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国际投行高盛发布了一份关于中国房地产市场的研究报告。报告预测从现在到2025年底,中国房价可能继续下跌20%至25%,并认为要到2027年才能真正企稳。这个预测在网络上引发热议,有人认同,也有人质疑。
说实话,看到这个预测的时候,我也犯嘀咕。作为一个在北京生活了二十多年的人,亲眼见证了房价从几千到几万的变迁。现在再谈房价下跌,确实需要静下心来好好琢磨琢磨。
先说说高盛的判断依据。他们认为,中国目前的住房供给已经超过了实际需求。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8.5%,成交量持续低迷。与此同时,30个重点城市的二手房挂牌量却在不断攀升,供需失衡的状况愈发明显。
不过,房地产市场的情况其实没有那么简单。拿我们身边的例子来说,一线城市和三四线城市的表现就完全不一样。北上广深的房价相对稳定,甚至部分区域还在上涨。而一些三四线城市的房价确实在走低,有的地方跌幅已经超过了15%。
记得前几天和一个做房地产的朋友聊天,他说了句话让我印象深刻:"现在的房地产市场,已经不是十年前那种全国一盘棋的状态了。"确实如此,不同城市、不同区域的房价走势已经开始分化。
再说说人口因素。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人口出现负增长,这是几十年来首次。人口结构的变化必然会影响住房需求。年轻人结婚率下降,独居群体增多,对大户型住房的需求自然就减少了。
房子不仅仅是用来住的。在中国,它还承载着很多家庭的财富保值需求。即使房价下跌,只要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很多人还是会选择买房。这就像我们常说的"有恒产者有恒心"。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到政府的调控政策。从2023年开始,各地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因城施策"的举措。比如放宽限购、降低首付比例、发放购房补贴等。这些政策能在一定程度上稳定市场预期。
高盛的预测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从历史经验来看,任何资产价格的快速上涨后面都会有调整期。日本的房地产泡沫、美国的次贷危机都给我们提供了借鉴。但中国的情况又有其特殊性,政府对市场的调控能力较强,完全照搬国外的经验可能会产生偏差。
现在的年轻人已经不像我们这一代人那样,把买房作为人生的必选项。他们更注重居住体验和生活品质,租房也成为一种理性选择。这种观念的转变,某种程度上也在重塑着房地产市场的格局。
对于普通人来说,房子始终是要用来住的。在当前市场环境下,与其盲目追涨杀跌,不如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和经济能力做出选择。毕竟,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这个道理现在看来越发明显了。
参考信源:
腾讯新闻—2024-11-04—(中金公司预测:2025年中国房地产市场有望实现稳定回升)
证券之星—2024-11-06—(华泰证券展望2025年房地产行业:以价为锚重塑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