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百度的AI搜索、Google的AIOverviews等都是传统搜索引擎之下的一个版块或一个功能,并不是独立产品,我们这里不将其纳入讨论范围。从AI产品榜搜索引擎分榜Top5来看,排名第1的NewBing属于“老产品+AI”的模式,且由于背靠微软生态,访问量才能达到18亿,而排名第4和第5的秘塔AI搜索和You(产品形态更偏浏览器)的流量与前三名则有着断崖式的差距。所以,能算真正跑出来的通用AI搜索产品,只有国内的360AI搜索和Perplexity两款,更多中小搜索引擎开发者的机会,还是在ToB和垂类场景中。
AI到底能不能颠覆搜索引擎,在搜索引擎里什么才是用户需要的革新功能?最近,一款看似没有任何壁垒的产品,给了我们一些新的视角。
放弃AI加持,做最没有壁垒的搜索引擎
最近在刷即刻时,一个新的AI搜索产品BiLin的讨论度、以及获得的评价在社区里都还挺高的。BiLin由沉浸式翻译团队推出,强调的是多语言搜索,而非是之前产品多强调的AI总结与多轮追问。
从产品大致形态上看,BiLin更像Google那样的传统搜索产品,而不是Perplexity那样的AI搜索产品。在主页输入框的上方,用户可以选择3种主搜语言(搜索引擎会搜索这3个语言的所有资料),在右侧还可以选择一种语言为输出语言。
从这个流程可以看出,BiLin的主要作用发生在4个环节,搜索前优化输入,翻译优化后的输入关键词,搜索后完成向输出语言的翻译,重新排序。而核心工作主要是2个,所谓的promptengineering、以及翻译。
而在这个过程中,与其他搜索引擎相比,用户获取的最大价值是扩大搜索范围。在搜索引擎中,搜索结果的语言与用户输入关键词时使用的语言、浏览器设置、所在的地区都有关系,但基本上是用户使用何种语言输入关键词,这种语言的结果就会显示在上方,即使其他语言的内容关联性更强,也很少会被显示在首页上。所以,通过多语言搜索再重新排序的方式,BiLin能够给出用户在日常搜索路径中不太会看到的结果,实现扩大信息面的目的。此外,“rewrite”功能,也能一定程度上扩大搜索范围。
但在我们的实际体验中,相比Google,BiLin搜索到的实时信息较少,算是一个缺点。比如在选举日搜索美国大选的新闻时,Google在最上方给出了各大媒体的最新报道和实时动态,而BiLin的头两条内容都是维基百科。
而与同样诞生于AI热潮中的一些产品去对比的话,BiLin并没有去做分析、总结、追问这样的步骤,算是放弃了“AI的加持”。
而Perplexity可能很难继续长大,是因为头部引擎玩家同样是大模型厂商的身份,给答案这种天然贴合大模型能力的方式也被各家采用。另一个是这种方式虽然看上去体验更好,用户也算买账,但被吐槽的也不少,“准确”成为AI搜索的软肋所在。在部分针对Perplexity的诉讼文件中就指出,AI会将新闻报道的原文和生成的虚假内容混在一起呈现给用户,造成误解。
对用户来说,搜索引擎最根本的职责是提供准确的信息,如果信息不准,“快”也就没有了意义,虽然部分用户确实因为“快”这个维度开始使用AI搜索产品,但负面体验如果多次叠加,就会造成用户流失。BiLin放弃AI加持,可能也是想要避开给用户的负面体验,从用户评价来看,很多即刻的用户表示自己很需要这样一个搜索引擎。
过极简生活,做普惠产品,实现“注意力自由”
Owen的履历是相当典型的“技术大牛”,在大学里就主导开发了多个项目,毕业后乘着互联网行业的东风顺利进入腾讯,在财付通部门做前端工程师。虽然拥有一个“典型”的开头,但Owen的故事却没有按照“剧本”发展。
就这样过了一年,当Owen阅读萧伯纳的剧本《巴巴拉少校》时,他受到书中一段原文,配一段译文的排版方式所启发,开发了一个能够对照翻译的浏览器插件沉浸式翻译。按Owen的说法,有了这个想法之后,他花了不到1个月就完成了沉浸式翻译的开发,在ChromeWebStore上线。
沉浸式翻译的差异点非常简单,只是将其他网页翻译产品翻译整页,变成一段原文一段译文对照的形式,后续才加入了YouTube字幕翻译、电子书翻译等等,但也都突出“对照”这个点。根据ChromeWebStore中的数据,沉浸式翻译的用户已超过100万,目前全网用户可能在150万以上。
可以看到,Owen做产品的思路就是从自己的体验出发,去找用户的真实需求。而在产品设计思路上,这两款产品,解决用户痛点的方式,都非常的简单和直接、也可以“翻译成”所谓的没有壁垒。
从腾讯辞职后,Owen搬到了与深圳毗邻的惠州大亚湾,租了一套1500块钱/月的房子,开始了独立开发者之路,Owen在他的博客里表示,他现在没有房子、没有负债、有一定储蓄、物质需求也较低,他可以保持“失业”的状态10年以上。而这种状态可以让他不为钱而发愁,有能力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Owen把它称为“注意力自由”。
追求低物欲、极简生活的Owen,在开发产品时,理念外显成提供低成本、但好用的工具。所以,作为独立开发者的Owen,无法、也主动选择不在产品中加入“酷炫”功能,寄希望于产品使用路径上的细微变化来改变人们的使用习惯。
例如,Owen表示他非常不喜欢刻意地吸引他人的注意,比如在产品中弹窗,再比如发推特(Owen会将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写在博客里,供需要的人阅读,而被社交媒体推荐,显示在他人的主页上,被他视为一种“吸引注意力”)。在播客中他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在做沉浸式翻译时,很多用户都希望添加一个“划词翻译”的功能,但是由于这需要“弹窗”,会影响到用户注意力,他最终拒绝了。而很多开发者曾表示,自己很难像Owen一样做到克制。
在Owen的博客中,他预期BiLin将会成为“国际互联网的入口”。但是理性分析,作为注定是“大流量赛道”的搜索引擎,一个独立开发者的产品想要成为“国际互联网的入口”有很大概率是力有未逮。但凭借着Owen对用户的洞察,对低成本、注意力自由的坚持,收获一批用户,并为解决他们在搜索中的痛点,还是没有问题的。
上线一个月左右,BiLin官网的访问量已经达到了3w,有的时候一个简单的设计变化,也可以为一个产品提供强大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