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打点‘擦边球’,哪来的‘月入过万’?”这是记者化名在某知名网络招聘平台求职时,负责招聘的工作人员介绍职位时一句真实的回答。
这些主动送上门的高薪、低门槛职位是真实存在的吗?这背后有哪些秘密和陷阱?
哪些职位容易与违法犯罪“擦边”
有的岗位显示招聘“酒吧服务员”,但实际上对方招的是KTV服务员和“内服”,并介绍称“内服”工作内容为“为客人倒倒酒,点点歌,聊聊天”。在进一步聊天中,对方明确表示“客人动手动脚是正常的,不然怎么赚钱?如果看上眼了,还可以选择跟客人睡觉”。
在进一步调查中,记者还发现招聘平台存在模糊招聘方的情况。一家招聘送餐员的公司介绍里显示为某家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在招聘时,招聘公司要求应聘者花钱购买统一的电瓶车和送餐装备。在质疑对方到底是哪家公司、为何需要购买装备后,对方选择岔开话题。
网络招聘平台成诈骗重灾区
较常见的是招聘方以工作需要交纳费用为名,骗求职者缴纳保证金、培训费、服装费等费用。如北京市朝阳区检察院办理的一起诈骗案件中,被告人蔡某以北京某劳务派遣有限公司名义,对外宣传开展对外劳务派遣业务,并与300余名被害人签署派遣至澳大利亚等国外的对外劳务派遣合同,骗取被害人“派遣费”“出国费用”等共计900余万元。经查,该公司实际上并不具有开展劳务派遣的资质,被害人也未能出国。
此外,对求职者实施电信诈骗犯罪也占比较高。不法人员发布招聘信息的目的不在于招聘,在于获取求职者信息后对其实施电信诈骗,尤其以刷单诈骗的手法较为多见。
除诈骗被害人钱财,还有个别案件中犯罪分子通过发布虚假信息,对求职者实施人身伤害。如在一起猥亵案中,被告人陈某在某网络招聘平台发布招聘面膜模特信息,诱骗被害人至其住处,给被害人面部涂抹化学物品,在其昏睡期间对其进行猥亵。
求职者成为犯罪“工具人”
还有一些犯罪组织把网络招聘平台作为“猎头”寻找猎物的方式,对求职者进行“围猎”,使其成为犯罪“工具人”。
“较为突出的就是招聘求职人员为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提供帮助。这种帮助行为多为提供银行卡、对公账户以及技术帮助。这些帮助行为不仅为电信诈骗犯罪的实施提供了必要条件,还加大了对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打击难度。”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检察院检察官董嫔告诉记者。
“此类案件中的招聘信息一般不会直接表述为犯罪活动,而是用一些中性词语来指代违法犯罪。”董嫔表示,比如较常见的有网络信息员、足疗技师等,现在较流行的收纳师培训员等,来模糊其工作内容的违法性。
此外,还有犯罪组织招聘求职者从事贩毒、卖淫、赌博等非法活动。
倒卖求职者个人信息牟利
毕业季临近,很多求职者和应届毕业生在招聘平台上投递简历后,都会屡遭陌生来电和短信骚扰,内容多为介绍“贷款”“博彩游戏”等信息,这也意味着求职者的个人信息被泄露了。
还有一些不法分子直接以获取求职者简历信息为目的进行虚假招聘。如被告人刘某、杜某于2020年5月成立知远网络传媒有限公司,在某网络招聘平台发布招聘兼职信息,获取求职人员简历后,使用兼职人员的身份信息注册实名制手机号,实名注册娱乐类、支付类等App账号,并将这些App账号以每条几元至几十元的价格出售获利。
某些招聘平台账户则成为获取求职者个人信息的渠道。例如,自2020年6月起,被告人蒋某等人向他人购买某网络招聘平台的账号,并使用上述账号发布大量虚假招聘信息收集应聘者的公民个人信息,再将公民个人信息贩卖给他人牟利。经统计,蒋某等人非法获取、销售的公民个人信息数量合计4.2万余条。
事实上,倒卖求职者简历信息早已形成了一条黑灰产业链。注册假的空壳公司骗取简历,在招聘网站下载后转手卖掉,只是其中的一条途径。同时,贩卖者买通招聘平台内部人员“内外勾结”,直接从内部进行数据搬运的情况也确实存在。
检察官说
如何防范被虚假招聘“围猎”
◆浙江省永康市检察院检察官王笑珍:招聘平台可以新增预警机制,在求职者应聘到某家公司发现可能存在违法问题后,可以将情况反映给招聘平台。如果违法问题能被证实,也能尽快关闭该公司的招聘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