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一强,香港人,80年代进入内地医药市场。现任中国医院协会副秘书长。
北京很遥远,不具体,也不实在。罗湖口岸是唯一一个通道,香港这边是田野,内地那边也是田野。
主持人:没有来内地之前,对这边是一个什么印象?
庄一强:当时香港人对内地很陌生,仅有的印象都来自外部宣传、还有对内地“文革”等事件的所见所闻。北京很遥远,不具体,也不实在。港人对内地抱有一种距离感,能不来则不来。内地在(上世纪)80年代很是很落后。我是80年代末来内地工作的,但之前已经在中山医学院念书。
主持人:亲身接触后,对内地的印象有变化吗?
主持人:那时候从香港怎么来内地?
主持人:“能不来则不来”,但还是有香港人到了内地工作。
庄一强:那个年代,被派到内地的香港人可以获得“艰苦津贴”,每天约有几百元,差不多是同时期内地人一个月的工资。如果一个月都在内地工作,津贴能占到收入的三分之一。后来换成了外汇券,1元外汇券可以换1.5元人民币。直到1995年前后,外汇券和津贴才逐渐消失。
主持人:完全是经济驱动吗?
庄一强:除了经济利益,内地分公司晋升机会比香港总部多,也会吸引年轻人到内地工作。80年代时,很多外资企业对中国内地还是抱观望态度,所以都立足在香港,向北开展中国业务。所以也产生了一个现象,内地外资分公司的经理都是香港人,我本人也是这样到的内地,我是默沙东药业在中国内地的第一个经理。
当年移民走的人在外并非一帆风顺,失业,过得不如在香港时。所以,大概在2000年的时候,移民出去的港人有一个回潮的趋势。
主持人:当时内地人怎么和香港人相处?
庄一强:比较特殊,能感受到一些尊敬,和外籍人士没区别。因为数量很少,衣着、头饰很新潮,港人的辨识度比较高。当时北京饭店主要接待持护照、回乡证的人,是不允许内地人擅自进入。我去拜访一个客户,他将我的名片小心收藏在办公桌的玻璃板下,这是他收到的第一张来自海外的名片。
主持人:和80年代或更早来比,回归前港人对内地的看法有无变化?
庄一强:“97”之前,香港人对内地,已经由之前的排斥变得有一些好奇心。以前我回香港,家人就像招待难民一样,觉得我好辛苦,做很多好吃的给我。再后来,我每次回去就很平常了,有些朋友还会主动来问,大陆怎么样?发展如何?
主持人:回归前夕,香港社会有很多讨论,甚至有境外媒体发表了“香港之死”的言论。
庄一强:“97”是个分水岭,尽管邓小平说“马照跑,舞照跳”。但当时香港还是被“不确定”的情绪笼罩,主要是顾虑内地穷,也担心不稳定。我大约1/3的朋友都移民,出去“避风头”。
主持人:后来证明香港没有死。
庄一强:对。而且,当年向外移民的人并非一帆风顺,失业,生意不好做,过得不如在香港时。所以,大概在2000年的时候,移民出去的港人有一个回潮的趋势。
对于香港市场产品质量的承诺,港人理解这个品牌有内地标准、香港标准、也许还有美国标准?则有违公平,如果遇到更厉害的市场,香港也会被舍弃。
主持人:你能观察到的香港变化中,内地是如何影响香港的?
庄一强:在香港说普通话的人越来越多,以前都是用广东话回答普通话,说明内地人到香港的也越来越多。近年还有个现象,内地的很多精英,在美国念书、工作到有些成就后,返回香港工作,特别是金融人才。
主持人:这种内地人才驻港的趋势,说明香港的机会比内地多?
庄一强:不是,内地发展很迅速,机会不输于香港。我也询问过一些在香港发展的内地朋友,香港很干净的职业发展环境是他们看中的,没有所谓“潜规则”。
主持人:中国是个出口大国,香港对此有直接的感受吗?
庄一强:当然有,香港市场上也有很多madeinChina。回归之后,香港也从内地进口包括药品、医疗器械在内的产品。但在97年之前是没有的。
主持人:食品也买madeinChina吗?
庄一强:食品不会买。港人也从新闻报道里面知道,内地的食品安全是个问题。
主持人:有企业承诺提供给香港市场的食品是有质量保证的,这个可以买吧?
