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社交媒体营销,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用数据说话
精准,是一个有充分吸引力的词语,代表着一种理想的状态,但同时,也是一个有些唬人的词语,以至于一部分脚踏实地不喜浮夸的业内人士对其表示抗拒,认为频频提及者不过是在玩弄概念,吸引眼珠。但这一状态又是每个希望用实在的技术为行业推进尽出自己努力的企业在默默争取的目标,也是其在无限靠近的状态。技术的进步开启了营销行为向精准的日益贴近,而社交媒体所产生的大数据内容,正是这一行为实现的有效根基。
让内容营销
掘账号价值
赔本也要“黏”住用户
业内人士透露,“免费”和“体验”是社交平台“黏”住用户的关键。调查发现很多人平均6分钟就会看一眼手机,于是某些社交平台就设置自动更新的间隔为两分半钟。用一位社交媒体推广人员的话说,你得告诉用户我们不仅免费而且干得很卖力。
最快年底推出盈利应用
那些年,品牌营销走过的弯路
品牌们唯一能做的事儿,就是在各种社交媒体注册账号、做公共主页、mini-site、招人运营,说是建立沟通渠道也好,传播阵地也罢,反正不集齐六七个社交媒体账号,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
我认为,这种“讨好”式的做法,不是建立沟通的正确方式,反而会让品牌变得更廉价和无特色。
我认为,把品牌营销寄希望于创意的想法,是投机行为并终将失败。凡是持续性的传播行为,就不能掺着偶然性元素,因为偶然性元素不可控。
还有二维码。我的妈呀,为啥什么东西上都要帖一坨黑乎乎的膏药呢?很洋气吗?真的有人会扫吗?难道“掏出手机扫描”就是品牌和消费者建立沟通的方式了吗?我对二维码这东西的唯一理解就是,如果消费者对你的传播感兴趣,这是一个快捷方式可以了解更多。这事儿的前提是你东西做的足够好啊!遗憾的是,大量品牌在传播中是为了显得高端洋气,硬生生贴了一个膏药上去,而已。
发现了么,消费者在意的是,自己付出的行动是否有反馈,而完全不在意你在他没找你的时候做了些什么。
这就是苦逼的单相思,也是社交媒体上的品牌传播现状。
品牌在社交媒体的传播方式
我常常希望思考问题的时候,回到本质上去,想想这件事到底是要干嘛。对品牌来说,终极目标是卖货获利。希望通过社交媒体,接触到更多潜在客户,建立好感并产生购买,同时,希望通过他们的努力帮助品牌获取更多客户。
这是个非常好的模型。我试着把这件事儿再分散一点来看:
我特别加入了两个维度:“花费”和“消费者信息接受强度”。
“花费”说的是品牌为这件事儿需要花的钱。传统方式中,品牌需要在大众媒体上做大量传播才能获取足够的知名度,进而在每一步“转化”中都可能要付钱,同时,维护忠诚客户的要花更多经历和相对少的钱。
“消费者信息接收强度”说的是在这个阶段消费者对品牌信息印象的深刻程度,显然大众媒体的能达到深刻程度很有限,越往后强度越强。但同时我们也要知道,获得强信息的人数也越少。
那么,下面就是分解开的“品牌在社交媒体中的传播方式”:
除了花费和强度之外,我在信息传播的箭头上标注了不同消费者传播的信息,有“赞Perfect”、“好Good”、“还行Soso”和“烂Shit!”几个档次。
我们可以看出的东西是:
1、信息会被消费者“背书”才会传播。
这是两层一次,一是A会把自己的体验加在品牌信息上进行传播,A朋友接受的信息是“A说xxx不错”或者“A说xxx很烂”。二是B和C对A的印象决定了信息的有效程度,B和C接受了A的信息,但他们传递出去的信息却不会保真,而是加入了自己的加工和体验。如果B认为A不靠谱,那B很有可能说A说的这个东西是垃圾。
2、品牌形象在传播中被不断涂抹。
品牌形象因为不断被不同人背书而产生了不同的涂抹效果,X说你是什么,比你认为自己是什么更有意义。
