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22.08.04河北
如显示已结束,点开预约下一场
首先,房子特别贵。
其次,买房条件限制。
粥左罗:我总结了两点原因:
第一点,做投资。
我在过去几年赚到钱之后,没有做任何投资,比较忙,不会投资,赚到的钱放在那里,其实是一直贬值的。
在我了解了两三个星期之后,发现北京的房产分化比较大,如果你能做一个比较好的决策,挑好了还是有很大的升值空间,所以买房这件事可以作为投资来看待。
第二点,决定结婚。
当时我决定2021年在北京结婚,所以2020年的时候,买房这件事就相对更加紧迫了。
8年前谈恋爱的时候,我的女朋友是从外地来到北京,那时候我们一起住地下室,一起经历了很多次搬家、重新租房,所以我们都特别希望能够在结婚的时候有一个自己的房子住。
至于为什么想在北京买房,其实也很简单。
因为我在北京创业,我的生活、工作都在北京,所以我在北京买房是顺理成章的。
3问:买房应该买哪个城市,有什么建议?
粥左罗:
首先,在选城市的时候,更重要的不是到底选一线城市、二线城市、三线城市还是老家,最核心的是你要问自己:
现在你是否稳定了?是否已经决定稳定在一个城市,在这里长期生活和工作?
如果已经稳定了,那无论它是武汉、昆明、成都,还是杭州或者北京,你就应该在那个地方买,因为你接下来准备长期在那里生活和工作。
这里我想提醒大家一点,在做决策的时候不要靠想象。
比如你现在在北京工作,有的人可能会想象:5年之后,我可能要回老家或者哪个城市生活。但这只是你的想象,实际上你5年之后不一定会那样。
所以一定要先确定自己是否稳定了。
如果稳定了,那就可以在那个地方买;如果还没有稳定,但你所在的城市有比较大的升值空间,那也可以买;如果你没有稳定,同时你所在的城市没有明显的升值空间,那我就建议暂时不买。
这种情况下可以再等等,等你确定以后要稳定在哪里生活了,再考虑买房的事。
4问:什么时候可以判断自己是稳定的?
比如你现在在北京工作,如果你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经常会想:北京压力太大了,我要不要去杭州?要不要去成都?或者要不要回老家?那这很明显你就是没有稳定。
如果你从来不想这个事,就觉得一直在北京很好,很喜欢北京,这里工作好、事业又有机会,那就基本说明稳定了。
5问:很多人可能因为一线城市房价比较高,买不起,就想去一些新一线或者老家的小城市买房,粥老师怎么看?
粥左罗:如果你现在在一线城市工作生活,因为经济压力大买不起,这种情况下,我其实不太建议你先选择一个二线城市或者老家的城市先买一套房子。
还是前面提到的逻辑,除非你确认以后确实要回老家或者去那个二线城市生活,否则不建议你在那里先买一套房子。
很多人之所以要先在房价低一点的城市买一套房,主要也是为了一种安全感,一种攀比,一种完成人生大事的感觉,但其实它给你的安全感或者那种心理上的安定感,只是暂时的,早晚有一天你还是要确认以后准备在哪里长期生活10年、20年。
另外就是,如果非要买,我其实也不是特别建议买老家,当然,如果你的老家本来就是一个非常牛逼的地方那没问题。
为什么?
你现在买了肯定不是自住。那如果你在好一点的地方买,将来你后悔了或者确定了要去哪个城市生活,你还有机会把之前买的这套房子快速出手。
但如果你的老家是一个三四线城市,这种地方的房子大部分都不太好出手,因为每年都在盖房子,一直会有大量的新房出来。
假设我在泰安买了一套房子,后面我想去杭州了,首先我没有了第一套房的贷款资格,其次泰安这边的房子也不好出手,到时候情况就会很尴尬。
所以买房这件事,永远要深思熟虑。
6问:现在很多年轻人可能也想不清楚,自己3年或者5年以后会在哪里发展,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
粥左罗:想不清楚,就暂时不买。
首先,你知道在一线城市你可能买不起,这时候如果你在一个三线城市买房,它很可能不能升值,那其实提前买它的意义无非就是追求一个安全感。
但这种安全感大概率只是暂时的,所以其实意义不是特别大,我们最好在心理上破除对这种安全感的需要,还是建议等自己更稳定之后再去做这件事。
其次,如果你打算买一套三四线城市的房子,那其实现在买跟三四年后再买很可能差别也不是特别大,可能就是多花个10万块钱,因为它的升值空间就摆在那里。
现在已经不是房子在快速涨价、得赶紧买的那个时代了。这种情况下如果你还没有稳定,同时又买不起一线城市或者二线城市的房子,那再等等也没什么问题,反正它不会大涨,顶多涨一点点。
7问:粥老师当时买房的首付大概是怎么解决的?或者在买房之前攒钱的过程是什么样的?