庄一强:蒙牛吗?我们不买。对香港市场产品保质的承诺,港人的理解是这个产品存在内地标准、香港标准、也许还有美国标准?那就有违公平,说不定遇到更厉害的市场,香港也会被舍弃。所以说这个承诺是适得其反的,港人很难信任这个品牌。
内地医疗问题是多方面制度设计问题的一个集中体现,包括药品、医生收入、医患关系的,其实是社会问题,因此,医疗改革其实也是社会改革。
主持人:你现任卫生部下属中国医院协会副秘书长,这个身份和刚来内地时有个很大的变化。
庄一强:我20多年做了三个阶段的工作,包括帮助外资药企开拓中国市场、医院管理等教学工作,以及现在的职务。期间我走遍了中国1000多家医院,有协和医院,也有西藏边远地区的卫生院。内地医疗问题是多方面制度设计问题的一个集中体现,包括药品、医生收入、医患关系的,其实是社会问题,因此,医疗改革其实也是社会改革。
主持人:香港医疗的优势在制度设计上如何体现?
庄一强:举看病流程的例子,中国目前是按服务项目收费,治一个感冒有时甚至花去数百元。香港人看普通门诊费用,包括诊疗费、药费和一切必要的检查,在公立诊所的花费是45元港币(约35元人民币),私家诊所150元港币(约120元人民币)全包。比在内地看病还便宜。全科医生承担了香港的常规医疗,但内地的全科医生是比较缺的,因为是通才而非专才,缺乏晋升选拔的途径。
主持人:香港全科医生的培养如何进行?政策上有无倾斜?
庄一强:我们更注重公平,不会使用扶持、政策倾斜这样的干预。在全科医生的系统里,香港也建立了其特有的研究成果发布渠道,晋升途径。和心脏外科、神经外科等专科医生是不冲突的,保证了做全科医生的积极性。在内地有个现象让我觉得很忧虑,最好的学生都去了光华管理学院,但香港最好的学生都去了医学院。
主持人:香港在医疗方面的经验,近年是否辐射到内地?
庄一强:在深圳目前试点开设了一家香港模式的医院——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全科医生承担。另外,北京医管局将从香港医管局引入一名总药剂师,协助进行药品制度的改革。
Sars时,香港也有医生感染去世,社会舆论少有拔高,普遍观点是感到不幸但理解医生的风险。我们叫“吃得咸鱼忍得住口渴”。
主持人:从远观到生活于其中,你对内地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变化?
庄一强:比较明显的变化是,内地社会整体是越来越自信,尤其是大城市的购买力提高后,人都变得比较豪爽,很多内地人都去香港买房。在香港遇到说普通话的,都可能是财神爷。这一点上,香港人会更加务实,比如每次吃饭都会打包。
主持人:你怎么去看待这种变化?
庄一强:内地的硬实力提升是表面上可以看到的,包括城市建设、基础设施,但这些很难持久。我建议,包括技术、服务、责任心、品格等可持续的软实力也应该同步发展。
主持人:到内地停留这么多年,你身上的香港特征有模糊吗?
主持人:这种“模糊”里能否读出融合的意味?
庄一强:人作为社会化动物,很容易被环境影响。但我感觉,两地民众的思维方式还是有所区别。(能否举个例子)港人更容易接受不好的事情,Sars时,香港也有医生感染去世,社会舆论少有拔高,普遍观点是感到不幸但理解医生的风险。我们叫“吃得咸鱼忍得住口渴”。
资源配置公平在全球具有普遍性,不是香港和内地的特有矛盾。融合是逐渐达成和解,最后允许一个多元社会的存在。
主持人:内地发展很迅速,某些方面超越了香港。港人如何看待这种超越?
庄一强:内地对香港的影响越来越明显,有舆论认为香港失去了独立性。其实,影响力的变化还是由经济动力来决定的。但在文化和传统方面,港人保留着中西结合的思维,仍然可以发挥华人社会与外沟通的桥梁作用。
主持人:香港和内地近年发生过几次民间摩擦,“蝗虫”事件让这种对抗情绪升级到顶峰,背后深层的原因是什么?
庄一强:这还是资源方面的考虑,新特首梁振英当选后已经明确,将来双非的孩子不享受香港的市民待遇。当地政府首先还是要满足其居民的需求。两地都应该意识到,这个问题是公共化的,并不是香港和内地之间特有的矛盾,在全球区域间都具有普遍性。
主持人:民间智慧在两地解决摩擦,认识彼此的过程中能发挥什么作用?
庄一强:融合是逐渐的达成和解,最后允许一个多元社会的存在,这都需要民间智慧。中国是香港人的根,但不是我们的全部。(傅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