3、社交媒体中信息传播的强度没有明显衰减。
这很有趣。相反,高强度的信息还在被扩散。这对品牌来说,后面大量的传播都是免费的。
4、传播驱动力取决于品牌和产品本身,且传播决定权在消费者那里。
说简单点,只有“超赞”和“超烂”的东西,消费者会主动传播。这也是为什么大量品牌在社交媒体做的有奖转发都相当无力的原因,消费者转发的时候不是因为自己愿意,而是不得不做的无奈之举,同时,这样缺少驱动力的信息,获得继续传播的概率也很低。同样,消费者只会传播那些值得传播的东西,那杜蕾斯来说,无数人会转发杜蕾斯的段子,但没有人会新发一条,说刚用的杜蕾斯真好用吧。
这张图还有很多可以分析出来的东西,我们先说上面这些。
那结论是什么呢?1、核心是“传播驱动力”。
品牌的核心是定位,定位必须找到自己在社交媒体中的传播驱动力,这驱动力不是段子不是笑话,而是真正产品本身带来的东西,要让消费者有可说的东西。要让消费者被打动,并且说“我愿意”才是最最重要的。
2、用心在产品和“魅力属性”上会更有效。
3、品牌形象,不再是你说什么,而是别人嘴里你是什么。
这个不用解释,上面的图再清楚不过了。社交时代,口碑比什么都重要。
拿有奖转发来说,他们确实做了,但心里却在骂娘,这样的互动数字再高也没有意义吧?新一代的消费者嘴都很毒,但也不会吝惜自己的赞美,所以,做点他们想的事儿,他们才会帮你说。
5、认真对待消费者的每一次反馈。
我们说了,消费者关心的是自己发了信息是否有人反馈,所以如果他们说了什么,把自己当成一个正常人去聊聊天,对他们的体验会更好,如果碰到好的话题,转出来让大家一起看看,这才是最好的方式。千万,千万不要敷衍,更不要找一个啥也不懂的外包来做社会媒体的沟通。
6、忘掉洗脑吧。
品牌必须彻底改变那种洗脑的做法,想都不要想。消费者有自己的脑子,他们现在一点不觉得你牛逼,所以品牌没有什么机会站在台上洗脑,那只会被人笑。
7、注意沟通的姿态。
在社交媒体上哈巴狗一样的讲笑话八星座只会让自己越来越low,自娱自乐地发各种活动信息只会让人觉得你傻,没事儿就有奖转发的品牌也不会获得更多期待,碰到什么都用官方腔回复的品牌只会催人放弃自己。消费者希望能跟你平等沟通,那么就把自己当成一个人吧,说人话,不卑不亢,有性格都很好。
目前,很多品牌已经意识到在电子邮件中使用社交媒体是个机会,但是大部分却仅仅只是“使用了”,品牌邮件主们并不十分清楚如何正确有效地使用这个工具,以及掌握其对邮件营销可能带来的有利影响和存在的潜藏风险,要想利用社交媒体,切实提高邮件营销效果,还需掌握一些应用社交媒体原则。
邮件营销中应用社交媒体有什么作用?
存在哪些风险?
并不是任何邮件进行社交媒体引用都能带来有利影响。
未成熟的市场和应用环境,加之社会媒体对用户注意力的分散,以及品牌邮件主在社交媒体应用上的经验不足,可能影响销售转化,错失良机。
实际应用中的解决策略
品牌亟待更好的邮件营销和社交媒体整合方案。作为行业从业人士,依据行业经验,特别提醒品牌邮件主在目前环境下的实际运用中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原则:
明确目的原则
区别行业产品原则
权衡社交媒体按钮与call-to-action按钮原则
一、选择合适的社交网络
社交媒体网络间的同质化和线下品牌类似,Google+和Twitter就像是社交网络里的可乐和雪碧,它们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用户群。所以你要找到最适合自己社交媒体目标和策略的社交网络。不需要广撒网——只要选择对企业和用户最有效的平台。你要选择哪些社交网络?应该在多少个社交网络上进行传播?这里有几个要考虑的因素。
资源。你是否需要新的人员和技能视觉社交媒体Pinterest和Instagram平台都是基于图像和照片的应用,Google+更侧重于有质量的内容。你是否拥有适合这些平台的资源?
