多种形式的线上、线下商品房促销活动。
浙江工业大学中国住房和房地产研究院院长虞晓芬:各地房地产市场呈现四个新特点:
一是新房成交一改落后于二手房成交的这种局面,与二手房市场齐头并进,成交量大幅增长。
三是刚需积极入市。
四是土地市场有回暖的迹象。
总体看,市场参与各方预期转向积极,政策的效果可期。
支持满足多样化住房需求降低购房成本
当前,我国针对房地产市场有哪些具体的财政政策,一起来了解一下。
从需求端来看,财政政策支持满足居民多样化住房需求、降低购房成本。比如,出台的“卖旧买新”换购住房阶段性个人所得税退税政策,是指居民在出售旧房并在一年内购买新房时,可享受已缴纳的个税全额退还。此外,降低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0.25个百分点。据测算,全国每年可节省的公积金个人贷款利息支出约200亿元。
在供给端方面,财政政策支持优化保障性住房供给、兜牢民生底线。近三年,中央财政安排保障性安居工程补助资金2124亿元、中央预算内投资2800亿元,并统筹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支持筹集各类保障性住房666万套,用于满足城市中低收入群体、新市民还有青年人的基本住房需求。同时,支持各地积极稳妥推进老旧小区改造16万个、惠及居民2725万户,支持棚户区、城中村、城市危旧房改造420万户。
在化解存量风险方面,财政部门配合出台了“保交楼”专项借款政策,对3500亿元专项借款予以贴息,去年以来已预拨贴息资金62亿元,支持保障购房人合法权益。
建立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
今年以来,多项金融政策、举措持续出台,在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同时,也降低了居民的购房成本。
为促进项目建成交付、保障购房人的合法权益,金融监管总局会同住房城乡建设部建立了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以城市为主体,以项目为中心,精准支持房地产项目融资。截至9月份,各家银行已审批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推送的“白名单”项目超过5700个,审批通过融资金额1.43万亿元,支持了400多万套住房如期交付。
9月下旬,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联合宣布了一揽子房地产金融政策。将房企存量融资展期、经营性物业贷款两项阶段性政策的实施期限,从今年年底延期到2026年底。进一步盘活房企存量资产,改善房企现金流。将3000亿元保障性住房再贷款中,人民银行支持的资金比例,由60%提高到100%,加快推动商品房的去库存进程。
多项支持购房人的金融措施也同时推出。对于贷款购买房的居民家庭,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不再区分首套、二套住房,最低首付款比例统一为不低于15%。引导银行降低存量房贷利率,目前多家商业银行已经宣布,将在本月25日将符合条件的存量房贷利率批量调整为LPR-30个基点。据测算,这次存量房贷利率下降将惠及5000万户家庭、1.5亿人口,平均每年减少家庭利息支出总数1500亿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