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晚报记者李蕾蕾胡于梅/文朱运兵/图
【话题背景】
如果说,经济发展是一座城市的躯体,那么精神文明就是城市的灵魂。
2019年,是我市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周期的第二年,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作为一项战略任务,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整体布局,以创建为民的情怀、坚持不懈的努力、求真务实的作风,依靠全市人民全力推进创城工作。
2020年是创城的关键之年,路如何走?有何好的意见和建议?两会期间,荆门晚报记者倾听整理了各方声音。
志愿者除草美化居住环境
【亮点扫描】
●创城,让荆门更美好
漫步在荆城,随意摄取一个镜头,都会让人感受到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带来的美丽新面貌、新精神。道路美了,庭院美了,河道美了,小区美了,目之所及处,环境越来越美,居民的心情也随之越来越美。
2018年2月,我市成功入围2018—2020年创建周期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全面吹响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冲锋号,全市上下全力以赴抓好这个“一号工程”,坚决打赢文明创建攻坚战。
2018年年底,我市迎来了中央文明委测评组的第一次测评。2019年3月,市创城办传来喜讯,中央文明办正式公布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全国共有141个地级以上城市、城区上榜,其中,我市以总分87.34分的成绩排名全国第29位。前不久,我市迎来了中央文明委测评组的第二次测评,结果不日揭晓,从反馈来看,创建工作得到了中央文明委的肯定。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是市委、市政府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一项造福荆城百姓的重大民生工程,是提升城市竞争力、打造比较优势、优化营商环境、提升百姓幸福指数的重大举措。通过创城,我市城市配套设施建设得到快速发展,城市环境卫生质量得到显著改善,市民的文明意识明显提高,城市面貌在原有基础上发生根本性变化,荆门的城市知名度、美誉度,对外吸引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苏玉梅市人大代表,浏河社区党总支书记、主任
【两会建言】
●“强筋健骨”,补齐创城短板
创城工作开展后,我们看到,城市面貌有了很大变化,市容整洁了,公共设施完善了,行人闯红灯和车辆乱停乱靠的现象少了,志愿服务者多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进一步提升……创城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然而,对照创城标准和周边兄弟城市的变化,我市创城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
打铁还需自身硬,即便有了制度保障,倘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创城工作将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补齐基础设施建设的短板,让城市“强筋健骨”,是创城的一项重任。
在“软件”上,城市管理力量相对不足,市民素质和参与度有待提升。目前,创城工作主要依靠机关企事业单位、街道社区干部和协管员、环卫工人等,市民主动参与创城的热情还不够。如果所有人都能参与进来,共建文明,力量则是巨大的。
我在基层多年,对创城工作有一定认识和了解。从创建要求来看,全国文明城市的测评体系,对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环境质量等都有刚性要求;从城市发展的角度来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关系着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群众对完善的城市功能有着越来越高的期望。
我建议,以创城为契机,抓紧补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短板,对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摸排、整体部署,改变小修小补、质量不高、容易反复等问题;加大主城区、背街小巷道路、市政设施等薄弱环节的治理力度,解决好群众反映突出的问题,为市民提供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让创城真正成为造福群众的民生工程。
李铁鹰市政协委员、民进荆门市委会专职副主委
●不满足于迎检不失分,创城应该常态化
“全国文明城市”是反映城市整体文明水平的综合性荣誉称号,是最具价值的城市品牌之一。创城这两年,荆门从上到下做了许多工作,城市面貌、市民素养都有明显提升。
建议政府各级职能部门加大、加强城市管理常态化和可持续性工作力度,防止和杜绝检查“达标”后,思想放松、管理放松和完成任务的现象产生。
要把定期督查作为推动创建常态化的重要抓手,采取多种形式,定期进行民调和测评,定期进行情况通报,定期分析和研究创建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对突出问题要及时抓好整改,防止蔓延扩大;对复杂矛盾,要及时会商协调,提高创建实效。
要始终坚持把提升市民素质放在重要位置,建立包括文明礼仪、文明习惯、文明生活方式等内容的义务宣讲队伍,强化宣传教育,提升市民的认同度和参与度。
建议市委、市政府出台《文明城市常态化管理制度》,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将宣传教育常抓不懈,把具体责任、乡规民约、行为规范、管理监督、检查评比、奖惩兑现等制度落实到每个人心中,使全体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形成共识,共建城市文明。
不是为创城而创城,而是为了实实在在提高城市的文明程度。宜昌市连续三届荣膺全国文明城市,其管理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学习,还有外省市成立离退休老人文明劝导队伍、为贫困家庭设立创城公益岗位等都是有益的管理尝试。
肖雪晴社区工作者
【市民心声】
●每一位市民都是创城的推动力量
荆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城市面貌明显变化,然而生活中仍然有不和谐的现象。我认为,推进创城工作,部门合力共为是一方面,每一位市民才是城市文明进程最大的推动力量。
曾经看到市民经过纸片垃圾视而不见;有老人要横穿马路,劝导员一直在耐心劝阻,但是老人还是趁着劝导员不注意直接跑着横穿马路;公共场合贴着禁止吸烟标识,仍有人对提醒和他人的劝导不理不睬……
有人吐槽创城是形式主义,可我看到玉园小区居民,因原本斜坡的道路出行不方便,自己动手砌上了几级台阶,方便大家出行;我看到志愿者为新增的停车位划线,方便市民停车;我看到热心人拿着水泥灰铲,对小区破损的地方进行修补……通过创城,越来越多人成为传播文明的力量。
每一个小变化,都在折射着这个城市的文明程度。但是,创城不能单靠政府部门,生活和工作在这座城市的每一位市民,都是创城的推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