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中国房价泡沫收场的五种姿势很可能是第一种泡沫房价土地财政新浪财经

对于中国这场长达十几年的房地产大牛市,泡沫已是公认的定论,无须更多论证。唯一的分歧是泡沫还能持续多久?

问题在于,预测中国房价泡沫何时见顶是几乎不可能的任务。原因是:第一,房地产已经绑架了经济增长、地方财政和金融体系,这意味着政府总是有动力去阻止房价崩溃的风险;第二,政府仍然有强大的能力去刺激楼市。例如,2015年全国房价普遍下跌,随即官方开始放松购房限制,“房贷利息抵扣个税”这个政策只是讨论了一下并未来得及实施,房价就开始了新一轮猛涨。

因此,我们能做的仅仅是分析哪些因素的变化会影响政府“托市”的动力和能力。

收场姿势之一:货币政策中性化

大师弗里德曼说的深刻:价格是一种货币现象。房价泡沫也不会例外地源于过多的货币追逐房产。

2009年到2015年之间,中国信贷平均每年增长20%左右,大大高于名义GDP增长率。截止2016年末,中国M2达到155万亿(约22万亿美元)、GDP为74万亿(11.7万亿美元),而美国的M2和GDP分别为13万亿美元和18万亿美元。换言之,中国的GDP只有美国的2/3,但中国的货币量却相当于美国的1.7倍!这是理解房价泡沫的关键数据。

图:中国货币超发严重

问题是宽松货币营造的资产价格盛宴是一场幻觉。当泡沫膨胀到一定程度,央行出于恐惧就不得不开始刹车,而且这种刹车往往来得太晚,资产价格泡沫随即被戳破。历史一再证明这一点。

以日本世纪性的房地产泡沫为例。在维持了两年零三个月的超低利率后,日本央行终于在1989年5月启动加息。1989年12月29日,日本股市达到顶点后开始崩溃。房地产泡沫则反应稍慢,在1991年达到历史顶点后崩溃。

图:日本央行贴现利率

再看美国2008年次贷危机。在保持了将近三年的低位利率后,美联储于2004年启动加息周期。加息戳破了房价泡沫,2006年房价开始普遍下跌,随即引发2007-2008年的次贷危机。

图:美国联邦基金利率

图:Case-Shiller房价指数

有人或许会问:“既然如此,干吗加息?”原因很简单,低利率犹如在高速公路不断踩油门,当车速过快时,除了加息(踩刹车)之外没有其他选择。

收场姿势之二:土地供应制度

供求决定价格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资产市场亦不例外。中国的房价泡沫既有货币超发带来的“需求无度”,也有土地供应制度僵化导致的供应短缺。

在发达国家,土地基本为私有,这意味着土地供应的弹性很大,一旦房价上涨,土地供给“自动”就会增加,从而缓和供求矛盾。但中国的情况截然不同,中国土地为国有,且由国土资源部每年向各省市分配指标。上海等一线城市缺的不是地,而是用地指标。理论上讲,上海仍有大量农业用地可以转化,因为农业功能完全可以疏解到江浙农村。

从直觉上讲,东部沿海地区房价上涨压力大,应该增加土地供应。但陆铭等人的研究发现,土地指标的分配更倾向于中西部地区而非东部地区。这意味着土地供给的分配,加剧了东部地区的土地供求矛盾。政府政策与市场规律的背离有几种可能的解释:1)体现中央支持中西部发展的战略意图;2)观念误区:不少人认为一线城市太大了,大城市病突出,需要限制发展。而收紧土地供应则体现了这种意图。其效果适得其反:由于经济竞争力的差异,一线城市人口呈现“净流入”状态,土地供应限制只会大城市各种资源矛盾更加突出。

图:中西部土地供应更加充分

实际上,中国的一线城市不是太大,而是管理和规划水平差。最典型的例证是东京:东京圈的国土面积比北京市还小一点,但集中了将近29%的日本人口,生产了30%以上的GDP,2010年东京的人均GDP7.2万美元,高出全国平均值67%。2014年时,东京圈都市面积为8,547km2,人口37,843,000人,按都市地区面积计算的人口密度约为4,400人/km2。北京市占地面积为16,800km2,都市地区面积3,820km2,2014年时的人口为21,009,000人,按都市地区面积计算的人口密度约为5,500人/km2。可见,北京的问题不是太大,而是太集中,应该向周边卫星城疏解,形成都市圈的概念。

问题是,土地供应制度会变吗?答案是肯定的。2017年4月6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土资源部共同签发《关于加强近期住房及用地供应管理和调控有关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了按照库存消化周期调整供地的量化标准:对消化周期在36个月以上的,应停止供地;36-18个月的,要减少供地;12-6个月的,要增加供地;6个月以下的,不仅要显著增加供地,还要加快供地节奏。虽然这样的思路仍具有计划色彩,但在尊重市场规律上体现了理念的进步。

