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我去跑了一趟市场,看了一圈,一种感觉越来越强烈:房子越来越不好卖了。
过去一年的寒意,直接贴脸输出:经济大环境不好、收入降低、疫情封控等,都在影响着大家的买房预期。
结果现在行情啪啪打脸:大浪淘沙的时候,只有真正有价值的房子才能继续涨。
另外,除了开发商房子不好卖之外,我发现,其实买家买房,也越来越不好买了。
怎么说?
买房时,你可以有千般心头好;但到了二手市场,你的下一个买家却不一定买账。
二手房市场,只有有两个原则至关重要:一是能不能涨;二是房子能不能卖掉。
所有因素在这两点之前都得靠边站。
所以,别让买房时脑子进的水,成为卖房时流的泪。
地段好、价格低的房子不愁卖
市场再冷淡,高性价比的房子依然不愁卖。
我出发前一周,中介给我发来一套房子,核心地段,价格比挂牌均价低了17%左右。大致看了下觉得不错,就计划去看看。
可我去到现场,中介却告诉我,那套已经卖掉了。
我以为他在套路我,可他干脆打开后台给我看了成交日期,确确实实在我来之前一天成交的。
小哥也实诚,直接就跟我说:
剩下的虽然还有同样户型,但业主不着急,所以价格更贵,谈价空间也不大,就不建议我再看。
这话堵的我哑口无言,果然,真诚是一切套路的必杀技。
出于某种倔强心理,我在那个小区外围绕了一圈,城市新核心、地铁口、隔着一条马路的集中商业、还有不错的学校、环境也可以……可惜,错过就是错过了。
那套房子,去年10月上架,最终在降价25万后成交。
看,即便市场再冷,只要价格给力,好地段的房子依然能卖。
某机构就做过调研,什么房子最好买这一调查项目中,价格优势占49%,交通优势占比48%、生活配套占比45%。
好地段的房子,只要价格诱人,依然是出一套卖一套。
越供不应求越好卖
这句话的背后,强调的是流动性。
顺境看涨幅,逆境看变现,这是我十多年总结的经验,屡试不爽。
变现的本质是流动,流动的本质看供需。
供需看两点:一是人口需求,二是房子供给。
这句话我说了很多遍:没有流动性的房子只是一堆钢筋水泥,只有能卖出去的房子才叫资产。
上周看房的时候,我确实有为地段、配套和房子的品质心动过,可当我从样板间的阳台上望出去,却看到了超级恐怖的一幕:
大片大片的商品房,还在盖的、刚交楼的……密密麻麻,全是新房,还是高层住宅,我立马掐灭了心里那点子年头,掉头就走——这样的房子真的没啥投资价值。
投资,稀缺性永远是最好的。
竞品一多,要么降价、要么砸手里,两条路都不是我们想要的结局。
简单粗暴的概括,如今的大环境下,房子的流通性胜过一切。
流通性高的房子,也能为你下一次置换打好基础。
并且我们每次去一个城市都会看他的城市规划展览馆,知道他未来的发展方向,了解每年的GDP数据,知道城市背后的实力,规划落地的情况如何。
一二手价格倒挂越高越好卖
在找不到更多衡量楼盘性价比的因素时,与周边二手房价进行对比或许是更直观的方法。
先科普一下,什么是一二手价格倒挂。
但在楼市里,有一种特别现象,就是新房价格比二手房更低。
这种现象,我们称为一二手房价倒挂。
当新房价格比周边二手房价格低时,说明新房性价比更高、升值潜力越大,往往卖得越好。
——买了就能涨啊。
眼瞅着能赚钱的好东西,谁不喜欢?