用户。你的潜在客户聚集在哪里?哪个社交媒体上有你的目标用户?
关于最后一个问题,你可以参考一些用户研究资料,例如,皮尤研究中心(PewResearch)去年第三季度就收集了Facebook、Twitter、Instagram、Pinterest、LinkedIn等主流社交媒体的使用人群数据。
二、完善信息
我们每个月都会检查社交媒体上的简介,确保头像、封面图、简历和简介信息完整并及时更新。这是我们社交媒体编辑主要的工作内容之一。完整的资料显示你的专业和品牌一致性,它向访客表明了你参与社交媒体的认真度。
信息资料包括两个部分,视觉和文字。
视觉部分要达到的目标是一致性和熟识度。Twitter头像要和Facebook上的匹配,Google+和LinkedIn的封面图最好也要一致。要做好这些图片,你可以参考现成的格式,譬如Canva这样的工具可以让你直接选择模板生成合适大小的图片。
对于文字,你需要个性化的是简介和个人信息。创建专业的社交媒体简介可以遵从以下六个规则。
1.展示而不要说教。展示“我做了什么”往往比介绍“我是谁”效果更好。
2.向用户展示企业关键词。
3.保持语言新鲜活泼,但避开过于时髦的词汇。
4.回答潜在用户的问题,告诉他们你有什么。
5.保持个人风格和风度。
6.经常检查你的页面。
三、找到营销的声音和语调
如果能为内容找到一种合适的基调,能让你进入社交媒体的冒险行动更有目的性。
要做到这一点,你要仔细思考营销目的和客户基础等细节。
可以从以下问题着手:
如果你的品牌是一个人,他有怎样的性格?
他与客户的关系是什么样的?是教练、朋友、老师还是父亲?
你的企业个性不包括哪些?用形容词描述。
哪些企业与你的企业个性相似?相似之处是什么?
你希望客户怎样看待你的企业?
最后,你会得到很多关于你的企业市场策略的形容词,它们就是你在社交网络互动中应该保持的声音和语调:声音关系的是传达使命宣言,而语调关系的是如何执行任务。用一致的声音和语调回应你的客户,创造一种能够愉悦客户的声音,客户将乐于成为你的品牌传播者。
四、选择发帖策略
关于发帖策略,有一些数据和观点可以告诉我们怎样更好地着手。
发表什么内容:
把以上策略综合起来,有助于你制定长期运营策略。
1.从五种基本类型着手:链接、图片、引用、转发和纯文本信息。
2.选择一个主要类型,大部分发帖都采用这种类型的内容。
3.按照4:1的比例安排内容。也就是说,在使用某种主要类型发送4篇内容后,应该穿插其他类型作为调剂。
发帖频率:
关于社交媒体更新的频率有很多有意思的数据。一些因素可能影响你的发帖频率,这些因素包括行业、资源、到达范围、内容质量等。还要考虑你使用的平台也有自己的频率。如果你的内容受欢迎,你当然可以一直增加发帖量。
什么时候发帖:
对于刚刚开始运作社交媒体的人来说,没有用户和发帖历史怎么办?
五、反复分析、测试
获取数据之后应该怎样运用?
尝试新工具。在Buffer,我们开放各种数据测试。比如经过优化的图片会不会比没有优化的图片获得更多的点击大小写是否重要?