土地供给制度的改变,将为过热的一线城市房价降温。

收场姿势之三:破解土地财政

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说,“城市政府总是有意无意把房价往高推,为什么这么搞呢?卖地有收入。”刘世锦一语道出了中国房地产“泡沫刚性”的制度关键:土地财政。

土地财政始于1994年分税制改革,土地出让金被划为地方财政收入。房地产牛市启动后,地方政府从土地财政尝到了甜头,从此欲罢不能。因此,每当房价下跌,地方政府必定想方设法“托市”,“调控”屡屡成为“空调”。几轮博弈下来,投资者已经形成了理性预期:政府不会允许房价真的下跌。

对资产价格而言,预期最为重要。要打破房价不跌的金身,就必需破除土地财政。从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把地方政府想象成股市的庄家,终结土地财政意味着庄家的撤离,房价焉能不跌?

收场姿势之四:危险的杠杆

肯尼斯.罗格夫在《这次不一样:800年金融荒唐史》中尖锐地指出:所有金融危机的本质都是债务过多的危机。过度债务是危险的。无论2008年次贷危机还是2015年中国股灾,高杠杆都扮演了重要角色。

从表面上看,中国的购房杠杆并不高,银行甚至对二套房要求70%的首付款。但这一数据具有欺骗性:很多年轻人买房,不仅借了银行的贷款,还借了父母、岳父岳母的钱,甚至借了影子银行资金。短期来看,父母的钱或许可能不需要偿还。但是当父母需要资金(例如看病)时就会成为子女的债务。因此,中国的家庭部门负债是被低估的。从国际对比来看,日本在房产泡沫最严重的1989年,居民新增房贷占当年GDP的比重也未超过3.0%,而中国2015年达到5.5%。美国金融危机前新增房贷/GDP峰值为8.0%,而中国2016年上半年新增房贷与公积金贷款占GDP比重已达8.6%。中国的房贷余额/GDP目前约25%,已达到日本90年地产泡沫顶峰时的水平。中国房地产总市值占GDP的比例为411%,远高于全球260%的平均水平。从趋势看,居民购房贷款新增额/新增商品房销售额从2011年的17.3%,猛增至2015年的36.7%,2016年上半年再次创新高至56.5%,首付比其实已经低于美国金融危机之前07年时平均50%的首付比例。目前中国居民房贷收入比0.46,已超过日本房产泡沫时期的水平。父母可以帮忙解决首付款,难道还贷款也要靠父母吗?

收场姿势之五:经济再平衡之困

2008年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再平衡。作为世界出口大国的中国亦深受冲击。显然,中国经济要在新的形势下重新平衡,必需提高消费率,以对冲萎缩的出口需求。目前中国的家庭消费/GDP多年徘徊在35%左右,远低于60%的世界平均水平。

图:家庭消费/GDP

制约中国局面消费的因素很多,但房地产是一个重要因素。一线城市房价收入比高达30倍以上,严重透支了“房奴们”的消费能力。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全球房价观察报告,2016上半年房价收入比深圳、北京、上海以38.36、33.32和30.91位居前列,房价租金比则均超过50倍。如果中国当局意识到这一问题关系到经济转型的成败,就应该下决心告别“房地产泡沫”。

结束语

中国房地产泡沫多年屹立不倒,背后是货币超发、土地供求失衡及土地财政等因素,导致政府的房地产调控缺乏诚意,进而形成“房价不会跌”的社会预期。但是,上述三大因素导致整体经济风险不断积累,迟早需要压力释放。当前制约压力释放的主要因素是十九大前的维稳压力。可以预期,十九大之后,政府行为更趋理性化,房价泡沫将迎来历史性拐点。

当然,鉴于房地产规模之大,政府对房价的下跌不会无动于衷,势必采取措施进行缓冲,但政府托市的能力和意愿都在减弱。加尔布雷斯在《大崩溃》中说的到位:“一只充满气的皮球一旦被捅破,就不会有条不紊的漏气。”