粥左罗:我当时完全是自己出的钱。当然我其实有一个观点是,如果能靠父母,当然很好。
但我是没有办法靠父母,因为我爸妈就是最普通的农民工,基本上供我读完大学之后,家里啥也不剩了,所以我当时没有花爸妈一分钱。
我之所以能靠自己解决,也是比较幸运的,因为我在北京做了新媒体行业,后来自己创业做自媒体赚到了一些钱,可以用赚到的这些钱来买房子。
这里我也想对大部分年轻人来说,很多人爸妈跟我爸妈一样都没啥钱,那归根结底这件事主要还是得靠自己,哪怕自己攒钱买一个不是那么贵的小房子。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应该从打工的时候,就开始规划自己的存款。
其实我从14年毕业之后就开始有计划地自己存钱了,我认为不管每个月收入多少,你都可以存下钱,无非就是赚得多的时候消费高,赚得少的时候消费也少,但是不管赚多赚少你都可以存下一部分钱。
大概在2015年的时候,我自己一个月差不多也就赚1万块钱,然后我女朋友大概也是赚1万块钱,当时我们俩就会定每年存钱的目标,比如我们希望今年两个人加起来能够存8万块钱。
如果两个人谈恋爱准备一起步入婚姻,以后一起生活,那其实完全可以两个人一起攒钱。如果你们在一线城市,每年能攒个8万、10万,那其实从25岁到30岁攒个五、六年,也有可能攒到四五十万。
以后有一天如果你们想去二三线城市工作生活,这个钱也比较容易能够付得起一套房子的首付,而且那时候你们也才30岁左右,所以有这样一个规划,然后努力去做,我觉得比较好。
8问:对于大部分年轻人来说,你觉得应该怎么在买房这个宏大的目标和平时的个人生活中做一个平衡?
粥左罗:其实攒钱买房这件事是一个长远的积少成多。
我其实也比较认同你买房子的时候可能需要跟父母或者亲戚借,但是你借那些钱,后面还是要每年均匀地还,所以最后压力还是自己的。
如果你更早地去着手准备这个事,后面的压力就会小一点。
这是一个方面。
另一方面,我非常提倡科学地存钱攒钱,当然不是说要让你的生活变得非常惨。
假设你在一线城市一个月赚1.5万,其实你存5000还是有机会的,并不会因为存了这5000你的生活质量就特别差,只不过可能是在某些不必要的消费上,稍微控制一下。
粥左罗:我最开始先在网上看房,大概看了多少套数不过来了,实地看房的一个月里大概是看了140套,我把每一套房的信息都打印出来了。
买房这个圈子里有一句话叫「看房200套」,这里的「200」是一个形容词,意思就是你要多看一些。
房子这件事,真正买过的人、真正认真看过的人,就会知道一件事:天底下没有一模一样的房子。
每一个房子都有它非常独特的地方,即便是同一个小区的房子,它的朝向、采光、结构、是不是挨着马路等等,都是非常不一样的,如果你没有看过足够多,就会有买错的风险。
但买房是一生只做极少几次决策的事情,在这件事情上你错不起,所以一定要深思熟虑。
再加上我这个人本身也是那种深思熟虑型的人,所以我当时大概做了三件事,确保我这一生为数不多的出手机会别把自己坑了。
第二件事,付费找了大概七八个专业买房的老师,让他们指导我。
我会付费提问,让他们帮忙把我选好的房子做一个排序。
在排序这一步,有一个思考方法,就是不要单一渠道论证,要多渠道论证。基于这一点,我当时是找了七八个老师来帮我排序,最后我再综合他们的排序和我自己的偏好做出最终的排序。
当然在第二件事之前,我要有「看房200套」这样一个自己亲身实地的体验和感受。
如果没看过那么多套,你就不知道会有这样一种感受:
可能在看到第10套的时候,你觉得我就要买这个,这套房子太好了。
然后等你看到第50套的时候,你会心想幸亏没买前面那套,还是这个更好一些;等你看到100套的时候,你还会发现更喜欢的或者性价比更高的。
在看房这件事上会有这么一个过程,所以你一定要看足够多数量,才能尽可能做出最好的决策。
10问:选房子,有什么特别需要注意的?
