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突出做好稳生产、扩投资、促消费工作,市场需求逐步恢复,生产供给持续增加,居民收入平稳增长,经济运行呈现稳中向好。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快推进以工业新泰为核心的“五个新泰”建设,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新泰新篇章。
一、综合
综合实力持续增强。2023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643.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不含农林牧渔服务业)69.3亿元,同比增长5.2%;第二产业增加值278.2亿元,同比增长10.6%;第三产业增加值295.9亿元,同比增长3.6%。三次产业结构由10.8:42.5:46.7调整为10.8:43.2:46.0。
服务业发展支撑有力。服务业实现增加值295.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3.6%。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GDP)比重达46.0%。
非公有制经济稳中有进。2023年底,全市市属私营企业达32178户,投资者45356人,注册资金2054.0亿元,分别增长5.0%、6.3%和10.0%。
二、农林牧渔业
农林牧渔业稳步提高。第一产业增加值(不含农林牧渔服务业)69.3亿元,同比增长5.2%。
粮食播种面积5.3万公顷,油料2.1万公顷,棉花214.1公顷,蔬菜及食用菌2.0万公顷。
当年封山护林面积12960公顷,森林面积34507.2公顷。
农业机械化水平提升。年末农用机械总动力达115.4万千瓦,农用拖拉机22369台,机收面积76818公顷。
三、工业
工业质效持续向好。2023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9%。
工业经济效益显著。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销率为102.1%。实现营业收入582.9亿元。
年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32家,其中营业收入过亿元企业81家,过十亿元企业7家,利润过千万元企业41家。
四、固定资产投资、建筑业和房地产业
项目建设支撑有力。2023年固定资产投资三次产业比重由2022年的3.1:45.1:51.9调整为2023年的3.4:48.3:48.2,工业投资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工业技改项目达158个,制造业投资占工业投资的比重达到85.8%;民间投资活力增强,占全部投资的76.6%;高技术产业投资比重达到12.0%,比去年高3.8个百分点。全年制造业技改投资、高技术产业投资和“四新”经济投资分别增长26.2%、57.5%和22.3%。
建筑业实力不断增强。全市三级及以上(新资质)建筑企业99家,完成建筑业总产值57.6亿元,同比增长6.7%。其中,三级及以上资质企业完成总产值57.6亿元。
房地产市场稳中趋缓。房地产开发投资40.8亿元,其中住宅投资37.5亿元。商品房销售面积93.5万平方米,增长1.9%;商品房销售额55.0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5.6%。
五、城建、交通和邮电
城市建设不断加强。供水综合生产能力15万立方米/日;集中供热面积1505万平方米;绿地面积城区2565.9公顷,建成区2442.4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3.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5.6平方米。
交通运输稳步提升。年末全市等级公路通车里程达3536.4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124.4公里。全市交通总周转量达619258.7万吨公里,其中货运周转量预计达614707.9万吨公里,旅客周转量预计达45507.7万人公里。
六、国内贸易和对外经济
消费市场加速回暖。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1.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3.2%。其中: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46.6亿元,同比增长25.2%。2023年末,全市城乡集贸市场117个,其中消费品综合市场103个,农副产品专业市场8个,工业品消费市场2个,工业生产资料市场4个。共有个体工商户107494户,从业人员240756人,注册资金163.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0%、2.3%、10.6%
外资外贸运行平稳。对外贸易实现进出口76.0亿元,增长26.9%。其中,进口14.1亿元,下降2.5%;出口61.9亿元,增长36.3%。实际利用外资8509万美元,下降15.8%。
七、财税和金融
财政运行支撑有力。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35.5亿元,增长0.2%。其中,税收收入25.1亿元,增长16.2%。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完成72.4亿元,增长10.5%。2023年全市税收总额43.9亿元,增长22.4%。
金融市场发展稳健。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本外币合计1087.7亿元,比年初增加64.6亿元。其中,住户存款余额946.8亿元,比年初增加102.8亿元。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合计1086.5亿元,比年初增加65.7亿元。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本外币合计716.0亿元,比年初增加90.5亿元。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716.0亿元,比年初增加90.5亿元。
八、科技、教育、卫生、文化、体育
创新能力显著增强。2023年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60家,比去年新增43家,同比增长36.8%;全年获泰安市科学技术奖11项,新泰市科学技术奖57项。2023年通过“双访”活动全市新引进各类人才30余名,其中包括国家级人才2名、省级人才8名。推动新沙单轨与清华大学合作开发单轨吊机车智能驾驶系统,开创了新泰市企业与国内顶尖高校合作的先例。2023年我市在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县市排名中位列第30位。
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全市拥有普通初级中学33所,专任教师4474人,在校生58712人;普通高级中学10所,专任教师1929人,在校生22725人;中等职业学校3所,专任教师580人,在校生12129人;小学135所,专任教师5463人,在校生90960人;幼儿园344所,专任教师3355人,在园儿童34153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专任教师43人,在校学生155人。
公共卫生水平稳步提升。全市有各类卫生机构1029所,其中医院及卫生院41所。实有病床7127张。全市各类卫生技术人员8586人,其中执业医师2438人,执业助理医师933人,注册护士3792人,药剂员455人。
体育事业再创佳绩。2023年,我市运动员表现突出,在国际比赛中,共获得国家级奖牌12枚,其中银牌2枚,铜牌10枚;在国内比赛中,共获得国家级奖牌14枚,其中金牌5枚。共获得省级奖牌66枚,其中金牌32枚。举办全民健身活动次数780次,参加全民健身活动人数62000人。全年体育彩票发行额达22500万元。
九、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总量平稳增长。常住人口123.46万人(不含天宝镇),城镇化率62.14%。其中,城镇人口76.72万人,农村人口46.74万人。年平均常住人口124.26万人。
公安户籍(不含天宝镇)总户数493446户,总人口1346166人,其中女性656164人,男性690002人,男女性别比为105.16%。在总人口中,城镇人口725227人,乡村人口620939人。当年出生率4.95‰,死亡率2.91‰,人口自然增长率增长2.04‰。
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持续改善。据抽样调查,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155元,增长6.3%。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293元,增长5.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754元,增长7.4%
就业形势保持平稳。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878人,增长136.7%。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0838人,下降2.8%,失业人员再就业人员2355人,下降47.9%。
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升。养老保险制度稳步推进,有26.5万人参加了城镇基本养老保险,66.3万人参加了居民养老保险,11.1万人参加了失业保险,16.0万人参加了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进展顺利,全市118.8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其中,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94.3万人,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24.5万人。全市共有各种社会福利收养单位(含敬老院)30处,床位4835张,收养人数1228人,集中供养率达14.3%。
注:
1、本公报中部分数据为年报数或初步核定数,以每年的统计年鉴为准。
2、本市生产总值(简称GDP)和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2015年起公安局户籍人口分类有变化。
4、自2017年起将研发支出纳入GDP核算,并对2011年以来GDP数据进行了修订。
5、2016年新泰市行政区划发生变化,原天宝镇划转至泰安市高新区管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