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介处得知自己已经失去购房优惠时,市民赵女士一头雾水。11月,她在一楼盘确认了购房意向,经中介带看后很快便缴纳了尾款并完成了信息登记。本以为一切都已尘埃落定,赵女士却在完成登记当晚接到了来自中介的通知:根据售楼处的人脸识别结果,您不属于渠道客户,导致中介没有办法正常结佣。“我根本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时候被人脸识别的!”她有些愤怒。
然而,赵女士的经历却并非个例。今年10月,也有上海市民在“领导留言板”反映,自己前往位于松江区的华发·海上都荟下定新房时发现,售楼处安装了带有人脸识别功能的摄像头。距离《规范》出台已有数年,但这种未经同意采集个人面部信息的行为,依然令不少市民深感不安。
记者体验:被“刷脸”完全无感
△看房过程中,需扫描小程序进行个人信息登记。
那看房到底需不需要进行人脸识别?12月2日,记者持续走访至位于钟晓路的中企·云萃森林楼盘,同样扫描了销售人员提供的二维码。此时,小程序首次弹出了一份《关于收集人脸信息的知情同意书》,仔细看便可知,在客户进入售楼处人脸信息采集区域时,会以图片及视频形式自动收集、存储人脸信息及到访轨迹视频。原来,工作人员虽然并未口头提示人脸识别操作的存在,但一旦在手机端点击“确认”,就表明客户已经知晓并同意配合完成人脸识别操作。而从实际的操作角度来看,记者也丝毫未感受到自己被“刷脸”了。
△中企·云萃森林小程序内对于人脸信息采集的提示。
“售楼处里,到处都是带有人脸识别功能的摄像头。”当天下午,记者来到永泰三里城楼盘时,一位销售道出了隐蔽刷脸的真相。记者这才注意到,售楼中心正门口、沙盘区域等位置上方均安装了监控设备。“等到客户实际交钱签约时,还会有一次正式的个人信息采集,到时候,会将采集到的人脸信息与监控中的到访情况进行比对,以确定客户的渠道。”该名销售透露。这也就是说,从客户踏进售楼处起,隐蔽的信息采集便开始了。
△售楼处天花上随处可见摄像头。
以佣金结算为由采集人脸信息不妥
小周告诉记者,由于涉及与中介之间的佣金结算,隐蔽的人脸识别是最为精准的方式,正被大多数楼盘采用。除直接采用带有人脸识别功能的摄像头外,有些楼盘会使用iPad等设备扫脸,“客户进入售楼处时,需完成扫码登记信息时,那个时候就已经完成了人脸扫描了。”他介绍,“普遍来说,这种识别信息的保存期在各个楼盘内并不相同,但通常不少于30天。过了这个周期以后,客户的性质就又可以刷新了。”
事实上,为了不“白干”,这种人脸识别的操作使得各家中介对于客户的选择更为挑剔。12月4日下午,记者通过社交平台联系到上海一家房产中介公司。记者说明自己的需求后,中介便开始对于记者曾经自访过的楼盘做仔细的盘问。“你基本已经把这块区域内的新盘看完了。”他随后便表明,不愿意带记者去看房,“都有人脸识别,即便你成交了,也拿不到返佣。”他还告诉记者,部分房产中介公司会有将部分佣金返还客户的购房福利,但因为记者当前被划为“自访客”,已经不具备享受优惠的资格。
而对于结佣的手段和操作流程,该名业内人士也提出了建议。“为保护客户隐私,现在大多数身份认证都选择仅采用前三后四的手机号录入规则,可以考虑在出现重复等问题时,再来通过人脸识别手段进行甄别,完全没有必要对每位到访客户都做人脸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