我在选房子的时候,除了考虑我喜不喜欢,我还每天都在问自己,这套房子别人喜欢吗?因为别人都喜欢它才会升值,别人都喜欢你想卖的时候才会更好出手。
比如我在某个买房APP上可以看到,在这个小区里总共有多少套房子、在售的有多少套、今年成交了多少套、去年成交了多少套,有一些这样的数据供我们参考。
那你就会有非常多的维度可以知道,这个小区里的房子好不好卖,你在去看这些数据的时候会发现:
虽然你很喜欢这套房子,但是你发现这个小区现在有几十套房子在卖,而且每年都有几十套,它的成交并没有那么多,那你就可以大概判断出,某一天你想卖的时候可能不会很好卖,或者说的它升值空间可能不大,因为不稀缺。
所以,并不是同一个小区的就一定更好,也并不是说挨着地铁、挨着商场就一定更好,还要考虑这个地方是不是有很多同类产品等等。
这些因素都要去考虑,最终你的决策应该是你要买一个非常好卖、有很多人会喜欢的一套房子。
这是非常核心的一点。
11问:选房子,位置上有什么要注意的?
在位置这个维度上,我非常不建议买远。
有时候郊区的房子会很诱人,因为它比较偏远,所以既便宜又漂亮,还很大。
你去了一看可能就觉得特别喜欢,就想着天天住在这里肯定很爽,等你回到市中心再看到另一套又小又破还贵,这么一对比你可能就会买郊区那套。
但这里有一个最核心的原则容易被忽视:我们买房子是为了干嘛?
我们买房子是为了生活。你可能会说将来有一天你要卖掉它,但即便这样,那买你房子的人是为了什么要买你的房子?他也是要生活的。
一旦你买在比较远的地方,其实是非常不利于生活的。
可能刚买房的时候,你觉得可以接受每天上下班花两三个小时。这样也许两三个星期你能接受,但是一年几百天每天都这样、甚至你在那里生活好几年一直这样,你大概率是接受不了的。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认为尽量遵循一个原则,就是越靠城市中心繁华地带越好,尽量不要选择太偏远的地方,哪怕你看着它很新、很大、很好。
12问:买房自住,要特别考虑保值率么?
基于「人生很长、当下的想法不决定未来、我要给未来留退路」这样的想法,我们最应该做的就是保值率这件事。
保值就是为了好转手,我觉得这一点很重要。
我为什么要看这么多套?就是因为我要同时兼顾很多维度,我比较贪心,既要住得很舒服还要能保值,我每天住着从窗户看出去是一条河、风景很好,楼下就是地铁和商场;以后万一哪天我想换一套,现在的这套也很容易出手。
13问:一个月看房140套,会不会很累?
