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ion10年发展史&2023功能现状

之所以如此执着于书写看似与栏目无关的内容,是因为我相信只有看清楚一款产品从何而来,才有可能知道它将向何处去。对它的理念评估、功能拆解、或者是现状分析,才能更贴近Notion真正的目的、理念、目标,或者是任何可以归结为「初心」的关键词。

所以本文将尝试粗浅地解答以下三个问题:

另外本文还将勾勒关于Notion的三个愿景:

这三个愿景能否真的实现,看到最后我相信你一定会有答案。

1987年,Notion的创始人IvanZhao出生于中国,而后举家移民到了加拿大。他自幼便接触和学习了中国水彩与编程知识,并在大学主修认知科学,这一切在多年以后都成为了Notion的完美铺垫。

他向很多人讲述过他的梦想,但始终很少人能理解「让每个人都能创造属于自己的工具」,究竟是怎样的一个画面。这是一个远比常人所理解的「Notion是一款在线笔记软件」更高、更远的概念。

不同于人人都可以习得的钻木取火,代码编程已经是当今创造(塑造)世界的一种最重要的工具,但将近80亿人口中会编程的屈指可数,能创建应用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于是为了实现各种需求,人们不得不在各种应用(App)之间来回切换,那种麻烦的感觉就好像,你不得不把卧室与厕所分散在不同街区的房子里一样。

大多时候我们只能迁就自己的问题,手上的工具能用就用,有就不错了。

所以Notion的出现如何能改变这一局面?

别的产品更像是让你拎包入住的出租屋,你唯一能做的就是在条条框框(字面意思)的限制下,循规蹈矩地使用。但Notion的模块化功能组件将赋予每个人为自己量身定制工具的能力,就像搭建乐高积木一样,可以随心所欲地搭建出一座独属于自己的数字城堡。

但你不必担心一切都需从零开始,须知乐高也是有发动机这种复杂的高度集成化组件,Notion的模块化也是如此。而它现在开箱即用的「在线文字编辑器」,其实只是它所有可创造的工具类型中,最容易被理解和接受的基础形态之一。

本套栏目将会带着你,一点一点地挖掘出Notion所有功能组件的潜力,并真正为你所用。

我认为Notion在这条路上几乎已经行进过半,与它所挑战的Office并列「伟大」并非遥不可及。

所以为了更好地回答「IvanZhao将如何实现他的远大目标」这个问题,我将本文分为3个大章节来展开,分别对应着Notion的过去、现在、以及未来的3个产品发展阶段。我会详细介绍每个阶段的核心目标、以及这些目标背后都映衬了IvanZhao的哪些思考。

Thebestwaytopredictthefutureistoinventit.

预测未来的最好方法,就是去创造未来。在当今时代背景下,IvanZhao或许是这一名言的最佳践行者。

可以译为「概念、想法、突发的奇想」的Notion并不是某种在机缘巧合下、妙手偶得的灵感,因为从学生时代起IvanZhao就在思考,如何能让「应用工具」具备像铅笔与纸张一样的简单特性,但其创造力与灵活性却能通过写作这一行为,上升到几乎无限的高度。

乐高积木是一种近似的参照,Minecraft的方块也是如此。

这篇60年前的论文直到今天依然极具先锋思想,它的三个核心观点是Notion未来构筑产品哲学的坚实地基:

这不正是模块化的Notion正在做的事吗?

与此同时,计算机已经让普通人能轻易做到,即使是百年前最聪明的人类也无法做到的事,无数前人的智慧结晶(如计算机)让普通个体也能轻易放大自己的想象力(AlanKay,1940-至今)。

而超文本链接则让我们的思想能不囿于文本载体的限制,然后以更多的视角去创造和浏览多种结构的内容。(TedNelson,1937-至今)

我相信只要你对今日的Notion稍有了解,你都能立即察觉,这10年来Notion从根茎到枝叶的每一个功能,几乎都能找到这三个伟人的理念投影。

而IvanZhao大学时期的艺术家朋友,则是让这棵大树的种子得以更快发芽的催化剂。

彼时当IvanZhao为他的朋友陆续搭建了几个展示作品的网站后,他意识到,「建站」这个在20世纪90年代还极为小众的行为,到如今即便已经逐渐盛行,依然必须依仗极小一部分人(如程序员)的能力才能做到。

所以当时IvanZhao的直接动力就是:「我想开发出一款世界上最好用的建站工具,让我的朋友可以自由使用」

艺术家与程序员,在多数情况下都会是相距甚远的两个群体。

可如果画家自己就能搭建在线画廊,音乐家自己就能搭建在线曲库,这个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样子呢?当每个人都能无需任何代码,可以用简单的方式为自己的需求创造属于自己的工具,人类世界存在的那些复杂问题,是否就能获得更好的解决方式?