检查结果。把测试后得到的数据和标杆数据对比,如果测试结果积极,就可以把这些变化加入日常策略。同理,你可以逐一进行多项测试
六、自动化、参与互动和聆听
社交媒体营销的最后一步是建立一个可以跟踪效果的系统,以便与社区保持互动。
你的公司是否也是这些持续性误解/误用的牺牲者呢不妨问下自己以下几个问题:
Amazon、Square、GoDaddy和其他社交媒体佼佼者们,将社交媒体互动用艺术形式包装成了讲故事的技巧。你完全可以从他们身上学到几手。塔吉特公司(Target)与玛氏彩虹糖(Skittles)也同样通过Facebook首页来用一种可视而难忘的方式介绍它们的品牌故事。
2.你是否在社交媒体用互动方式让你的品牌更加人性化
观察一下联合利华在其Facebook、Twitter和YouTube推广其AXE品牌男士洗护产品的方法。在联合利华看来,AXE“不仅是一个领先的男性洗护产品,它代表一种生活方式,通过男士们生活、工作和娱乐的独特体验来触及他们内心的一种代表生活方式的品牌。”
3.你在社交媒体上的“声音”是否前后一致是否与品牌管理较好的方面保持同步
发展并传递统一的社交媒体品牌声音并不是件容易的差事。在这一点上,专门设立了社交媒体部门的大企业和总人数不到10人仅靠大家轮流维护社交媒体的小企业,他们之间并无不同。把社交媒体的监控和反馈工作交给更愿意在社交媒体上发声的年轻员工,是很容易的选择。但是所有的员工都应该对企业愿景、企业使命以及企业精神有足够的了解,确保他们能在公共场合代表公司的面貌。在社交媒体上的发声应得到重视。社交媒体内容是否在方式、语言、风格以及传递方式上在各个渠道保持一致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制作一份样式表应当被列入日程。
4.你的企业是否将社交媒体战略定位于18~34岁的人群
5.你在社交媒体上处理消费者投诉以及不满意的消费者点评时,是否及时,是否还带有自我保护的防御态度
6.你的社交媒体内容是否链接到你的公司和产品页面
有媒体报道,在一项调查中,有37%的人认为耐克是本届奥运会赞助商,而认为阿迪的却只有24%。事实上,阿迪才是伦敦奥运会的官方合作伙伴。造成这一误会的原因,与耐克在奥运期间的大打“球”和“埋伏式”营销密不可分。
近日,《投资者报》记者采访了多位业内人士,大多数业内人士对耐克在伦敦奥运会期间利用社交媒体进行的奥运营销印象深刻。
相信大部分观众也会对耐克这次利用社交媒体策划的“伟大”系列印象深刻,尤其是在刘翔伤退、陈一冰银牌事件中耐克的迅速反应让他的竞争对手兼奥运正牌赞助商阿迪达斯腹诽不已。
耐克的快速反应
8月7日,110米跨栏赛场上,刘翔一脚没有跨好结果摔倒在地上再次黯然退赛。仅仅15分钟后,耐克官方微博出手了。一幅图片上,刘翔面容冷峻,左侧用白色字体写着:“谁敢拼上所有尊严,谁敢在巅峰从头来过,哪怕会一无所获,谁敢去闯,谁敢去跌,伟大敢”。微博配发文字则写道:“谁敢在巅峰从头来过,即使身体伤痛,内心不甘。让13亿人都用单脚陪你跳到终点。”
这并非耐克官方微博第一次被热传。8月6日,奥运会男子吊环决赛时,中国选手陈一冰发挥出色,本以为金牌在握,不料却出现判罚争议意外获得银牌。观众一片哗然,都为陈一冰心里叫屈。半小时之后,耐克官方了“没有绝对的公平,但有绝对的伟大”微博,并在25分钟之内被转发2万多次。
在这场被称为社交媒体奥运会上,耐克绝对是最大的赢家。但是赢家也需要付出多于常人的努力。
“准确地说,奥运营销战役并不是在奥运开始时才打,而是在好久之前就要开始准备了。你看耐克的每次配图,专业化程度很强,虽然微博只是一个不大的社交媒体,但是同样需要一个专业化团队来运作的。”最体育社区市场总监陈弙穹如是说。
事实上正是如此。据耐克公司给《投资者报》的资料显示,耐克官方微博的背后其实有一支高效的团队在执行。这个团队由耐克数字营销和品牌传播部门,以及韦柯(W+K)、睿域(Razorfish)、雅酷(AKQA)、佳艾(CIC)和传力(Mindshare)等公司共同组成。
不容小觑的社交媒体