粥左罗:一旦把钱花出去了,你以后生活在这套房子里的幸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是哪一套房子。
这其实跟结婚一样,「我要跟你结婚」这个决策可以很快做完,但是从此以后我的幸福都押注在你身上了,为了更长期的幸福,我得更加深思熟虑才行。
我连续30天每天花几个小时看房,这样看完最后我买对了,我会觉得这样后面30年我都可以更幸福。
万一我要是买错了,我会非常痛苦,各种各样的情况都有可能会出现,但是买房你一出手,即便在三线城市也差不多是100万的事,所以一定要深思熟虑做出正确的决策。
粥左罗:这个问题其实也很重要,如果在买房的过程中两个人出现了冲突,那肯定就不买,一定要买两个人都非常满意的房子。
一方面是因为,以后你们要两个人共同要居住在这套房子里;
另一方面就是,如果你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了决定,买了一套房子,万一这套房子以后有什么问题,她可能会说,“我当时不让你买,你非买”。
这也是两个人人生的重大决策,当然要共同决定。
但其实大部分人都不是这样的,那可能对大部分人来说比较好的方式是,直接列出几个特别想要点以及绝对不想要的点,在这个基础上更快地把它筛选出来。
还有一句话特别重要,在买房上不冒险不犯错,比买到一个更好的更重要。
比如有一套房子可能未来有很大的升值空间,但是它在某个方面有点问题;另外一套房子未来不会升值很多,但是你知道它很安全,那你就应该买后面这套。
因为在这种事情上更重要的是不犯错,我们宁愿少赚一点都没事,因为这种事情上你错不起。
他们给的意见特别不一样。
所以我经常强调一件事,你做决策的时候,一定要遵循找可信人提供可信建议的原则,但是不同的可信人他的可信程度不一样,以及不同可信人的偏好也不一样,所以最后还要有一个综合加权。
我在跟这些人咨询的时候,发现有些买房高手是讨厌学区派的,所以他给我选的学区房打分就很低,也有些人更看重位置,他可能就会给我选的那些位置比较好的房子打分更高。
我了解了他们的偏好之后,就会有一个综合加权。
这个过程当中还要结合自己的偏好。比如我有一个特别的偏好就是,我从小在农村生活,虽然是在山沟里,但是它的绿化和空气都比较好,所以我比较在意房子外面的环境和视野。
假设你给我推荐了一套特别好的房子,它各方面性价比都很好,但是视野不好,那我可能就受不了。我做新媒体可能每天都比较焦虑,焦虑的时候我需要看看外面比较好的环境来缓解一下这种焦虑。
粥左罗:我的观点是有钱的话,能买肯定要买,买了房子相对来说肯定会更幸福一点。
如果是经济比较有压力的情况下,可能就不是男生想不想买的问题,到最后可能要看女方,女方如果非要买,那就买。
因为在这种情况下,要么买了房子结婚,要么就不买结不了婚。
就算是双方商量,最终大概率也得听女方家的意见,毕竟理想和现实有区别,现实就是在这件事上可能更多是女方做决策。我身边有很多这种例子,有的同学要结婚的时候,女方家里明确要他买房。
当然对于男生来说,本身我也建议大家努力赚钱早点买房。
因为大部分女生以及你未来的丈母娘都更希望有房子,如果你能早点买房,那你就获得了优先择偶权,也就更容易解决婚姻这个问题。
在这件事上人还是要现实一点。
粥左罗:我个人的话百分百会选择先买车,但是我建议大家先买房。
所有不愿意先买车的人,你怎么跟他说都没用,因为他把买房当成投资,把买车当成消费,但我自己的话不从这个角度考虑问题。
我自己是先买的车,而且是先买的摩托车,还是不便宜的摩托车,14年就得报废,这件事很多人看起来会觉得是交智商税。
我为什么要先买车?
首先,年轻人在北京奋斗太辛苦了,如果要先买房,这个周期很长,那你努力奋斗的正反馈来得就太慢了,所以我要先买辆车爽一爽。
我2020年买了摩托车之后,当时就经常骑着摩托车去郊区玩,每次去都觉得很爽。
从这个角度来说,先买车就是让你的苦逼奋斗能更快地有一个正反馈,而且这个正反馈跟你平时买个更好的包、更好的口红、吃个大餐还不一样,它是一个正儿八经的大的正反馈,并且这个大的正反馈也没有那么贵。
其次,纯粹从钱上考虑。如果你有钱,那买车不耽误买房,因为你不差这点;如果你没钱,买车也不耽误买房,因为你不买车也买不起房。
这是为什么我当时选择先买车后买房。
那为什么我会推荐大家先买房?
主要是从钱的角度考虑。
虽然前面说如果你没钱,那买车对买房没有什么影响,但是如果你真的钱特别少这件事就不一样了。
这种情况下,你买了车之后,可能很快它就变成了累赘。
你要天天找免费停车场,还要加油、洗车、做保养等等,这些都是额外的支出,如果你钱真的不过,那买完车之后过不了多久,你可能就会开始想什么时候能把这个车处理掉。刚买完车的时候,你会有新鲜感,但是很可能刚爽了两个星期,它就变成了累赘。
粥左罗:当我们说两代的时候,其实这里还有一个区别,就是有的父母是城市人,但是像我以及我很多朋友,我们的父母是一直在农村生活,所以这两种父母之间也是有区别的。
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希望我们买新的房子,不希望我们买二手房。
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别?