这三个来自思想先驱的高维度启蒙理念,与一个催生行动力的直接诱因,就是使得初代的Notion被开发成为一款模块化的建站工具的缘由。

不论Notion今天的功能和用法衍生至哪种形态,你始终可以窥见IvanZhao开发Notion的初衷。只是对当时初出茅庐的IvanZhao来说,高远的志向总会伴随着不可预测的风险,创业的代价有时候会相当惨重。

大学毕业后,IvanZhao并没有立刻投入到创业之中,而是先在旧金山的一家文件共享初创公司实习了一年。在这之后,他遇到了同样对「大众化编程」感兴趣的SimonLast,Notion便是两人携手创立的项目。

但IvanZhao和Simon对于用户需求的错误预估,很快就烧光了辛苦筹集而来的200万美元天使投资,这让整个公司陷入了几乎破产的境地。

原因在于,Notion初始的建站定位和产品理念,就注定了它的功能必须以模块化的形式来实现,就像乐高积木一样。所以我们在Demo中看到了「页面」「图表」「计数」,以及「图片」和「文字」等基础功能被封装在一个个模块(Block)中,你需要从侧边栏中将这些模块拖入到页面内,才能让它们互相组合并发挥效用。

作为开发者自然能够熟练地应用这些模块来搭建产品,但他们没有意识到,他们做出的Notion更像是个一锅乱炖的容器。

它给了你一包打乱了的乐高积木,所以你必须先费尽心力地辨认和学习都有哪些积木块,并为这些积木块进行分类,然后你才能开始尝试搭建属于自己的城堡。

这种蜿蜒的路径。哪怕是程序员也没有耐心从头学习,更遑论没有任何编程基础的普通用户,在入门这一能力之前就会被劝退。

NotionDemo的失败给这个团队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为了节省员工开支以及生活成本,IvanZhao和Simon不得不裁掉其他的成员,然后从旧金山搬到了日本京都,将拯救Notion的最后希望寄托在两个人每天将近18个小时的产品重构生活中。

尽管两人都不会日语,但足不出户的编程生活也不曾因语言不通而有过任何困扰。

这一次他们决定彻底抛弃Notion所有错误的历史包袱,最先被放弃的就是用来构建产品的WebComponets,频繁崩溃的技术栈使得Notion走得跌跌撞撞,但这一次他们将使用React和Redux来构建他们的全新产品。

他们想让Notion存在于每个人的手机、电脑和网页之中,但建站这一需求显然不足以挤进任何人的日常需求清单内。所以有哪些事情是每个人一打开电脑就会做的呢?IvanZhao意识到,他们需要一个楔子才能插入这个已经略显拥挤的市场。

必须先占领用户更加高频的使用场景,才能有机会更进一步地向世界陈述他的梦想。毫无疑问,文档编辑、个人笔记、项目管理、以及团队之间的文档共享是相当高频、且高度关联的几项需求,但这些需求却被分散在不同的产品之中。

彼时专注个人笔记的Evernote如日中天,Asana的任务管理独占一方市场,而企业端的知识库则以Confluence为代表,所以Notion旗帜鲜明亮出了自己的野心——我们将用一款产品来替代他们所有,Allinone的口号第一次喊得如此响亮。

至此,Notion这款产品迎来了它的第一次历史性的转折——从开发一款模块化的建站工具,转变为开发一款allinone的文字编辑器,这是重构阶段的最核心目标。

为了达成这个目标,Notion重构的最大挑战首先是要保证产品的稳定性,然后构建一个实时的、能优雅处理多人编辑冲突、并且可以在所有浏览器上使用的文字编辑器。

而IvanZhao年幼时接触的中国水彩技艺,以及大学时期所受到的艺术家朋友的氛围熏陶,则培育出了Notion绝佳的设计美感,其简洁优雅的样貌注定会在未来给所有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015年9月,Notion的EA(先行测试)版本在ProductHunt上正式亮相,这一次Notion在宣传标题上虽然简单务实,但主题清晰且极具吸引力:一款富有表现力和协作性的文档编辑器(Anexpressiveandcollaborativedocumenteditor)。