“现在公众获知信息的第一通道,已经不是广播、报纸和电视,往往会从网络上去了解,因为它具有随时随地、及时更新的特点。因此这次奥运会,以互联网为基础以社交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表现比较突出。”中国品牌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庞亚辉表示。
误区一:微博只是媒介
这恐怕是多数企业对微博认识最大的一个误区了,正因有了这样的定位,官方微博才会一个个沦为企业的新闻站,才会让哪些刷僵尸粉、“养大号”的人赚的盆满钵满。其实微博平台的魅力,在于它媒体属性和社交属性的交融。企业只有正确认识这一点,才能找到自己品牌微博的正确定位——准确来说社交属性甚至更重要一些。
联合利华CEO保罗伯尔曼曾经说:“我不认为我们的责任是把股东利益放在第一位,我们的工作重点是改善世界公民的生活,与消费者、社会的发展保持同步,最终给股东带来商业回报。”这段话用来引导企业的微博营销倒是很合适。企业应该抱持一种通过社会化媒体去提升用户体验的心态来做微博营销。整合自己的内部资源,将微博作为一个突破口,重视倾听和沟通,做微服务、微口碑、与微博用户做朋友。这样的品牌微博绝对不是一个只有百万僵尸粉的大喇叭,它会成为一个企业让消费者感受其品牌魅力的最直接的通道。
戴尔在TWITTER上的营销有口皆碑,它对微博平台的考核准则分为短期和中长期两种。其中中期衡量微博是否帮助戴尔改进了在网上的声誉,而长期标准则是“这个平台是否帮助公司和用户更好地沟通、为用户更好地服务,是否帮助戴尔实现整体业务目标”。戴尔的营销结论十分明确:“通过社会化媒体,赢得的是heart和mind”。
误区二:微博营销=官方微博运营
其实官方微博的运营只是微博营销中的一个环节,虽然重要,但绝对不是全部。微博是一个开放式平台,在微博平台上做营销,要兼顾考虑两个属性:媒体属性和社交属性,特别是社交属性,微博独特的人际传播原理,决定了企业微博营销策略的定位——必须依靠“微关系”。关系人群的感召力,远远超过任何一个顶级品牌的自身感召力。微博平台上丰富的明星、名人、草根红人账号、保有消费者们,都是企业做“微关系”的资源库,和这些用户保持良好的互动,会收获意想不到的传播效果,也能够将所要沟通的信息传播到原本无法覆盖的人群。
微博营销实际上更像是搭建一个大的舞台,官方微博应当充当一个好的主持人,引导话题固然重要,但真正高明的是让嘉宾(用户)成为台上的主角。
误区三:追逐短期效果
一、社交媒体在图书营销中的分工协作
由于每一种社会营销媒体都有其独特的目标顾客群体和信息交流方式,因此,在这些媒体中进行营销的方式和目的也会根据图书本身的属性而有所区别。在图书营销的整个过程中,专业读书社交网站发现图书的功能更强,大众社交网站扩大影响力的作用更大,而亚马逊(Amazon)等分销平台则可实现营销一体化。
1.让读者通过社交阅读网站发现图书
据世界上最大的在线社交阅读网站好阅读(Goodreads)的调查,96%的读者阅读他们已经有所耳闻的作者的作品,只有14%的读者从Facebook发现新书,到了Twitter平台,这个比例只有6%(如图1)。可见,对于默默无闻的作者来说,如果没有一定的读者群积累就通过大众类社交网站营销,效果可能并不理想;但是,Goodreads等社交阅读网站上的朋友,以及这些网站的推荐和浏览等渠道,却在读者发现新书的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利用Facebook、Twitter等大众社交媒体推广图书
Facebook和Twitter等大众社交媒体虽然在发现图书过程中的作用没有想象中那样大,但是在图书营销的整个过程中却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主要表现在于放大效应。以Goodreads为代表的图书社交网站的深度用户毕竟只占读者中的一小部分,虽然其注册用户数在2013年6月达到2000万,但与Facebook和Twitter这两大社交网站的用户辐射范围相比还显得不足。因此,一本图书的真正畅销,必须借力于这种综合性的社交网站,实现全国甚至全球范围的快速宣传和推广。英国女作家E.L.詹姆丝(E.L.James)的小说《五十度灰》(FiftyShadesofGrey)的全球畅销便是最好的例证。2011年初该书以电子版和按需印刷纸质版同时发行,随后在Goodreads社区获得5万余名会员的五星评价,同时,在其他专业阅读网站或社区也大获好评。但是直到Facebook和Twitter等大众社交媒介广泛介入,该书才在图书市场引起轰动效应,当年3月即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次年底,其全球销量更是超过了7千万册。
