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所有中国听众来说,这观点可谓冲击力十足了,演讲过后,一下引发了众多的争议。
▼一位看好中国的经济学泰斗
在阐述观点之前,先介绍一下斯蒂格利茨,实际上斯蒂格利茨在经济学专业出身的人中名气很大,因为教材就是他写的。
他的对经济学理论的贡献很广,比如经济学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著名的道德风险,逆向选择。宏观经济学的D-S模型,都是他提出的。
在2001年,斯蒂格利茨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并在2011年到2014年间担任国际经济学协会主席。
事实上,他比很多学者都要更了解中国的国情。他关于中国经济的言论,都是具有巨大分量的。
来看看他这次的观点。
一、供给侧改革要处理好,不能重复美国错误
“美国是1980年的时候开始进行供给侧改革,它的减税和解除管控导致了经济减速。二战后的几十年,经济非常繁荣。1980年以后,经济增速下降。1980年到2019年期间,美国的供给侧改革的结果是失败的,削弱了需求,不仅使经济增速下降,而且导致不平等加剧,现在已经是美国历史上不平等最严重的时期,增加了不确定性,更加集中了市场力量。”
“西方经济的快速增长到上世纪80年代就放缓了,在过去40年当中,社会最下层的90%的人并没有跟得上这种增长,按通胀计算,今天的工资水平跟60年前是一样的。”
老爷子算是不折不扣的美国黑了。
不过回看历史,美国近40年来贫富分化问题的确严重。有钱人越来越有钱,无论哪个领域,都被资本把持,垄断严重,剥削底层人民的现象日益严重。
就拿民生三大领域来说。
食品领域:美国的穷人只能负担工业化高热量的食物,快餐。而有机食物,蔬菜价格昂贵,只有富人才能消费得起。这是市场过度配置,过度追求效率和利润,分工化过细导致的。由于食品公司的话语权过强,这个困境一直难以解决。
行业集中度提高,龙头集中,这固然是行业进化的必然趋势,但市场看不见的手所指引的方向,一定是正确的吗?
中国也在面临这些问题,供给侧改革后,大量的民营小企业因为环保而清退,大企业获取了他们的市场份额,无形中,财富集中就发生了。
图:上面的线是规模以上企业,下面的线是规模以下企业
关于这个问题,斯蒂格利茨给出了两点措施:
“多投资教育,民生,医疗这些领域。增加农村和学前教育的收入,以保证弱势群体依然依然可以从社会的发展中获益。不能让有钱人独吞了社会发展的成果。此外也要继续为妇女和老年人提供更多的机会来继续参与劳动力的队伍。”
而中国去年,国企利润增速是12.9%。而教育,医疗等的投入增速分别是6.7%,8.5%。单从数据看,还不够。
2.加税
减税不是经济发展的万灵药,富人从减税中获益更多,普通阶层减税可能是多几百块的工资,但富人是每年多赚几百万。减税很多时候是劫贫济富,要加税,防止减税导致的贫富差距拉大。同时用税负再转移,让更多人受惠。
“因为合适的税收结构,包括环保税、土地税、资本利得税,这是一些比较好的税种,可以很好地帮助做经济结构的改革,供给侧改革需要增加设计良好的税收。”
比方说老爷子推崇的碳税:
“保实现高质量增长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环境问题对中国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碳税可以使这个城市的本质发生变化,包括良好的公共交通系统等等。虽然说碳税可能会改变产业结构,但同时它也能够增加需求。因为它能够打造绿色经济,实际上可以带来更大的需求。如果不采取绿色转型,未来的成本是很高的。”
政府企图不断利用减税刺激经济,长期不见得是好方法,未来社会不公平的加剧,是必须考虑的。
当下呼唤减税,对社会底层来说,或许并不是一个好选择。
二、寻租和剥削不能作为国家创造财富的基础
老爷子说:
这个观点值得思考。
比起过去,在寻租方面是有进步的,随着反腐的推进,利用公权力谋取的私利的情况是越来越少。
但另一方面,剥削他人来致富的风气却日益严重。
很多新业态:直播,消费贷,知识付费,精美的包装之下,无法掩盖以剥削他人为目的的内核。
但不管怎么说,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这种剥削致富的思潮并非一句话,一个政策可以轻易改变,这也许就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在这一点上,斯蒂格利茨也没有给出太多的建议。
三、减少房地产投资
老爷子认为:
这个也是个老话题了,投资于房地产,不能改善生产力,是一种消费型的投资。而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投资,有机会产生新技术,改善生产力,改善社会效率,这一点毋容置疑。
长久来看,根据经济发展规律,房地产投资的衰减也不可避免的,因为不停地建房子,那么总有一天房子会饱和,有一部分房子空置,多余,浪费。
只是该什么时候减呢?
四、结语
斯蒂格利茨这次演讲,足以给当下的供给侧改革较大的参考意义,非常符合当下的境况,值得大家思考。
从斯蒂格利茨的态度看,他依然是一个坚定的中国“多头”。他认为:中国正处在“令人兴奋的转型时刻”。
既然这位经济泰斗深信不疑,大家也应该对未来更有信心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