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装房的装修品质不精致不精细,已是老百姓的共识,所以我们就买了毛坯房。收房前,业主们彼此安慰,不断降低收房预期。可即使如此,收房之后仍然会遇到地库漏水、门窗不严、公共区域未完工、供暖不顺等一系列问题。”张先生称,在等待收房的日子里,他们全家和其他邻居一样,日日如坐针毡,生怕项目有个意外,无限延期交房。张先生称,“买期房的钱已经付给了开发商,盖成啥样子,全凭房企的从业良心。收了房遇到问题再投诉、维权、打官司,这不是购房者置业的初衷。”
张先生表示,与该楼盘相邻、产品定位相近的不知名楼盘有现房销售,但考虑到入住后的园林景观、物业服务、社区管理等因素,他还是选择了品牌房企的期房。另外,许多同面积现房要比期房总价贵出20多万元,并且无配套、无学区,这也是众多业主选期房的另一重原因。
“买现房看得见摸得着,配套、绿化、户型、楼间距、装修品质都心中有数,而且入住后很快就能办下大红本,避免了许多纠纷。相比之下,期房的不确定因素太多。”多位业内人士称,虽然人人都知道现房的优势,但从省城楼市成交数据来看,市场上成交的产品超过八成为期房,产品供需不对等、行业运营的特殊性,决定了现房的成交数据并不亮眼。
B
优质楼盘现房选择空间有限
“绝大多数百姓,一生只买一两次房子,全家花巨资买一套不称心的房子非常不划算。尤其是改善类置业者,就是冲着居住品质升级而换房,更不会选硬伤明显的尾房,也就是现房。”在多个楼盘案场做过销售的小张称,少数愿意在产品力上下硬功夫的楼盘会通过前期建筑设计,弱化低层或顶层、户型不佳、位置欠优等产品弱点,这样全案楼盘各个都是好户型,更是没有现房可售。比如加高顶层和底层的层高,非抢手户型配送仓储空间、阳台、飘窗等,反而会让这些不好卖的楼层成为抢手货。从营销角度来看,地段好的楼盘却拖拖拉拉卖若干年仍有大批现房发售,这样的项目一定存在各种硬伤。
“省城楼市早已进入品牌时代,没有品牌加持的项目,期房卖不好,自然就变成了现房销售。许多非品牌房企开发的项目,期房和现房销售都不尽人意。”在省城热点片区晋阳湖周边,保利、万科的楼盘长年保持超高的销售业绩,推盘就清货,但是相当一部分不知名的楼盘销售五六年后,楼层、单元、户型依然齐全。业内人士称,晋阳湖属于省城中高端项目聚集地,这类产品的业主更在意项目的品牌美誉度,因为涉及到收房后的物管、邻里圈层等。而该区域相当一部分现房楼盘,在营销投入上不宣传、不推广,以刚需产品拉流的手段销售中高端产品,带来的结果即是“买得起的看不上,看得上的买不起”,出现明显的供需错位,这类现房销售周期越长,日后越难卖。
C
准现房次新房供需信息不对等
在优质现房不可得的情形下,准现房、次新房是置业者们买房不踩雷的另一重保障。在房产中介公司及品牌楼盘,寻找准现房、次新房的业主络绎不绝,但因供需信息局限、成交风险等因素,能挑上钟意准现房、次新房的客户并不多。
业内人士称,准现房与次新房有明显差别。准现房多为楼盘尚未交房,项目内装修、公共区域、基础设施等工程建设已进入尾声的房子,其销售渠道主要在售楼处及房产中介经纪公司,购房人的买卖合同与房企签;而次新房是已经交房,业主尚未装修入住的房子,其销售渠道主要在房产中介经纪公司,购房人的买卖合同与卖房人签。
“准现房、次新房的信息渠道不及新房全面、及时。”某房产经纪人称,准现房的资源多在售楼处,信息是实时动态的,楼层、户型、位置等优点全面的房源,未付定金的生客很难及时掌握,这些房源极有可能在售楼处内部流转,快速出售。而次新房的销售渠道主要是房产中介公司、房产朋友圈,因期房、准现房的成交佣金远高于次新房,中介公司在应对客户需求时,仍会以期房、准现房为主,次新房的缺点会被中介经纪人放大,购房人对次新房的房源信息、房源状况了解并不全面,也正因如此,看似很有竞争力的准现房、次新房,销售量远不如期房。
D
省城楼市预售制仍为主流
今年,“大力推动商品房现房销售”的呼声越来越高。1月17日,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有条件的可以进行现房销售,继续实行预售的,必须把资金监管责任落实到位。”新政策指导下,目前已有山东、安徽、河南、四川等省提出现房销售试点。
我省知名房地产行业专家关先生介绍,我国从1998年开始推行房改,告别福利分房时代,商品房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当初为鼓励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解决供需双方的资金问题,推出了商品房预售制度。这个长效制度推动了行业成长及发展。对于市场尚有充沛发展空间,还有大量刚需置业的二三线城市来说,实现现房销售制后,购房者的风险会减小,但购房者的买房投入成本会大大提高。更重要的是,现售制对房企资金提出非常高的要求,融资渠道有限的普通房企开发热情会大大降低,甚至退出行业,市场的供应量也会相应减少。带来的结果会让许多刚需、改善型置业者买房更难、更贵。从市场运营大格局看,推行现售制需要一个合理的政策衔接期、市场运营周转期,贸然取消预售制,许多正在降杠杆的房企将面对巨大的资金压力,不利于行业发展、城市建设。
山西晚报记者在走访中发现,经过三年的行业整合洗牌,省城口碑极佳的楼盘已经在稳步推进高品质交楼,少数楼盘实现提前三个月交房,大大降低了购房者的顾虑。极少数省属国企开发的楼盘尝试项目完成主体后准现房销售,这类项目的建筑品质、交房质量更有保障。与硬伤不少的“尾房”类现房相比,这类项目从运营理念、销售格局上有根本上的不同,对行业发展的意义重大。业内人士称,商品房预售制存在的隐患出在资金监管、企业无序扩张上,如果职能部门能从制度上扎紧篱笆,监督并解决好这两个问题,预售制仍是目前解决百姓刚性、改善居住需求,推进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