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房企高歌猛进的那些年里,曾有过堪称疯狂的搬总部热潮,五湖四海的房企将总部迁入上海,将这里作为核心的战略阵地,迈入全国市场。
不过,在当时,来上海凑热闹的都是民企,他们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很多民企在上海尚未留下太多痕迹,就黯然离场。
而在很多人还没有察觉的时候,有一家地方国企也悄悄地在上海设立了总部,据说,就连董事长、总经理等高管都是常年在上海办公。
当大家回过神来再仔细去看时,上海的分量,在这家国企,甚至已经远远超越了大本营。
象屿地产。
虽然是“双总部”概念,营销、投资、研发这些前端base在上海,但是已经实属不易,充分说明对上海这块宝地的重视程度了。
刚过了一个月,新的履新消息就又来了,这一次的变动事关上海。
近期,艳姐获悉,原祥生地产环南京城市公司副总经理刘宏亮已在6月初加盟象屿地产,出任沪浙区域营销管理部总监。
给艳姐的感觉,这家地方国企最近有点狠啊,抄底拿地、抄底招人不手软。
01
刘宏亮1984年出生,曾就读于中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后又保送上海交大材料加工工程硕士。
2011年硕士毕业时,就以管培生身份进入华润置地上海区域,从策划、销售经理做起;2014年开始,又先后出任正荣上海公司营销经理、融创上海区域集团部门总监、仁恒置地上海公司总经理助理、市场营销部总经理、祥生地产环南京城市公司副总经理。
总结来说,刘宏亮起步于头部央企、在闽系民企、营销导向的融创、品质导向的仁恒都有供职过,12年来一直专注于营销领域、在以上海为首的华东高能级市场有着较强的资源基础,也有丰富的攻坚克难经验。
可以看出和现阶段有规模诉求、又深耕长三角尤其是上海的象屿,还是比较契合的。
区域的人力总到来后,新的营销总刘宏亮也很快就位了。
这种盛况在前些年不少见——一大批房企将总部搬到上海的时刻,因为有强烈且确定的扩张需求,所以相应的对人才需求度也非常高。
如今的象屿,正处于类似的阶段,不过相较于很多房企将上海作为“资源聚集地”去辐射布局全国不同的是,至少目前看来,象屿的核心发力点,依旧在上海。
象屿地产并没有上市,虽然没有可参考的年报,但是在公开市场上,我们还是能窥见很多信息。
去年上海第三批次土拍中,拿地宗数最多的房企就是象屿,一次拿了3宗地。
整个2022年,象屿在上海的拿地数也达到了6宗,虽然仅有一宗地是独立拿下的,但总的拿地权益金额也达到了89.54亿,排在第七位。
中指院也公布过象屿2022全年的拿地权益金额,大约是107亿,如果几个数据都准确,去年象屿新增的土储中,上海大约占了83.7%。
很多人也都知道,今年上海第一批次土拍中,报名了不下十宗地块的象屿幸运摘下两宗地块,成为这场土拍中的大赢家之一。
这两宗地,象屿统共花了差不多54亿元。
地产人言整理
据克而瑞统计,今年1-4月,整个象屿的新增全口径金额,同样是54亿元,直到5月,才又上升到了67.9亿元。
一些投资态度是非常一目了然的,象屿依旧将最大的精力财力投入到了上海。
不过艳姐听说,象屿现在对上海周边的其他优质城市也有一些想法在,比如在沪浙区域范围内的杭州,象屿今年也积极参与了,只是运气没比过很多民企。
估计这家国企接下来也会精打细算花好每一分钱,全力冲刺接下来的几轮上海土拍。
在土地储备上对上海偏爱得分明,销售表现上,上海的回馈力度也极高。
象屿虽然是厦门的老牌国企,但是此前在地产上一直比较低调,常年在百强开外,在闽系之风席卷全国的时候,象屿一直都还没有太多声音。
但是这两年,局势彻底变了,象屿对发展的诉求也随之发生了极大的转变。
据克而瑞统计,去年象屿相较2021年连升71名冲到了TOP56,完成了330.4亿元的销售额,同比涨幅高达95.16%。
这个变化的背后核心在于:这家厦门国企,整个2022年近8成的业绩,是在上海一座城市完成的。
事实上,去年上半年,象屿的销售额才仅有38.2亿,直到8月结束才正式挤入百强,业绩增长到了99.7亿,就此开始业绩狂飙。
也正是这个时候,去年克而瑞统计的上海权益销售榜单上首次出现了象屿的名字。
截自克而瑞上海统计的《2022年1-8月上海房企权益销售金额排行榜》
前9月时,象屿在上海的权益销售金额又上升了24名,最终到年底,不仅全口径金额冲到了TOP7,权益金额榜也逆袭进入了TOP10。
简单来说,去年象屿其实都是通过下半年在上海快速冲刺,从而实现的业绩突围。
而今年已经顺利冲入TOP30的象屿,从一开始就在上海狠踩了一脚油门,一季度时,在上海的全口径销售额就达到了127.47亿,位列第三,这里需要划一个重点:
算销售贡献度,上海同样是占了近8成。
所以这一次刘宏亮的加盟,核心也反映出了象屿在上海马力全开的架势——营销作为其中相当重要的一关,自然需要更匹配的人选来领衔。
02
艳姐对比下了下,在上海的助攻之下,看整体的销售业绩,象屿的表现是:
今年一季度销售额超越了去年前三季度;
前4月也超越了去年的前10月;
今年前5月,又以273.4亿的全口径销售额,距离去年前11月只差了10.9亿元。
如果照这个速度下去,最快在上半年,象屿或许就差不多能完成去年全年的业绩。
当然即便不能做到,象屿如今的规模增长速度已经相当骇人了。
不过这里还有一个数据需要注意:
象屿去年的权益销售占比在44.5%、今年前5月是56.9%。
但事实上,在去年以前,象屿的销售规模虽然一直不高,但是权益占比还是比较高的,比如2021年时全口径金额在169.3亿,权益金额却有161亿元,占比约95.1%;2020年时,全口径和权益都是122.7亿元,占比100%。
之所以从去年开始发生了巨大的转折,权益占比突降,也能窥见:
一向佛系的象屿在国央企趁势而上的窗口期对规模增长有了较大的诉求。
也正因为象屿将实现这个诉求的主要抓手放在了市场最好的上海,才不得不撬动合作杠杆。
谁都想来上海分蛋糕的情况下,想要独立操盘,成功摘地的胜算少之又少,最佳的解决方式就是减少竞争对手,将他们变成队友。
加上上海的项目拿地资金都较高,对于此前规模才百亿的象屿来说,虽然有母公司撑腰,但同样会有一定压力,寻找优质的合作商,是更为恰当地降低风险的解决方式。
比如如今在上海楼市火力全开,已经坐在上海销售榜首的招商,就是象屿的忠实合作伙伴。
所以,总结看下来,象屿业绩增长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
对最优质城市的适时重点加码、搭配安全度相对较高的合作开发杠杆。
但显然,这也并非长久之计,如何在上海以外的城市释放更多的增长力、如何将规模做实,同样是象屿亟待解决的问题。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象屿看似将大量的心力都放在了上海,但是在其他区域包括集团层面都在不断引进人才的核心原因之一。
新上任的福建区域总裁杨杰,曾是中南置地集团副总裁兼华南区域总,作为龙湖系高管、仕官生,也曾被同为闽系的民企中骏挖角过,当时就是出任福建区域总,后来在中南,也是一直管辖海西业务。
其实不难看出,象屿在人才引进上,“对口”的意味都还是比较浓烈的。
再比如除了沪浙区域迎来了新的人力总,早在2021年象屿地产就引入了景瑞人力总陈莉萍出任集团人力总。
今年3月,恒大管培生出身、在华润、世茂、正荣任职过的林文希,也加盟象屿地产出任成本管理部负责人。
另据市场招聘信息,象屿地产目前也在招聘集团的营销负责人和运营负责人。
从人事的动作大致可以推断出:
象屿如今在做的,大概率是全方位的变革。
03
最近地产圈的人事变动消息还有很多。
但艳姐感受下来,相较于往年在集团层面的诸多变化,如今最多的其实还是和象屿类似的区域人事调整。
比如前阵子,许久没啥大新闻的龙光微调了下架构,集团助理总裁兼上海区域公司总经理阎烨,新增了南京和浙江两个分管区域。
比如许珂辞任金地集团华南区域副总经理兼佛山城市公司总经理,即将履新华发。华发今年招人甚猛,但是还是有人匆匆转身离去,近期原北方大区区域营销部门总经理、万科系出身的彭麟,转战金辉地产,出任华北区域营销部总经理。
金地最近除了许珂的辞任,在人事上还有不少调整。
比如原金地西部区域助理总经理兼重庆公司总经理桂冰加盟了绿城西南区域助理总经理,分管投资条线;再次比如原南宁公司和云南公司合并为云桂公司后,原华南区域副总经理张杰兼任云桂公司总经理,原昆明公司总经理王健转任云桂公司副总经理。
就连央企招商蛇口,华南区域最近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华南区域总张宾在近期提交了辞呈,以及原江南区域合肥公司总经理常春调任广州城市总……
所有的这些变化,其实都能窥见,现在不管是在什么样的企业,一线区域总、城市总包括条线负责人的压力都还是相当大的。
奋进追求向上的企业需要做出增长,平稳过渡的企业也需要维持良好的经营,如今行业仍处于艰难时刻,但艳姐也相信,大浪淘金,不管是企业也好、职业经理人也罢,经历过这一轮洗礼,也能拥有更强的韧性。
主编:张艳
责编:Nanako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不为商业用途,如果侵权,敬请作者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