THE END
1.中国楼市泡沫破裂后果2021房地产业泡沫破裂楼市泡沫一旦破裂后对中国经济的危害是巨大的,房地产泡沫破灭后,房价出现下跌,需求急剧下降,房价再继续下跌,形成恶性循环。购房者多数高价按揭,房子成了负资产,很多人会抛房,银行接收的是贬值的房产,这就会冲击整个金融体系。 尽管现在即使国内各大银行商业银行通过了银监会的房贷压力测试,都表示即使房价30%也能杠得https://www.qizuang.com/baike/24691.html
2.房地产泡沫破灭的后果是什么房地产泡沫破灭的后果是什么 若我国房地产市场的泡沫破灭,必将引发一连串的灾难性连锁反应。首先,房价的下滑将无法避免,购房需求亦将锐减,从而陷入一种难以自拔的恶性循环之中。大量的购房者将陷入负资产的困境,不得不忍痛割爱,出售房产,这无疑将对银行业造成沉重打击,并有可能波及到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运行。更为重要https://www.64365.com/special/23895194/
3.中国房地产泡沫破裂后产生什么影响?想想由中国吹起来的房地产泡沫最终破灭会导致怎样的情形?更加富裕的中国人满世界购买房产的能力也一路上涨http://www.loupan.com/ask/432134.html
4.楼市泡沫破灭后的日本是怎么样的和谐稳定的社会。 作为中国的民众,从日本房地产泡沫的破灭中也有需要学习和借鉴的。那就是,泡沫经济破灭后,日本 国民的生活态度发生了一定变化,不再像泡沫经济时期那样追求奢华高档的消费品,而更加务实,喜欢购买货真价实的低价 商品。 锦尚国际 昆河壹号 https://www.jiwu.com/news/2539025.html
5.全球五大房地产泡沫,四个在东亚全球五大房地产泡沫,近30年来,四个1980年代,日本的经济和财力地位令政府和民众过于自信,均认为地价将永远上涨。1987年,日本总理府的调查显示,超过一半的受访者认为“土地是最安全、最有利的投资”。因此,日本在全球范围内输出资本,甚至在美国大规模购买房产,包括购买具有标志性的洛克菲勒中心(泡沫破裂后不得不卖回给美国)。https://xueqiu.com/1785441490/293946487
6.房地产崩盘中国银行会怎么样,如果房价下跌银行会破产吗房地产泡沫破灭,来自银行百分之30以上的贷款不能收回,资源空置,最后买单的只有银行,房地产是现代中国发展的龙头,龙头受影响,其他各个方面股市,经济,民生等各个方面都要受到很大影响,国家经济调控不能够有效的进行,而银行不能够有效地通过国家宏观调控对市场进行影响,那么必定导致经济的衰退,由于中国是个政权制度比较集中http://m.cnlicai.com/dk/fdjy/125600.html
7.伯南克获诺奖后首次公开讲话:今天肯定不会像2008年金融危进一步地,伯南克将危机的发生与持续扩大问题都归因于背后的制度因素,即各种不恰当的货币与金融制度,同样货币政策的作用也同样受制于金融制度的约束,在初始金融条件欠佳、市场纪律不强、金融监管不力、央行政策独立性与透明度不高等背景下,货币政策对遏制资产价格泡沫与消除泡沫破灭后经济危机的作用力都是有限的。正是这些http://m.mindcherish.com/article/content?id=5660301
8.房地产投资占GDP比例畸高中国房地产泡沫是一颗毒瘤贝乐斯文章2013年房地产投资占GDP比例高达16%,而事实上从1960年来但凡房地产投资占GDP比例高于6%的国家,房地产泡沫都出现了破灭。而事实上,当年日本房地产泡沫破灭时,房地产投资占GDP比重也不过是9%,而美国次贷危机爆发时比例达到局部峰值6.2%。 如此看来,中国房地产真的能一枝独秀,违背经济规律么? https://blog.csdn.net/wankunde/article/details/52514027/
9.买最贵的房子还是黄金?80年代日本的泡沫经济带给中国的思考80年代日本的泡沫经济带给中国的思考 作为世界三大发达国家之一的日本,在80年代经历了一场浩大的房地产泡沫经济危机,其影响程度之深而广,至今日本的地产业依然处在比较低迷的状态,而相比于现在的房地产行业的 “低迷”,相信日本更不愿意在经历一次惊心动魄、九死一生的“崩盘”。http://m.zhubaojie.com/index.php/faxian/news/view/1/18595
10.漫谈818《铁甲小宝》创作背景和演员的那些事儿(铁甲小宝)剧评而这部作品则是首次尝试向子供向靠拢,以寻找争夺星之碎片(国内翻译是和平星)为目标而展开,引入国内后也非常受欢迎。时代背景房地产泡沫破灭1990年3月,日本大藏省发布了《关于控制土地相关融资的规定》,对土地金融进行总量控制,针对购房贷款进行限制,投资客不能再无限借贷,只能借到年收入一定比例的金额。这一人为的急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5563925/
11.世观中国楼市之三:汲取他国教训纵看全球起伏要闻新闻新华社北京5月22日电(记者 李洁)从美国到日本,从香港到阿联酋迪拜,房地产泡沫破灭给经济带来的伤痛至今仍未完全消除。溯本求源,偏离了经济规律的房地产业逃脱不了泡沫破灭的宿命。对中国而言,既不能“妖魔化”房地产业,也要汲取他国教训以防误入歧途。尊重经济规律,对症下药,房地产市场才能健康发展。 https://www.gov.cn/xinwen/2014-05/22/content_2685378.htm