当新房价格与周边二手房价格持平或者更高时,投资属性减弱,更何况二手房有即买即住的优势。
所以,你会发现,不管是哪个城市,卖得好、去化快的新房,基本都是一、二手房价格倒挂明显的。
除了价格倒挂的盘之外,其它楼盘大多卖得一般,即便是楼市顶流深圳也不例外。
这话放在以前的楼市,绝对是金科玉律。
但我出去跑了一趟,却在市场上嗅到一丝不寻常:倒挂区域正在缩圈。
一二手倒挂趋势正在逐渐减弱,甚至有部分网红盘价格高出周边二手房一大截。
就拿我这次看的其中两个楼盘来说,A是新房,B是二手房,二者相隔不到一公里,甚至B比A更靠近核心地段,只是早卖了三四年。
结果一看价格,A楼盘均价2.6万/平,B小区成交均价2.5万/平。
倒挂?不存在的。
想了半天,我认为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有两个:
一是限价放松,不少板块新房价格上涨;二是,业主主动降价促进成交。
对于购房者而言,当价差优势不再,买新房还是二手房,又成了一个选择题:
没有倒挂优势的片区,还值得买吗?
这是个非常个性化的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也没有绝对对错,只能根据详细情况来分析。
好的学区依然备受重视
再讲个故事,我在去看房的路上,发现了一个特别典型的现象:
一座强二线城市的核心地段,仅仅一路之隔的两个小区,二手房单价却相差5k/平。
如果你经常看我直播,听完这句话应该心里就有数了。
没错,俩小区对口的学校不同,B小区的学校比A小区更好。
现阶段,官方在努力淡化学区房的概念,但我看来,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毕竟要入学,房子是硬性条件,所以这类房子,买了后还是能出掉。
哪怕市场再冷,只要有人买,价格就能稳得住。
只是,相比于二手房,新房的学区并不确定,所以经常会有人在后台问我:买了某某小区,能上某某学校吗?
什么意思?
就像我在调研中,经常会这么做
我去A小区看房,销售跟我说周围还有某某名校,我问:一定能上这所学校吗?销售答:要等3月教育局文件。
等我去到对面的竞品小区B,对家的销售主动提起:A小区跟我们不是一个社区,根本上不了我们这个学校。
看,A隐藏起来的信息,B就这样告诉你了。
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
只要你能利用好这种竞争关系,就能最大限度地破除信息壁垒,找到对的房子。
至于买二手房的学区,虽然是确定性的,但溢价太高,至少现在我不建议去买高价的学区房,政策调整的风险性太大。
户型功能强的房子更吃香
即便市场再变化,这个细节,十多年了都没变。
90平3房比2房强,140平4房比3房强。
虽然也有部分客户追求舒适,宁愿大2房也不考虑小3房,但这样的客户毕竟体量少。
即便你能接受,不代表接手你房子的买家能接受。原因很简单:
父母要不要来住?
要不要生娃?
要不要书房?
要不要衣帽间?
要不要游戏房?
退一万步,即便不做投资,自己住,慢慢也会发现一个事实:房子越住越小;东西越来越多。
这么多人重视收纳,根本原因不就是因为空间不够吗?
多一个空间,哪怕什么都不做,放在那做个仓库不香吗?
楼盘规模不要太大或太小
我不否认,大盘有大盘的好处,例如开发商资金实力有保障、可选择的户型更多、配套更完善、升值空间更大等等。
可是,当一个楼盘规模过大时,也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从投资角度来看,有一个致命缺陷:未来的价格碾压。
交楼以后,随便挂牌10%的房源,都有200套。
这种情况下,你怎么跟其他业主竞争?你的房子怎么卖得好?
如果是一些新房、二手房体量特别大的板块,未来可能还会出现拼价格的情况。
但我也不太赞同小体量楼盘,因为缺乏配套必然会成为未来出货时的一道坎。
所以,选择规模适中、周边配套齐全的就好。
况且,大环境也变了,各类标的的表现也大相径庭,有的涨,有的跌,有的暴涨,有的暴跌。
还是那句话,随便买套房就能升值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选筹的挑战性越来越大,踩坑的概率也越来越高,但机会依然不缺。
当然,如果你拿不准,也可以找我来聊一聊,如果能帮上你,哪怕只有一点点,我也会很开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