显然他们现在已经学会了凡事都应循序渐进,太大的口号在有把握之前要先藏起来,这次要做的东西大家都能看得懂:一个简单优雅的文字编辑器

并且最重要的是,「文字编辑器」这个概念理解起来,远比「建站工具」要更亲民、更有画面感。

可以说在Notion之前,似乎没有什么笔记产品具备如此丰富的模块化特性。也没有哪一款产品能如此流畅地组织文档结构,轻易地构建杂志一般的排版效果,这对同期的Evernote来说几乎是降维打击。

Notion以此获得了几乎所有种子用户的一致好评,在当天的ProductHunt排行榜上获得了前三的票数。

通过密集的用户反馈,Notion成功验证了0.5重构版本的最小可行性,这是IvanZhao实现他梦想的第一步。

他把那些天马行空的想法都藏在了文本输入框的背后,并且为了能把更远大的梦想讲给大家听,Notion团队并未沉浸在喜悦之中,很快就进入了1.0正式版的开发进程中。

从濒临破产到攀升榜首,Notion的「逆袭」事迹非常值得让人回味。

重构成一款文字编辑器,1.0的Notion做对了什么?

1.0的Notion并没有塞入太多杂乱的功能模块,它的核心目标是将实时协作文档、类似wiki的文档组织方式,以及轻量级任务管理整合到一起,然后让这个工具可以一站式地解决个人与团队几乎所有的文档创作与协作层面的需求。

而这个目标的实现,依赖于以下3个关键的功能要点:

就像乐高积木一样,在Notion中,各种功能的实现都依赖于一个个的区块(Block),包括「页面」本身。这些区块被收纳进了Noiton的命令菜单/里,不会因为内嵌繁多的功能给到你压力,只要在你需要用到它的时候再调用出来即可。

这样一来,既可以保持整个页面的整洁(与Word复杂排列的菜单栏相比),又能非常灵活地在后期更新中新增更多的区块类型。

不过以上描述只是斜杠命令的表象,其背后隐藏着Notion一整套非常系统且非常易用的交互逻辑。

Notion的UX分析是一个巨大无比的课题,我并无更多余力加以论证,所以此处我只列出两个我认为对新用户来说最重要的特点:最简的功能拆分与一致的交互体验。

最简的功能:从标题层级到文字颜色,从图片嵌入到网页书签,Notion将所有的功能区块拆分到最小程度,这使得它的每个功能按键都清晰直观,无需任何辨认和学习的成本。

一致的交互:所有功能的嵌入都通过「唤出菜单-找到功能-嵌入功能」的操作逻辑来使用,只要你学会嵌入文本,你就能学会嵌入一切东西。

所有功能的编辑都通过点击或选中的方式来进行,只要你学会更改字体颜色,你就能学会编辑文字的所有功能。

基于以上两个特点,我们的确可以将1.0的Notion评价为一款「足够简单」的文字编辑器。相比Markdown,它无需学习任何标记符号;相比Word,它更不会迷失在繁杂的功能菜单中不知所措。

灵活、优雅、好看、简单、这四个关键词我认为是非常感性,但又非常准确的评价。

你可以将Notion的页面想象成一面极简的白墙,将你要写的文档想象成一本书,通过简单地左右分栏排版就可以构造不同规格、不同结构的「书柜」,以此让你的文档结构更有条理。

与之相比,同期的Evernote依然是传统的从上至下的书写模式,而OneNote则由于其可随意挪移的笔记排版方式,使得用户在编辑时,缺失了Notion那种固定分栏所带来的秩序感,很容易让笔记内容在页面内乱成一团,至少这是我个人放弃OneNote的最大原因。

这个时期的Notion任务管理(在上线数据库之前),是由简易的分栏结构与更大的标题组合而成的看板,通过块的拖动就能快速地调整特定任务的流程或状态,这是一种相比列表式的任务清单、或者Checkbox更高效的任务管理方式。

