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业主、一房多卖、买到“凶宅”……近年来,二手房买卖市场出现了不少乱象,有关部门也加大了打击整治力度,有力净化了市场环境。
回顾整个买房的经历,也是一个“避坑”的过程。
房源信息真假难辨
记者在选房中发现,目前市场中有许多网站和App可以按预算、房龄、位置、是否有电梯、是否“满五唯一”等关键词检索房源,这些网站和App有的是中介机构根据自身代理的房源制定的,有的则是第三方收集的市场上的房源信息。
在确定好需求和预算后,记者开始在网上挑选房屋,但发现不少问题。比如在使用某中介App检索时看到,一个小区有十几套房子符合要求,但仔细辨别发现,这些实际上都是同一套房子,只是推荐人不同。“诡异”的是,在记者前往该中介机构实地咨询后,再打开收藏夹却发现,原先重复的房源都已消失。
对买房人而言,房屋用途的权属、是否“满五唯一”、是砖混结构还是钢混结构,这几项信息尤为重要。房屋用途为公寓、商业办公类等意味着产权和落户存在问题,非“满五唯一”的房子意味着要多交税款,钢混结构则意味着贷款年限更长,可贷款额度更多。然而记者发现,这些最基本的房屋信息,在一些中介网站或App上错误百出。
记者原本看中一套房子,中介一直说是2000年建成的,可以利用“公积金+商贷”组合贷,贷满25年。记者都准备买下了,结果一查前两个月同一栋楼出售的房子估值情况,发现建成年代为1996年。中介立马表示会将App上面的数据更新,而直到记者在其他小区买完房,该App上显示的上述房源建成年代也没有变更。在线询问中介时,对方仍表示是2000年的房子。
部分中介素养不高
在记者看房过程中,经常是多位中介一起带看,最多的一次有5位中介。
一般来说,房源维护人和所看小区附近中介是最了解房源优缺点和周边配套的,但往往因为了解,为了尽快促成交易,他们可能会撒一些“不大不小的谎”。
朝阳区某老旧小区是记者的意向购房小区。看房过程中,多位中介均向记者表示:该小区要进行老旧小区改造,目前有几栋楼的底层已经完成改造,附近正在盖一个商场和写字楼,今后升值潜力大。记者路过时看到,该小区有的楼栋底层确实已粉刷一新。
然而,当记者单独来到该小区询问小区居民及居委会工作人员后才发现,事实并非如此:所谓改造只是外墙粉刷了一下,小区近期不会纳入老旧小区改造名单,附近工地不是商场而是菜市场。被中介夸赞的小区物业,也被居民吐槽“东西坏了来修得慢”“平时找不到人”等。
还有一次,记者看中了一个小区,平均价格远低于周边小区,走访后发现里面很多商户租用,人员较杂。中介带看房时告诉记者,2021年小区物业明文规定不准许有新商户入驻、原有商户到期后不再续租,也就是说商户将逐渐消失,今后房价将上涨到与周边小区持平。而当记者回头询问小区物业和商户时,却获悉“没这回事”。
口头约定很难兑现
经过谈价,中介同意便宜5000元中介费,称到时候按照商量好的给。在记者坚持下,签订合同的第二天,中介带着合同和记者一起找到卖方,将三方合同上的中介费数额都进行了修改,且三方签字认定。
在签订合同时,对于房屋内原有的家具电器清单和型号,合同中的数量均为0。卖方告诉记者,房子里没什么东西,就热水器和空调还算新的,“交房时都不拆,都留给你”;对于签订购房合同到过户这段时期房屋的对外出租状态,合同中也未写明,签订合同时卖方口头说租不租都行,记者提出希望房子空着,对方表示同意。
回顾整个买房过程,记者深切地感受到,二手房的买卖与新房不同,中间流程复杂,在买房前应做好功课。整个交易中,记者都感觉自己完全是被中介牵着走,二手房的报价、二手房的所有信息等都是由中介掌握,即使到了最后和卖方的面谈环节,也是由中介出面在中间斡旋,直到最后签订合同时才见到卖方。期待建立一个更加健康、规范的房地产交易市场,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记者张守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