因为我看的那些房子都是二手房,小城市的房地产经纪人不爱卖二手房,首先是因为二手房成交的概率非常低,每年都有很多新房在建。
其次卖二手房容易跳单,经常有买家和房东私下交易的情况出现,所以像我老家泰安那种三线城市的经纪人都在卖新房。但实际上在北京就不是这样,北京五环之内基本上没有什么新房。
这可能也是两代人之间的区别,父母那一辈人可能会觉得你花那么多钱买个旧房子,买别人住过的房子图啥呢?但我们这一代基本上没有这种想法。
另外就是,在城市生活的父母和在农村生活的父母也会有一些区别。
比如城市的父母希望他们能帮你去还贷款,让你买个更好的房子,但是农村的父母就不一样,他们更希望你一次付清,不要搞到欠债压力太大。
这种区别也有两个原因:
一个原因是城市的父母可能有一些退休工资,他们每个月有稳定的收入,所以不怕这贷款,但是农村的父母没有,所以他们就会比较担心贷款压力大。
第二个原因是,农村的父母没有基本的经济金融学常识,他会觉得贷款400万要还人家800万,这太夸张了吧。但是城市里的父母,相对有一些金融经济学常识,他就会觉得贷款买房不亏。
20问:粥老师买房时,父母当时是怎么看的?有没有跟你有一些分歧?
粥左罗:也有,但他们就是偶尔吐槽一下,我基本上也没有跟他们商量过,因为我们农村的父母他们就是一辈子种地,对买房这事完全没有概念,他们连三线城市的房子都没买过。
所以他们的建议对我来说意义不大,他们只会说不要4层或者不要买18层,这都是从网上听到一些言论,参加价值不大,其他的可能就是建议你买新一点的,或者别贷太多款怕后面还不起等等。
除了这些,其他的他们也没有太多建议,因为他也不懂。所以我主要就是自己做决策。
粥左罗:我买了房之后确实感觉到更幸福了,因为更稳定一些,不用担心有一天这里不能住了。刚来北京时,我多次搬家,尤其是我最开始住地下室,后来清理diduan人口的时候很难受。
曾经的租房经历,让我特别的想买房。
所以我们要明确,买房不能一下把你的人生问题都解决了,把人生问题都寄予希望在买房上,会导致很多人觉得买了房之后也并没有更幸福,那是因为你其他的东西还没有解决,其他人生问题还是要其他的方法来解决的。
比方有些人虽然买了房,而且还有钱,但是他可能没有找到自己最喜欢的生活方式,或者自己最喜欢的工作等等,但单纯在租房和买房上,你肯定是买了房之后,会相对来说在更幸福一点。
当然前提是,买好买对,买到了错误的房子有可能更不幸福。
粥左罗:在这件事上,我特别建议要相对保守,和跟我的父辈一样的逻辑,就是相对保守。
因为人生太长了,你能贷款贷25年贷30年,这是一个好事,也是个坏事,好事就是你可以拿银行更多的钱还更多周期,坏事就是他有可能让你高估未来数十年的收入。
比如在一个二线城市,你现在两口子月薪能够有两三万,你会觉得每个月还15,000或者2万很轻松,但你不知道后面的25年会怎么样,万一5年10年之后你这个行业不行了,怎么办?
比如有些人在大厂工作,大厂5年一个巨变,那从长远考虑不要给自己留下那个风险呢?
你如果贷款占你的收入超过50%或者更多,其实是把自己放在一个非常危险的境地,这会让你买了房之后不一定更幸福,反而每天活在焦虑中。因为你会为未来20年里的每月支出而感到恐慌,你不能说,这个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粥左罗:我经常会想,我可能可以活到120岁,那我30岁的时候才是1/4,假设以前我们人均的寿命可能70岁、75左右,70的1/4就是17岁。
50年前,一个男生30多岁还没有结婚、还没买房,可能是个问题。
而现在,30岁其实还特别特别年轻,我们这一代人能不能规划成我40岁之后有一个房子我就可以接受呢,不一定非要30岁就要有房,40岁也可以,因为只要我们别过太疯狂的生活方式,40岁还是男人一朵花,还是很年轻的。
24问:买不起怎么办?