并且在Notion中,由于「页面」也是Block的一种,所以你可以将「文档」像任务一样随意拖动,非常便利。对于相当一部分的用户来说,Trello的那些高级用法都不是必须的,Notion所能实现的kanban效果已经绰绰有余。

IvanZhao此时对Notion已有相当的自信,他认为十年内所有的软件公司都有可能将Notion视为竞争对手,因为Notion手握创造任何工具的能力,也有集成任何工具到Notion之中的开放性。

他非常清楚,Notion真正想做的事情从这里才刚刚开始。

2018年3月,Notion发布了2.0版本,以现在的视角来看,这将会是前后十年内Notion最重大的更新。这次引入的数据库(Database)让Notion站在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并使其真正具备了创造「应用工具」的能力。

不过请不要担心太强大的功能会挤占你的大脑,2.0完全构建在1.0的基础之上,只要你不使用/database的命令,Notion依然是一款纯粹、简单的文字编辑器。

数据库形似表格,每一行是一条数据,每一列是一个字段,每个字段都可以设置不同的属性(你可以先粗浅地将字段属性理解为打标签),然后用这些字段来对表格进行筛选或排序的操作。

我们以学校和班级来举例。假设下图是一个用于管理全校师生的Notion数据库,每一行都是一个班级,每个班级虽然各不相同,但是都存在相同的字段属性,例如班级人数、语文老师、数据老师等:

到这一步为止,传统的表格都可以实现一样的效果:

但Notion数据库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这里的每一条数据,都可以展开为一页独立的页面。所以你也可以这么认为:数据库是将不同的页面进行打包封装的一种方式。

不过此处我们仅仅是简单介绍一下Notion数据库的基本认知,在后续的栏目中我们还会详细介绍和学习,数据库从入门到进阶的所有操作。

一个应用(App)就像一个橱窗,它背后的储藏室是为其提供内容和进行资源中转的地方。橱窗展示的物品需要从储藏室中取出,使用后再归还回去。如果没有储藏室提供内容,橱窗将变得空荡无物。如果没有储藏室存储内容,橱窗就会立刻被填满杂物。

数据库所能发挥的作用,就是成为你所搭建的应用的「数据储藏室」。

1.0版本的Notion很好地完成了「成为一个漂亮的橱窗展示柜」的使命,它让你的内容能够在所有的浏览器上自由呈现,并且这个橱窗的结构还足够灵活,因为所有的功能都是模块化的,而分栏模式让这些模块可以在笔记页面内自由摆放。

从创建应用的角度来看,Notion1.0的文字编辑器就像是一个灵活的用户图形界面编辑器。

而Notion2.0上线的数据库,则为这个橱窗构建了一个简单易用、却能容纳几乎所有数据类型的储藏室。

最基础的表格数据库就像储藏室里的货架一样,它让笔记和数据变得可控、也更方便管理。

数据库的不同视图(Table、List、Kanban、Calendar、Gallery、Timeline)则提供了不同的数据观察视角、以及更灵活的与数据进行交互的能力。

如此一来,一个可以用多种方式与人交互的「小商店App」就建成了。转换一下思路,这个商店也可以是报刊亭、在线画廊、任务管理中枢、以及几乎所有你能想到的与富文本和多媒体信息进行交互的工具类型,它们都能通过数据库来实现。

每个模板类型几乎都可以简单替代一个,为解决该项需求而建立的SaaS公司,那么当Notion的产品价值逐渐被用户所认知,它的市场价值自然也就水涨船高,Notion100亿美金的估值,就是从这里开始建立起了牢固的地基。

不过Notion就像乐高一样,入门简单,精通困难。对大多数人来说,上面的描述其实更接近于一种理想状态,大部分用户在一开始还只能获得一种「只是把文档和表格放在同一个页面内使用」的感觉。

数据库的使用门槛,让一大部分人在体验到Notion的能力之前就先被劝退了。所以接下来Notion做了三件事,这让它在短短两年内获得了爆发式的用户增长速度,以及极高的用户留存度。

关于Notion爆发式的用户增长,我们可以先给出三个简单的结论:对标竞品快速解释了自身定位,而大使计划与模板市场则强劲地推动了用户增长的飞轮。

作为目前最优秀的社区驱动增长(CLG)的案例,其内在的增长循环非常值得我们去研究探讨:

接下来我们具体看看,Notion是怎么做的。

让大众认识和了解你的产品的最快方法,就是告诉他们,你可以取代他们所熟悉的谁。于是从2019年开始,Notion大胆地在它的官网首页,面向广大用户贴出了它自信的邀请函:

这个策略可以说相当成功,既明确地传递出了Notion的多功能特点,又增加了用户体验的自适应性(按需选择功能模块),在广撒网的同时还能投其所好,谁看了不夸一句海王教科书呢。

2019年4月,Notion上线了官方模板库,并且开始允许公开的页面被复制为模板(Duplicate),从此这些高度个性化的模板将能通过公开链接的方式,被复制到每个人自己的Notion笔记库内。

由上图可见,2019年到2020年上半年Notion、OneNote以及Evernote在谷歌上的笔记名称+模板(template)的搜索热度处于不相上下的状态。但从2021年下半年开始,Notiontemplate搜索热度显著上升,并逐渐与其他两款彻底拉开身位。

显然Notion的模板市场已经逐渐演变成了一个公开的、庞大的「应用市场」,每个人都能在其中找到那一个能解决自己特定需求的工具(模板)。

所以Notion模板到底能做什么,它与其他笔记的模板相比有哪些特别之处呢?

传统笔记软件自带的模板(如会议记录、晨间日记等)只能通过预设标题,以及像表单一样罗列条目(以段落、列表或者表格的形式),来减少新建笔记的重复性工作。

受限于笔记软件本身,它们在交互方式、以及个性化表达上很难有所创新。

而Notion模板的起点,则踩在了传统笔记软件的终点上。一切以文档、或表格为基础的笔记模板,Notion都可以轻易胜任,通常还能做得更加好看。

随着广大用户对Notion的探索逐渐加深,大家开始意识到,Noiton模板的能力远不只是做一做文档、或者填一填表格那么简单。

如果我们从Notion的模板所使用的数据类型进行分类,可以大致得出以下这五类的模板(工具)类型,以及它们分别都能取代哪些产品。

我们常说,如果一个东西它看起来像鸭子,游起泳来像鸭子,吃起来也像鸭子,那么它就是鸭子。所以当Notion的模板看起来像这些工具,用起来也真的像这些工具,那么我们的确可以说,Notion的模板是真的能替代这些工具了。到这一步,Notion具备「创造应用」的能力已经逐渐成为效率软件圈内的共识。

Notion如此完美的模板和教程的社区氛围,离不开官方若即若离的支持。

2019年Notion推出了与模板市场几乎同期上线的NotionAmbassador计划,从这时开始,社区中那些更有影响力的用户声音,得到了官方的进一步背书。并且Notion也从来不会介入到各个国家、各个社区的运营之中,他们只是让社区自然而然地生长起来。

Notion创始人IvanZhao曾经转发并称赞油管博主MariePoulin是「world-classexpertandanexceptionalteacher」,在Notion的官网上也经常能看到,官方将推特上的积极反馈直接嵌入到了他们的宣传页面中。

官方热情主动地放大了社区中的积极反馈,这给双方都带来了极大的益处。

通过这三件事我们可以梳理出一个构建用户增长的简单模型:

吸引用户→激活用户→放大声音→建立社区→吸引用户

到这一步,Notion的增长模型已经基本建立。

通过1.0发布的文字编辑器,吸引所有对个人笔记、在线文档以及办公协作有需求的新用户、或初阶用户;然后通过此次2.0所发布的数据库,构建出一套功能齐全、逻辑自洽的个人工具搭建平台,以此吸引那些对高阶的特定工具有需求的进阶用户,并进一步巩固1.0用户的留存。

接下来的开发策略就是用API与AI进一步增强它搭建应用的能力,不过更多关于NotionAI的详细介绍就得留到后面的栏目再具体展开了。

粗暴地理解就是Notion想成为下一代的「Office」,不论是从功能实现还是从影响力覆盖上来看,对标Office都是一个最准确的选择,虽然彼此之间确实还不在一个量级上。

我认为任何称得上前端基础设施的工具或者平台,都必须具备以下6个特性:

关于上述这6个特性,我的评价是,Notion将来的确还有不少的路要走,但在allinone这条路上,它已经远远甩开其他竞争对手几个身位。

1.0的Notion作为一款跨平台的文字编辑器,在基础功能、多平台、以及易用性上做得非常好,这个阶段我们可以将Notion构建为自己的内容创作与信息存储平台。

2.0的Notion随着数据库的发布,它的泛用性与扩展性得到了进一步地提升,我们开始能用数据库更好地封装原有的笔记内容,然后搭建出多种多样的个性化工具。

在朝着3.0迈进的这个过程中,Notion引入了API(2022.03.03),更加强大的接口让开发者能更方便、更主动地为Notion构建第三方应用;并且Notion又收购了日历应用Cron与自动化平台Automate.io,持续不断地吸收各种第三方工具或平台到自己的斜杠命令之中。

但Notion的功能更新从始至终遵循着一个原则,只要你不主动唤醒,新功能几乎不会对你产生任何影响,这就是斜杠命令所能带来的自由度。

老实说最近一年Notion的更新频率之高,真的让我的栏目创作「举步维艰」,因为只要它稍微加个小小的新功能,就能立刻涌现出一大批新的用法,一方面让我担心自己是否有足够的能力去制作栏目,另一方面又真的让我迫不及待地想告诉大家Notion的美好所在,属实痛并快乐着。

所以在此简单盘点下过去一年(2022.06~2023.06)Notion上线的所有主要的新功能,想必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窥见其未来的更新变化趋势。

Notion以此系统地构建出一套能够联通Notion内部与外部的工作流,这一切既壮大了Notion的功能列表,也为其后来的挑战者筑起了一道越来越高的壁垒。

所以,如果我们将Notion想象成一座正在建设中的大型商场,那么:

我认为从这一个版本号开始,Notion将开始扩大彰显它的庞大野心,即打造一个以Notion为中枢的「团队协作与项目管理」超级生态系统,虽然这在过去已经是某种共识,因为类似的Notion项目管理模板在市场上已经非常之多,并且Notion能够嵌入(embed)的第三方应用早有数十个之多。

只不过,过去这种共识更多是通过社区、通过大大小小的意见领袖、通过用户之间口耳相传的「产品印象」所塑造而成的。

但这次是Notion官方少有的以指导性的官方口径、以弹出式的窗口宣传来强调自己「能够做团队项目管理」这件事。并且它的项目管理不是数据私有,不是闭门造车,而是找到所有能够联合的强大伙伴,然后为它们提供能够尽情发挥能力的巨大舞台。

不过你有没有发现,上图中一个微软的Office产品都没有?就连网盘都有GoogleDrive和Dropbox,但Notion本就支持链接预览(embed)的OneDrive并没有包含在内,属于是有点耐人寻味了,这也不由得让人想起微软Loop那雷声大雨点小的拉跨开局,实在令人感叹。

Notion从2016年集成第一个第三方工具Slack开始就秉持着一个理念,那就是以足够开放的姿态包容第三方应用,不在「重复造轮子」这件事上浪费过多精力,所以它主动包容了第三方工具,又开放了API接口。

而现在,Notion终于「图穷匕见」了,它开始更加主动地「营业」起自己海纳百川的生态系统,从过去「我能取代它们全部」的allinone,成为了现在「我能包容它们全部」的allinone,降低了攻击性,然后大展双臂招贤纳士。

所以借此我们该如何想象,Notion未来将会变成什么模样?为什么Notion要强调它的团队项目管理能力,它以后还适不适合个人用户使用,它会不会变得越来越复杂,甚至会不会「忘了初心」?

Notion从商业本质上看是一个ToB的产品,所以持续开发利好团队或企业端的功能特性是一种必然的趋势,所以有了Teamspaces、也有了NotionProjects。

现在的Projects模板有一个名为Sprint的敏捷项目管理特性,暂时还只能在特定的模板中生效,但之后必然会下放到一般的数据库之中。同时这个模板也算是Notion官方提供的一种「示范」,并非让你照搬照抄,起到的更多是激发好奇心、然后引导你进行尝试的一种手段。

