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2岁的卢稳子退休前是天津师范大学一名心理学教授,她早年毕业于我国著名学府,是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第一届研究生,一辈子从事教育行业。12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下,卢稳子在老家河北省抚宁县三里杨庄自费建起了一所特殊的学校——红烛育人工程学校,学生们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自闭症儿童,而教师们则是一批当地农村的普通居民。如今,她和她的团队帮助许多家庭重新找到了幸福与快乐。
在天津师范大学期间,卢稳子一直从事着儿童心理学前教育,干了一辈子教育。退休后,她也闲不住,热心参加各类公益活动。2001年,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她接触到了一位来自天津的自闭症患儿母亲。“你想想,家里就这一个孩子,就像死不了的癌症……”当时,卢稳子的心灵受到了深深的触动,虽然当时有许多高端教育培训机构希望以高薪聘请她,但她却不为所动,因为她觉得那些事情年轻人都能办、都愿意办,而她则希望能在人生中最后的一段时光里,去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情,去干一些大伙不爱干、干不了,而她又有把握干的事情,为真正有需要的人雪中送炭。
图为央视《讲述》栏目2014年6月播出的《卢稳子和她的孩子们》视频截图。
卢稳子说:“退休时,我就想办学,可是办学首先需要的是钱,老伴知道我的想法后,就跟我说:学校我们一定要办,但我们不能挣孩子的钱,你别着急,咱们先办工厂,赚来的钱都给你办学校!老伴的话,一下子给我吃了定心丸,我想我这个小蜡头儿,就选择燃烧在这个事业上吧。”2003年,已经快70岁的卢稳子,用自己和老伴儿的全部积蓄,在自己的老家河北省抚宁县三里杨庄成立了针对自闭症患儿培训的学校——红烛育人工程学校。把学校选择在这里,她认为最合适了,因为各方面的成本相对城市都要低很多,大自然也是最适合孩子成长和发育的地方。
虽然这个学校很偏僻,甚至没有独立的校舍,但是一个从事教育工作六十余年的老教授和一批只有高中文化的普通村民,一直竭尽所能地帮助那些患有自闭症的孩子,为他们打开一扇通向未来的门。12年来,共有来自全国各地的100多名自闭症孩子在这里生活、学习,许多孩子都得到了明显的康复。红烛已然改变了无数个孩子的命运,更重要的是改变和拯救了一个个濒临解体的家庭。
办校期间,她倾全家之力办学,自己精心编排教学课程,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的爱人老徐则负责设计制作大型玩教具,两个女儿从事管理和一线教学。
卢教授大胆使用村里的高中毕业生作为教师,采用寄养的方式一对一24小时的教育照看自闭症孩子。图为央视《讲述》栏目2014年6月播出的《卢稳子和她的孩子们》视频截图。
为了给孩子们编写适合的教材,卢教授每天在教室中来回观察孩子的上课情况,或与孩子们一起上课,从实践中探寻治疗自闭症孩子的方法,在与孩子面对面教学中,针对每一个孩子亲自写教案,然后手把手教授给老师,这也是卢教授速成教师的特殊方法。
在这里,老师们不仅在工作时做到“教学一对一”,放学后还要把孩子领回家去看护,做代理妈妈和代理爸爸,真正做到了24小时陪伴。老师们不仅承担着教学的责任,还要承担起妈妈的责任,吃喝拉撒睡什么都得管,让孩子随时伴随着教育,真正使自闭症患儿得到进步。
在自闭症儿童教育领域有这样一句无奈的话,“妈妈决定孩子的命运”。在红烛,卢稳子的主要工作,就是发挥自身多年的专业优势,直接给家长做心理咨询工作,同时也努力在教师、家长、孩子之间形成全面的互动。多年来,卢稳子始终坚持“一对一”教学模式,要求有多少学生就要有多少老师,每个老师只负责一个孩子,却负责这个孩子的全部,这样才能既坚持最完整地掌握孩子的全程康复,又避免家长角色下的情感偏爱,给予孩子应有的关爱。
阳光,乐观,这是卢稳子和老伴儿一生的主基调。“老伴在任何困难甚至灾难面前都是非常的乐观和积极,我们的人生态度是非常吻合的,这让我们会始终保持着高度的一致性,互相支持。”当年的“文革”,唐山大地震,他们经历了人生最大的考验,一直乐观地走了过来。直到退休后的办厂、办学,两位老人在专业及管理方面的才能更是充分激发了各自的能量和激情。
晚上,家长们一一带着孩子回到生活区,他们又随时跟进一天的反馈。教师们深受感染,愈加卖力教育孩子。
“哎,两位老人真是太不容易了!其实他们能不累吗?我们不能总是这么抱怨孩子了,还是多做点事情吧!明天我也帮你同指导老师一起,拿着校长的指导方案,来矫正你家小雪的走路问题!”家长同教师们无形中实现了良好的交流、互动。
一切,看起来那么和谐、顺畅,有些像世外桃源。正是在这种充满人性化的环境下,孩子们享受着教育的滋润。
自闭症儿童教育康复,是一个复杂、艰难的庞杂工程。卢稳子也遇到过瓶颈,因为硬件上的缘故,她不得不放弃一些再也无力支持的孩子。卢稳子和她的自闭症学校在三里杨庄扎根的12年来,红烛先后帮助了百余个孩子,许多孩子都得到了明显的康复。经常有人登门取经,这个简陋、质朴的大庭院一直笑迎各路来客,亦坚守着严谨和低调。卢稳子说:“我们从未想到张扬,但也一直做到开放。这颗小蜡头儿有限,但既然点在这里,就不会吝惜燃烧。”
卢稳子把全部精力投入到这个复杂的公益事业,从不考虑个人的得失。旧校舍在用之前,只是普通的民房,直接拿来给孩子作康复肯定不行,卢稳子便把家中全部的存款都拿来修盖学校,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当时的资金只够将学校建起来,简单的装修,却有无限的温暖。现如今学校用了很多年,加上房屋面积不大,只能容纳四五十个孩子。一些康复较好,已经有起色的孩子或者病情较轻的孩子,就只能被带回家,由家长继续帮助其康复。一些家长长途跋涉带孩子来寻求帮助,但是在看到学校的居住环境后,没有多考察学校是否有先进的教育设备和专业的康复水平,随即带着孩子失望离开了。这让卢稳子很内疚,因为她是多么希望能够帮助到那些孩子。
卢稳子在建设期间时常到施工现场查看进度,工人们也知道这所学校的情况,干起活来也是格外精心。在施工期间,卢稳子也没有停止上课,借了几间民用房,仍然带着20个孩子们一起生活,距离较近的孩子则是由家长接送。
随着孩子们一天天长大,卢稳子又开始考虑他们的未来了,她希望帮这些孩子们找到一条出路,建立一个终生的大龄养护模式。现在,卢稳子和村民们商量,要让一些自理能力强、18岁以上的孩子在村里做些力所能及的农活,还把自己从事心理学研究的女儿带到了孩子们的面前,要把她培养成为红烛的接班人。
在耄耋之年,卢稳子拒绝高薪聘请和安逸生活,仍然坚守在教育第一线上,为自闭症患儿带来福音。因为她希望在人生中最后的一段时光里,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情。这是一位教育工作者对教育的大爱和担当,显现出一位教育工作者的中国梦,这样的梦,与千百家庭的梦想结合起来,这不仅仅是小蜡烛头儿,更是火种,点燃梦想,照亮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