3.利用亚马逊等分销平台进行一体化营销
二、作者在图书社交媒体营销中的作用
互联网的发展强化了个体权利,这种趋势在图书社交媒体营销中则表现为作者的营销地位得到凸显。
1.作者作为营销主体
与其他行业不同,在图书出版行业,由于产品品种繁多,产品之间差异性较大,一次性、通用性的营销很难见效。同时,不同的图书产品销量差异明显,“二八”效应在图书行业十分显著。因此,出版商往往将有限的图书营销预算分给了少数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作者或具有畅销潜力的图书。而由于营销工具、营销费用以及作者本人营销能力、意愿等条件的限制,在图书营销中,作者往往只能听从出版商安排,处于被动地位。对于大部分作者而言,他们只能眼看着自己的作品在市场中自生自灭。
社交媒体的出现及快速发展,虽然不能改变出版商的营销预算在不同作者身上的分配,但是却在很大程度上赋予了作者营销主动权。一方面,这些社交媒体的本质属性是社交工具,而不是营销工具,因此,作者很乐意参与其中,并获得营销影响力。另一方面,通过社交媒体进行营销,并不存在对营销费用、营销人员等条件的硬性限制,作者完全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病毒式传播,覆盖海量顾客群体,实现小投入高回报的营销效果。因此,社交媒体的发展为作者提供了自主营销的可能;同时,图书销售压力、对成功的渴望等因素也推动着作者主动参与营销活动。
2.作者作为营销对象
3.口碑营销重要性凸显
据Goodreads对其3000余名会员的调查,79%的读者通过线下的朋友发现新书,64%的读者从Goodreads网站上的朋友获知图书信息,可见口碑传播是读者发现图书十分重要的渠道。而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看,人们会自觉不自觉地追随群体行为,以获得群体归宿感。因此,口碑传播会极大地影响读者的阅读和购买行为,并具有较强的从认知到行为的转化效果,对销售具有较强促进作用。同时,口碑效果也已经不必非要通过“表达出来的信息”获取,而完全可以通过人们在网上或实际生活中的行为展示来实现。比如,当从Goodreads或Facebook网站的个人主页上看到朋友正在阅读某本书时,这本书通常也会引起你的兴趣。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口碑营销的主动性也在加强。当然,要发挥口碑营销的作用,前提是作者创作的作品质量优良,这对作者来说既是激励也是鞭策。
其中一种方式就是借助于社交媒体。假日季节的社交媒体上充满了关于礼品购买、寻找优惠码以及对于糟糕客服抱怨的帖子。现如今,品牌和零售商们能够直接与客户进行沟通,并且创造一种更加注重个人的购物体验,这一点是前所未有的。
以下的四招为你介绍了商家该如何在今年的疯狂假期中对社交媒体营销策略进行精明地运用。
1、因地制宜
各地的节日体验会有所不同。你的信息中就应该反映出这一点。你可以利用地理定位工具来获取客户所在地的信息。然后利用这些信息打造出能够引起共鸣的个性化品牌体验。
2、用户生成内容
3、善用社交媒体打造活动
4、多管齐下
在国外,Facebook仍旧被视为是节日社交消费的主要渠道,有92%的市场营销人员正在计划在这一平台上推出各种各样的活动。但是有73%的市场营销专业人士认为Instagram将在今年的节日期间成为一匹黑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