在Projects模板的基础上,Notion必然会加快第三方平台与自身数据库的直接联动效果,例如现在它已经允许接入Gtihub的PR

我们还能够在数据库中直接预览Figma项目的图片,与以前embed的链接预览相比更加方便。

随着更多第三方应用的接入,Notion的项目管理能力必将再上一个台阶。

还有更大可能是,在本文发出之时,Notion就已经又上线了更多新的功能和用法,所以如果本文存在滞后性,还请大家多多理解。

我想此处唯一的遗憾就是,Notion迟迟还未开拓中国市场,对中文用户来说不仅是汉化界面有无的区别,整个国内的Notion生态环境用高情商的说法就是还有巨大的上升空间。

它可以让Notion的数据库实现类似IFTTT、Zapier等自动化工具的效果,对国内用户来说,则可以是类似微软的PowerAutomate,或者飞书多维表格的自动化应用。

所谓的自动化即是当数据库的标签字段满足一定条件(增、删、改等),数据库就会自动执行某项操作。

特别是现在的NotionAI已经支持了数据库,光是这个特性就能在后面的栏目中再写2万字,这里面的想象空间真的是巨大无比。

一个数据库就是一套完整的生产流程,一个AI字段就是一组为生产流程高度定制的Prompt(提示词),再结合自动化赋予的Trigger(触发器),目前能让AI做到与文本和项目数据如此契合的产品恐怕只有Notion一家。

我已经能够想象Automation全面上线之后,Notion的模板必将迎来新一波的爆发式增长,这一定是个商机。

如果有一天Notion的产品力能允许我们发起这样的想象,则必将成为另一个引爆付费的刺激点。

诚然这一步想起来似乎还挺遥远,因为商业模式与个人隐私安全亟待考量,但如今AI发展速度日新月异,我愿意用最大的脑洞来想象Notion未来可能的样子。

即便Notion继续遵循一贯的谨慎开发态度,我们至少能通过AI获得更加精准的搜索结果。有时候我们总记不起想要使用的那篇文档到底在哪,这个时候如果AI能从你的模糊描述中精确找到那篇文档,甚至还能根据你的「提示词」、以及你的文档内容,给到你更多的建议,这样的画面会不会很美好?

如果你愿意相信这样的未来,就意味着现在你用Notion记录的笔记越多,它就能存储越多与你有关的信息和数据。随着AI进一步发展,Notion或将成为你真正的外置大脑。

前文的猜测有的概率较高,有的则更像是发挥想象力的脑补,但Notion的神奇之处就在于,你对它的所有想象似乎都很自然、没有违和感。Notion让我这样一个毫无编程经验的一般群众,也能自由地幻想自己将来能够搭建出怎样怎样的个性化工具,这点实在是其他工具给不了的体验。

现在各位觉得,Notion有朝一日能接近这三个目标、甚至是圆满地完成它们吗?这是三个难以量化的愿景,但我认为Notion执行的每一步计划,都在坚定地朝着产品创立之初所设定的终极目标前进着,这十年来从未有过动摇,每一步都让Notion离这个目标更靠近了一些。

这样一款已然获得成功的产品,似乎每个发展阶段都有其值得回味、值得反复观摩的地方,产品创始人的各种秘辛也会一下子变得有趣。只是我担心,这样是否会有一种从结果倒推原因的既视感,毕竟历史总是在被成功者书写,这一点就留待各位读者尽情评价了。

但我可以确定的是,Notion所能赋予的想象力,远不止本文描摹的这么简单,它的发展历程才刚刚开始,以它的功能丰富度和自由度,就算现在即刻暂停开发,其他产品再花3年也不一定能够追得上。未来倘若有一天它能成为千亿市值的巨头,今天迈出的将只是它的小小一步而已。

所以我期盼,当你终于「渡过」那段较为艰难的新手磨合期后,能够真的去用Notion做点喜欢的东西,不论是平凡的日常、繁复的工作文档、亦或是项目管理、人生规划都好,Notion的真正价值在于,它总能让你以相对便捷(无代码)的方式找到最具个性化的实现方法,或简或繁一切都可以由你定义。