粥左罗:我有一个观点,现在基本不存在买不起房子的人,只存在你到底要买什么样的、你要什么时候买的问题。
比方说你现在觉得买不起遥遥无期,只是因为你想买更好的东西,你如果愿意接受在老家买,拿出你自己的积蓄,加上让爸妈帮着凑一些,你现在就能买得起,只是你不接受而已。
所以,我们每个人都想要更好的选择,这种更好的选择就更需要我们有让自己再发展发展的耐心,也让我们能有更多的可能性。
25问:买房很麻烦、很焦虑,怎么办?
粥左罗:大家听我讲了这么多买房子的事情,可能会觉得真的很头痛,特别麻烦,听完感觉更焦虑了。
对大部分人来说,买房是人生中一个关键决策,做这种关键决策的话,当然要考虑很多因素,很多人就会觉得很麻烦、很焦虑,各种情绪交集在一起。
但是有时候我们也得抽离出来看,因为它本来就是一个很重大的决策,会影响我们未来10年、20年甚至30年,所以一定要有耐心,要把这个决策认真做好。
在这种人生重大决策上,想要解决你的焦虑或者其他情绪,不可能通过吃个美食或者看个电影来逃避,只有一种解决方式是最好的,就是打通认知。
你在这件事上之所以会有很多纠结、会很焦虑,是因为你想不清楚。所以我们解决的措施就是在认知上打通,通过学习更多,然后应用类比、对比、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等等思考方法,通过这种方式去解决。
因为那是重大决策,所以我们不能逃避它,只能正面解决它。你在这件事上认知到位了,自然就会有一个相对正确的决策。
假设你在找工作,有三家公司作为备选,哪家你都觉得不错,都觉得想去,怎么能选出更合适的那个?
你把这三个备选当成三个不同的系统,找出这三个系统的主要构成要素分别是什么。
比如薪资、直属领导、上升空间,你把这几个要素列出来,挨个去分析研究,每一个要素占比是多少给它折合一下,最后得出一个综合的评分。
在做这种决策的时候,要有这样一个最基本的逻辑,只要你还存在纠结,就说明你分析得不够多,只要你分析得够多,好的决策会自然出现。
做决策的时候,一种是以直觉和感觉来做,还有一种是理性思维,收集足够多数据来做分析和决策,我们在这种事情上都应该以更理性的决策为最后的判断。
很多东西写下来可能就变得更清楚了,比如我们讲了很多买房的要点,如果你听到了很多要点,但是没有对这些点分组,也没有按照重要程度做一个基本的排序,在你的脑子里这一点那一点,就是一片混沌,但是如果你呈现到纸上,稍微理一理,可能就很清晰了。
很多东西当你想不清楚的时候,就可以把它写下来,这样能更容易梳理清楚。
26问:买房子真的这么重要么?不买不行么?
粥左罗:千万不要把房子当成一个特别大的事。
你多和身边买了房的人聊一聊,问他们买了房之后,跟他们想象中有什么不同,你多聊之后,你可能就对买房子这个事的热情份就降一点。
因为没有买房的人他天天琢磨,以及他的爸妈天天催他,他老是把房子这件事想得无限大,但是买过房的人他再回过头来看看,其实就会觉得也没那么大的一件事。
可能对父母那一代的人来说,对买房子就像宗教一般有热情,但是实际上这并不是那么大的事,如果大家谈恋爱的时候两个人就能达成共识,都能接受不买房,租更好的房子居住,其实也可能是一个很好的一种生活方式。
租房子其实也是有很多优势的,你租更好的房子,在一个城市也可以随时换地方,也可以随时换城市,比方说你不想在北京,你可以马上跑到杭州。
更早买房对于一些年轻人来说也许不是优势,而是劣势,因为买房它不仅是一个幸福,也是一个束缚,也许你可以从更乐观的一个角度去看,但任何事情就是矛盾论,正反都是对立的。
我们得到了一些,因此也会失去了很多,你没得到这个东西,你也许又得到另外很多东西。所以说事情都有利弊,其实我们能做的就是,在每个阶段多爱自己,对待自己的生活方式自洽一点。
世界上有1万种活法,但是现在就是感觉买房了以后,你觉得你这个人的开放性就没有那么强了,你会被限制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