THE END
1.看楼看啥?十二条看楼口诀拿走不谢总算寻找房子了 此刻该看啥呢? 购房指南特意为您提前准备了十二条口诀,记录下来了将来看楼就无需愁了。 口诀一:不看大白天看夜里 夜里看楼能调查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服务是不是高度重视安全性、是否定时执行巡查,安全性预防措施是不是全面,是否小商贩等造成的噪声影响等。 这种状况在大白天我们都是没法见到的,仅有在https://www.fccs.com/zhishi/193927.html
2.奶嘴战略,细思极恐,涉及每一个中华儿女!复兴大中国,道阻且长!一切知识看起来似乎唾手可得, 但却让很多人失去了独立思考的机会, 那种突破自我、不断创新的精神也渐渐消失。 第二是阶层开始出现固化, 基层年轻人向上的空间似乎变得越来越小。 就比如房价的居高不下, 大部分青年买房子, 都要倾尽父母毕生积蓄, 或者贷款, https://www.meipian.cn/4dfboc8m
3.社区居民科学素养100问社区居民科学素养100问 社区居民必备基础科学知识 1、为什么地心温度会那么高? 地球诞生之初产生了大量的能量,由于地球无法很快冷却下来,便造成了地球内部持续的高温。地球深处的热量有3个主要来源:地球形成时生成的热量;地核物质下沉至地心时磨擦产生的热量;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量。地球热量的释放需要相当漫长的时间,http://www.jzkx.org.cn/index.php?c=show&id=1145
4.青年文明号应知应会手册8篇(全文)熟练掌握本岗位各项业务技能和理论知识,能够优质并超额完成本岗位各项考核指标,创造了较好经济效益的企业以优质服务为基本内容,以事先承诺为基本手段,以直接向服务对象发送服务卡为基本形式的一个群众性职业“如果你小时候很贫困,你可能就会受到金钱的影响,变得痴迷于消费能力,买最豪华的汽车、房子或游艇。https://www.99xueshu.com/w/filey3mz5f41.html
5.物业管理常见100问(精选6篇)8、手续交楼前,业主普遍反映装修前看房子; 9、对车库管理中的人身财产损失有较大异议; 1、因为集团要求公布集团400 投诉热线电话,导致目前有数个电话号码为投诉热线,但未对投诉分类电话告示业主.违反管理制度;2.意外火灾蔓延;3.油库设备和设施不符合安全要求;4.缺乏油料火灾危险性和设备性能知识https://www.360wenmi.com/f/file1t9mfc97.html
6.伊斯兰基本常识100问答趣闻轶事正如你看见一座房子,就知道有位工匠建设。即使你没见过他,也没听过他的消息。 你每天睁开眼睛看的是什么﹖ 想的是什么﹖ 有没有想到过,如果空气中我们呼吸的氧气供应不足,我们的生命就会立即结束,大家都一起呜乎哀哉。 很有意思,这么大的一个地球,这么多人和动物都需要呼吸,而地球上的氧气供应恰恰正好,而且http://www.muslimwww.com/html/2013/qwys_0417/13333_2.html
7.经济学中的100个基本概念经济学必背100个常识经济学中的100个基本概念 3. 经济学的基石:经济人假设 4. 经济学的新方法:博弈论 5. 供给和需求 6. 消费者理论 人人都爱经济学 作者: 王福重 1. 经济学是什么 经济学和社会学、历史学等社会科学一样,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是一种对现实世界人类行为的解释。虽然跟财富密切相关,但本质上是哲学的,告诉人们https://blog.csdn.net/apr15/article/details/114164016
8.读书笔记第5本《100个基本》看了松浦弥太郎的《100个基本》这本书,大受启发,于是一口气写了专属于自己的100个基本。这100个基本上包含自己的目标、计划、为人处理的原则、习惯等,之后随着年龄的增长会不定期更新自己100的基本。 1、命运永远掌握在自己手中。 2、保持善良。 3、做一个终身学习者。 https://www.jianshu.com/p/7e8cad3a9ee7
9.装修基本常识100条48.墙砖碰到管道口要采用套割的形式,这样看起来还是整块的砖 49.地面大理石宜干铺 50.地砖一定要耐脏,防滑。不要光为了好看 51.亚光瓷砖难清理 52.阳台地砖要注意排水方向 三 木工 53.地龙骨最好用烘干落叶松 54.大的木板材买来后就要锯开风干 55.木工进场先要弹房子水平线 56.花色面板一进来就要买油漆刷http://www.360doc.com/content/11/0724/16/6773347_13557215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